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简介 《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影片简介,《甲午风云》-演职员表

由林农导演、李默然主演的影片《甲午风云》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该片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追求凝炼、明快、浓烈、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之充溢着令人感奋的浩然正气与悲壮力量。虽然以中国北洋水师的战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悲惨屈辱的历史,塑造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杰出艺术经典。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影片简介

由林农导演、李默然主演的影片《甲午风云》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该片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追求凝炼、明快、浓烈、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之充溢着令人感奋的浩然正气与悲壮力量。虽然以中国北洋水师的战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悲惨屈辱的历史,塑造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杰出艺术经典。影片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甲午风云》优秀话剧演员李默然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邓世昌,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充满激情的表演,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矗立在中国银幕艺术典型的行列。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邓世昌主动请缨,英勇善战,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人们可以从他对投降分子愤怒斥责,请战和阅兵时的慷慨陈词,到撞沉敌舰以死报国等一系列行为动作,深切感受到这一形象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艺术价值。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壮怀激烈,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令人回肠荡气。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屈辱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今天,正是由于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地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我们手中成为现实。而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新一代中国人的信仰。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演职员表

导演:林农NongLin

《甲午风云》编剧:希侬YiXi
叶楠NanYe
陈颖YingChen
李雄飞XiongfeiLi
杜梨LiDu演员:
李默然MoranLi.....邓世昌DengShicang
浦克KePu.....丁汝昌DingRucang
王秋颖QiuyingWang.....李鸿章LiHongzhang
李颉JieLi.....刘步蟾LiuBuchu
庞学勤PangXueqin.....王国成WangGuocheng
周文彬WenbingZhou.....方伯谦FangBoqian
冯振舟ZhenzhouFeng.....林永升摄影:Cinematography
王启民QiminWang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剧情介绍

版本一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与历史不符),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版本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摇摇欲坠,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华,于1894年在中国领海挑衅生事。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无辜遭难。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与日寇开战。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我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们的请战要求,邓世昌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爱国官兵和百姓的主战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率领“致远”号代替旗舰指挥出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战事愈发激烈,但我方弹药却已用光,作战形势非常不利,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背景知识:海战英雄榜


刘步蟾1、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1852-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後,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归。1895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名将名言:“苟丧舰,将自裁!”

2、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名将名言:“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3、方伯谦(1854.1.14-1894.9.24),字益堂,祖籍福建侯官,生于闽县(今福州市)。六岁入私塾读书,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1871年)毕业后,与刘步蟾等同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生前为清朝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中军左营副将,曾创造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众多第一: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近代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海军将领之一,曾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海防炮台,曾参加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海军章程,是惟一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中丰岛和大东沟两场海战的将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无视方伯谦浴血海战的事实,将他作为战败的替罪羊问斩,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下大船坞西面的刑场上被斩首,时年41岁。造成了中国海军史上的一大冤案。方伯谦之后,方家三代连续出了9位优秀海军,仅抗日战争中,就有6位方伯谦的孙辈与日寇浴血拼杀。


林永升4、林永升(1853-1894.9.17),又名翼升。字钟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1871年),堂课结业,派上“建威”练船实习,前后巡游南北洋各口。光绪元年(1875年)调赴“扬武”舰,旋任船政学堂教习,奖补千总。光绪二年(1876年)冬,船政选派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林永升入选。次年,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学习海军理论,屡试列优等。毕业后,派登英国地中海舰队海军“马那杜”号铁甲舰实习,巡历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各洋面,于行军布阵一切战守之法无不谙练。留学生监督斯恭塞格给他的评价是“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任管驾官之任”。1894年八月十八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临战时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经远”先后发炮击中“吉野”、“高千穗”等日舰。战至下午3时30分,“经远”舰已中弹甚多,被划出阵外,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舰围攻,“舰群甫离,火势陡发”,林永升指挥“经远”全舰官兵沉着作战,“奋勇摧敌”。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处境危殆,但“经远”全舰将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吉野”等四舰死死咬住“经远”,环攻不已,“经远”以一敌四,毫无畏惧,“拒战良久”。激战中,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死亡”,时年41岁,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也先后中炮牺牲,“经远”舰中弹累累,最后“在烈焰中沉没”。

5、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原籍安徽凤阳县,为镇压太平天国名将,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同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此后,日本海陆两军配合,并利用占领的陆路炮台,连日攻击北洋舰队,均被击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正月十三日,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正月十五,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

名将名言: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幕后制作

甲午风云简介 《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影片简介,《甲午风云》-演职员表

《甲午风云》1959年初,吉林省委有关领导在长影小礼堂里,审查林农导演的《船厂追踪》完成片。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和省委其他一些领导人在座。《船厂追踪》放映之后,吴德赞扬了这部片子,又说:“今后还是可以生产一二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的,像上海的《林则徐》,在全国放映很受观众喜爱。我们也可以搞一搞这样的片子嘛!……”

1959年的八九月,长影厂党委决定要拍《甲午风云》。支书吴必克通知林农说:“亚马(长影厂厂长)决定让你拍《甲午风云》了。”当时,林农并没有马上表示态度。他先是找到剧本看了一遍,然后,直接找厂长亚马,谈出个人的意见:“这个题材我实在难以掌控,没有历史认识,恐怕很难完成任务……”亚马回答他说:“你不拍谁拍呀,你先看看有关历史资料,熟悉熟悉情况。”其实,林农是有顾虑的。在头一年整党整风的时候,林农曾经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留党察看二年、行政降一级的处分,理由是不配合形势,态度消极。对于拍摄新片、特别是驾驭历史题材,林农确实是从政治导向上心有余悸。

