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

引 言

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写道:“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狱》。”[1]

《野草》的写作多是对社会和文明有所感触而发,这是缘起,但《野草》作为鲁迅的生命哲学,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如此复杂和深邃。集中呈现了鲁迅的精神深度。

在这里,选择其中部分篇章作较细致读解,尝试揭示鲁迅的内心的一些隐密。

标题:鲁迅《野草》赏析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552289.html
沙发回目录

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 》赏析《秋夜》

歌德 | 2013-08-09 14:20

《秋夜》[2]

这是《野草》首篇,写于1924年9月15日。枣树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这是本文的两种相对抗的意象。枣树简直落尽了叶子,而最长的几枝默默地铁似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天空闪闪地鬼 眼,圆满的月亮也窘得发白。

在这天空下“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对这些意象,有不同的解释孙玉石认为“鲁迅笔下的那秋天的夜空,那夜空中 着冷眼的星星,那窘得发白的月亮,那摧残野花草的繁霜,都是现实中反动势力的象征”[3]

美国学者威廉施瓦兹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受伤的狼似的嚎叫及《秋夜》中夜游的猫头鹰的呼叫都具有“积极的性质,它们是压抑的寂静中抗议的,孤独的呼喊。”[4]

李何林理解为“把秋夜的天空比喻作阴险、怯弱、而又冷酷的统治,它对人民黠着冷眼,将繁霜洒在被它摧残的‘野花草上’[5]

秋夜的夜空毕竟在鲁迅心中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直接对应于那铁屋子,虽然可以直接对应于现实中的北洋军阀。鲁迅在面对这钦屋子时,在铁屋子中醒来,感受到了这铁屋子的黑暗,但并没有找到打破铁屋子的方法,于是生虚无感,这种虚无是一种积极的虚无。一是失望于现实的政治的黑暗与轮回,同时自身个体灵魂也找不到出路,双向的绝望,而又不沉沦于这种绝望。

《秋夜》集中表现了鲁迅当时的情绪,这种枣树的反抗精神与天空的对立,使整个《秋夜》显得冷峻,幽深。一个封闭的意象很清晰感觉到。情绪略带落寞,但尽管如此,那不妥协的斗争的心态是坚定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这种韧性,使天空发窘。

在这里的情绪不应该看作是佛教的空,尽管意境幽深,但是一种清俊通透简约,严明的魏晋气质,佛教的空不会有这些的生机与生命力。

如果说诗歌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那《秋夜》的冷峻、清幽,通脱正说明了鲁迅对魏晋风度的承传。如果说佛教对鲁迅有什么影响应该也在魏晋玄学的基础之上。

佛教的主体意识是强调外在超越,不可能是执著的斗争,这种执著正是佛教反对的。

在这里,鲁迅表现社会政治制度及被礼教毒化了的心灵的两层铁屋子的反抗。

《秋夜》奠定了《野草》的基调。鲁迅既与社会制度作斗争,也与内在灵魂作斗争。

板凳回目录

鲁迅《野草》赏析《影的告别》

歌德 | 2013-08-09 14:20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将《秋夜》的内在矛盾更加形象化。

有我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可参看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6]

钱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60103/105446.html

更多阅读

专题学习:孔庆东“文本细读”鲁迅《伤逝》一

孔庆东“文本细读”鲁迅《伤逝》孔庆东,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超越雅俗》、《谁主沉浮》等专著。曾在电视台和大专院校讲授金庸小说,广受欢迎,人称“北大醉侠”。他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

鲁迅《风筝》主题解读研究综述 鲁迅风筝读后感

鲁迅《风筝》主题解读研究综述海客谈瀛洲《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1927年4月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是一部真实记录鲁迅独特思想、心境的作品,它表达了鲁迅对人生、对世态

转载 捍卫鲁迅--《淡淡的血痕中》 中国特种兵之血痕

不知怎的,这两年常常想起先生的《淡淡的血痕中》原文地址:捍卫鲁迅--《淡淡的血痕中》作者:假如爱有天意2046鲁迅的作品被大量的从教材中删除了,就像他当年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样,如今真的有人要有意的忘却了,先生是深知这个民族的看

鲁迅《文化偏至论》今译 老子今注今译

鲁迅《文化偏至论》今译一、中国已经是以自尊自大闻名天下了,善于诋毁它的人,或又称之为顽固,并将抱残守缺,直到灭亡。近代人士,稍稍听了一些新学上的言词,便也引以为愧了,态度翻然而变,话不合西方的道理不讲,事不合西方之法不

声明:《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为网友歆雨倾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