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性格心理学 赵承熙 赵承熙-怪异青年,赵承熙-心理世界

赵承熙Seung-Hui Cho(1984年1月18日―2007年4月16日),出生于1984年1月18日。美国移民部门的记录显示1992年9月2日,赵承熙从底特律首次进入美国。他上一次更新绿卡的时间是在2003年10月27日。他仍然保留着韩国国籍。

赵承熙_赵承熙 -怪异青年

人物简介


赵承熙赵承熙Seung-HuiCho(1984年1月18日―2007年4月16日),出生于1984年1月18日。美国移民部门的记录显示1992年9月2日,赵承熙从底特律首次进入美国。他上一次更新绿卡的时间是在2003年10月27日。目前他仍然保留着韩国国籍
赵承熙的父母是一对在华盛顿经营干洗生意的韩国移民,他的姐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就职于美国国务院。
在他父母所居住的森特雷维尔社区,当地居民回忆说,赵承熙是个奇怪的年轻人。一名叫做克雷格・科恩斯的邻居说,数年前,他看到赵承熙站在他父母的房子前。
当科恩斯向赵承熙问好时,赵转开头和身子。科恩斯说:“他就好像是一直在跟他自己谈话一样。”住在赵家隔壁的阿卜杜尔・沙什也说,在很多年时间里,赵承熙似乎都没有任何朋友。
惊天惨案
2007年4月16日当地时间7点15分(北京时间19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有关当局至今还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使得赵承熙爆发并制造了16日的校园枪击惨剧。
与他相识多年的人都说,赵承熙不管是愤怒、沮丧或是心烦,都从来没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轻声说话,并且完全拒绝对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言人拉里・辛克尔说,赵承熙是个“独来独往的人”,学校很难找到关于他的信息。
事件背景
连续两月购买枪支
2007年2月9日,赵承熙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附近布莱克伯格的一家当铺购买了一支5.5毫米口径瓦尔特P22手枪。3月16日,他又从弗吉尼亚罗诺克市的一家枪械店用信用卡支付了285美元,买了第二支枪,这次是一支9毫米的Glock19。
在购买这些枪械时,赵承熙使用的证件是他的驾驶执照。根据弗吉尼亚州的法律,每个月买一支枪是合法的。
那支Glock枪在16日发生的两起枪击案中都被使用了。在整个枪击事件中,赵承熙装了好几次子弹。
在赵承熙的一只手臂上,文着“IsmaleAx”几个字,虽然目前调查人员有诸多推测,但是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含义。“以赛玛利”(Ishmael),他手臂上也有红色IshmaelAx的文身。“以赛玛利”在英文中有“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之意。当然,这个词对于赵承熙意味着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枪击事件后,有关当局在赵承熙的宿舍里找到了两份共6页笔记。这些笔记并不是自杀信,也没有任何关于为什么他要这么做的线索。
在这些笔记中充满了各种对“有钱的孩子”、“放荡的人”和“欺诈的吹牛者”的诅咒,甚至写出了他觉得令他沮丧的人的名字。两名政府官员说,赵承熙曾接受精神健康问题的治疗。写死亡诗歌吓跑同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系老师尼基・乔万尼早在2005年秋季教授诗歌课时就注意到了赵承熙,并有所警惕。
当时赵承熙在上课时给同班同学拍照,并写到了死亡。乔万尼说:“孩子们总是写一些跟谋杀和自杀有关的东西。但是赵承熙的作品中有某种东西引起了我们所有人的密切留意。我们都对那感到很不舒服。”几天后,乔万尼发现原先听课的70个学生只剩下了7个,她问那些学生为什么没来,他们回答说因为害怕赵承熙所以不敢来上课了。
乔万尼说:“当我意识到我的学生被吓到时,我知道我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乔万尼找到赵承熙,告诉他应当改变他写的诗的类型,否则就别再上她的课。乔万尼说,赵承熙拒绝放弃这门课,并且说:“你不能强迫我。”
暴力剧本引起老师注意
乔万尼只有求助于英语系主任露西・罗伊。罗伊决定自己给赵承熙进行一对一的授课。不过即使是在这些一对一的授课中,赵承熙也始终拒绝摘下墨镜。罗伊要求赵承熙去进行心理咨询,并表示她愿意陪着他一起走进心理咨询中心。赵承熙说他会考虑一下。
此时,罗伊开始确定,人们应该对赵承熙有所注意,她不断对校方官员发出请求,要求他们“看看这个年轻人”。学校的官员对她的警告做出了回应,并感到同情,但是表示,由于赵承熙没有作出直接的威胁,因此他们对他无能为力。除了诗歌之外,赵承熙还写了一部小说和2个剧本。
英语系学生斯蒂芬尼・德里说:“他的文章、剧本都极为病态和怪异。”当同学们在评论完他的作品后,问他是否还有什么意见,他总是耸耸肩,什么也不说。
另一名曾与赵承熙同选一门课的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伊安・麦克法兰说:“赵的剧本就像是来自噩梦……那些剧本充斥着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他的剧本作出评论时,我们都非常小心的措辞,以防他崩溃。”
“他从来不说一句话”

