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学院-学校简介,西南林学院-历史沿革

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起始于1939年(己卯年),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校,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原林业部直属的六所区域性林业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西南林学院_西南林学院 -学校简介



西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地处有着“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省,校址位于美丽春城昆明市,占地面积83.18公顷,与“世界园艺博览园”毗邻。学校发端于1939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森林系。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云南林学院”,直属原林业部管理。1980年开始招生,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1991年,由距昆明市40余公里外的安宁楸木园村迁至现址。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结构及布局调整中,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 以地方管理为主。经过26年的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教学型高等学校,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院校。

西南林学院_西南林学院 -历史沿革

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学院-学校简介,西南林学院-历史沿革
1958年8月,农学系与林学系从云南大学分出,成立昆明农林学院,校址在昆明北郊黑龙潭。历经几次分合,以搬迁到云南的北京林学院为基础,于1973年组建云南林业学院,属原林业部直接领导,面向全国招生,校址在安宁市温泉镇。北京林学院于1978年确定迁回北京,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林学院在原校址独立建校,继续办学。经原林业部批准,云南林学院于1983年10月改名为西南林学院。原林业部于1985年批复同意西南林学院搬迁,1990年迁至现校址(云南省昆明市白龙寺300号)。根据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将西南林学院管理体制由部属院校调整为省部(局)共建,以省为主管理。自2000年9月起,西南林学院实行以云南省为主管理,纳入云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与省属地方高校享受同等政策和有关待遇。2008年,国家林业局发文支持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2009年,国家教育部同意在西南林学院基础上筹建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3月18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同意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5月18日,西南林业大学正式成立。

西南林学院_西南林学院 -办学规模

学校建立有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4个、云南省高校示范实验室1个、云南省教学团队6个、云南省竹藤科学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学校占地总计1800余亩,其中校园占地1204.1亩,教学实验林场693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3亿元;图书馆藏书总计近158万余册,其中文献馆藏资源总计135万余册,电子图书23万余册,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2个中外文数据库。

师资概要

图书馆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实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辅以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以服务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学校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11个,本科专业71个,现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云南省重点和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云南省精品课程16门,云南省双语示范课程1门,建成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师工作室省内访问学者项目2项,云南省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项。2013年新增招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地理科学,建筑学等3个专业。

学校教职工总数1178人。其中专任教师81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26人,副教授348人,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有345名;生师比为17.6∶1;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5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享受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18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6人,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9人,云南省教学名师8人;有云南省教学团队6个。学校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5万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册学生8000余人;普通高等教育折合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余人。

硬件设施

A栋全景学校根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余个,满足了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校标本馆被英国皇家植物园注册为中国十个世界大标本馆之一,被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遴选为科普教育基地,拥有植物、木材、林木病理和森林昆虫等标本60余万份,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
西南林学院现有教职工1011人,其中教师739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114人,副教授28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9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6人入选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入选云南省和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10人。有2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人荣获“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徐永椿教授由于在植物分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中国林业最高奖――梁希奖;杨元昌教授以其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荷兰王国颁发的“金方舟奖”,被誉为“亚洲野生动物保护神”;杨宇明教授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美国菲尔德博物馆颁发的2004年度Parker/Gentry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成为世界第九、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拥有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竹类研究、森林保护、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昆虫、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室的建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0余万份馆藏。其中植物标本的种类、数量、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植物标本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2004年,建成了设施先进、建筑面积达5984m2,集教学、科研及标本收藏为一体的标本馆。主编的《云南森林》、《云南树木图志》,《云南森林病害》、《云南瓢虫志》等多部专著,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九五”、“十五”期间,我校共有11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9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专(编)著110部、译著6部。在研项目150项,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

西南林学院_西南林学院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16院2部。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林学院

林学院是西南林业大学成立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主要开展森林培育与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开发利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25人、讲师41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52.5%。教师中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人,“云南省选拔培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1人。“森林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教学团队1个,“竹藤科学”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

林学院现设有林学、林学(双外语)、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森林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农学(药用植物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00多人;拥有林学一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经理学、植物学、森林培育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果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硕士学位授权,在读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并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林学专业、云南省第三批重点建设专业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双基实验室4个,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和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并设有云南社会林业与山地发展中心、生态工程研究所、木本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中心、经济林研究所。

森林植物标本馆收藏有285科、2000余属、5000余种近20万份植物标本,以壳斗科和竹亚科收藏最具特色,并附设有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植物特色标本室。标本馆于1992年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列为中国10个入选世界大标本馆之一。

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1年成立。学院将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上,将学科建设与云南省特有的林木、花卉产业及林产品生产、加工相结合,同时将教学、科研、产业有机的联系起来,建设成为具有自己专长特色的生命科学学院。

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动物学综合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等。设备总值800多万元,大于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0台件,现有专职实验人员4人,承担着该院三个专业以及其它学院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及老师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园林学院