1960年年初,电影文学剧本即将完成之际,林农突然接到厂办通知,要剧组主创人员赶紧到省委去汇报《甲午风云》的筹备情况,省委领导都说这部影片对于反帝有现实意义。傅振声最后提了一点意见,他说剧本中慈禧坐船游颐和园一场可以去掉,因为领袖曾说过,满清腐败,建立了海军也是不行,还不如留下一个颐和园,对于现在还有点用处……回厂后,亚马指示:“赶快完稿,打印剧本,进入筹备,今年要拍完……”

1960年二三月份,《甲午风云》的剧本终于修改完稿,四五月间,正式开拍。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

影片开拍不久,有人传话,说是传达厂党委的指示,对林农抗拒省委指示一事,开两天党支部大会,对林农进行批评教育。原来,省委领导明确指示不要慈禧出场,可在最后剧本定稿后,依然有慈禧的戏。虽然没有了游颐和园,但又加了上朝的戏,这是明显的阳奉阴违,这样做就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当时,林农急忙申辩:傅振声只是提出删掉慈禧游颐和园的戏,并没有说完全去掉慈禧这个人物;其二,慈禧仅有的一次出场,是揭露她的腐败无能向日本屈膝投降的场面,有着深刻的反面教育意义。怎么是资产阶级历史观呢?会后,林农来到亚马的家里,反复申明自己的观点。亚马说:“好嘛,好嘛!对头!就按你的想法干……”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5月底6月初,内景的拍摄刚告一段落,一个周末的晚上,林农碰到了一位厂领导。这位领导说:“林农,我看邓世昌这个人物得搞成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美国留过学……”林农一听,忙说:“邓世昌没到美国留过学,他只到过德国,而且是去接受当时满清政府在德国订购的一只军舰。”领导很不以为然:“唔!我知道他留过学,你一定要搞成资产阶级革命家……”林农很郁闷,但他转念一想,厂领导说话又不是权威,何况也没有下发正式文件。你说你的,我拍我的。

1960年6月底到7月初,大部分内景样片完成时,全组来看样片,林农特意请厂党委的领导也来审查一下。这一次,省里主抓文教的书记也来了。内景样片看完后,这位书记站起来,很不满意地说:“这要超过《林则徐》,够呛!”林农跑上前去问道:“书记,您还有什么具体意见没有?”书记一面走一面说道:“你的创作思想有问题!”林农更加不解。书记说:“你这里头就没看到渔民的戏……”林农解释说:“这是内景样片,表现渔民和打日本的戏,大都在外景,现在还没拍呢!”两人争论了几句,不欢而散。

第二天,摄制组大队人马拉到旅顺去拍外景,大约拍了十天左右,厂领导派人到外景地传达指示:一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戏中要突出人民的作用,具体地就是要在结尾时,加上渔民揭竿而起;二是邓世昌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最后要同满清决裂。林农对这两点指示是不同意的,他的理由是:渔民揭竿而起,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况且当时的渔民反对满清也是没力量的;其二,邓世昌不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也不可能和满清做最后的决裂,没有资料记载邓世昌是反对满清的。

林农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让步。这样僵持了两三天,当时,林农也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如果再坚持下去,很可能引火烧身。果然,接着就开摄制组的党小组会,林农没再敢过于坚持己见。后来,林农召集李默然、庞学勤等主要演员,大家坐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接下来的拍摄中共加了两场戏,一是在最后海战中,眼看北洋舰队就要失利的时候,邓世昌命令王国成下海游回威海去找李大爷,并说“要想打日本,靠朝廷不行了”;另一场就是邓世昌和日舰相撞后,王国成回到威海,由李大爷撞钟号召,渔民打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最后宣誓要抗日到底的场面作为结尾。1963年年初,影片正式在全国公开放映。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影片评价


《甲午风云》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剧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

爆发于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历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杰出艺术经典。

优秀话剧演员李默然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邓世昌,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以及纯熟而富于激情的演技,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耸立在新中国银幕上。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回肠荡气,至今令人激动不已!

影片中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邓世昌主动请缨、英勇善战、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人们可以从他对投降分子愤怒斥责、请战和阅兵时的慷慨陈词、遭贬后借《十面埋伏》抒发内心的深沉悲愤,到撞沉敌舰以死报国等一系列行为动作,深切感受到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艺术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80103/113867.html

更多阅读

图片素材白居易图片/简介/《忆江南》背景资料 忆江南 白居易

白居易图 片、简介/《忆江南》背景资料 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企划公司简介 《宫S》 《宫S》-简介,《宫S》-企划意图

《宫S》是由导演黄仁雷的以君主立宪制为社会背景的新作讲述一个青年摆脱皇太子的身份,寻找俗世间身份的另一个成长电视剧。MBC电视剧《宫S》在经历了众多风波之后终于顺利开播。宫s剧情介绍_《宫S》 -简介《宫S》中的“S”有着“新

声明:《甲午风云简介 《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影片简介,《甲午风云》-演职员表》为网友我会画钻石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