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本资料,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批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1998年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临床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12年,学校成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5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_山东中医药大学 -基本资料

中文: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校类型:医药

山东中医药大

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欧阳兵
主要院系: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
硕士点:31个
博士点:18个
院士:4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_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校简介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原称山东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药院校并招收首届研究生,为全国首批招收中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1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批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1998年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临床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07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至长清大学科技园,是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医药科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强化优势特色,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培养了大量面向医疗、科技、教育、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_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校特点

一、基础条件校本部占地1943亩,其中老校区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1723亩,规划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已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兴建。仪器设备总值4859万元,藏书82.53万册,有配置完善的计算机校园网。
二、教育结构教育层次齐全,专业结构合理。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中药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硕士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并开始向周边学科渗透。尚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有9个普通本科专业,18个专业方向,横跨医、理、工、管、文5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6875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6578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59人、成人脱产专科班64人、成考助学班74人。另有函、业大学生6573人。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教育结构体系。
三、教学科研体系下设7个学院、4个教学部,54个学科教研室、17个教学实验室(中心),4个研究所、6个独立设置研究室。有8所附属医院、58处实习教学基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2个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强化建设A级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个、三级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专科6个。
四、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31人,有终身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204人,教授77人、副教授147人。有21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人入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级“中国药学发展奖”,1人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位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0名青年教师荣获霍英东基金奖、被授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37名教师获“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称号。另外,特聘管华诗等4位院士为我校名誉教授。
五、科技创新1978年,《男性节育药甲酸棉酚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2项成果荣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奖。1987年,《贲门癌吞水音图及其描记仪的研究》获得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91年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获部、省、厅级科技奖励240项。有60余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44项。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为核心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享有盛誉。与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还承担《中国肛肠杂志》、《中国中西医影像杂志》编辑出版任务。90年代以来,编著出版医药、社科等各类教材和专著1200余部,在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的“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写工作中,我校担任了32部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任务。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公布的结果,我校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发表的科技论文居全国医学高校前30位。
六、对外交流与日本、韩国、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多所大学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英国的有关医疗机构联合在国外办医,经教育部批准与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联办7年制本硕连读班。长期留学人员及港澳台学生保持在200人左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_山东中医药大学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403人,校本部1041人,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288人。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6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4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36人入选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7人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4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奖。

学校总占地1829亩,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78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98万册、电子图书47万册,有配置完善的计算机校园网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3所教学医院,50处临床教学基地。

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试点课程2门;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教改试点专业5个;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8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14项。

学院介绍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拥有150余名教职工和3000余名在校生,具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点以及覆盖主干学科的近10个硕士点,是国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我校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基础医学院学术积淀深厚,师资人才汇集,在教学和科研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师资梯队,现有各类教研室22个,教职工15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52人,博士导师12人,硕士导师29人。拥有博士学位17人。学院下设的中医学各二级学科及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分别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发展为办学根基,学术水平始终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A级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和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目前承担着《中医基础理论》等6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中医诊断学》等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副主编。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厅级课题40余项,下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有着共聚焦纤维镜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设备总值700余万元。

学院在保持中医学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布局。现设有中医学、中医文献与信息工程、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等5个专业方向,并设有中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紧紧围绕着“以学为本”,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复合型中医人才。建院4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8000余人,成为活跃在山东省中医药事业舞台上的骨干力量。

药学院简介


山东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始建于1976年。30多年来,我院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多学科共同发展的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现设有一级学科中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中药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中药学、制药工程、市场营销和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个本科专业。

在学科建设方面,药学院注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调配教学资源,设立了以基础化学、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和中药生命科学为主体的四大学科,涵盖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以及管理学教研室、中药标本室、中药植物标本园等。1992年省财政拨款200万元,在我院建成了山东省天然药物实验室。现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多功能PCR基因仪等一批价值120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学科拥有专门的多媒体室及资料室,为中药学基础及科研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院有教职工86人,其中正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高级实验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2名。已分别有8名和46名学生在本学科取得博士和硕士学位。在校本科生1581人,硕士生110人,博士生8人。

