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历史沿革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历史沿革,重庆三峡学院-学术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创建于1956年,坐落于重庆市万州区。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代码10643),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0年3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管理工作优秀集体”。2013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吧_重庆三峡学院 -历史沿革

重庆三峡学院由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万县教育学院及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合并成立。这三所学校的前身分别是1956年创建的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1958年创建的万县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80年创建的万县地区经委干训班。
1978年,成立万县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4月,万县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万县教育学院;
1993年1月10日,“三峡大学筹备组”挂牌仪式在万县师专举行。至1993年10月,原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和万县教育学院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
1994年3月26日,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万县教育学院和万县地区工交职工中专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为四川三峡学院。
2000年2月15日,经市政府研究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四川三峡学院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
2003年3月26日,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并入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吧_重庆三峡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学校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和“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等2个市级学会,化工与生物、地质灾害、三峡艺术等24个校级科研所为代表的一批为库区经济服务的特色科研机构;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团队和培育团队各1个。
2007年至2012年来,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40%以上;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被SCI、EI等权威文献检录500余篇;学校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80余项,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及社科优秀成果奖25项。
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版)》统计,2013年《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综合影响因子0.368,比2012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333增加了10.5%;2013年复合影响因子0.531,在全国662家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排名中,继2012年首次进入百强后再次跻身前百强,跃升到第90位,在重庆市属高校学报中排名前列。

科研机构

市级学科基地: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校级学科基地: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美术研究与创作中心。

学术交流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与国内多所大学及美国侨港大学、乔治亚佩雷米特大学、丹佛社区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南澳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大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在美国丹佛社区大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并建立了“中国文化体验中心”。同时还与全国100余所重点大学长期进行友好交流合作。

重庆三峡学院吧_重庆三峡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重庆三峡学院二级学院明细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开设有涵盖9个学科门类的5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形成了以文学、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科建设

重点专业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体育教育与训练。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申硕学科立项申硕学科:应用经济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总况

重庆三峡学院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达到2000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藏书129余万册,电子图书1

46万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

重庆三峡学院紧密围绕重庆市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截止2012年底,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市级重点立项建设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市级精品课程9门;市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教学团队5个(数据截止2013年1月)

师资力量

学校在编人员1211人,其中专任教师906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560余人,中级职称347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2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兼职教授和外籍教师100余人。(数据截止2013年1月)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重庆三峡学院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和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及先进集体、重庆市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二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重庆市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全国来华留学生保险推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截止2012年底,在校学生连续获得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挑战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2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以上奖近40项;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奖共计70余项;2001年以来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自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称号;先后两次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委评为“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
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统揽,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三成”教育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自办学以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9项,公开发表论文470余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370项,省部级奖223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重庆三峡学院广播电视专业余常海同学的摄影作品《一辈子难以忘记的是您这个眼神》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作品新闻摄影类一等奖,政法学院教师王航的《你会是冷漠的路人吗》获2012年度言论类一等奖;艺术设计专业张舒同学参加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全国一等奖。

硬件设施

重庆市历史沿革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历史沿革,重庆三峡学院-学术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于1994年由万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和万县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成四川三峡学院图书馆,2000年更名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17431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多座。馆藏纸质文献121万册,电子图书146万种,中外文现刊1500多种。期刊数据库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数据库、FAJS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同时,还有10余种试用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
图书馆馆藏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学科。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永乐大典》《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明实录》《清实录》《敦煌宝藏》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3.5万多册,善本1300余册,其中有《四声韵谱》孤本一套。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收入的善本达45种,共计585册,居重庆市高校图书馆第三位。2010年,图书馆入选“第一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64种古籍入选“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
重庆三峡学院设有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三峡文献信息中心),自建三峡资料数据库,负责收藏反映三峡历史、地理、文化、文学、旅游、社会生活及三峡库区人物著作和传记等各种文献、图片、视听资料4万多册。(数据截止至2013年12月)

重庆三峡学院吧_重庆三峡学院 -现任领导

校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许亚非
党委副书记:孙芳城、崔广平、唐建国
校行政领导
院长:孙芳城
副院长:祁俊生、谭明术、陈文昆、杨季冬
校纪委领导
纪委书记:唐建国(数据截止至2013年10月1日)

重庆三峡学院吧_重庆三峡学院 -文化传统

校徽

重庆三峡学院校徽由学院美术系李长禄教授于1994年设计,后经修改确定。

校训


重庆三峡学院厚德、博学、自强、创新
校训解释: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其内涵为“协作、奉献、宽厚、诚信”。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指广博地学习知识,其内涵为“尚学、博览、善思、明辨”。
“自强”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作不断努力,顽强拼搏解。传承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努力向上,永不懈怠。自也包括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强也包括身体之强、学业之强,更指能力之强、意志之强。其内涵为“励志、坚韧、笃行、有为”。
“创新”指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意指创造、创意、创见。其内涵为“继承、扬弃、求是、超越”。[33]

校歌

作词:湛明明作曲:辛发先
踏着三峡的圣土,沐着三峡的灵光
我们的三峡学院耸立在,三峡库区的心上
啊,你是智慧的宝库
啊,你是知识的殿堂
你用科学的能量,铸造高等教育的辉煌
啊,校风严谨,人气兴旺
啊,厚德博学,创新自强
培养时代精英,造就社会栋梁
培养时代精英,造就社会栋梁
肩负库区人民的希望,托起祖国金色的太阳
金色太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60103/104151.html

更多阅读

万盛区 万盛区-历史沿革,万盛区-地理环境

万盛区位于重庆市南部,与重庆市綦江县、南川区和贵州省桐梓县接壤,距离重庆主城73公里。幅员面积565平方公里,辖8个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境内生活着汉、苗、土家等22个民族,总人口约27万 。境内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的煤电化能源基地

声明:《重庆市历史沿革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历史沿革,重庆三峡学院-学术研究》为网友久坠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