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姑 虾姑-形态特征,虾姑-生活习性

虾蛄,英文名为Mantis Shrimp(螳螂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这个亚纲下面就一个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Sculdidae)外,现生种分7个总科:深虾蛄总科(Bathysquilloidea)、指虾蛄总科(Gonodactyloidea)、虾蛄总科(Squilloidea)、琴虾蛄总科(Lysiosquilloidea)、红虾蛄总科(Erythrosquilloidea)、宽虾蛄总科(Eurysquilloidea)和仿虾蛄总科(Parasquilloidea)。全为海生。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现存5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见于温带。中国沿海均有,最常见的品种是虾蛄科,口虾蛄属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中国各海域中均有分布;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80余种。中国不同地域的老百姓对于虾蛄的叫法不一,如:虾蛄、虾爬子、爬虾、虾虎、虾婆、虾公、濑尿虾、撒尿虾、拉尿虾、虾狗弹、弹虾、富贵虾、琵琶虾、花不来虫、虾皮弹虫,蚕虾、虾不才、水蝎子、皮皮虾,等。

虾姑_虾姑 -形态特征


虾姑以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为例: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六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
第一触角柄部细长,分三节,末端具三条触鞭,司触觉。第二触角柄部二节,上生有一条触鞭和一个长圆形鳞片。口器、大颚十分坚硬,分为臼齿部和切齿部,都有齿状突起,能切断和磨碎食物;大颚触须三节,不显著,有感觉作用。第一小颚小,原肢二节,其内缘具刺毛。第二小颚呈薄片状,由四节构成,内缘具密毛。这二对小颚能辅助大颚撕碎食物。胸部具八对附肢,前五对是颚足,后三对是步足(与十足目三对颚足、五对步足正好相反)。第一对颚足细长,末节末端平截并具刷状毛;第二颚足特别强大,末节(指节)侧扁,有六个尖齿,可与掌节的边缘凹槽部分吻合,为捕食和御敌利器,称为掠肢;第三至第五对颚足比第一对短,末端为小螯。这些附肢能将捕捉到的食物送入口中。五对颚足皆无外肢,但基部具圆片状的上肢。步足细弱无螯,原肢三节,下接内外肢,不适于爬行。雄性第三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细长的交接棒。腹部前五腹节各有一对腹肢,由柄节和扁叶状的内外肢构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鳃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许多分枝的鳃丝。每一腹肢的内肢内侧有一个小内附肢,与相应另一侧的小内附肢相互连接,使一对腹肢联成整体,便于游泳。雄性第一对腹肢的内肢变形,成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握住雌体。腹部最后一对附肢为发达的尾肢,原肢一节,外肢二节,内肢一节,片状。原肢内侧有一强大的叉状刺突,称基突或双刺突,伸于内外肢之间。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敌。虾蛄类的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口经食道通入胃,后接肠道,纵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心脏呈长管状,从头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五腹节,心脏向两侧和前后伸出动脉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组织。雌性生殖孔成对,多在第六胸节的腹面开口,卵巢位于身体背部心脏的下方,怀卵时从头胸部向后伸展,经腹部直至尾节。雄性的一对生殖孔在胸部末节的腹面。头部第2触角基部的小颚腺为排泄器官。

虾姑_虾姑 -生活习性


虾姑虾蛄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虾蛄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猎物大部分为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它们能够轻易破坏猎物的外层硬壳,享用内里的肉。
虾蛄科、琴虾蛄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虾蛄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虾。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黄鱼、章鱼的铒料。数量最多的是口虾蛄,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最大。
虾蛄是海生的甲壳动物。其第二对颚脚特化为攻击附肢,根据其型态之不同,可将虾蛄分成粉碎型及穿刺型两类;伴随着分布的不重叠,这两类虾蛄的外观、攻击性、捕食行为及威吓行为的表现与否,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相同的是两者都具有学习能力,凭借经验它们可以躲避敌害以及更有效率的获得食物。本篇主要描述虾蛄及比较此两类虾蛄之行为表现。
虾蛄是海生的甲壳动物,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浅水水域中,跟平常所见到的螃蟹、虾子同是属软甲亚纲的甲壳动物。虾蛄具有一对威力强大的攻击附肢,这对附肢是它们的捕食工具,也是最佳的防御工具,因为它们利用附肢捕食的动作极像螳螂,所以虾蛄也被称为螳螂虾(Dingleetal.,1978)。一般而言,虾蛄可分为四个科,分别是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Gonodactylidae及Bathysquillidae。其中除了Bathysquillidae是深海的种类之外,剩下的三个科都分布在浅海。
虾蛄的身体有14个体节(8个胸节、6个腹节),再加上一个尾节(如图一、二)(Caldwelletal.,1976),其中第二对颚脚特化成一对巨大、具强健肌肉的攻击性附肢,有些种类在末节有衍生的锐棘,根据其特化附肢形态的差异,虾蛄可分为穿刺型(spearers)和粉碎型(smashers)两类,穿刺型虾蛄的长节(merus)较细,而末节(dactylus)具锐棘;粉碎型虾蛄的长节较粗,含有强健的肌肉分布,末节平滑有少数锐棘或不具锐棘。
本省的虾蛄属于粉碎型的虾蛄有大指虾蛄(Gonodactyluschiragra)(如封底里),体色的变异极大;属于穿刺型虾蛄的有螳螂虾(Oratosquillaoratoria)(如封底里)、线背螳螂虾(Lophosquillacostata)、帝王螳螂虾(Kempinamikado)、间带螳螂虾(Lysiosquillinamaculata)等。

