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历史,摩加迪沙-地理

摩加迪沙(英文:Mogadishu,索马利亚语:Muqdisho),旧名哈马(Xamar,早期拼音为Hamar),中国古称木骨都束,是一位于东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岸海港城市,并为索马利亚第一大城市。摩加迪沙原本应是非洲东岸排名前列的大城市与索马利亚的首都,但摩加迪沙已因为长年的内战与军阀割据而陷入无政府状态,无法实际施行首都应有的行政中心功能,拜多亚因此被列为临时首都。中国航海家汪大渊、郑和都曾远航至此。

摩加迪沙_摩加迪沙 -历史

远古

虽然从古代起就有人类移居到摩加迪沙,但因此地的气候非常不适合耕作,故长期以来皆是以畜牧业为主要产
摩加迪沙业,至中世纪时仍主要经营畜产品。

中世纪

虽然实际上的起源不明,但早在九世纪时,摩加迪沙附近的地区就已经是索马利亚内陆地区与外界联络的要道。来自波斯或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回教)教徒在约十世纪时来到附近地区开始殖民,由于他们相对上的经济优势,再加上长年与当地人的通婚,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混血文明,经常被通称为东非城邦文明。其主要组成人口,是因所使用的斯瓦希里语(Swahili)而被称为斯瓦希里人的亚非混血族群。在这一系列的城邦之中,摩加迪沙与周遭的几个城市位于地理上最北端。关于“摩加迪沙”这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主要的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是索马利版本的阿拉伯语“Maqadshah”,意指“(波斯)国王的帝国设座”(ImperialseatoftheShah),暗示了波斯人可能与城市的奠基有所关联。另一种说法认为它可能是斯瓦希里语“mwyuwa”(最北之城)的错误发音版本,暗示了摩加迪沙是非洲东岸一系列斯瓦希里城邦里面,最北的一个。当着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图塔(IbnBatuta)在1331年时来到非洲东岸时,他口中的“Maqdashu”已经是一个发展得非常庞大的贸易城市,所生产的布料等物资,甚至外销输送至包括埃及在内的其他地区。一直到今日,由第一任摩加迪沙苏丹在1269年时所兴建的法赫鲁・丁清真寺(MosqueofFakhrad-Din),仍然矗立在摩加迪沙的市区内。

考古学家曾在摩加迪沙一带挖掘出非常多来自古代中国、锡兰与安南的钱币,证明了摩加迪休的贸易对象曾遍及

至这些地区。其中,来自中国的钱币大都属于宋代的产物,虽然也有部份属于明代与清代的物件。这个被古代中国称为“僧祗国”(Zenj)的斯瓦希里贸易城邦大量进口了来自阿拉伯的陶器,中国的瓷器,与印度的布料,除此之外这里还同时生产矿物资源,并输出木头、象牙、贝壳、奴隶与铁矿至其他地区。直到十三世纪以后,另一个位于东非近海离岛基尔瓦・基西瓦尼(KilwaKisiwani)上的海港,才因为作为大辛巴威地区盛产的黄金之主要吞吐港,而急速发展并遮蔽了摩加迪沙、拉穆(Lamu)、桑给巴尔(Zanzibar)与其他北方港市的光芒。

欧洲人的入侵

在欧洲人的航海发现时代,葡萄牙人宰制了整个非洲东岸,而摩加迪沙也当然无法免除葡人在十六世纪时入侵的命运。桑给巴尔苏丹在1871年时占领摩加迪沙,并在十九世纪末时修筑了加雷萨宫(GaresaPalace)作为当地的行政中心。今天这座皇宫仍然存在,并被作为博物馆与图书馆使用。桑给巴尔苏丹在1892年时将摩加迪沙城出租给义大利,并在1905年时正式出 售卖断,而义方则将义大利文中称为“Mogadiscio”的该城设为义大利在东非的殖民地、义属索马利兰的首府。而摩加迪沙周遭的其他地区,则是在1936年时完全落入义大利的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属于轴心国成员义大利的殖民地之义属索马利兰,自然也是同盟国的攻击目标之一。英国

自肯亚(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方面对义属索马利兰发动攻击,并在1941年2月26日成功拿下摩加迪沙,一直统治著该地直到1952年时,才将索马利兰归还给义大利,恢复义大利所属之保护国的地位。1954年时,索马利亚国立大学在摩加迪沙创校,是该国第一次拥有了高等教育的设置。在1960年时索马利亚脱离义大利与英国两国的控制,正式独立,摩加迪沙也成为索国的正式首都。

