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作品简介,《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目前最新版由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发行。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此书的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

沉默的大多数_《沉默的大多数》 -作品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作品简介,《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身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王小波推崇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讨论社会问题,保持价值中立,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王小波的随笔杂文幽默有趣,堪称典范,他告诉读者,“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人只要争到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
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
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并没有一个像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证书来印证这一点,但是,我们相信,时间就是他作品价值的证书。

沉默的大多数_《沉默的大多数》 -内容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护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沉默的大多数_《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这段经历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背景。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与当时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著名社会学家)相识相恋,后结合。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就读于贸易经济商品学专业。
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开始写作《黄金时代》。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小说,其间得到许倬云先生的指点。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逝世于北京(遗体解剖后证实死因是心脏病突发)。其后,他的作品盛行于世,他的文体成为无数青年仿效的目标,而他的思维方式亦影响了不少人。

沉默的大多数_《沉默的大多数》 -点评鉴赏

十年,是一个小小的轮回,足够我们忘记许多人或者事,真挚的爱情都难以保持如此之恒久,但王小波凭着四卷文集,战败了时间。
1997――2007,在王小波离去的十年间,生活有何改变?无非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大家都老了十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上网费从一小时8元,降到了一个月80元,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论坛,QQ,MSN,博客,口水横流,方显出话痨本色,网络上充满了喧嚣之声。如果说,十年前的网络是几头苍蝇蚊子嗡嗡嗡,现在的网络则基本上相当于仲夏夜的池塘,充斥了青蛙高分贝的聒噪。
十年前,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十年后,他的愿望有一部分得到了实现。托网络发达之福,说话的人比以前多了,声音也响亮,草根阶层开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彪悍一点的像芙蓉姐姐,精明一点的像史上最牛钉子户,美妙一点的像超级女声,都喊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且影响了公众。但不能忽略的是,上网费固然从一小时8元,降到了一个月80元,但是房价也从一平米1000元涨到了8000元,大家活得依然疲惫,许多人因此也就不怎么想说话,埋头挣钱要紧,大多数还是在沉默着。
从前,我也是个沉默的人。我在某机关做公务员,负责宣传,每天扛着一台摄像机,拍摄热火朝天修路的场面,回来后写篇小短文,“我市掀起了公路建设的新高潮”。然后送到当地的电视台剪辑播映。施工单位总是热情洋溢地招待我们,临走的时候再奉送土特产。我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打着酒嗝拎回家。收到的土特产如此之丰富,令我基本不需要光顾菜市场。这样幸福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唯一的遗憾是,依照所掌握的汉字词汇而言,我似乎可以写点更有趣的东西,一味“高潮”来“高潮”去,自己都觉得冷淡乏味,心情遂渐渐坠入了低谷。
当时,正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有各级领导来视察工程进度。某一日,听说交通部部长要来,局长便命令我扛着摄像机早晨8点就跑到边界去等着。等到10点,部长的车队才浩浩荡荡地开过来。让我郁闷的是,这条路快跑到头了,车队也没停下来。那我岂不是白来了,还拍个鸟去。突然,部长的车停下了,他推开车门出来,走向路边。我大喜,动如脱兔,扛起摄像机向他冲过去,却见部长缓缓地解开了皮带,稀里哗啦地小便起来。那个场景很是壮观:一行人等纷纷走下车,效法部长,一泄为快。是日,春风骀荡,阳光明媚,众领导无私地给沃野施肥,定然为日后的大丰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只有我很郁闷,果然是拍了个鸟。
这个偶然事件,令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怀疑它是否有价值。我开始感到隐隐的不安了。后来,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我的精神家园》,信手翻到了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完了,心里有一种遭了闪电般的震动。我摸摸日渐隆起的小腹,醒悟自己就是那种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觉得自己有必要跳出来,或许是掉入另一个猪栏,好歹有点变化。
我做过一些深感悔恨的事情,但永远都不后悔离开了机关,尽管丧失了免费的土特产,从此需要自己上街买菜。起码,我可以写这样的文章为生,总比伪装“高潮”有趣一些。一篇文章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简直近乎神迹。这个神迹在我的身上发生了。
当然,我对留在机关的人并无鄙夷之意。英国随笔作家查尔斯・兰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小会计,他克尽厥职,一直做到退休。任何一个饭碗,只能扣留某个人的肉体,却不能局限他的精神如天马行空般来去。中国人口如此繁多,大家都去做特立独行的猪,岂不是要天下大乱。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那种生活不适合我。
此种心态也是王小波所努力提倡。他绝不一味高蹈,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普及常识。所谓常识,其实是一种平和自由的心态,能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够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够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
除此之外,王小波还努力在普及“智慧”、“有趣”、“诗意”。你看看他的杂文就晓得,十年前他写下的东西,如今读来亦不过时。在此,我有个恳切的建议,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只读他的杂文便已足够,他的小说就不必碰了。尤其是《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白银时代》,汪洋恣肆,光怪陆离,若非训练有素的纯文学爱好者,很容易陷进云里雾里。
王朔复出,把文坛上的衮衮诸公骂了个遍。有记者问:“在你不写的那段时间,出来一个王小波,有人说把王朔盖了。”王朔答:“王小波是好样的,我也是好样的。我们不存在谁盖了谁的问题。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
同王朔的痞气相比较,王小波的小说尽管很狂放,为人却是异常低调的。他的身上有一种干净的,甚至可以说是高贵的名士气,不是余秋雨那样的伪名士,他是真名士。
艾略特说过:“四月是一个残忍的月份。”死于四月的还有张国荣,他也依然被记得。每年的此时都有许多人在默默悼念这两个人。或许,他们都代表了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张国荣代表了美,而王小波代表了智慧。他说过:“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十年的光阴就这么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最初遭遇王小波的那种惊喜,因此满怀感谢,感谢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击破混沌,给我的头脑一点清明。