摄食行为

虾姑 虾姑-形态特征,虾姑-生活习性

所有的虾蛄皆为肉食性,穿刺型虾蛄包括了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Bathysquillidae三科之所有种及Gonodactylidae下的数个属,而粉碎型虾蛄只包括了Gonodactylidae下的几个属。由于穿刺型虾蛄第二对特化颚脚的末端具锐棘(3-17枚不等),因此它们都以一些身体柔软的猎物为食。它们的猎食行为是快速地伸出攻击性附肢并打开末节,碰触到猎物后再迅速收起,利用锐棘将猎物紧扣不放,再利用第三、四、五对颚脚将食物弄碎、吃下。这种摄食的速度,就连水中运动敏捷的鱼、虾也无法逃脱(如图三)(Caldwelletal.,1976)。通常穿刺型虾蛄都居住在泥质或沙质的洞穴中,以守株待兔(sitandwait)的猎食方式,只露出一对眼睛,等到鱼或虾接近,再杀它个措手不及(Caldwelletal.,1990)。
白天时,它只露出眼柄,洞口以泥沙封住,到了晚上它就不再封起洞口,因为隔着一层泥沙来攻击猎物会有阻碍,也会失去准确性。在平常时,虾蛄是独来独往的,只有在生殖季时,雌雄会配对。这时通常在一个洞穴中会有一对雌雄虾蛄居住,雄性负责猎食供给雌性食物,雌性专心哺育幼生不负责猎食的工作,除了在食物来源短缺或是雄性失去捕食能力的时候,雌性才会主动捕食(Shusteretal.,1989)。
粉碎型虾蛄,虽然末节上缺乏或具有很少的锐棘,但是末节的踝部却异常的扩大、坚硬,再加上长节含有强健的肌肉,使得粉碎型虾蛄的攻击附肢非常具有破坏力。它们的摄食对象有螃蟹、寄居蟹、蚌、蛤及螺类(Caldwelletal.,1976),这类猎物都具有坚硬的外壳,但是这些装甲都禁不起粉碎型虾蛄连续强力地击打。一只体长约25公分的粉碎型虾蛄Hemisquillaensigera,它一次击打的威力可比得上一颗点二二口径手枪子弹的威力,有把实验室中强化玻璃水族缸打裂的记录,即使是体型较小的个体,也可轻易地将普通水族缸击碎。正因具有这惊人的武器,粉碎型虾蛄都以主动巡游的方式猎捕食物,它们住在珊瑚礁、碎石堆的洞穴中,主动出外觅食,当它锁定一只标的物时,它先由后方接近,首先攻击猎物的防御武器(如螃蟹的大螯),紧接着几个连续的击打,将猎物打成碎片,然后将食块带回洞中享用。
事实上粉碎型虾蛄附肢击打的动作,必须消耗许多能量,因此它会以最少的打击次数,获得最高的效率。在实验观察中也发现,粉碎型虾蛄会尽量减少盲目连续的击打,它会在打击之后检视猎物外壳破损的情况,再决定下一个击打是否必要,而且粉碎型虾蛄比较喜欢吃螺类、蚌、蛤,对于食用寄居蟹之选择顺序则排在较后,因为花费同样能量去打碎一个螺旋的壳,螺类的可食部位要比寄居蟹多的多。因此最少打击次数得到最多食物,对粉碎型虾蛄来说是最有效率的(Fulletal.,1989)。