内战、联合国与美军

1969年10月21日,一场无预期的军事政变,将索马利亚的军事将领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MohamedSiadBarre)推上索国总统位置,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社会主义路线独裁政治。但在1990年时,叛军攻入摩加迪沙占领了首都,逼得巴雷不得不宣布退位,并在1991年1月时出走奈及利亚的拉哥斯。但合组叛军逼走原独裁者的几支势力,却在之后因意见歧异而反目,其中,曾在1960至1970年代间因为计划发动政变失败而入狱的穆罕默德・法拉德・艾迪德(MohammedFarahAidid),获得主力派系索马利亚联合国会(UnitedSomaliCongress,USC)的支持,但一些原本遭放逐避走义大利的USC成员,却先下手为强宣布穆罕默德・阿里・马赫迪(MohammedAliMahdi)是新任总统。一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在摩加迪沙上空,1992年。1991年6月,艾迪德被选为USC的主席,但马赫迪拒绝放弃总统头衔,再加上索马利亚境内还有许多势力也有意染指巴雷下台后真空的地盘,因此爆发了一场以帮派组织般的小型民兵单位为主体的军阀内战。联合国最初介入索马利亚事务,原本只是为了解决在索国南部严重的饥荒问题,但很快的这项行动开始变质成具有政治目的的军事行动,也就是美方代号“邪灵蛇行动”(OperationGothicSerpent)的军事任务。以国际角度来说,索马利亚境内的战争已经变质成一种盗匪帮派之间互相争夺地盘、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为了解决这情况,联合国希望能透过解除各派系的武装,在索马利亚境内扶植一个西方式的中央政府。但,对于索马利亚当地的各个武装派系来说,他们并不想接受这种西方文明主导的政治方式,也不愿意放弃武装与自我防卫的力量,因此,除了敌对的派系势力之外,外人的入侵也成为他们对抗的目标。

1993年6月5日,联合国部队尝试将艾迪德所拥有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关闭,以制止其进一步散播反联合国的言论,之后艾迪德的民兵们则进行反击,在冲突中射杀了23名巴基斯坦籍的联合国部队士兵。为了惩罚这件事与9月时民兵对在市区内巡逻的美军与联合国部队开火之举动,美国陆军在10月3日发动“代码艾琳行动”(OperationCodeIrene),出动精锐的游骑兵部队与三角洲特种部队,配合UH-60黑鹰直升机及多种战情支援装备,突袭摩加迪休市中心的民兵据点。在这次的行动中,美军成功地逮捕到艾迪德的两位高阶幕僚,而在任务过程中因为对民兵威胁

的低估,两架美军UH-60黑鹰直升机在混战中遭到火箭推进式榴弹(RPG)击中尾翼导致失控坠毁,百余名驰援与执行任务的地面部队深陷敌阵中无法脱离。在这场被媒体称为“摩加迪沙之战”的激战中,共有18名美军与1名马来西亚战车驾驶身亡,数十人受伤,但相对的,索马利亚方面估计约有500至1000名民兵死亡,3000至4000个普通民众受到波及(由于欠缺准确的情报管道,各方估计的数字落差非常大)。摩加迪沙战役是越战结束数十年后,第一次发生的近距离肉搏战,美国作家马克・包登(MarkBowden)事后收录了自己几篇关于此事件的专题连载,在1999年3月出版了《黑鹰计划:一个现代战争的故事》(BlackHawkDown:AStoryofModernWar)一书,这本书之后又由英国导演雷利・史考特(SirRidleyScott)改拍成纪录性电影《黑鹰计划》(BlackHawkDown)而使冲突事件与摩加迪沙这城市广为人知。

由于摩加迪沙战役中的严重损失,白宫方面决定在1994年3月31日以前,全面自索马利亚撤军。这件事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柯林顿任内最严重的军事与外交挫败,也使得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冲突事务之参与态度,由积极转为保守。

今日的摩加迪休

虽然曾经在1994年1月16日时达成停战协议,但索马利亚境内的两个主要交战体系,仍然在1995年3月所有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该国后,重新爆发冲突。艾迪德曾在1995年中时宣布自己就任总统,但却在1996年7月时,因为在巷战中受到的枪伤而逝世。