赵承熙所有曾经与赵承熙有过接触的人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沉默”。
同为英语系四年级的韩国学生保罗・金说,赵承熙在学校里是如此内向,以至于他只知道在英语系里有赵这个韩裔学生存在,但是直到他们在课堂上见面,他才知道赵承熙是男是女。
保罗・金说:“他从来不说一句话。即使教授问问题,也不说话。他看起来总是身体和精神都很差,好像他很压抑一样。”在2005年赵承熙上过的英国文学课上,当第一天老师要求学生们在一张纸上写下他们的名字时,赵承熙只写了个问号。
曾与赵承熙同修这门课的夏洛特・彼得森说:“就连老师也在笑他,没人弄得懂他。”
作案动机
枪击事件的目击者说,凶手赵承熙在整个射杀过程中时表情非常镇静,“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将其称为“沉默的杀手”,那么究竟是什么令赵承熙对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开枪?在周围人的印象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赵承熙8岁时跟随父母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在邻居们的眼中,他一直是沉默寡言的孩子。读大学时,赵承熙总是戴个帽子,坐在后排,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几乎不与人交谈。他的同班同学回忆说,在英国文学入门开课第一天,大家都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但赵承熙却独自坐在一旁一言不发。老师发现他在签名册上只写了一个问号,于是问他“是叫问号吗?”赵承熙还是不回答。
写作课教授露辛达・罗伊说,两年前赵承熙写了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令她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赵承熙曾写过两个剧本,有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还有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
犯罪学教授苏桑・古德尼:很明显他时不时承受着某种困扰或者折磨,很明显他需要发泄出来,这些剧本是他抒发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
目前,警方还没有找到准确线索来了解赵承熙的作案动机。校方也表示,因为赵承熙总是独来独往,所以很难搜集他的信息。

