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建三江 建三江-历史沿革,建三江-地理环境

建三江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与同江、富锦、抚远、饶河两市两县相邻,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河间地带。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黑龙江省垦区面积的22%。界江国境线长达230公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区内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资源丰富,硬资源和软资源一样富集发达,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及边境贸易的巨大优势和独特条件,富有发展现代化企业特别是绿色产业的优越条件和独特优势。因地处祖国最东方,又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

建三江_建三江 -历史沿革

建三江分局前身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969年9月组建。组建前境内有4个农场归兵团第三师建制。1976年改制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因当时兼有粮食生产和戍边任务,在原有4个农场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建点,到1988年形成了15个现代化国有农场。管理局机关驻地建三江。经过近四十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布局合理的区域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电讯、金融、交通网络,成为三江平原上一个农工商贸综合经营,种养、加各企业全面发展的大农业综合立体开发的重点地区。


建三江

1957年,王震将军带领10万转业官兵,开进了这片没有地名的亘古荒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的序幕。紧接着,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在这里成立,大批的支边青年、大学生、知识青年来到了这里,在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上展开了一场有史以来第一次特殊战役。40多年来,经过两代北大荒人的努力,经历50年代的初创时期,60年代、70年代的大开发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建三江已由初创时期建立了七星、勤得利、胜利、八五九等15个农场,耕地也扩增至600万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后期,自实施以兴办家庭农场为标志的经营体制改革和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以来,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粮食总量、质量、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得到了根本性解放和提高,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0亿斤以上。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绿色北大仓。到2004年累计生产粮食2694万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157万吨,商品率达85%以上,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6.88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99%;无线电视复盖率已达到100%,局场直地区道路100%实现白色路面,全局白色路面达29.4%,有线电视入网率达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1%,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率达100%,儿童计划免疫率达100%。现在建三江分局已经建起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场群,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992年,建三江分局被国家批准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6年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认定为建三江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2003年,建三江分局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局”称号,同年被国家认定为“中国绿色大豆、水稻之乡”。

建三江_建三江 -地理环境

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友谊等市县相邻,素有“小三江”之称。拥有勤得利、东安两个码头,毗邻富锦、同江、饶河、抚远4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福前铁路、前抚铁路、佳抚公路横贯,建虎高速公路过境,交通发达,通讯便捷。有洪河、挠力河等4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万亩沼泽湿地。总控制面积1.23万平方公里,耕地572万亩,尚有可垦荒地300万亩,林地196万亩,牧草地70万亩,水面76万亩。年平均无霜期120天。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建三江 建三江-历史沿革,建三江-地理环境

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坐标为东经132°31′26″~134°22′26″,属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C~2°C,有效积温20°C~24°C,日照时数为2260~2449小时,平均降水量为550~600毫米,无霜期为110~135天。这里的雨量、热量、日照时数是水稻、豆类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最佳生长区带。

建三江_建三江 -行政区划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由十七个农场组成:七星、大兴、创业、前进、洪河、前锋、八五九、胜利、勤得利、青龙山、红卫、前哨、二道河、鸭绿河、浓江。2011年8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决定将原归哈尔滨管理局管理的阿城原种场、九龙山柞蚕育种场整建制划归建三江管理局。

建三江_建三江 -经济发展


粮食基地

经过几代北大荒人40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分局已拥有七星农场、创业农场、前进农场、洪河农场、前锋农场、二道河农场、前哨农场、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红卫农场、勤得利农场、大兴农场、浓江农场、鸭绿河农

场、青龙山农场共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346个农业生产队,11个直属企业,各类企业261个。总人口20万人,其中职工7.4万人,科技人员1.2万人。现有资产总额31.3亿元,所有者权益4.3亿元。1997年粮食总产量35.5亿斤,实现利润7387万元,农业总产值29.9亿元,现已形成稳定的年生产粮豆30亿斤的生产能力。

建三江_建三江 -资源优势

建三江的大气质量及草原森林的天然程度等均属全国少见,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江泽民同志视察建三江时,多次提到空气、水、土地和绿色食品。对建三江的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规模,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建三江现有耕地802万亩,林地211万亩,牧草地68万亩,天然水面73万亩,苇塘15万亩;河流纵横,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外,主要支流为挠力河、别拉洪河、七星河、浓江河、鸭绿河等,水质无污染,且地下水资源丰富。天然水域产全国闻名的大马哈、大白鱼及“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种,人工养殖鲤鱼、草鱼、鲢鱼、鲶鱼等,养殖基地。成功地繁育了鲟鱼等“活化石”类名特鱼种。境内山地系完达山余脉,山高林密,山中有黑熊、野猪、狐狸、野兔、狍子等野生动物,山间有木耳、蘑菇、猴头等菌类植物,还有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桔梗等中草药。垦区内矿产资源有铜、锰、铬、煤、花岗岩、高山瓷土、草炭等。