一直到今日,摩加迪休市区内仍然处于军阀派系瓜分、时有枪火交战的情况,正因为这混乱的局势,2004年10月10日索马利亚临时国会是在隔邻的肯亚首都奈洛比进行选举,选出原邦特兰共和国(Republic of Puntland,另一个从索马利亚宣布分离独立的政治体)总统阿布都拉・尤素夫・阿罕默德(Abdullahi Yusuf Ahmed)担任国家元首。然而,由于首都的安全考量,新成立的索国政府并没有真的返回摩加迪休市内执行一个中央政府该有的业务与功能。

目前,主要的帮派交战区域都集中于摩加迪休的北部,相对之下,较少发生冲突的市区南部,则显得较为富足安全。

摩加迪沙_摩加迪沙 -地理

摩加迪沙位于索马利亚南部,濒临印度洋。索马利亚境内主要的河流夏柏雷河(WebeShebele,或又译为WebiSh ibeli)在流至离印度洋岸约30公里的摩加迪休近郊时,剧烈地向西南转折后沿着平行于海岸线的方向,继续蔓延320公里之后才由朱巴河(R.Jubba)河口北部的沼泽区汇流出海。虽然夏柏雷河在每年二、三月时经常处于干枯无水的状态,但在其他季节时带来的水量,仍提供了摩加迪沙周遭地区足够的灌溉用水,而得以种植包括甘蔗、棉花与香蕉之类的作物。地理上,摩加迪沙城市中心位于北纬2度4分,东经45度22分处,是非洲各大城中最东者。城中著名的地标除了哈马温旧城(HammaweinOldTown)之外,巴卡拉市集(BakaraMarket)因曾发生过着名的摩加迪沙之战(也就是电影《黑鹰计划》(BlackHawkDown)中的主场景)而声名大噪。除此之外,海滨的杰济拉海滩(GeziraBeach)曾一度是受欢迎的渡假区,却因为长年的战乱而失去了其吸引力。

居民主要分为萨马勒和萨卜两大族系,讲索马里语,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通用意大利语和英语。

摩加迪沙_摩加迪沙 -经济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商业中心,虽然迄今为止内战仍未间断,但其经济状况却已较先前恢复些许。由于没有政


摩加迪沙旅游

府的存在,因此整体的贸易环境几乎可以说是免税状态。部分商人会雇用高度武装的民兵作为保镳以自保,却间接地降低了街头犯罪的情况。摩加迪沙的主要工业包括了食物与饮料制造,以及简单的纺织业,尤其是棉花去子加工。由于长年的战火早已破坏摩加迪沙市的国际机场,因此今日仅有一些私人航空公司会不定期地在市区周遭的小型机场起降。摩加迪沙仍然是索马利亚南部最重要的海港,并有道路连接肯亚与伊索比亚等国位于内陆的城市与地区。有点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摩加迪沙却因为独特的背景因素而拥有东非地区最进步的电信发展,包括可以透过通讯卫星与国外联系的市区行动电话网路,网际网路供应商,乃至于网路咖啡厅的存在。

港口

东非索马里首都商港。位于该国南部,港市东北,临印度洋。北距亚丁港1122海里,柏塔拉1


摩加迪沙港口

129海里,南距基斯马尤港226海里,蒙巴萨港499海里,东距科伦坡港2094海里。港区有一向东北伸展的大突堤,与西北陆岸之间形成港池,船舶由东北入港。突堤内侧有3个泊位,沿边水深9-10米,顶端3号泊位是原油泊位,其西南1、2号泊位为通用泊位。港湾西端为4号泊位,西北陆岸为5号泊位,它的水深仅8.2米均用于沿海贸易。港区西南离岸还有一离岸浮筒石油泊位,可系泊吃水12米的油轮。输出牲畜、皮革、乳香、没药、阿拉伯树胶,进口粮食、工业品、百货等。