攻击行为


虾姑几乎所有的虾蛄都具有领域性及攻击性,它们会激烈地捍卫它们的洞穴、食物来源、配偶,直到入侵者不敌而逃。若是把穿刺型虾蛄跟粉碎型虾蛄相比,那后者更是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正因如此,大多数研究虾蛄的动物行为学家们,多以粉碎型虾蛄作为研究的对象。
粉碎型虾蛄的攻击行为,可分成种间的及种内的攻击行为。种间的攻击行为主要是抵抗进入洞穴的入侵者如章鱼,或它的天敌:刺河豚的捕食(Caldwelletal.,1981);种内的攻击行为如:Haptosquillaglyptocercus会去强占另一只同类的洞穴,它先用尾扇将它想要强占的洞穴覆盖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再往内挤,经过几番折腾,洞内的虾蛄会因为缺氧,不得不逃出洞外,放弃居所。被击败的虾蛄会记忆著对手的味道一段时间,而避免回到或进入曾经击败它的对手居住的洞穴中(Caldwell,1979;1985)。在台湾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大指虾蛄也有种内的攻击行为(李,1991);大指虾蛄的攻击性与它的体重及攻击附肢大小成正相关,相对于原来的占有者或入侵者,打斗能力越强的个体,越有能力侵占或保有自己的洞穴。因此种内或种间的攻击行为,会造成攻击性强的虾蛄族群变大,而攻击性弱的虾蛄族群变小(Dingleetal.,1973;1975)。
虽然粉碎型虾蛄击打的力道相当猛,可能对竞争者造成致命的伤害,但是在同种个体接触的时候,它们会收敛打击的力道,而且打在甲壳比较厚的尾扇上,所造成的伤害很小,但是只要有一方流血,另一方就会毫不留情地杀死它(Berzinsetal.,1983)。而同种个体的攻击行为相当仪式化,有一方会先卷起尾部,以尾扇接受对方的击打,待对方一出手,以柔软弯曲的腹节吸收强猛力道后,立刻起身迎向对手,给予重击,此时对方也会马上卷起身躯,以尾节抵挡打击,就这样一攻一守,直到一方臣服离去,否则打斗继续(Caldwelletal.,1976)。有时候粉碎型虾蛄会在激烈的战斗中,失去它们的附肢,但是在蜕壳两、三次之后,又能再生出新的附肢。

威吓行为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例如:刚蜕壳或遭遇到体型比较大的其他生物时,还可以观察到虾蛄的威吓行为(threatbehavior)。它跟攻击行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威吓行为并没有实际的打斗,只是将尾节、触角、颚脚、攻击附肢尽量的伸展,摆出一副独特的展示姿势(meraldisplay)如图四(a)、(b)。当粉碎型虾蛄刚蜕壳的时候,全身尚未硬化,没有攻击力,此时它遇到外敌时不会表现攻击行为,而只会表现威吓行为,企图吓阻对方。另外,实验观察也发现:粉碎型虾蛄遭遇到比自己体型大15%的对手时表现威吓行为的频率,要明显高于遭遇到与自己体型相当或比自己小15%的对手,威吓行为可使自己看起来更大,更具攻击性,即使是唬人的伎俩被拆穿,曾被赶出洞的虾蛄下次遇到体型较大的对手,仍然会表现相同的威吓行为,不因为曾经失败就放弃威吓行为;而且发现事实真相拆穿诡计的对手,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形,也不会根据经验产生怀疑,而不加试探,采取攻击行为(Adamesetal.,1990)。由此可知,威吓行为是一种相当固定的行为,不会因为经验或学习而改变行为表现模式。在台湾相关的研究中,利用数值分类的方法分析大指虾蛄的打斗行为,他发现打斗的过程中,行为出现的顺序相当固定,起先是表现警戒的意图行为、再是威吓行为、攻击行为、防御、逃避、再回到意图行为,完成打斗行为的完整序列,而且此序列中每一个行为的产生,会受到自己与对方先前动作的影响。并发现大指虾蛄的种内打斗行为大多以威吓行为为主,实际的打斗比较少(陆,1985)。
粉碎型虾蛄,在它攻击性附肢的长节上有一个点叫做展示点(meralspot)如图二、四(b),这个点的颜色深浅,跟粉碎型虾蛄威吓行为展示的次数及攻击行为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若展示点的颜色越深湛,通常这种粉碎型虾蛄会展示较多次的威吓行为(如图五)(Dingleetal.,1969;Caldwelletal.,1976;Adamesetal.,1990)。

学习行为

虾蛄具有相当好的学习能力。实验发现:每一只粉碎型虾蛄对于没有见过的蚌壳,都先试用不同的开壳方式,有的击打贝壳的背部,有的击打唇部,所花费的功夫各有不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练习,开壳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好(Caldwelletal.,1990)。另外,实验室中以锥形瓶当作人造洞穴,用来测量虾蛄进入瓶中的速率时,也发现随着锥形瓶出现的频率越高,虾蛄进入瓶中的速率也越快(Reaka,1980)。在自然环境中,粉碎型虾蛄通常不打开末节,只用末节的踝部击打物体,如果以柔软之物体接近它,只要经过几次无效的打击,就会产生一个回馈的讯息告诉它,改变攻击方式,改以打开末节企图夹取柔软之物体(Caldwelletal.,1976)。最后,还有如前所述,虾蛄会记得曾经打败它之对手的味道,而避免进入它所居住的洞穴等。这些都是虾蛄具有学习行为的实际证据。

