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原文朗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


《敕勒歌》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_《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原文朗读

《敕勒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


《敕勒歌》hān xià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óng gài sì yǎ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tiāncāng cāng yě mángmáng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天 苍 苍,野 茫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注意:“见jiàn”应读xiàn
情绪要明朗豪放。“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要重读,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要注意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要洋溢着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_《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注释翻译

注释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原文朗

1、敕勒川:北齐敕勒族游牧生活的地方。“川”辽阔的平地。
2、阴山:山脉名,横贯于今内蒙古

自治区中西部,全长约1200公里。
3、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多用毡子制作,今俗称“蒙古包”。
4、四野:整个原野。
5、苍苍:青天的颜色。
6、茫茫:广阔无边。
7、见:同“现”,现出,显露。
8、敕勒:南北朝时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以游牧为主。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_《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鉴赏评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中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南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不妨从《敕勒歌》来作些分析,这对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不过,北朝时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阴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就具体的地理位置而言,这样说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


《敕勒歌》是鲜卑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接下去,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风光,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

作品评价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际,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的莲花,村头路旁婀娜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望不到尽头的河流,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现在所说的蒙古包),笼盖着他们共同的“家”,他们便讴歌这样的“家”。

“天苍苍,野茫茫”,仍然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但这已经是为下一句作背景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_《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牧人歌唱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断得到新的东西,也不断失去原有的东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经常回顾童年的欢乐,生活在发达的文明中的人们,常常会羡慕原始

文明的情调。《敕勒歌》在重视诗的精美的中国文人中,也受到热烈的赞美,原因就在于此吧?前不久,电影《红高梁》大放异彩,歌坛“西北风”劲吹不息,也是类似的现象。但是,当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壮阔的时候,草原上的人们又何尝不向往江南的温媚?人类的生活极其丰富,美感也同样是丰富的。最可厌的态度,就是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随意拿一种来否定另一种。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一个著名的传说也许可以稍微弥补这一遗憾: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真是令人神往。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_《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历史背景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敕勒歌》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9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比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_《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学术研究

研究价值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

主要分歧


关于《敕勒歌》一文的作者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种认识:斛律金所作或所唱;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高欢所作;民间或集体创作并广泛流唱。
族属和语言
《敕勒歌》的民族属性和语言属性是互相关联的。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主要有三种认识:鲜卑族或鲜卑语;敕勒族或敕勒语(维吾尔民歌);蒙古族或蒙古语(台湾省小学“国语”课本,“国立编译馆”第十一册第十三课)。
对于《敕勒歌》描写的游牧地区,主要有三种观点:内蒙古;山西;其他。

研究动向


对于《敕勒歌》的学术研究众多,涉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创作故乡,歌词作者,歌词语言,歌词释文,歌的科学价值,敕勒川的地望,歌与斛律金的关系,敕勒族的命运等方面。
有众多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内蒙古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河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旅游天地》1984年第1期,《学林漫步》第10辑(1985),《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历史教学》1986年第7期,《新疆艺术》1987年第4期,《文史知识》1981年第1期及1988年第2期,《求索》1988年第4期,《地理知识》1989年第5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总第四期),《阴山学刊》1993年第1期,《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文学遗产”第582期,《呼和浩特晚报》1987年6月30日(第三版)[11],王达津《〈敕勒歌〉小辨》(《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刘先照《千古绝唱〈敕勒歌〉》(《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吴庚舜、侯尔瑞《关于〈敕勒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他》(《河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瑰宝――关于〈敕勒歌〉的产生和流传》(《文学遗产》1987年第6期);周蒙、冯宇《雄浑质朴率真自然――〈敕勒歌〉论析》(《蒲峪学刊》1989年第3期)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70103/108143.html

更多阅读

钢琴即兴伴奏曲《小毛驴》新疆民歌 练琴笔记 新疆民歌特点

新疆民歌《小毛驴》被编进了小学音乐课本,因此小朋友们都会唱,都爱唱。它诙谐的旋律和歌词,让人联想起维吾尔族的代表人物阿凡提倒骑毛驴,得意洋洋的形象,很调皮,很幽默。这个钢琴即兴伴奏曲出自刘智勇的《钢琴公式化即兴伴奏》。所谓公

温州女声合唱团---乐清民歌《对 鸟》 温州合唱团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背靠雁荡面临东海。于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建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乐清这块土地积淀了深厚的大山文化和海洋文化。山歌是当地大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对鸟》作为

声明:《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 《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原文朗》为网友墨染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