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学校概况,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原华东地质学院,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4月,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军兼备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学校概况


东华理工大学校徽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位于著名的“才子之乡”――江西省抚州市,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文、管、经、法、教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由抚州校区和南昌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其中电子图书39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13个。学校设有地球科学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核工程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国防科技学院、海军后备军官学院、体育学院、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研究生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育心理学教学部等20多个教学单位,还设立了独立学院―长江学院。

学校现有在校生29000余人(含留学生),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国防军工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5个硕士点,有4个专业合作培养博士生,有1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学校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敬业精神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53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68人、硕士学位585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5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井冈学者”1人、“东华学者”2人;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0人,省级骨干教师5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7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200多位国内外兼职教授。学校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校长。

学校科技实力雄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以及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2个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多位教授受聘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近三年来,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7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54项,发明专利10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并互派留学人员。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有馆藏丰富的地质博物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先进的体育馆、艺术楼,以及游泳池、室内球场、体操房和标准田径场等。拥有现代化的演奏厅和琴房、舞蹈房、美术展厅等,生均教育资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

学校秉承“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严治教,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是省内高校毕业生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就业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建校55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工业开路先锋――核燃料循环工程专门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多万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核军工事业、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追求一流、走向世界”的豪迈气概和拼搏精神,朝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历史沿革


东华理工大学

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6年6月在山西太谷创立了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
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1959年9月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毗邻素有“中国铀都”之美誉的721矿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
1969年至1973年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1974年开始筹建复校。其间培养了三届中专生。1978年4月复办大学,校名为抚州地质学院。1982年1月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4月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管理体制,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前身)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华东地质学院。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
200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江西省政府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议,东华理工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同时挂牌成立。
2007年1月经专家组讨论通过,同意东华理工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2007年5月18日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
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2013年5月16日,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举行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签字仪式。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办学规模

师资队伍

学校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校长,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敬业精神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有双聘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30余人(其中教授17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70余人,硕士学位400余人,有省级学科带头人35人,省级骨干教师5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部级劳动模范5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8人,第三层次人才43人。学院还聘请了1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院系设置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核资源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核能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海军后备军官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20多个教学单位,还设立了独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东华理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42项,校级教学成果145项。
创新实验区
核地学类应用开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就业,2012年招生计划7750人,其中本科6360人,高职专科1390人。近年来,学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贵州航天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他们培养合格人才;并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福建等省市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向当地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是省内高校毕业生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就业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学校在2010年被评为“2007-2009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党建就业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全国核工业系统“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2007-2009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和2004-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余万名高级人才。
奖助学金

学校对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特等奖2200元/年、一等奖1600元/年、二等奖1000元/年、三等奖600元/年、优秀特困生奖学金1000元/年。奖学金比例占学生人数的34%。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一档4000元/年、二档3000元/年、三档2000元/年。另设多项校友奖学金、专业优秀奖学金等。
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措施。减免学费:每学年对特困生按一定比例减免学费;发放困难补助:每学年对贫困学生发放一次性困难补助;发放优秀特困生奖学金:每学年对因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优秀特困生奖学金;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
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到学校报到前(具体时间咨询当地教育局)带“入学通知书”和“身份证”到户口所在地的市(县级市)、区、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生带银行贷款受理证明(国开行)、确认函(江西农信社)到学校报到。

重点学科

部级重点学科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部级核工业总公司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水文学及水资源部级核工业总公司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分析化学部级核工业总公司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核技术与应用部级核工业总公司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省级江西省教育厅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省级江西省教育厅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省级江西省教育厅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

地质工程省级江西省教育厅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省级江西省教育厅勘查技术与工程

计算数学省级江西省教育厅信息与计算科学

企业管理省级江西省教育厅市场营销、会计学

应用化学省级江西省教育厅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江西省教育厅

材料学省级江西省教育厅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核技术及应用省级江西省教育厅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重点实验室

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学校概况,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单位

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

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

本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

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2005至2010年间,东华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5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共有17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6项,其中国际原子能资助项目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
2010~2013年间,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及SSCI收录1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80余部。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54项,发明专利10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突破1.2亿元,居江西第二。2010年10月,该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科研机构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40个研究所,4个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多位教授受聘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学校被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该校的国家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参比实验室。

学术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核地球科学、核技术、核分析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学科文献以及临川文化研究资料为重点收藏,文理管兼收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有馆藏纸质图书159万册,电子图书41万册,购买了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十多个大型文献数据库,并自建了临川文化名人、学科导航等特色数据库。

交流合作


东华理工大学被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学校国家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参比(仲裁)实验室。依托“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和“地理信息与数字影像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江西省空间信息与数字国土实验室”,于2004年2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拥有“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华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近五年陆续派出专家、教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出访30多个国家、80多批次、170多人次。1999年以来,先后派出10位科学家去日本科技厅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欧洲、澳洲、亚洲等国家或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还长期聘任国外资深专家来院任教。
学校于2005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国际学院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该项目在校生总人数达到103人,项目具体执行单位是长江学院。除正在执行的中--澳三个合作办学项目以外,学校继续拓展新的合作办学空间,目前正在申报与白俄罗斯维杰布斯克国立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美国湖宾学院两个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正在筹备与国外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严治教,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并评为江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学校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校训

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校歌

东华理工之歌
作 词:王光世彭年发作曲:刘爱民
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在艰辛中奋斗成长。
我们在这里耕耘,育英才薪火相传,在科学的海洋里探珠摘贝,用青春放飞理想。
我们从这里走出,奔向那四面八方,投身到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在创业中铸就辉煌。
啊,这就是东华理工,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明德厚学,爱国荣校,向着美好的明天,展翅飞翔

校庆日


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1964年10月16日)是同月同日,为每年10月16日。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_东华理工大学 -历任领导

时 间校(院)名校(院)长任职时间校(院)党委书记任职时间1956-1958太谷地质学校王涛1956-1958赵巨丰(总支书记)1956-19581958-1959太原地质专科学校王涛楚予民(副书记主持工作)1958-19591960-1969抚州地质专科学校程平1960-1969程平(代)1960-19691973-1978抚州地质学校王涛1973-1978王涛(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3-19781978-1981抚州地质学院王涛1978-1981唐占印(兼)1978-19811982-2002华东地质学院王涛1982-1983王涛1982-1984王祥1983-1988丁联池1984-1991李学礼1988-2001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50103/13401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学校概况,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沿革》为网友跑调大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