结语

粉碎型及穿刺型这两类的虾蛄光是攻击附肢形态不同,就伴随了栖地,攻击性,摄食行为等生物特征的差异。我们发现具有威力强大攻击附肢的粉碎型虾蛄,居住在环境较复杂的珊瑚礁中,生物歧异度较高,接触其他生物的频率较高,它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及摄食,是比较具有攻击性、主动而积极,为了因应这样激烈的攻击行为,它同时具备了威吓行为以及同种间仪式化的攻击行为,来缓冲或避免同种间致命的相互攻击。反观穿刺型虾蛄居住在环境较单调的沙泥底质,生物歧异度较低,接触其他生物的频率较低,它就比较柔弱、被动而消极。这两类的虾蛄各有其生活方式及生活空间,不能说孰优孰劣,而学习的效果带给它们较有效率的摄食获得以及避免危险等。欣赏它们令人好奇的外表及奇特的行为表现之余,了解虾蛄的型态、所处环境及其行为表现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连,才是本篇叙述想要阐释的主旨。

虾姑_虾姑 -分类

口足目之下共存在过三个亚目:古口足亚目(Palaeostomatopoda)、昔口足亚目(Archaeostomatopoda)及单盾亚目(Unipeltata)。不过,除了单盾亚目以外,其余两个亚目现时只余下化石物种。以下为单盾亚目旗下现存物种所分属的总科与科:
深虾蛄总科(Bathysquilloidea)
深虾蛄科(Bathysquillidae)
印度虾蛄科(Indosquillidae)
指虾蛄总科(Gonodactyloidea)
Alainosquillidae
半指虾蛄科(Hemisquillidae)
指虾蛄科(Gonodactylidae)
齿指虾蛄科(Odontodactylidae)
原虾蛄科(Protosquillidae)
假虾蛄科(Pseudosquillidae)
卓虾蛄科(Takuidae)
红虾蛄总科(Erythrosquilloidea)
红虾蛄科(Erythrosquillidae)
琴虾蛄总科(Lysiosquilloidea)
冠虾蛄科(Coronididae)
琴虾蛄科(Lysiosquillidae)
小虾蛄科(Nannosquillidae)
方虾蛄科(Tetrasquillidae)
虾蛄总科(Squilloidea)
虾蛄科(Squillidae)
宽虾蛄总科(Eurysquilloidea)
宽虾蛄科(Eurysquillidae)
仿虾蛄总科(Parasquilloidea)
仿虾蛄科(Parasquillidae)

虾姑_虾姑 -雌雄区分

1.口虾蛄的雌性个体的整体体型要略小于雄性个体。
2.雌性口虾蛄在第6至8胸节的腹面有一个类似于“王”字的结构,其未受精时呈透明状,受精后则随卵巢发育日趋乳白色。
3.雄性虾蛄在胸部最下端的大爪下生有一对细长的“小棒”,即雄性虾蛄的生殖肢;雌性虾蛄则是在第六胸节的腹面生有一对小孔。

虾姑_虾姑 -产地分布

产地、产季:口虾蛄是沿海近岸性品种。虾蛄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口虾蛄为渤海湾特有品种,产量较多,据1982年~1983年调查统计,年产量2500吨左右。资源量约5000吨以上。产期为每年4~5月。口虾蛄分布范围极广,从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到日本及中国沿海、菲律宾、马来半岛、夏威夷群岛均有分布。

虾姑_虾姑 -食用功效


虾姑虾蛄味道鲜美,成为沿海城市宾馆饭店餐桌上受欢迎的佳肴。食用虾蛄的最佳月份为每年的四到六月间,它的肉质最为饱满。
虾蛄的食用方法,一般有椒盐和清蒸。以清蒸为多,辅以生抽、醋、姜末调成的蘸料食用。
还有茂名的做法:酒炒虾蛄。炒出来的虾香甜可口,还有带有一点酒香。味道极鲜。色发红、身软、掉头的虾不新鲜尽量不吃,腐败变质虾不可食;虾背上的虾线应挑去不吃。
中医认为,海水虾性湿、味甘咸,入肾、脾经;虾肉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
适宜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瘙痒、皮肤溃疡、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病人食用。
食用后不宜吃水果,两者相克。
虾营养丰富,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且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
虾的通乳作用较强,并且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
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口虾蛄肉质鲜美,性成熟个体整个腹部充满了营养丰富的生殖腺;具穴居性,既能避暑抗寒,又能减少因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并且有抗病力较强等超出其他养殖品种之优点,在养殖新品种筛选中可作为重要种类。
另外,近几年对虾、扇贝等品种的养殖病害严重,使养殖业滑坡,而且口虾蛄人工捕捞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致使其价格日益上涨。因此,开展口虾蛄的人工育苗繁殖及养成技术研究,开发这一新的养殖品种,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虾姑_虾姑 -食用方法