摩加迪沙_摩加迪沙 -旅游

名胜古迹

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历史,摩加迪沙-地理

摩加迪沙多名胜古迹,城里建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约150多座,现在保留着的最古老的清真寺叫法克拉德亚丁清真寺,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十月二十一”广场的两旁是遥遥相望的清真寺和大会堂,米黄色的清真寺塔顶高耸入云,大会堂像雄狮一样盘踞在突起的高丘上,广场上最令人神往的是两座英雄铜像,他们分别挺立在10多米高的大理石底座上,彼此相隔有数米之遥,其中一个是披盔戴甲、挥剑跃马的民族英雄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哈桑的青铜塑像。
摩加迪沙的街道笔直平坦,从巴依多瓦宾馆向东行数十分钟,可以看到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堡,像巨人似的高耸在海滨。在繁华的商业区,除了建有现代化的银行、餐厅和商店外,还保留着大集市。大集市是市内最热闹的地方,摩加迪沙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小商贩们按照自己所出 售的不同种类的商品,自动聚集在市场的某一地段,形成了粮、蛋禽、果品和布市等。银雕是索马里的特产之一,在摩加迪沙的小巷中,可以看到金银匠在店中专心打造金银首饰的情景。绕过市场南行数十分钟,是一座设计新颖的国家剧场,这是60年代由我国援助建设的,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200名观众,是该市的文化中心和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

摩加迪沙_摩加迪沙 -其他

摩加迪沙巷战

1993年10月3日,驻索马里的美军维和部队出动“黑鹰”直升机和突击队员围剿索马里最大军阀艾迪德,此前艾


摩加迪沙之战

迪德领导的反美武装利用伏击游击战术,让美军吃够了苦头。这次美军又遭暗算,在摩加迪沙街头巷尾陷入他们最害怕的巷战泥淖,成百上千的群众瞬间几乎全部变成杀手,连一些妇女和儿童也并不熟练地操着武器射击。由于狭窄的街道被路障堵死,美军后续部队无法及时赶至增援。半天的战斗结束后,19名美军突击队员丧生,2架“黑鹰”直升机被击落。次日,索马里民众拖着一名美军的尸体到街头示众庆功。这个镜头被记者拍到,在美国国内播放后引起一片哗然,迫于各方压力,克林顿政府不得不很快宣布从索马里撤军。

恢复希望行动

恢复希望行动是联合国牵头的,美国于1993年在非洲国家索马里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协助联合国在当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发生在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合作进行,目的是捉拿索马里军阀头目艾迪德及其政府幕僚。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情报错误,导致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直升机上的幸存成员陷入民兵的包围之中,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美军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围攻,激战15小时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共有20名美军士兵在行动中丧生,而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

索马里的军事行动是美国在越战以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军事行动。1993年底,美国政府对索马里彻底失去信心,当时的克林顿总统最终下令撤军。这次行动也使美军看到城市作战战术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其改进城市战术方法,为日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城市作战提供了经验教训。

摩加迪沙_摩加迪沙 -文化与经济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商业中心,虽然迄今为止内战仍未间断,但其经济状况却已较先前恢复些许。由于没有政府的存在,因此整体的贸易环境几乎可以说是免税状态。部分商人会雇用高度武装的民兵作为保镳以自保,却间接地降低了街头犯罪的情况。摩加迪沙的主要工业包括了食物与饮料制造,以及简单的纺织业,尤其是棉花去子加工。由于长年的战火早已破坏摩加迪沙市的国际机场,因此今日仅有一些私人航空公司会不定期地在市区周遭的小型机场起降。摩加迪沙仍然是索马利亚南部最重要的海港,并有道路连接肯亚与伊索比亚等国位于内陆的城市与地区。有点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摩加迪沙却因为独特的背景因素而拥有东非地区最进步的电信发展,包括可以透过通讯卫星与国外联系的市区行动电话网路,网际网路供应商,乃至于网路咖啡厅的存在。

名胜古迹


摩加迪沙多名胜古迹,城里建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约150多座,现在保留着的最古老的清真寺叫法克拉德亚丁清真寺,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十月二十一”广场的两旁是遥遥相望的清真寺和大会堂,米黄色的清真寺塔顶高耸入云,大会堂像雄狮一样盘踞在突起的高丘上,广场上最令人神往的是两座英雄铜像,他们分别挺立在10多米高的大理石底座上,彼此相隔有数米之遥,其中一个是披盔戴甲、挥剑跃马的民族英雄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哈桑的青铜塑像。
摩加迪沙的街道笔直平坦,从巴依多瓦宾馆向东行数十分钟,可以看到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堡,像巨人似的高耸在海滨。在繁华的商业区,除了建有现代化的银行、餐厅和商店外,还保留着大集市。大集市是市内最热闹的地方,摩加迪沙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小商贩们按照自己所出 售的不同种类的商品,自动聚集在市场的某一地段,形成了粮、蛋禽、果品和布市等。银雕是索马里的特产之一,在摩加迪沙的小巷中,可以看到金银匠在店中专心打造金银首饰的情景。绕过市场南行数十分钟,是一座设计新颖的国家剧场,这是60年代由我国援助建设的,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200名观众,是该市的文化中心和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