30多年来,药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质量位于全国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科生考研率达25~30%,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院校。在中药新药、新剂型的开发方面,以第一个中药口服液制剂、第一个中药泡腾制剂、第一个生物粘附制剂的开发成功为标志,确立了我院在该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我院首创的多途径、多手段鉴别中药系列研究,在该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和我省中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厅局级奖励5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主编、副主编教材10余部,参编教材20余部。正式发表论文1000余篇。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从事职业教育具有明显优势,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药剂专业、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均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为提高我省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贡献出一份力量。

针灸推拿学院

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主要教学部门,它的前身是1986成立的针灸系,1998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


1、专业及层次结构

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针灸专业本科生;1989年开始招收推拿专业专科生;1998年开始招收针灸专业(推拿方向)本科生;1999年针灸专业和推拿专业合并为针灸推拿学专业。1999年开始,我院除招收传统的五年制针灸推拿本科外(99年还招收一届针灸推拿专业高职专科班),还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联合招收了五年制针推外向班;在全国中医院校首次将高水平运动员独立编班,设立了六年制针灸推拿高水平运动员班;2002年,我院又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招收了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针灸推拿外向型班。

2、学科建设

本学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前辈张善忱教授等人的带领下,先后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正是在确定稳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专家的论证,199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九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并形成以临床研究为依托,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齐头并进的建设格局,在2001年在省重点办公室组织的验收中获得优秀。2002年又被确立为省医药卫生A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再接再励,于2003年又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使本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的学历教育,也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平台。学科的“十五”建设已于2002年经过全国专家的论证,目前正按照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目标逐步实施。

3、教研室及实验室设置

学院现有经络腧穴学教研室、刺灸治疗学教研室、针灸推拿文献学教研室、推拿基础学教研室、推拿临床学教研室、实验针灸学教研室;针灸基础研究室、针灸临床研究室;实验针灸实验室;针灸推拿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4、师资队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院现有学院编制在岗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8人,占33%;讲师3人,占13%;助教3人,占13%;有博士5人,占21%;硕士11人,占46%。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我院的高职称教师达到了58%,高学历人员已达67%。

5、仪器设备

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总值100多万元,人均1127 元。学院有实验针灸学实验室承担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开设《实验针灸学》。设备完好率100%,实验课开出率100%,并有更新实验项目。自2002年开始开放实验室,第一批开放项目已经完成,第二批开放项目正在进行。

1978年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1986年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1991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1999年以来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9项。校本部现承担国家级课题49项,其中重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课题88项,其中重大科技专项8项;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79项,总经费7782.5万元。现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1项,承担“973”项目课题2项,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

信息管理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是依托中医文献研究所组建的教学机构,秉承了中医文献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学院现有中医医史文献和医学信息管理两个学科。近年来,学院以学科为基点,逐步完善专业结构与布局。1990年设立中医文献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00年开设了中医学专业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2003年增设中医学专业医学信息管理方向;2006年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增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按照培养中医药与信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以中医药知识为背景的,具有较高的医药信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中医文献学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和信息管理方向主要是以培养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具备文献科研能力和从事医学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为主,毕业授予医学学士或硕士学位(7年制),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现设有中医文献教研室、医学信息管理教研室和医学信息工程教研室;拥有一支能吃苦、肯战斗、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省高校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助教4人;有博士学位者9人,有硕士学位者7人。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老中青结合的合理学术梯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全国唯一的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和三大系列教材。


山东中医药大学

近年来,学院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著出版学术著作80余部,整理出版中医古籍160余种,编写文献专业教材近20种;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学院长期致力于探索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表达模式与方法,并将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古代本草与方剂文献的研究中。通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子课题和“山东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信息中心”的研究与建设,初步形成山东中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的平台。作为进入“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的唯一中医药院校,将为我校形成一套成熟的支持TB量级数字对象制作、管理与服务的技术平台。“基于信息构建(IA)的古代科技文献数字化关键问题及模式研究”,达到该领域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实验设施和配套的管理体系。目前,现有图书资料室面积80平方米,藏有以中医药与文史哲为主的文献4万余册,期刊杂志72种。拥有曙光I220A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先进设备;编写了独树一帜的中医文献与信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构建起了中医文献信息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媒体CAI课件及网络教学系统,形成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近五年,共承担教学研究课题3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项,主编教材8部。建有中医药信息工程实验室、中医药文献示教室。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保证了教学与科研质量,为学生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管理学院挚诚地欢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全体教职工将尽心尽力地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人文社科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前身最早为1959年成立的马列教研室,1987年改为社会科学部。现有思想品德教研室、哲学教研室、邓小平理论教研室、近现代史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法学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资料室和应用心理学、法学两个本科专业构成。2个硕士学位点。现有学生300余人。张敬录任党总支书记、院长,崔瑞兰任副院长,马义泽任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