虾蛄剥起来比较麻烦,有一种简单的食用方法,就是使用筷子。
先把虾去头去尾,然后将筷子从虾尾插入,就能把虾肉完整的捅出来了。
椒盐虾蛄
材料:虾蛄1000克,红尖椒3个,蒜一头,酱油。
做法:
1.红尖椒和蒜剁成末。
2.油烧热,把虾倒入炸至金黄,捞起。
3.锅里留底油,烧热后倒入尖椒末和蒜末炒香。
4.倒入炸好的虾,翻炒均匀,倒入适量酱油,炒均后起锅装盘。
盐水虾蛄
原料:虾蛄两斤、青红椒适量
调料:盐、姜汁、玫瑰露
做法:先要把虾蛄用清水冲洗几遍,然后在锅里加上适量的清水,加入一些盐、姜汁,再点上几滴玫瑰露,将味道调和好以后,将洗净的虾蛄放入锅中,用中火烧煮。大概3分钟,虾蛄的颜色由青变粉,而且此时的虾肉熟得刚刚好,将虾蛄捞出装盘,再撒上一些切好的青红椒丝,一盘清淡爽口、原汁原味的美味盐水皮皮虾就做好了。
特点:做好的盐水虾蛄看上去粉嫩晶莹,肥嫩的虾肉透过虾壳若隐若现,实在是道美味。
香辣虾蛄
原料:虾蛄两斤调料:秘制香辣油、红辣椒(灯笼椒)、花椒、豆瓣酱、姜、葱
做法:虾蛄用清水洗净沥干。葱和辣椒切段,姜切片。锅内放入适量的秘制香辣油加热,放入辣椒、花椒粒、豆瓣酱、葱、姜煸炒,然后把皮皮虾放入一同炒制,等到虾身变色后,稍微加上一点清水,用小火稍微炖制一会儿,就可出锅了。
特点:香辣虾蛄红而透亮,麻辣鲜香,隔着好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麻辣味道。
撒尿牛丸
材料
牛肉:请挑选瘦肉部分,份量依照各人准备至少2斤才够打牛丸。
虾蛄半斤。
佐料:糖、盐、味精、高汤、老酒、胡椒
做法
将牛肉击打至均匀的肉泥状,接着将虾蛄剥壳去肠。放入果汁机中打成泥状。然后放入锅中,加入盐、味精、高汤、胡椒粉、老酒、糖提味。将虾浆煮至半熟,再倒出於铁盘放凉,之后放如冰箱使之结冻。牛肉处理好了之后,用汤匙挖出一块荔枝大小的份量。将刚刚冷冻好的虾浆切成方块状,大小以不超过1.5公分×1.5公分为最佳。将方块仔细塞入牛丸。接著煮好一锅大骨高汤,将牛丸放入煮透。起锅后加入米线或是面条,不加也可以,光喝汤吃牛丸也行。
御封贡丸的撒尿牛丸还可以用虾仁、腰果等配料烹熘,甜润可口;或是佐以鹌鹑蛋、芙蓉球用温油炸制片刻,外酥里嫩;亦或加以少许的青菜、西红柿等烩一下,清咸爽舌。
清蒸虾蛄
原料:虾蛄、葱、姜。
做法:
先将虾蛄洗净,用剪刀对半剪开方便入味。
将姜切片、葱切段。
将虾蛄排放盘中,放料酒、葱白、姜片,上锅蒸熟即可。
再用蚝油、糖、醋、姜末、鸡精及淋上香麻油调成沾汁。

虾姑_虾姑 -营养价值

虾蛄是一种营养丰富、汁鲜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质含水分较多,肉味鲜甜嫩滑,淡而柔软,并且有一种特殊诱人的鲜味。每年春季是其产卵的季节,此时食用为最佳。肥壮的虾蛄脑部满是膏脂,肉质十分鲜嫩,味美可口,可惜壳多肉少。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0.7%,以及维生素、肌苷酸、氨基丙酸(建议编者仔细查阅资料,丙氨酸是20种天然氨基酸之一,可作为营养成分,但是氨基丙酸,其结构和丙氨酸不同,这将导致它们的生化作用不同,是否能够作为营养成分,请作者斟酌)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虾蛄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通乳脱毒之功效。
据测定,口虾蛄体部干重含蛋白质72.12%,脂肪7.88%,灰分7.91%,钙0.38%,磷2.21%;氨基酸含量全面,组成合理,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尤其是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富含谷氨酸、甘氨酸,故食用口感味道鲜美,由于自然资源量低,加上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造成口虾蛄资源严重衰退。