园林学院以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资源与培育、观赏花卉、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及服务。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专业于1987年开设,1997年升为园林本科专业,2005年获城市规划设计(含风景园林设计)硕士点,2001年园林设计实验室获省级示范实验室,2003年园林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学科获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8年园林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实现了园林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园林植物与学科,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现为省级示范实验室,园林专业现为省级特色专业。

结合现有学科和专业、教师队伍、实验设备、资质等,在原有西南林学院城市设计院和滇派园林研究院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园林学院“风景名胜区与旅游规划研究院”、“园林规划设计所”、“园林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城市生态研究所”、“环境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形成以西南林学院园林学院和西南林学院城市设计院名义下的“三院七所”格局。为各研究院所创建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环境条件,为学院搭建实践创新载体,该实验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学院和社会资源,完善工作机制,构建服务体系,以大学生初次创业为重点,在观念引导、技能提升、政策服务、多方扶持、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学生创新提供帮助和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做贡献。

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的前身为西南林业大学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于2001年9月独立建院,是西南林业大学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教学科研院系。现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包装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Ⅱ类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具有“林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覆盖“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和“森林工程”3个二级学科。自2010年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4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1人、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

学院下设木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林产化工教研室、包装工程教研室、木材工业研究所、木材研究室、木材标本室、生物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设有校内实习工厂与校外实习基地。其中2008年获准成立省部共建“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为云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为云南省高校工程中心。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具有强大的仪器、设备和场所作为后盾,现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院木材标本室,现有木材乔木标本3000多号,在国内同类标本室中位居前列,当中有一些珍贵的热带、亚热带及云南特有的树种标本。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教师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4%;40%以上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教师队伍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

2005年以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为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林业局“948”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在各类科技期刊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批准和申请专利1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包括: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先进科技集体奖1项、云南省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学院所开设的《胶粘剂与涂料》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胶粘剂与涂料》、《木材学》、《人造板工艺学》和《家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6门。

学院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根本,以科研求发展,以服务求效益”的办学理念,强调特色,强化实践,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在社会办学力量的支持下,先后有十余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励基金来奖励优秀学生。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本专科生和百余名硕士研究生。每年输送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还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新西兰、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7月成立,2011年改系为学院,现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本科专业及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教研室及环境科学、环境规划、水土保持3个实验室。拥有环境科学省院省校合作共建、咨询重点学科1个(与清华大学合作),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云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团队1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水土保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精品课程2门(水土保持学、土壤学)。中长期研究方向主要有:退化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环境监测与管理、非点源污染控制、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为西南地区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

现有在校本科生700多人,硕士研究生82人,教职工48人。

科研方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自2001年以来,承担了国家部级课题7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10余项,以及其它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和其它合作项目100多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部。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以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系统结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库平台开发和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基于开源平台的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信号的传输与处理、计算机硬件结构、自动化控制和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信息工程方向)。现有在校生1200余名。设有5个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信息工程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公共教研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信实验室、公共课实验室。

教师人数59人。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1人,硕士29人。承担全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多年来,该系教师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市级项目9项。多功能电脑电化教学系统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计算机语言实验法教学方法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力求以特色立足,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培养信息科学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立足于学校林学、经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以“重基础、宽口径、出特色”为办学方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既精通外语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该院设有英语系、大学英语教育部、法语系、东南亚语系、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外语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外语语言实验中心和外语图书资料室。该院承担着全校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和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常年开设英语、日语、法语、德语、泰语、越南语和韩语等七种语言的课程。

现有外文图书资料1万余册,有声资料1000多种,供师生教学使用的语言实验室11间,共674座。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师79人,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职工62人,占78.5%。多位教师曾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习访问。每年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语国家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承担部分英语教学工作。该系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效果显著。

全院教师注重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建设。其中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主编及参加编写教材15部,专著、译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奖论文多篇。

外国语学院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现正积极开展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际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是专门从事外国来华留学生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教学的全建制教学实体单位,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教学与日常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校际协议与合作办学项目选送该校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出国(境)留学、游学或开展短期访问交流等项工作的教学部门。

副教授1人,讲师5人,大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和学位,大部分专职教师曾先后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等国家进行教学和进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适应多元文化的国际教学环境。

该校自2000年开始招收各类各层次的长期或短期外国留学生,至今共接纳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西班牙、委内瑞拉、蒙古、越南、泰国、老挝、马里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留学生以及海外汉语教师前来学习交流和攻读学位。2009年设立汉语言专业,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7年,国家汉办在世界范围内实行新的HSK(汉语水平考试),该校被确定为云南省仅有的两个报名和考试点之一。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HSK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且两部分相互独立。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FacultyofEconomicsandManagement),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林业经济管理教研室,1998年与计算机中心合并成立计算机与经济管理系,1999年独立成经济管理系,2001年7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林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培养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自1998年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已为国家输送了本科毕业生1200余人。