沉默的大多数_《沉默的大多数》 -媒体评论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文字无意间迎合了都市阅读的时尚与品味,游离于主流的意识形态之外,极具个人色彩,充满了戏谑与调侃的精神。
1997年,一本名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散文集风靡了读书界,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了王小波这个名字,而他本人则在半年以前就已经去世了。
当初我读《沉默的大多数》,最大的震撼就是作者对传统话语的颠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使我目瞪口呆,似乎自己多年一直在信守着的东西,那么轻易地就被王小波的文字给化解掉了。与王小波年龄相仿的那代人大致都经历过一个同样的时代,他们都有某种看起来坚不可摧的高尚信仰,看待事物黑白分明、非好即坏,既没有隐私、也没有压力,唯独缺少的就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以及面对世俗社会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在那个类似“乌托邦”的实验场中,王小波既然明言要与“过去的话语”一刀两断,那么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传统社会这个“巨无霸”,他想在颠覆传统话语的同时,来确立一种更加接近生活本原的说话方式。事实上,王小波文字最大的优点即是坦诚,他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均有自己的看法,隐忍既久,故能痛下针砭,并充满了幽他一默的精神。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在“曲”不在“直”,最忌讳揭开人所共知的秘密,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王小波怎么贫,他的文字都是可疑的,不符合温柔敦厚的传统文风,当然也很难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认同,这是王小波的文字之所以遭到长期冷落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道理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但我们一直习惯于单向度的思维,从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经王小波点破,自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效果。说实话,我个人虽然很喜欢王小波的文字,却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有深度的思想家,因为他文字中过多的调侃虽然不乏针砭时弊之功效,有时却也会对思想深度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所以,我觉得与其说王小波是一位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启蒙者――说王小波是思想家,想必他本人都不会同意,因为王小波只是说出了一些生活常识,而这些生活常识却长时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他不过是重新发现了它们,并勇敢地说了出来,如是而已。
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王小波身后的名气竟然越来越大起来,这一方面固然得力于媒体的炒作之功,另一方面也在于王小波的文字无意间迎合了都市阅读的时尚与品味。都市阅读的实质只是消费生活的一部分,都市人的兴趣大多沉溺在精神的智力游戏层面,王小波的文字游离于主流的意识形态之外,极具个人色彩,充满了戏谑与调侃的精神,特别是他对一些生活常识的拨乱反正,对都市人而言可谓正中下怀,他们对王小波的文字趋之若鹜,当然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20103/12416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沉默的大多数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作品简介,《沉默的大多数》》为网友乱思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