虾姑_虾姑 -适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老少皆宜;中老年人、孕妇和心血管病患者更适合食用;适宜肾虚阳痿、男性不育症、腰脚无力之人食用;适宜中老年人缺钙所致的小腿抽筋者食用。
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时不宜食虾;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老年人不宜吃虾;虾为痛风发物,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

虾姑_虾姑 -繁殖方法

口虾蛄生活在水深5~60m的水层中,喜栖息于浅海泥底u型洞穴中或石砾、岩礁缝隙巾。雌雄异体,但雌雄口虾蛄在外形上较相似,区别在于雄性个体略大,且胸部最后一对步足雌雄异形。雄性第二颚足粗壮,胸部最后一对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棒状交接器,极个别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则无。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节腹面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9~11月雌口虾蛄米蜕皮之前;也有人认为足在产卵前不久进行交配;还有认为在产卵前几个月已交尾的。一般进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时有发生。其繁殖期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节,卵巢胸部第4节至尾节呈黄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体轴中线上色素较集中。在第5、6节处卵巢厚度最大,尾节处扩大,充满尾节,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口虾蛄平均产卵量3万~5万粒,多者20万粒。产卵量与其头胸甲长有关。据报道,口虾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学最小型在80mm左右。口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

虾姑_虾姑 -养殖方法

选运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口虾蛄。
虽然体长在8厘米以上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ll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对外来刺激反应敏感。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池中暂养培育。运输方式有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和帆布桶带水运输等。亲虾蛄首先经200×10-6的甲醛药浴3分钟后,选附肢齐全、活泼的放入事先消毒处理过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经过滤的清新海水,充气,使其恢复活力并暂养。亲虾蛄暂养池中的水温前1~3天以比海区高1~2℃为宜,如果水温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亲虾蛄早产或流产。以后以0.5~1.0℃/天速度升温至21~22℃的条件下暂养20~30天,投喂少量新鲜的沙蚕、小虾、杂色蛤肉等,使性腺进一步育肥。虽然口虾站在生殖季节雌体基本停止摄食,几乎胃都是空的,但当温度22℃性腺系数多达14%以上时,产出的卵团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团形,即为成熟卵。

管理

亲虾蛄培育是指将已经过交配、卵巢已发育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或是卵巢虽发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进行,培育池具有口虾蛄适合的环境条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亲虾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虾蛄卵巢发育基本同步,产卵、幼体排放整齐,能得到数量较大的假蚤状幼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亲虾蛄的培育池有2种,一种是室内池,只一种是室外池。室内池一般为水泥池,室外池为土池。亲虾蛄培育应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饵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水体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cm。口虾蛄属变温性凶猛的甲壳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直接受环境水温的影响。其生活区域的水温大致在6~31℃,最适温度在20~27℃,属于广温性种类。实验室条件下,把口虾蛄从]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体马上弓起,慢慢伸直后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虾蛄先是上下窜起,接着侧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摆动,3分钟后昏迷。因而认为它的耐温范围在5~33℃。水温惭变的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亲虾蛄培育时,应特别注意温差,一般来说,培育时,水温控制在20~30℃。水温是口虾蛄性腺发育的抑制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发育愈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
2.饵料管理
口虾蛄对鱼、虾、贝均能摄食,但以鲜活的小型贝类为佳,可避免污染水质。饵料以小块为好,要均匀散投,以便摄食,井提高饵料食用半及减少因抢食而相互残杀。根据口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1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培育前期,可适当增加投饵量,以供性腺发育充足的营养需求。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故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另外,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它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笼网等诱捕出池。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口虾蛄活动和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集幼体入育苗池进行育苗。

孵化

口虾蛄的产卵繁殖对环境条件尤其是对底质、洞穴和光线要求严格,没有合适的条件便不产卵,或即使产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纤维圆缸(直径2米×1.0)底部放入采自潮间带的软泥(厚20~30厘米),铺平,加上海水至离泥面30厘米处,用次氯酸钠浸泡24小时消毒,再中和、洗涤,并使缸内海水pH值与过滤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盖备用。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大、活泼、附肢齐全的亲虾蛄(性腺系数在15%以上)16尾,经甲醛消毒处理后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口虾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强,只要底质和环境条件适宜,性成熟的亲虾蛄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u”形洞穴的营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个口,大口直径5~7cm,小口直径2cm左右。当水温提升到24~25℃时,亲虾蛄开始在洞内产卵抱卵。
口虾蛄产出的卵团为黄色,直径在1.5~3厘米之间。成熟的卵细胞呈圆形,直径约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并用颚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转动,只要卵团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会一直抱着,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如果有外来刺激如强光、急流水、水温差大等都会将卵团迅速抛掉。口虾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温条件下,经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虾蛄假水蚤幼体(即口虾蛄幼体)。这期间水流量应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冲混为宜,出水与进水应等量,用100目的筛绢换水。缸内的溶解氧含量应大于5毫克/升。产卵、孵化至幼虫都是在洞穴与母体一起完成,当幼体离开洞穴及母体,在水中浮游时,即为变态的口虾蛄幼体。从口虾蛄幼体变态为幼口虾蛄需3~4个月的时间。这时幼体应从原培育缸中分离。

