出殡 出殡-山西习俗,出殡-天津习俗

出殡是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或指将移棺至墓葬地或殡仪馆舍。指把棺材放进墓穴,永远的再也见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坟墓了。出殡之前,佛教相信幸运的人能够一下子升天。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_出殡 -山西习俗


出殡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出殡_出殡 -天津习俗


出殡天津办丧事比较复杂,送路的转天早上就要出殡了,如果送路之前没有进行开光仪式,那么出殡之前进行也可以,所有准备参加出殡的人员每人拿一个小馒头和一枚硬币,亡灵的长子(女)扛着写有“西方接引”的阴魂幡,儿媳(或女婿)双手托着骨灰盒,长孙(女)双手拖着亡灵的遗像,亡灵的次子(女)手持“哭丧棒”以及所有准备参加出殡的晚辈在跟在后面走出门外,在出门之后有亲朋好友在灵堂燃放鞭炮,其他留守在门前按照辈分面对面跪为两个纵向,男女各一个纵向,长子面前放一个用红纸包裹的砖头,手里拿一个泥碗或普通饭碗,当杠房师傅们将亡灵抬出大门时候,长子将泥碗摔碎在砖头上,口念“爸爸(妈妈)留财”,然后全体晚辈磕4个头,直系亲属跟随着棺材一起上灵车。
其他亲朋好友上其他车辆,一同开往殡仪馆,途中过地道,过路口,上桥下桥的时候坐在灵车里面的亲属要撒买路钱(白纸钱和花瓣)。

出殡_出殡 -详细解释

出殡;闽南语又称"出山",现代人已大多用土葬或火葬,所以意即将灵柩开始移至埋葬地或火化之场所的时间称之.而到埋葬地埋入土中,则称下葬。
《水浒传》第二六回:“若是停丧在家,待武二归来出殡,这个便没甚么皂丝麻线。”《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玺又寻阴阳先生寻了一块地,择个好日子出殡,只是没人题铭旌。”《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听说明日就要出殡,倘有用我们的去处,请姑娘吩咐一句。”老舍《四世同堂》十:“今天,他应下一当儿活来,不是搬家,而是出殡。”

出殡_出殡 -墓葬


出殡除宁武一带有“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十”字,名为“开土”或“破土”。“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新地另建新坟。

出殡_出殡 -出殡队伍


出殡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哭杖”和“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置于棺木一侧),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出殡_出殡 -出殡程序

出殡 出殡-山西习俗,出殡-天津习俗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50103/102967.html

更多阅读

山东平度被烧死村民出殡 亲友痛不欲生 痛不欲生的意思

月23日下午,山东平度杜家疃村村民耿福林今日出殡,上千名群众前来为耿福林送灵致哀。杜家疃村村民因不满政府征地政策,在争议土地外搭起帐篷抗议,21日凌晨遭遇离奇火灾,三名村民不同程度烧伤,耿福林被烧死。图/JongM

声明:《出殡 出殡-山西习俗,出殡-天津习俗》为网友你用什么回忆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