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村区域发展、经济学五个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三个硕士授权点,即林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56名,教授6名,副教授22名,硕士导师16名;其中博士14名,硕士36名。学院已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学院下设经济、管理和会计统计三个教研室;有会计手工、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与社会统计、金融工程等五个实验室;一个资料室,藏书25400余册。

国家自然基金1项云南省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云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近三年,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41篇。

为了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在昆明、曲靖等地的黄龙集团公司、呈贡斗南花卉拍卖中心、曲靖海寨林场、云南开窍生物有限公司、昆明市电缆厂等地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创立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教学条件。

生态旅游学院

生态旅游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生态旅游”命名的教学院系。以培养生态旅游相关营运、管理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操作规范与管理技术等为主要科研方向,致力于在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推广绿色、户外、保护、和谐的生态旅游理念。

森林旅游专业自199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5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现有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旅游经济管理3个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旅游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64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人。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3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拥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1人。

现设有旅游管理、旅游信息与规划学、特种旅游与生态导游3个教研室、1个教学实践中心,并设有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与TNC合作)、生态旅游规划与休闲研究所、生态旅游国际交流中心、导游培训中心、旅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教学科研机构。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有全日制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550多人,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特色。法学专业是中国的林业类高等院校中较早开办的法学专业,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自专业开办以来,为云南省培养了近五百名基层法检人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具有良好公共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的新型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云南及东南亚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化意识、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丰富民族文化知识的新闻、传播、文秘、编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人才。

人文学院承担着全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并负责和主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30余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人文学院现有法学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等3个教研室以及模拟法庭、文科综合实验室、机房和藏书30余万册的图书音响资料室1个。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检察院、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8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21人。全院教师注重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建设。在近三年的时间,完成和正在完成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1项,省教育厅课题6项,省教学研究课题10项,校级重点课题2项,面上科研项目5项。独立完成专著5部,译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十余本,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一百多篇,获奖论文多篇。

体育部

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是体育部党、政管理的领导机构。领导和主持全部门党支部的工作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体育部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质量第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不断增强体育在高校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该校是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军训工作的“先进单位”。体育部不仅肩负着学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撰、科学研究、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以及军训等工作。

体育部长期以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体育工作之首,为全体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先进的师资培养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职教师27人,教辅人员1人。职称结构:副教授5人,讲师14人,助教8人;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10人,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国家级裁判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4人。

在教改方面,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带领体育部教职工坚持走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创办该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创立了“三级教学法”新模式,并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分级教材《大学体育》和《大学体育分级教程》,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多次在高校体育工作大会上进行交流。此项改革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荣获云南省高校体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省级);这是西南林业大学建校以来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与教材模式的重大改革,创新了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与教材新模式。受到师生以及领导的好评。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素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器械健美,定向运动,游泳,体育舞蹈等,每个项目都分为初、中、高三级进行教学。公选课有:足球技战术,足球规则与裁判法,篮球技战术,篮球规则与裁判法,排球技战术,排球规则与裁判法,太极拳修炼技术与养生,健美操,器械健美,定向,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

体育教育专业课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定向运动教学与训练,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足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武术运动教学与训练,健美操运动教学与训练,游泳运动教学与训练,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休闲体育,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发展史,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安全防护与急救等。力争将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办成以休闲体育和球类为主攻方向的特色专业。

体育部从1990年开始至今一直负责管理全校学生军训工作。通过军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们掌握基本必备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贡献。

论文、论著及科研工作:

目前已有多人申报了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其中已获省级课题3项,结题1项;获校级课题6项,结题4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从2000年至今撰写论文近六十篇,其中还有几篇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主编或独撰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5本,内部教材2本。其中有几项荣获全省和全国的一、二、三等奖。

获得国家级奖项四项;省级奖十一项;校级三项。其中“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实施研究”科研课题,获2005年云南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西南林学院体育教学与教材分级教学模式”荣获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体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05年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云南省军区政治部授予:学生军训工作开展20周年“先进单位”;06年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体育局、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08年被中国健美操协会授予:“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推广奖”;被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定向运动协会评为“全国定向运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30103/128597.html

更多阅读

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小冀镇 小冀镇-简介,小冀镇-历史沿革

新乡县小冀镇位于新乡市西南16公里处,地处豫北平原,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新荷铁路交汇的三角地带,镇区青年路、青龙路直通107国道,距郑州机场6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全镇总面积2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常驻人口4.5万人,建成区面积7平方

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米旗 米旗-品牌简介,米旗-历史沿革

米旗(MAKY),是1994年成立于西安的一家以生产月饼、蛋糕、面包、中西式糕点为主的全国连锁食品企业。始终坚持以产品品质为前提的经营理念,不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持续保持行业先锋地位,连续5年蝉联中国焙烤行业最高赛事蛋

声明:《公司简介历史沿革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学院-学校简介,西南林学院-历史沿革》为网友年华似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