培育

从l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钠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将刚孵化出浮游的幼体用虹吸法,从原孵化缸分离出并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继续培育,水温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单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其密度分别为(5~10)×104个细胞/毫升、10个/毫升和5个/毫升,并每天换水2次,每次约1/3体积。用黑布遮盖缸面。然后在一个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铺上10厘米厚的泥沙质软泥,经消毒处理后再将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虫移进。由于玻璃纤维缸体积小,幼虫密度大,水温下降太快,换池后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渐将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前期以投喂轮虫5~10个/毫升、卤虫无节幼体5wh/毫升为主,辅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换水1/3体积,适量充气。后期随着幼虫的发育,投喂大个体的卤虫、小虾、蛤肉碎块及鱼用人工配合饵料。口虾蛄是深受欢迎的海鲜佳肴,但其育苗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因此未被广泛推广养殖。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对口虾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育苗

1.育苗准备
虾蛄在人工育苗季节是由雌性虾蛄的性腺发育季节所决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虾蛄的雌雄交配时间在水温降至15℃的秋末及水温升高到15℃以后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虾蛄的卵巢发育在水温高于15℃的春、夏季节。因而,它的繁殖期为4~8月(水温20℃~30℃),繁殖盛期为5~6月(水温为20~29℃)。另外,虾蛄的卵巢发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节内可多次进行育苗。
虾蛄的人工育苗设施可借用对虾育苗厂全套设备。但是从的亲虾蛄培育效果来看,室内水泥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差,跟不上育苗生产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较理想。故在育苗设施上,需另外配备暂养、培育虾蛄亲体用的土池,面积随育苗规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进排水方便,能安装集幼网箱。
2.选择运输
亲虾蛄可选择人工养殖或自然海区已交配的雌虾蛄。虽体长在8厘米以上,虾蛄就能繁殖,但为了保证质量与提高抱卵量,宜选择体长在11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虾蛄。收购亲虾蛄时要注意:虾蛄离水时间要短、性腺发育程度较好、身体健壮、附肢齐全、无伤痕、活力强、体色鲜艳。
亲虾蛄收购后,应尽快运至育苗厂,放入亲虾蛄池中暂养培育。亲虾蛄运输可采用活水船运输、尼龙袋充氧运输、干法保湿运输、帆布桶等带水运输等方法。
(1)活水船运输:此法运输密度高,运输成活率也高,适合长途运输。运输密度40~60千克/米3,运输时间为30小时,运输成活率可达95%以上。但需注意海区间的盐度差与浑水区的不利影响。
(2)尼龙袋充氧运输:尼龙袋用厚薄膜(12丝以上)制成。50厘米×50厘米×25厘米的袋放3千克,运输时间24小时,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挤压受伤。
(3)干法保湿运输:在泡沫箱中放多层蟹苗箱,每层放2千克左右,运输时间12小时,成活率可达90%以上。需注意气温的高低和防止亲虾蛄脱水。
(4)帆布桶等带水运输:备好充气泵,运输密度30千克/米3,运输20小时成活率为90%以上。长途运输时,注意水质变化,适时换些新鲜海水。
3.亲体培育
亲虾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虾蛄,放入专门的培育池中饲养,使其性腺成熟、产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状幼体孵出的培育过程。其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进行。因为水泥池培育亲虾蛄远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亲虾蛄虽然少数能抱卵,但池水稍有惊动,卵袋就脱落;而大部分亲虾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亲体体质差,手握无挣扎感,体表受机械损伤严重,甚至出现体表或附肢腐烂现象。而土池培育的亲虾蛄抱卵、孵化顺利,且其孵化出的幼体具有强趋光性,质量好;同时亲体体质好,挣扎感强;也无损伤现象,成活率高。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适合的环境:水温20~30℃、泥底质或泥沙底。因而促热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虾蛄的促熟培育与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质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换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水温控制在20~30℃,盐度各海区基本适合。水温是虾蛄性腺发育的制约因素,在20~30℃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发育越快。若夏天气温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温太高从而影响亲虾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温25~30℃下,卵从受精至孵出幼体,需7~15天。另外,盐度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盐度低于7.7‰,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止和出膜幼体死亡,尤其是盐度突然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时,还会引起亲虾蛄大量死亡。
(2)饵料管理:虾蛄对鱼、虾、贝均能食,但以贝类或沙蚕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为好,这是虾蛄繁殖的需要。饵料要均匀散投,以便虾蛄摄食、提高饵料利用率及减少因抢食而残杀。根据虾蛄昼伏夜出的特点,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即可,投饵量为亲虾蛄总重量的5%~20%,并随亲虾蛄的抱卵情况、水温高低、天气情况、饵料种类与质量状况等适当增减投饵量。亲虾蛄抱卵时钻穴并基本不摄食,当估计大多数亲虾蛄抱卵时,宜减少投饵量。由于,亲虾蛄孵幼后,转入生长,摄食量大增,还干扰其他抱卵虾蛄,因而最好用地龙网等诱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间,巡塘是必须的工作,检查进排水情况、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质情况,尤其是幼体排放情况。一旦发现亲虾蛄排放出假蚤状幼体,即收集幼体放入育苗池中进行育苗。土池培育亲虾蛄效果虽好,但收集幼体有一定难度。采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须有适当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体,流速太快,幼体容易被粘在网上。利用虾蛄假蚤状幼体的趋光性,采取灯诱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体粘网与幼体太密造成挤伤。
4.幼体发育
亲虾蛄孵出的幼体中文名称为假蚤状幼体或伪蚤状幼体。其幼体发育有明显的变态现象,日本学者T.Hamano等根据口虾蛄的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点,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虾蛄的幼体分期,作者根据其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征、活动状态、生态及营养特点,再结合生产性育苗需要,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三大相(称相与Ⅱ期分期法以示区别)。分相及特征如下:
第Ⅰ相(卵黄营养阶段):体长1~3毫米,以卵黄营养为生,不摄食。幼体主要在水底部活动。前期以爬行为主,具背光性;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趋光性明显。复眼为柄眼,其头胸甲呈近椭圆形,中间刺强大,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阶段):体长4~11毫米,此时卵黄已耗尽,并开口摄食小型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趋光性强,头胸甲柔软,手感无硬刺。此阶段前期活动力差,仅能平游,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能翻转及倒立。形态上,出现了第5~8腹肢及第2触角鞭,头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开始出现。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栖阶段):个体体长达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活动水层为水体的中下部,活动能力很强,常在水中翻转或倒立。形态上,尾扇明显,并出现分节,腹部宽度增加,头胸甲及刺坚硬,手握有针刺感,头胸部中间刺逐渐退缩,各胸足进一步分节完善。需脱皮2~3次。
仔虾蛄:个体体长在16毫米以上,头胸甲两侧刺消失,腹部明显增宽,腹宽大于头胸甲宽,体型上与成体相似,开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虾蛄Ⅰ相假蚤状幼体需经20多天的培育,才能变态成仔虾蛄,完成整个幼体发育过程。若营养条件、生态条件等不适宜,虾蛄的假蚤状幼体有延缓变态现象。