赵承熙_赵承熙 -心理世界

怪异性格心理学 赵承熙 赵承熙-怪异青年,赵承熙-心理世界

背景
发生在科罗拉多州哥伦比纳(Columbine)高中的校园屠杀案,显然是赵承熙行为的一个范本。
赵承熙在寄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长达1800字的宣言中,向当时的两个杀手哈里斯(EricHarris)和克莱伯德(DylanKlebold)表示敬意。通过遗留的文本和视频录像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也应该是直接受到了1999年这起凶杀案的启发,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同样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录像,埋下线索,让人们揣摩他们的心理。尽管有人在赵承熙的视频中看到了他模仿韩国影片《老男孩》的痕迹,并且他的宣言类似邮包炸弹杀手希奥多・卡钦斯基(TheodoreKaczynski)的言辞。但两起校园屠杀案的诸多相似点,不可避免让人忆起往日惨案。
心理偶像
1999年4月20日,两个18岁少年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带着半自动武器、鸟枪和一批爆炸物冲进校园,杀死了12名学生和1位老师,然后饮弹自尽。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校园枪击案。
尽管存在年龄差距,23岁的赵承熙依然与他的模仿对象有许多相似点。特别是克莱伯德,在生活中也表现得十分害羞和孤僻。克莱伯德把一个女孩子想像成他的女友,但现实生活中,他甚至从未与她说过话。而据赵承熙室友的说法,赵也有一个幻想中的名叫吉莉(Jelly)的超模女友。他们都沉迷于暴力游戏,哈里斯和克莱伯德迷恋当时流行的《毁灭公爵》(Doom),而赵承熙则爱好《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他们很少流露情感,但显然,受到的不公和侮辱在内心不断滋生愤怒,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在屠杀过程中不断嚎叫、狂笑和辱骂,赵承熙在他留下的视频中亦宣泄了这种情绪。
不曾确定的精神问题
随着对赵承熙屠杀动机的深入探究,他可能存在的精神问题被揪了出来。在CNN的一档节目中,纽约的精神治疗医师萨尔茨(GailSaltz)认为,“有许多征兆表明赵存在精神方面的障碍”,而神经外科医生古普塔(SanjayGupta)则怀疑赵有可能受到过脑部的撞击。诸如此类的判断遍及各类媒体。
几乎所有的报道都转述了乔瓦尼(NikkiGiovanni)的证词,她在得知嫌犯是一名亚裔男子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一定是赵干的”。作为英语系的教授,乔瓦尼曾在2005年秋担任赵承熙的诗歌课老师。乔瓦尼记得赵承熙总是戴着一副墨镜,棒球帽拉得很低,“看起来像是躲在墨镜后哭泣”。赵在班上沉默寡言,从不参与讨论,但是他以另一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用手机在课桌下偷拍女生的大腿。女生们因此开始拒绝来上课。乔瓦尼对此无能为力,她给当时的英语系主任罗伊(LucindaRoy)写信,后者最后决定将赵承熙调离那个班级。
罗伊应该是最早警觉到赵承熙的心理问题的老师。她先后向学生管理部门、校长办公室以及校警报告,但校方的答复是,如果赵没有公开威胁他人,他们也无可奈何。罗伊于是决定对赵承熙进行单独辅导。一开始,罗伊只能从赵那里得到片言只语的回答,“与他说话就像与一个洞交谈,就像这个人不存在一样。”她感到很紧张,因此与助手约定了一个暗语,如果她提到一位死去的教授的名字,助手就该求援。后来赵逐渐向她袒露心声,告诉她自己很孤独,一个朋友都没有。罗伊认为,赵似乎有双重人格,“他非常自大,有时令人讨厌,但同时又有很深的不安全感”。辅导在10月到12月间进行了三次。枪击案发生后,罗伊深感遗憾,她觉得,如果后来继续这种辅导,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
赵承熙留下的剧本是被用来聚焦他的心理精神问题的关键文本。这两份充满了暴力和猥亵的剧本是他在一次写作课上提交的作业,案发后,被他的同学麦克法兰(IanMacFarlane)在网上张贴出来,被网民们和心理学家反复剖析。这两篇题为《理查德・麦克比夫》和《布朗斯通先生》的剧本,充分显露了他内心的愤怒和扭曲。麦克法兰说,他们同学之间曾认真讨论过,赵承熙是否会成为校园杀手。
2005年12月,赵承熙又一次被认为可能有精神问题,他因尾随和骚扰两名女生而被送到一家私立健康医院做精神健康评估,但医生无法确诊他存在精神问题,最后也不了了之。赵也被怀疑曾在小时候被诊断有自闭症,这是他的一位长辈KimYang-soon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述的证据。但是,这位长者证词的准确性有待核实。
不太像是自闭症患者
一个“孤独者”,是大多数人对赵承熙的评价。从中学到大学,他一直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在课堂发言。上高中英语课时,每当老师找学生朗读课文,赵总是低头不语。老师告诉他,如果不读课文就要被评不及格,他才开始用“低沉、古怪”的语调朗读课文,“就像嘴里含着什么东西”。他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这使得他的沉默变本加厉,变成一个“从不说话的人”。他的大学室友奥斯特(JoeAust)说,起先,他们尝试与他说话,但只得到只言片语的回答,到后来,赵就干脆不再说话。奥斯特说,他有时进入寝室,会发现赵坐在桌子前,目光呆滞,盯着空气。“他总是相当相当地安静,有点怪异”,但是,尽管奥斯特认为他很奇怪,却从不觉得他对别人有什么威胁。
就这样,他孤独地生活在一个6人寝室,孤独地生活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6000个学生中。他独自在餐厅吃饭,每天晚上9点早早就寝。早起,常在天亮前就醒来,然后一直坐在他的电脑前。从不与室友打招呼。
赵承熙的语言障碍、冷漠和拙于社交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一个自闭症(即孤独症)患者。据美国自闭症学会的估计,仅在美国地区,就有超过百万人遭受自闭症相关的疾病之苦。他们躲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人交往,存在严重的社交障碍。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自闭症专家徐光兴认为,就他的判断来看,赵不太像是自闭症患者,因为自闭症患者通常在3岁前就发病,他们很少与人交流,模仿能力很弱,因而像赵承熙这样能顺利进入大学深造是很困难的事。徐告诉笔者,“自闭症患者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老实,问什么答什么,不会说谎,这一点也不像赵承熙的情况”。而且,自闭症患者的小脑会有病变,如果能对死者进行解剖,很容易作出判定。况且,“目前尚没有自闭症患者大规模杀人的案例”。
抑郁症
另外据《芝加哥论坛报》披露,赵承熙可能曾服用某种抗抑郁药物,让人将他的低落寡言与抑郁症联系起来。但是徐光兴认为,抑郁症患者的表现通常是内发型,他们会选择自杀,却不会攻击别人。赵冷静、周密的作案过程不像是有精神疾患,他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既有暴力行为又最后选择自杀,有可能是攻击型人格障碍。