民族语言

居民主要分为萨马勒和萨卜两大族系,讲索马里语,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通用意大利语和英语。

相关评价

摩加迪沙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是非洲人在非洲东部沿海最早的定居地之一。摩加迪沙历史上曾用过5个不同的名称,如哈马、上加尼等。哈马是索马里语中一种棕红颜色的名称,可能与当地的赤土有关。“摩加迪沙”是回历7世纪出现的一种叫法,据说来自波斯语,意思是“国王所在地”,也就是首都的意思。
索马里自古被誉为“乳香和没药之邦”,是出产乳香和没药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一位名叫汗努的埃及贵族受埃及法老派遣来摩加迪沙购买香料,之后,希腊、波斯的商人和中国的航海家相继而来。12-13世纪,繁华兴盛的摩加迪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乳香和没药市场以及象牙和皮革的贸易中心。1905年,摩加迪沙被意大利殖民主义者“购买”,成为意属索马里的首都,1960年索马里独立后,摩加迪沙被定为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最大的商港,通过这里出口的货物主要是香蕉和畜产品。原来的旧港由于水深只有两米多,一般船只无法进港,只能停泊在离岸大约1公里的海面上,再用驳船装卸,因此很不适应发展贸易的需要。1977年建成了摩加迪沙新港,水深8-12米,有两个水深10米的码头,可同时停泊5艘万吨级货轮,年吞吐量为70万吨。
摩加迪沙是一座热带海滨城市,充满着东方阿拉伯的情调。在特别耀眼的阳光照射下,高耸的伊斯兰清真寺尖塔,白色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古堡式的房屋,隐现在绿树丛中,显得特别的雅致而清新,素有“印度洋上的白色明珠”的美称。
索马里是一个传统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今天,摩加迪沙依然保留着这方面的许多有趣的特点,在街上开汽车,常常不得不因为途中一大群慢悠悠地行走的骆驼或牛群挡道而放慢速度。有的市民在住房旁设栏养牛,向邻近的人们供应鲜牛奶。摩加迪沙居民自古喜欢吃鱼,鱼的吃法有很多种。摩加迪沙湖泊很多,湖中鳄鱼随时可见,堪称“鳄鱼王国”。鳄鱼肠是索马里人招待宾客的珍贵菜肴。伏鳄表演是摩加迪沙最吸引游客的一项活动。
在摩加迪沙悠久历史中,记载着中国人民和索马里人民的友谊。500多年前,中国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经两次远航到摩加迪沙,在摩加迪沙国家博物馆里,至今陈列着中国明代的瓷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80103/112600.html

更多阅读

“索马里现状”的历史背景与轨迹 历史轨迹

2011-09-21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面积:637,657.00 平方公里;人口:(1997年)977.2万人,索马里人占98.3%,阿拉伯人占1.2%,班图人占0.4%,其它民族占0.1%;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国教,伊斯兰教逊尼派占99.8%,基督

气势磅礴:令人尖叫的各国航拍图

气势磅礴:令人尖叫的各国航拍图伯恩墨西哥纽约莫斯科巴黎温哥华梵蒂冈都灵威尼斯德国阿姆斯丹旧金山上海巴塞罗那荷兰芝加哥摩加迪沙橙县马尔代夫南非埃及

重返索马里 索马里故事

    经济学分析告诉人们,许多时候即使呼吁政府来干预,也只会得到更糟的结果。  撰稿·邓新华 专栏作者 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5月初,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发生了大示威,人群抗议粮食价格上涨和商人拒绝接受本国旧版货币,并最终演变

张昕宇 户外探险 张昕宇 户外探险 -人物简介,张昕宇 户外探险

张昕宇,1977年出生,北京人,外号270,户外极限体验倡导者。早年从事过多种职业,热爱机械,2000年之后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携未婚妻梁红参加2008年汶川救灾时,重新反思生命的意义。积极追寻梦想,在花了4年时间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开始不断探索自然的奇

声明:《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历史,摩加迪沙-地理》为网友醉歌离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