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汤一介 汤一介-人物生平,汤一介-学术成就

汤一介,学者,1927年2月16日出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 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汤一介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还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2014年9月9日,汤一介去世。代表作品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在非有非无之间》和《昔不至今》等。

汤一介_汤一介 -人物生平


汤一介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汤霖是清朝光绪十六年(1891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界融会中西、并接通中文和梵文的学术大师之一,任职北京大学副校长。

高中时,汤一介对西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而且试着写作了一些散文、杂文。

1946年,因为落榜,汤一介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方面的作品,写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947年,汤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51年毕业。

1949年5月,汤一介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学院有一个团总支,汤一介和他未来的妻子乐黛云就是这这里互相认识的。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汤一介、乐黛云结婚。

1956年,汤一介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父亲汤用彤的助手,负责帮助整理他的着作。

1957年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学术批判风起云涌,汤一介也被投入其中。1957年初,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他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这是汤一介在中共建政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58年后,汤一介受到“反右倾运动”的冲击和打压。

1966年,文革开始,汤一介被终止讲课资格,下放干校。

1973年,汤一介加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即“梁效”),曾任材料组组长。

“文革”结束后,汤一介因为种种原因,接受审查。

1978年,时年51岁的汤一介被彻底平反。

1980年,53岁的汤一介恢复了讲课资格,教授《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

1981年,汤一介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率先打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对峙的陈旧思想,提出认识发展史来看待哲学问题。

1983年,汤一介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汤一介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

1984年,大陆地区第一家民间学术团体“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汤一介任院长。

2002年10月,汤一介向北京大学学校领导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得到了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北京大学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正式启动了《儒藏》工程。汤一介任《儒藏》首席专家,另外有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学者一共500人参加编纂。


习近平看望汤一介

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汤一介出任院长。

2012年,获得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3年3月14日,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学苑,和87岁的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于北京逝世。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等送花圈悼念,北大校长王恩哥、哲学家李泽厚等均送来花圈或花篮悼念,灵堂摆有汤先生着作供人翻看。

2014年9月15日,汤一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内的上千位社会各界人士专程赶来送别。

汤一介_汤一介 -学术成就

魏晋玄学


汤一介

汤一介子承父业,和父亲汤用彤共同筑建了魏晋玄学的理论构想,这被看做是汤一介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汤一介通过研究魏晋玄学的体系,找出魏晋玄学的内在逻辑,发展理路,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方法,是对汤用彤魏晋玄学研究的补充。

传统哲学体系

汤一介尝试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提示出其概念、命题和理论体系。在《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诸问题》中,汤一介讨论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问题,并为中国哲学建构了一范畴体系。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一介提出中国哲学常以三个基本命题来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观点,这就是“天人合一”(讨论“真”的问题,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知行合一”(讨论“善”的问题,即做人的根本道理)、“情景合一”(讨论“美”的问题,即审美境界的问题),而“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这两个命题是由“天人合一”展开而对宇宙人生不同侧面的表述。在《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中,汤一介把中国哲学中的三大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三大哲学家做了对比,借此说明孔子、老子、庄子真善美问题上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


汤一介

由于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都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体系,这和西方哲学(包括基督教哲学)以“外在超越”为特征很不相同。“内在超越”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中虽有认识论的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中国哲学中“知”就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而且是“良知”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必须“行”,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大都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的理想是“内圣外王”,“圣人”(即道德高超的人)最宜于作“王”(最高的统治者),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道德教化论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哲学。在《论儒家的境界观》这篇大章中,汤一介提出:“内圣外王”之论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弊病也非常明显,即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和重“人治”轻“法治”的道路上。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汤一介 汤一介-人物生平,汤一介-学术成就

论国学研究

1949年以后,全面学习苏联,特别引进了苏联的哲学,当然文学也一样引进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一直到“文革”。其破坏程度是极大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全被否定批判。旧的文化、旧的道德全被破坏了。改革开放虽然对纠正左的思潮起了积极作用,但态势未能根本扭转。

从历史上看,曾经吸收了佛教,吸收佛教使中国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佛教的传入,就不大会有宋明理学的出现。看待西学的冲击,一方面看它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西学的冲击,它刺激了我们,使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的缺陷,反省他们好的东西并用来充实我们自己。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地吸收其他文化好的方面。

中国解释学


汤一介

受到研究西方解释学的启发,在1998年汤一介就提出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的疑问,以此开启他对中国“解释学”的探索。

汤一介提出,比之西方,中国有更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其时间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但我们至今还没有一套自觉地把“解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于是,其后的两年,汤一介为此陆续发表了《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和《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等四篇论文。在这几篇论文当中,他提出在创建中国解释学,必须要对中国注释经典的历史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还要搞清楚经典的注释中“文字学”、“考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在解释经典中的定位。

面对质疑,汤一介通过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对比,与当时学界主流认为“已经有了西方的解释学,没有必要创建中国解释学,不必跟着西方的学术路子走”的说法进行抗辩。

和而不同观点

20世纪90年代,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汤一介先生提出“和而不同”对当今世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需要调整好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一个原则,为解决这两大问题作出贡献。

汤一介在《“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中说明:“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商谈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文化中寻找某种交汇点或者是可以互补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汤一介_汤一介 -学术专着

专着

《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在非有非无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非实非虚集》《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儒教, 佛教 , 道教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昔不至今》《和而不同》 , 《生死》《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郭象》《我的哲学之路》《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主编

《国故新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论传统与反传统》《20世纪西方哲学东新史》《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哲学卷》《道家文化研究丛书》《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著辑要丛书》《国学举要》《一代名师:人文阐释》

论文

略论郭象的 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2期略论, 王弼 ,与, 魏晋玄学《学术月刊》 ,1963年01期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问题的理论《哲学研究》 ,1981年01期论郭象哲学的, 理论思维 ,意义及其内在矛盾《哲学研究》1983年04期中国哲学史 ,与, 中国思想史《哲学研究》1983年10期从, 印度佛教 ,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论, 《道德经》 ,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01期略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理论月刊》 ,1987年01期论儒家的境界观《北京社会科学》 ,1987年04期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03期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和超越性问题《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04期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天津社会科学》 ,1991年02期论老庄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中国哲学史》 ,1992年01期在有墙与无墙之间――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中国文化研究》 ,1993年01期儒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1994年04期在, 全球意识 ,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古今东西 ,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 ,1994年06期华严“, 十玄门 ,”的哲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2期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内圣外王之道《在非有非无之间》,台湾正中书局,1995年9月禅宗的觉与迷《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3期“和而不同”原则的, 价值资源《理论学习与探索》 , 1997年 ,03期,《学术月刊》1997年10期儒学的和谐观念《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04期儒,道,佛的生死观念《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5期汤一介学术自述1997年12月1日辩名析理:郭象注, 《庄子》 ,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1期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1期魏晋玄学家郭象与, 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60103/105984.html

更多阅读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东方朔 东方朔-人物生平,东方朔-主要成就

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叶天士 叶天士-人物生平,叶天士-主要成就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张哲 张哲-人物生平,张哲-主要成就

张哲,男,生于1969年,笔名尔雅。甘肃通渭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哲_张哲 -人物生平生活图集1969年生于甘肃通渭1989年毕业于陇西师范学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韩怀智 韩怀智-人物生平,韩怀智-人物成就

韩怀智(1922年-2003年),河北平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十三次全国代

声明:《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汤一介 汤一介-人物生平,汤一介-学术成就》为网友我们爱过就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