药物的效用也引起专家的关注。此前多起校园杀案的凶手,像哈里斯和克莱伯德,都曾被发现有服用精神药物的历史。也曾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如百忧解会增加青年人自杀的倾向。全民健心计划、华夏心理公益行动发起人尹璞告诉笔者,在美国,很多人会服用抗抑郁药物,但长期服用后容易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心理反应。而且,通常情况下,医生无法监控患者的实际服药情况,像这类药物“如果和酒精配合使用,后果就很危险”。
一个典型的长期累积问题
但是,尹璞认为,简单地将校园杀手的形成归结为某种心理精神疾病或药物的作用都是片面的,“不能拿零星的症状分析来代替临床诊断”,赵“肯定是有心理问题的,他的抗压能力比较弱”,但这个事件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和家庭的问题。赵的家庭移民到美国后,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平时又疏于和孩子的交流,最终酿成今天的惨剧。赵承熙策划了那么久,作案时又极为冷静,“说明不是一时冲动,他在杀人时的心态可以说是心平气和的,非常冷血”,失恋也好,仇富也好,都只是对他刺激的一个方面。尹判定说,他的情况,属于一个典型的长期累积问题,“用中国人的话说,他已经看透了”。
如果他们选择去死,别人也要死
白宫司法委员会在1999年曾将暴力青年分为三类:患有精神疾病;在青少年时代有长期的破坏性行为;心理正常,但是存在情绪的困扰,抑郁,与人群疏离,没有智力和能力问题,但是对所取得的成就不满意,并常感到来自他人的不公。赵承熙是否存在精神障碍,可能属于一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是他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的状态,并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他人的欺辱和不平,最终选择将这种情绪宣泄出来,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一份关于校园杀手的研究指出,这些杀手都是男性,并且98%曾经历过重大挫伤、失败或委屈,其中有一半曾被恋人抛弃过。
曾参与对哥伦比纳高中案件调查的研究枪手心理学的专家福斯勒(DwayneFuselier)说,我们中大多数人都体验过这些情绪,会感到生气,会去踢垃圾罐,喝酒,然后就搞定了。但是对于某些人,这些情绪淤积在心里,散不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去寻求帮助,其中的一些会变得更糟,选择自杀。
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仅仅自杀是不够的,他们会选择一种“报复性的自杀”,比如在爱人的婚礼照片前自杀,让照片溅满血和脑浆,而另有些人,采取更极端的报复,去毙掉女朋友或敌对的上司。但对于极为少数的人来说,这些还不够平息他们的愤怒。他们坚持认为,生活就是地狱,这并非他们的错,如果他们选择去死,别人也要。
国内精神病专家眼中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主角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凶杀赵承熙一时间成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关注的对象。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赵承熙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精神病专家更倾向于认为赵承熙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江苏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刘锡伟教授甚至将此案与15年前轰动一时的卢刚枪击案相提并论。两种看法尽管存在一些重叠的中间地带,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却是泾渭分明。鉴于很多恶性行事案件在认识上均呈现出“精神病专家vs心理学家”的局面,本报现将两种观点予以发表,请读者明察(心理学家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
偶然、公开、残酷、特立独行、情感冷漠、滥杀无辜……这些正是刘锡伟总结出的“疯劫”特点。他认为,这些特点适用于马加爵,适用于邱兴华,适用于杨佳,同样也适用于赵承熙。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案发之时,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刘锡伟教授正在美国纽约州小女儿处。在此之前,他先去洛杉矶拜会了自己28年前在湖南医学院进修时的老师――一位已经年近八旬的华裔精神病专家,将自己带来的关于卢刚的资料交由对方。
美国此行,刘锡伟原本想实现一个愿望,就15年前轰动一时的卢刚杀人案与美国的同行达成共识。1991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留学生卢刚枪杀了包括自己导师和同门师弟林华在内的四人,然后开枪自杀。
这场轰动了整个华人圈的悲剧,后来被归咎为卢刚本人的狭隘、自私和冷酷。尽管美国人对卢刚事件表示出足够的宽容,受害人的家属甚至写信安慰卢刚的亲人,但不可否认,此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华人在美国的声誉。
然而刘锡伟――以及不少同样从事精神病工作的人士――却认为,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卢刚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本人,也是这种目前人类尚无法完全认识的疾病的受害者。
刘锡伟未来得及完成他的使命,因为短短两个月后,一出影响更大的校园悲剧上演了。韩国籍学生赵承熙无故枪杀了32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然后开枪自杀。事发后,关于凶手的国籍问题,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最后证实作案者非中国人之后,刘锡伟和其他华裔人士一样,也松了一口气。不过,他承认,自己现在仍然不轻易出门――很多美国人分不清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据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80103/113667.html

更多阅读

赵熙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

赵熙作品欣赏59_006.jpg (56.18 KB)200628151845687.jpg (38.71 KB)a.jpg (144.02 KB)  360pskdocImg_4_xyz凌云寺被凌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凌云寺旧名报恩寺,因寺前有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相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早于大佛的开凿

声明:《怪异性格心理学 赵承熙 赵承熙-怪异青年,赵承熙-心理世界》为网友丅约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