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链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课件)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课件图片)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今天,让我们回到这一天,去认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他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一下。(课件)

2.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课件:读音――说说生字易错的地方)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凹下去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三、指名答题,直入中心

1、师: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齐读。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谁呢?(课件突出“他”)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你对他的印象(指名回答)你能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回答吗?

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贴:爱与责任

四、精讲第二段,正面感受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敬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二――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环境变化的句子,并简要记下你的感受。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随生答课件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从这句话你预感到什么?(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从“!”你又读出什么?课桌摇晃、楼房摇晃,你感受到什么?你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

(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得越来越厉害意味着----(楼房马上要坍塌)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周围已经有楼房倒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如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此时的紧急情况,你会想到那些词语?

指导朗读,体会危险迫在眉睫。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什么?(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出示所有四句环境描写,(课件)从课桌摇晃到地动山摇楼房塌陷这种人间惨剧,这个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短短的几秒钟啊!看看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看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A指名答,课件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你感受到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2)师评价。那么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B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恪尽职守、无私师爱)(课件突出“立即”“拉”“撑”“护”)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护,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

(3)(老师引读第七小节,让学生想象)而谭老师呢?(音乐)

当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

当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

当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他的血肉之躯,

为孩子挡住---------

为孩子挡住---------

自己的双臂,成了学生们的翅膀,让他们能继续飞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4)指名朗读4―7小节。(环境描写齐读,其它个人)

4、师: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课件再次出现)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五、讲读第三段,从侧面感受爱与责任。

师过渡(音乐):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5月12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含着热泪说:“---------”(生读)

在他的保护下,被获救的一个学生这样回忆:“---------” (生读)

他的一位同事说:“-------” (生读)

听了从这些人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你想对谭老师说什么?

(课件再次出现)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课文截取了谭老师课上的一段话,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在这句话里讲到了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言传的-----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生活中他又是事事加以身教,下面让我们走近5月12日以前,了解一下平日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2.在家人的眼里,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好父亲……)

3.你有没有查到他的资料,你了解到的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补充,若没有学生则补充课件)

(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4. 5月12日这天,他又一次悲壮的用自己的生命告诉自己的学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一位好老师,我们真希望他能一直陪着我们走下去,然而-----(生读)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果把谭老师的这一切行为凝华成一个字或一个词,你认为是什么?(爱、责任)

这个姿势将永远定格在被他的这种爱和责任的深深震撼的人们心中,倘若把题目中的“最后”换一个词,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2、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

因而人们评价他(课件)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谭千秋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师: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谭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这种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永垂千秋!

七、补充资料:

汶川地震期间,还涌现了很多动人事迹,你收集了哪些?

交流其它感人故事(音乐)生读(课件)

八、教师总结: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九、作业:

1.继续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2.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的老师,为他立了一座丰碑,上面应刻上怎样的碑文呢,请你为谭老师来撰写碑文。

十、板书:

7.最后的姿势

英 爱与责任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恪尽职守

舍己救人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爱之链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

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60103/107413.html

更多阅读

六年级上册课文《爱之链》续写&n 六年级爱之链续写

《爱之链》续写乔依醒来,伸了个懒腰,望了望窗外: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枝头,有小鸟在嬉戏着……他缓缓穿上鞋子,来到外屋,发现妻子正安详地坐在摇椅上,沐浴着阳光,轻轻地抚着自己的肚子,唱着摇篮曲。乔依悄悄地走到妻子面前,拍着她的肚子,说:“妻

《我爱米兰》教学设计 我爱米兰伴奏

《我爱米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演唱歌曲《我爱米兰》教学目标:1、学习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爱米兰》。2、体会老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精神。把对教师的热爱、尊敬的感情在歌声中充分体现出来。3、在唱歌教

转载 爱之链杰尼·巴尼特 杰尼 巴尼特的简介

原文地址:爱之链杰尼·巴尼特作者:2016届阅读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

小说怎么教——薛法根:《爱之链》

《爱之链》教学实录及教学后感薛法根(一)师:谁能又对又快地将这八个词语写完整?qiáo tāi wà cān( )伊 轮( ) ( )子 ( )馆bǒ ǎi lèng wěn颠( ) ( )小( )住 亲( )生:(快速动笔默写)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请写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一人

声明:《爱之链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为网友襡兲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