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简介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简介,石油地质学-研究简史

石油地质学(petroleum geology),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石油是流体,与固体矿产相比,有其独特的生成和聚集规律。石油聚集的地方并不是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后,必须通过运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闭中。大量的勘探和开采实践,积累了很多有关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知识,逐渐形成这门学科。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石油地质学的内涵更广,除研究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油气藏形成和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从生成、运移到富集成为油气藏的基本原理外,还包括油气田地质学、调查和勘探油气的各种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油气田开发的地质学原理和工艺技术等内容。

石油地质学_石油地质学 -简介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属经济地质学或实用地质学的范畴。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实践,积累了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知识,促进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石油地质学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矿床地质学和岩相古地理学密切相关,但石油是液态矿物,其生成和聚集规律与固体矿产不同,石油在生成后必须通过运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闭中,而石油聚集的地方也不一定是生成的地方。

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石油地质学的内涵更广,除油气从生成到聚集成为矿藏的地质学基本原理外,还包括油气田地质学、调查和勘探油气的各种原理和方法、油气田开发的工艺技术等内容。

石油地质学_石油地质学 -研究简史


相关书籍

石油地质学是随着人类的油气勘探活动而诞生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人类对于勘探中对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认识的总结,又是指导人类油气勘探活动的理论武器。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发现和开采历史较早。早在公元前221~前210年,四川邛崃地区就出现了用顿钻钻成的天然气井。18世纪中期,人们曾经在油气苗位置上或其附近凿井取油,并发现在一些背斜脊部有油渗出。背斜理论是加拿大地质学家T・S・亨特于1861年提出的。背斜理论一直为地质学家所遵循,指导着勘探的决策。特别是1920年地震反射法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构造的制图,更加强了应用背斜理论寻找石油的信心。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现了巨大的东得克萨斯地层油藏之后,地质学家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只靠背斜理论找油。为寻找新油田,除了应用构造制图外,还必须广泛地采用地层学方法。因此,在石油地质理论中引入了礁、不整合、逆倾斜的尖灭、岩相制图、枢纽线、三角洲沉积等与地层圈闭有关的概念。

早在19世纪初期,地质学家根据野外观察认为,石油起源于沥青质页岩,并被运移到砂岩中。在无机成因说与有机成因说的长期激烈争论中,有机说者提供了很多重要证据,并且不断地对一些论点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1943年,F.C.怀特莫尔等根据从海藻中分离出含有19~34碳原子的一系列烃类的事实,指出海洋有机体一年所提供的6000万桶烃类,就足够形成在沉积岩中发现的总烃量。1952年,P・V・史密斯通过对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烃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生油理论。他指出近代海洋沉积物中存在游离烃类,并在成岩早期阶段随着深度加大,烃含量急剧增加,非烃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1963年,P・H・埃布尔森提出,石油是沉积物的干酪根在成岩过程的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干酪根成油说已成为石油生成的现代最重要的理论。

K・马格拉(即真柄钦次,1975)除了强调压实作用为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外,还提供了粘土脱水异常压力和石油运移等方面的资料。此外,А・Н・斯纳尔斯基(1962)指出,微裂缝对石油从不渗透油源岩中排出有重要的作用。B.P.蒂索、R.佩列特和H.D.赫德伯格等还认为,由于液态或气态烃类数量不断增加,生油层内压力增加,直到压力增至大于岩石强度时,则岩石产生微裂缝,烃类气体排出,随着地层内压力逐渐降低,使微裂缝闭合。随着烃类的不断增加,地层内压力加大,岩石又产生微裂缝,又有烃类排出,如此循环往复,就使烃类断断续续地排出。1975年,蒂索等企图根据石油生成和运移的新理论采用盆地分析方法,确定盆地的石油远景和最有利的石油聚集带。70年代以来,许多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根据盆地类型、沉降史、沉积史、干酪根类型及其成熟度,建立石油生成模型,以便在空间和时间上定量地确定每一层油源岩的生烃潜力。1975年蒂索等首次介绍了石油生成与地质时间呈函数关系的模型,即石油生成模型。1983年,B.迪朗还基于达西定律和相对渗透率概念,描述了二维二相单元数学运移模型。该模型提供了埋藏过程中沉积物孔隙的石油饱和度史和流体压力史,指出了石油运移的时间及油藏形成的可能部位。尽管这些研究工作还不成熟,但石油地质学家们的努力,使得石油地质理论已开始定量化和模式化。

到了现代,有些问题仍待解决:根据勘探表明,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说,不一定是生油理论的唯一模式;在储油层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中,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进行盆地分析和模拟研究,促进传统石油理论向定量化、模式化方向发展;非构造圈闭是今后石油勘探的重要对象;发展深井钻和开展海底找油。

在全世界范围内,经过近100年的勘探活动,未经勘探的处女地所剩无几,容易寻找的油气田大多被发现。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勘探难度的越来越大,是摆在全世界石油勘探者面前的一大矛盾。

石油地质学_石油地质学 -研究内容


石油地质学相关书籍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能否有丰富的油气聚集,并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 6项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生储盖组合是形成油气藏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中的油气能运移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这是形成油气田的重要条件之一。石油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①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气、固体沥青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分类(见石油沥青)。
②石油成因与生油岩标志。
③储集层、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④油气运移,包括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二次运移。
⑤圈闭和油气藏类型。
⑥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