幼体培育

从Ⅰ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时间的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
(1)幼体密度:
由于其个体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过高。合理密度为:Ⅰ相幼体10万~15万尾/米3左右;Ⅱ相幼体5万~7万尾/米3;Ⅲ相幼体1万~2万尾/米3。
(2)水温调节:
虾蛄的假蚤状幼体在水温为20~30℃时都能正常发育,但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幼体发育有加快趋势。因而,在整个幼体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并水温以逐步提高为佳。
(3)盐度调节:
虾蛄幼体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对各个海区的海水基本能适应。在育苗时盐度以13‰~33‰为宜。
(4)充气量调节:
育苗池中的散气石以1~1.5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20103/123801.html

更多阅读

虾 虾-形态特征,虾-分布范围

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长身动物,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种类很多,包括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对虾、明虾、基围虾、琵琶虾、龙虾等。虾具有超高的食疗价值,并用做于中药材。样子:一般虾有38只脚。大而色白的虾;小且色青,生活在江湖中。都有胡

海虾 海虾-形态特征,海虾-生活习性

海虾又称:红虾、赤虾、大青虾。是水产、海产虾的肉或全体的总称。海虾营养成分丰富,可做食膳也可做为药材使用。获得后,除去肠污,洗净用,或晒干备用。晒干后,放到干燥防潮处存放,既不流失虾的鲜美,又便于存放如果直接放入冰箱里的话,肯定会变

银鱼 银鱼-形态特征,银鱼-生活习性

银鱼(英文:salangid),古称脍残鱼,属鱼纲银鱼科,是淡水鱼,号称亚洲第一帅鱼,是世界上长得最水灵的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以小型甲壳类为食。银鱼可供鲜食用或晒鱼干,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公分

柳莺 柳莺-形态特征,柳莺-生活习性

柳莺,雀形目(Passeriformes)莺科(Sylviidae)鸟类,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中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它们的

声明:《虾姑 虾姑-形态特征,虾姑-生活习性》为网友沧笙踏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