主要教学设施:各教研室和资料室均配有微机,图书期刊资料室总面积100多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订有专业期刊、报纸100余种。

人文社科学院有专职教师29人。职称结构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学历结构为:博士2人,硕士15人。已经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有力地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于 2006 年 4 月 12 日成立。 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专职教师 50人――教授 4 名、副教授 8 名、讲师 12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 名,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4名,在读研究生9人;3名实验技术人员; 6名党务行政人员。学院下设英语系(设英语专业教研室、专业英语教研室、外籍专家办公室)、公共英语教研室、日语教研室和外语教育技术研究室。 学院现有一个英语专业,共有四个年级 174 名学生, 2007 年第一批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升研率33.33% ,一次就业率达 76.9% 。

学院教学条件一流。拥有15个语音室,共936座,有电脑 448 台;专业资料室有1200余册图书刊物,有调频发射台 3 部,总资产达 460 余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工作发展较快。 2006年,全院新增教学、科研课题8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重点项目2 项,有 1 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获得立项,4 项校级课题立项,科研课题经费已近7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全年共发表科研论文国家级、省级杂志 18 篇,制作教学课件 5 件;举办各类学术讲座 23 次。

学院学风严谨,学习氛围浓厚。学院经常举办了各类学术讲座,如邀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继德教授作英语学习讲座;邀请瑞士大学师生团来院交流学习等。为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巩固专业思想,学生会组织了英语猜物比赛、“脱口秀”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活动等,有效地促进了热爱学习的优良学风的建设。 2006 年,学院在 2003 级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取得通过率 92% 的基础上, 2004 级英语专业同学参加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过级率高达 90% 、良好率 36% ,过级率远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理工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理工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由计算机学科和计算中心、物理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数学学科等组成,承担计算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等学科课程的教学、科研、建设与发展;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眼视光学三个本科专业建设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点建设任务。同时,也是面向全校各类学生构建自然科学素质、提高全面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点,是学校医、药、理工、文管四大学科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工学院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年轻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4人,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助教等27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8名,工程、实验技术人员2人;有4名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生导师。

拥有比较先进的9个微机室、11个物理实验室(含2个虚拟物理实验室、1个物理多功能示教室),各类仪器设备总值626余万元。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物理学学科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行列。

理工学院更新教育观念、办学理念,树立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所属学科的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在强化中医药核心地位,促进学科的多元发展与渗透融合。实施现代科技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构建各层次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基础,培养适应具有中医药文化背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方面,全力打造融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群,为培育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提供平台。

理工学院将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和中医药的现代发展紧密结合,发挥学校和学院自身优势,加强对外合作,拓宽发展空间,畅通人才需求渠道。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联动,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联动,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联动”的教育模式,瞄准IT行业、医院与制药企业智能管理、医疗器械研发与理疗新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领域,加强与医院、企业的合作,开辟教学科研基地,通畅人才需求渠道。根据各专业的特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强化导师制与分组指导、加大课外科技活动、增强实践锻炼,精设课程、减少学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与实践机会。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会学会干会创新”,着力培养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优势,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具有中医药优秀文化背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适应现代职业技能要求的理、工、医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创新型合格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布点的一级学科硕士点。自2002年开始招生,已毕业5人,在读8人,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中医方药现代化研究、生物医学电子学与仪器和现代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与临床诊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眼视光学三个本科专业自2006年起面向山东省招生,共招收150人。