石油地质学本身的研究的课题不外乎两大问题即成烃和成藏,这是石油地质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两个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进展:
1、成烃理论
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初:干酪根生油理论。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烃理论是中国学者,特别是地球化学在成烃理论方面对石油地质学的突出贡献,开辟了我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2、成藏理论
对成藏动力学因素的重视,从温、压等动力的角度研究油气的成藏过程,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流体封存箱理论、成藏动力学呼之欲出。
3.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思想与方法进展
从定性―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系统、盆地模拟技术以及含油气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石油地质学_石油地质学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相关书籍

石油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关系十分密切。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受盆地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条件的控制,要想成功地找到与背斜构造、断裂构造,以及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就必须深入掌握有关构造地质学的知识。

一些重要的油气藏与河道砂、三角洲砂、沉积砂和礁密切相关。而这些类型的砂体和礁的分布受沉积体系的控制,因此,只有通过研究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学,才能确定储集岩分布的有利地带。

石油地质学还与流体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色谱、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为解决石油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世界石油勘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向新的深度(深层勘探)、新的领域(天然气、非常规气、非构造油气藏)进军是当今油气勘探的总趋势。这种形势下,都迫使我们发展新的石油地质及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技术,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成果,以适应现代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与发展。纵观近20余年来,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取得的进展,相关边缘学科(从大的概念上讲亦属于石油地质的范畴)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率。


相关书籍

1、板块构造学的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誉为“地质学上的革命”,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全球构造的认识,同时也给石油地质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以崭新的面貌探讨了含油气盆地发生和发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以一种新的观点综合解释油气在全球的分布的富集规律,扩大了油勘探领域和人们找油的思路。
①含油气盆地形成机制的认识、盆地分类的完善。
②无机成因学说重新活跃起来,二元论,张恺。
③逆掩推覆体找油,大山底下找盆地。

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与应用
层序地层学是在油气勘探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沉积学、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不断发展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使人们能更精确地对比地质年代,再造古地理,并在钻进前对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及潜在地层圈闭进行预测。

3、盆地构造研究的进展
①盆地的动力学分类:张(伸展)、压(压缩)、扭(走滑)。
②构造样式概念的提出:一定构造环境和条件下的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组合特征―剖面形态、排列方式等)构造地质模型。盆地变形特点、构造变形规律的早期预测。
③反转构造:指一个张性或张扭性盆地在后期经受了压和压扭性应力作用,盆地由拉张下沉到挤压上隆,断裂由正断向逆断转变,在剖面上形成下凹上隆、下正上逆的构造格局,后期的反转往往是油气构造圈闭的最后定型期,和油气的生、运聚有密切的匹配关系。

4、储层评价技术的进展
储层评价技术的进展包括储层沉积学、储层成岩作用和储层地球化学方面的进展。

石油地质学_石油地质学 -展望

石油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人类对石油的需求,使石油地质学取得极大的进展。即便如此,石油地质学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①勘探的实践表明,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说,可能并非是生油理论的唯一模式;
②在储层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中,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预测砂岩和碳酸盐岩横向上和纵向上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③在厚生油泥岩发育情况下,详细研究石油初次运移的距离和排烃量等问题,是石油地质学一项迫切的任务;
④盆地分析和模拟研究,将会推动石油地质理论向定量化、模式化方向发展;
⑤非构造圈闭是提高油气储量和产量的重要勘探对象。

时间简史简介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简介,石油地质学-研究简史

石油地质学_石油地质学 -相关书籍


书 名:中国石油地质学

书 名:中国石油地质学
书 号:4930-9/TE.3462
出版时间:2005.05
著 者: 翟光明高维亮
责 编: 庞奇伟
版 次: 1-1
装 帧: 精装
开 本: 16D
字 数: 1084千字
页 数: 562
图书简介:本书是对中国石油地质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论述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较详细地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石油工业的崛起,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石油地质学的历程;二是论述了石油地质学的基础,包括含油气区地层、构造和沉积相;三是论述了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油气生成、运移、储盖组合、油气水性质与水动力条件;四是系统阐述了中国油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科研、生产单位石油地质工作者与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30103/127640.html

更多阅读

时间简史简介 石棉 石棉-简介,石棉-发展简史

石棉(英语:Asbestos,又称石绵),是天然纤维状的硅质矿物的泛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材防火板的硅酸盐类矿物纤维,也是唯一的天然矿物纤维,它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隔热性与防腐蚀性,不易燃烧,故被广泛应用。石棉纤维被吸入到人体的肺后,经

时间简史简介 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简介,射电望远镜-简史

射电望远镜是主要接收天体射电波段辐射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的外形差别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目前射电天文学领

时间简史简介 镍矿 镍矿-简介,镍矿-简史

镍矿指含有镍元素或镍化合物的矿石,能经过选矿成为含镍品位较高的镍精矿或者说是镍矿砂,镍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镍及镍制品。镍矿_镍矿 -简介镍矿粉镍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属化学无素,化学符号Ni,原子序数28,原子量58.69,属周期

时间简史简介 法医网 法医网-简介,法医网-发展简史

法医网,又称中国法医网,1999年由庞宏兵创办。2000年7月18日:命名为“中国法医网”。2001年2月1日:简化为“法医网”,先后多次改版,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法医专业综合网站。网站提供法医学相关资料下载,发布相关标准、文件、资料、规范、图书

时间简史简介 贝智康 贝智康-简介,贝智康-发展简史

上海花冠营养乳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坐落于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新桥工业园区内,距沪杭高速公路入口仅400米。厂区占地面积进20000平方米,一期总投资超过3000万人民币,专业从事营养健康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贝智康牛初乳、α-乳白

声明:《时间简史简介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简介,石油地质学-研究简史》为网友成全了舍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