垦区环境

建三江垦区环境优美,境内分局所在地和各个农场所在地建筑各异、美观大方、环境整洁、文明管理,分局和农场像16颗明珠镶嵌在三江大地上。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天一片绿色铺天盖大地,秋天一片金黄丰收的喜悦,激动人心。秋高气爽,各种珍禽展异兽高空鸣叫,和垦区同庆丰收,共同歌唱,构成了一幅非常甜美和谐的画卷。北大荒人发自内心地倾诉,美丽富饶的建三江,是我的家乡、我的祖国。

区域内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工业及边境贸易的优越条件。辖区内农场集中,布局合理,土地连片,与周围市县无交叉,铁路贯通,公路纵横,电力联网,机械配套,程控电话、计算机、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复盖全局,城镇建设日趋完善,是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既有农垦特色,又有城镇风貌的新型垦区, 这里汇聚了五湖四海人们开创了北大荒精神以及北大荒文化。

风景线

美丽富饶的建三江,不仅凝聚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华儿女,献身建三江的开放、开发、自愿为这里的建设出力流汗,尤其是老农垦战士、支边战士、知识青年,他们为这片热土献出青春献终身,献出终身献子孙,要世世代代战斗在这里。而且,每逢春秋两季,还有10万民工大军涌向北大荒,一座座农家屋,是他们的临时住所,春播种、秋收割,幸福劳动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为建三江垦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特色农业

建三江垦区又一个鲜明的特点,这个分局被联合国工业促进组织命名“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局”通过了国家专家组鉴定,生态环境良好。各农场都充分利用自己的得天优势,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农业为前提,大力引进红小豆、白瓜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如绒山羊、长毛兔、鲟鱼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有一批经国家审核批准的绿色食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生产的AA级绿色标志使用权。生产的AA级绿色食品销往日本、德国等国家。

在建三江开发建设中,他们紧紧抓住重点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紧紧抓住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的建设;紧紧抓住农业现代化标志性创新工程的启动实施;紧紧抓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把培养人才放在建三江建设的主要位置。

其他

建三江地处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境内有20多万公倾的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美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供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建三江分局党委审时度势,发挥优势,科学制定了分局“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坚持“稳农、快牧、强工、活贸、兴城、富民”十二字方针,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垦区”的总体目标,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按照“十一五”规划,建三江分局2006年将重点发挥资源、生态、科技、地缘、现代农业等优势,着力发展标准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建设好垦区现代化农业窗口,实现“625521”的农业发展目标,即,总播面积600万亩、粮豆总产275万吨、平均单产500公斤、农业总产值50亿元、亩利润240元、农业人均收入1.2万元。远景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亿元,比2005年平均增长15%;粮豆总产60亿斤,优质率达到100%,种植业劳均生产粮豆由上前的48吨提高到58吨,商品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十一五”期间,全局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左右,人才总量从2005年的9724人发展到12730人左右;到2010年全局城镇化水平达到6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镇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全面加快局场城市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三江稻米节


建三江稻米节开幕式

2008年8月28日,中国优质粳稻米(建三江)交易合作洽谈会暨首届“中国绿色米都”稻米节在黑龙江省建三江隆重举行。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张桂凤、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以及来自全国30个省、市(中直企业)的161个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新闻单位、农垦系统及周边市县共计1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次交易会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黑龙江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省农垦总局、农垦建三江分局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省农垦总局粮食局、北大荒米业集团等4个单位承办的一次国家级行业盛会,搭建了展示垦区大农业、大粮食的平台,既是我省与主销区粮食产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推动粮食产销合作的重大举措。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农垦建三江分局现代化、生态化粳稻产业示范区,组织了优质粳稻米产品展销。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北京市粮食局、黑龙江省粮食局、农垦建三江分局等单位将就中国粳稻米市场发展,举行了产业发展论坛。还举行了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一届四次理事会。

交易会上有14个交易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总签约额为113.3万吨,实现总交易额22.5亿元。其中大米17.3万吨,水稻96万吨。

2009年9月15日,黑龙江省金秋粮食洽谈会暨第二届建三江稻米节进入5天倒计时,建三江分局金秋粮食洽谈会准备工作全部结束,此次洽谈会是由省粮食局、省农垦总局、省行业协会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云南7个粮食主销区省市粮食局共同主办的,将于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在建三江分局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粮食部门(行业协会)和大中型粮食产、销企业(集团)1300人参加。

建三江_建三江 -交通

建三江辖区人口23万人,共有客运站16个,营运线路142条,营运货车1108台,营运客车230台。辖区内以省道、县道、专用路东西三横、南北三纵主干线为框架结构,与农场相连,农场与连队相通的公路网。局场相连、场队相通,干、支线衔接,人便于行的客运网络初步形成。到2008年6月,居民组至农场线路通车率达100%。

建三江_建三江 -旅游资源

有国家粮食储备基地,有溶洞,有天然白桦林,有现代化农场,有喀尔喀山风景区,有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乌苏里江、勤得利两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有额图湾、东安等风光旅游区,有赫哲等民俗风情旅游区等。建三江物产丰富,地下水总储量6263亿立方米;牧地草原总产量214亿公斤;已探明草炭量达1.1亿吨,居全省首位,居全国第二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20103/12388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建三江 建三江-历史沿革,建三江-地理环境》为网友煞那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