继续教育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60年开始举办夜(业)大学,1961年受卫生厅委托创办中医函授大学。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于1979年、1985年先后恢复了因“文革”停办的夜(业)大学和函授大学,期间,受国家卫生部、山东省卫生厅委托,连续多年承担全国和全省中医师资培养任务,在十余个学科培养了千余名高水平医教研人才,并于1992年开始举办多规格、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班。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现有脱产、业余教育形式的专科、专升本科、高中起点本科及自学考试、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类型和本专科教育层次,教育结构日趋丰富和完善, 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人高等教育首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证书。设有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市场营销(中药学)、中医骨伤学、康复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中药经营管理学、中医养生康复等十多个专业,两种教学形式,三个层次。专业涉及医、理、管三个学科门类,形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教育结构体系。并在全省设有曲阜、莱阳等24个函授站点。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成人教育学院于2001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担负着学校的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学院下设教学管理科、学籍管理科、学生管理科、学院办公室四个科室。内部机构健全,分工明确。现有管理人员12人。学院办公条件优越,设备齐全。2002年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系统,通过网站及电邮等多种形式,与各函授站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学院历来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整套较为齐全的、适应我校成人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教学工作规程》、《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条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函授夜大学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成人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通过强化管理,完善制度,明确职责,注重效益,使我校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评估中多次被评为优秀,2000年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02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医学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03年获山东省自学考试巡考先进单位、山东省自学考试评卷工作先进单位和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函授夜大学教育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院系专业

学校设13个二级学院,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眼视光学、营养学、应用心理学、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英语、法学、运动人体科学20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生物医学工程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拥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至2007年6月,全日制在校生10570人,其中本科生9038人,研究生988人。
设有中医文献、天然药物等4个研究所,另有6个研究室。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2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药经典理论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周围血管病、老年病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细胞生物学、中药质量分析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有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3个,山东省重点专科4个,铁道部重点专科6个。

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七)中医学(七)(传统型中医)中医学(七)(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七)(针灸推拿)
中医学(七)(医药结合)中医学(七)(中医学)中医学(五)中医学(五)(中医学)中医学(五)(全科医学)
中医学(五)(骨伤科学)中医学(五)(中医药文献信息工程)中医学(五)(医药法学)中医学(五)(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学分互认)中医学(专升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康复治疗学本科中医康复保健

药学院:中药学本科中药学本科(药学)中药学(学分互认)中药学(专升本)药学本科制药工程本科
制药工程本科(生物制药)市场营销本科市场营销(学分互认)市场营销(专升本)市场营销(运动员)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中药学专科中药学互认后专科中药资源与开发市场营销专科
市场营销互认后专科市场营销专科中药经营与管理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本科针灸推拿本科(英语)针灸推拿本科(运动医学)针灸推拿(专升本)针灸推拿(学分互认)营养学本科针灸推拿专科针灸推拿互认后专科

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护理学本科(英语)护理学(学分互认)护理学(专升本)护理学专科护理学互认后专科护理学专科
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法学
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眼视光学本科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本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_山东中医药大学 -重点学科和实验室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本资料,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类型: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十五”强化建设A级学科本学科现有藏象生理病理与理论建构、病因病机理论与实验研究、《内经》理论与治则治法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期中肝藏象实质与情志致病机理等研究居于全国首位,世界领先地位。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四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实验室、教研室、研究室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实验室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先后有50余人次在本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及各级科研课题研究。2001年入选省"十五"重点学科强化建设A级学科,2002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类型: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十五”强化建设A级学科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原中医文献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始创于1976年,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徐国仟、张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50103/135198.html

更多阅读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胡继连,教授、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学术成就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及水权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研究”(20

山东建筑大学 校园风景 山东建筑大学菁彩校园

山东建筑大学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东部,地处济南市经济开发区,是一所省属高等院校。办学近50年来,一直是山东省建筑业和城市建设事业的教育科研基地,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建筑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骨干。近几年来,学校抓住机遇,加快

山东农业大学专业介绍 动物医学专业坑死我了

农学专业 6?Izu?$本专业是山东农业大学设置最早的传统优势骨干专业之一,是山东省重点专业,以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为依托,将农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具有

初访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校区 山东东营旅游

初访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校区)时光如梭,转眼离开母校已经四十四年了。1963年7月咱考入京城八大学院之一的“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8年8月毕业。北京石油学院于1969年11月迁校到山东东营,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继而,又于19

声明:《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本资料,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校》为网友我是谁的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