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袋鼠 岩袋鼠-生活习性,岩袋鼠-体态特征

岩袋鼠(Macropusshawr)为哺乳纲袋鼠科动物,其体型较小,腿、足较短且粗。产于澳大利亚东部、西部和北部。是动物园中的观赏动物之一。岩袋鼠的形态和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但其体型较小,体长90-12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为60-70公斤。岩袋鼠有较强的耐渴能力,这是在干旱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性。岩袋鼠是单独或以小群生活的,但若食物不足时,它们会聚集为大群。前肢较小,后肢极为发达,趾有并合现象,第4趾特别大,适于跳跃,快速跳跃时,一跃可达7米,一般每小时可达48公里,最快时可超过60公里。

岩袋鼠 岩袋鼠-生活习性,岩袋鼠-体态特征

袋鼠的英文_岩袋鼠 -生活习性


岩袋鼠

岩袋鼠主要生活于多岩石的干旱的丘陵山区。生活习性与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只是它们的食物比较粗糙,除树叶、草、根茎外,还经常吃一些较硬的多刺植物。岩袋鼠有较强的耐渴能力,这是在干旱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性。1~2岁性成熟。寿命18~20年。岩袋鼠是单独或以小群生活的,但若食物不足时,它们会聚集为大群。每一小群一般约有2~10只岩袋鼠,但有时也会达至几百只。组成小群的成员是很随意的,雄性并非地盘性的,只会为雌性而打斗。雄性红大袋鼠打斗时,会以后肢站立,并以前肢将对方推倒。若打斗激烈,它们会以尾巴支撑,脚踢对方。小群内体型最大的就是领袖,控制着群内的交配。

袋鼠的英文_岩袋鼠 -体态特征

岩袋鼠的形态和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但其体型较小,体长90-12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为60-70公斤。腿、足较短且粗。脊椎动物,哺乳纲,有袋目,袋鼠科。或称大灰袋鼠。为古老低等哺乳动物。体长约2米,尾长约1.2米,体重约67~100公斤。前肢较小,后肢极为发达,趾有并合现象,第4趾特别大,适于跳跃,快速跳跃时,一跃可达7米,一般每小时可达48公里,最快时可超过60公里。休息时,可用后肢和长尾支持身体。以植物为食。雌兽腹部有一育儿袋。由于无胎盘,仔兽发育未完全便产出;新生仔兽身体极小,仅有3厘米长。本能顺尾部腹侧爬入育儿袋内。育儿袋内有乳头,母兽可用乳汁哺育使其继续发育。3个月后,仔兽有袋目的 1科。身体的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着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

袋鼠的英文_岩袋鼠 -分布地区

岩袋鼠产于澳大利亚东部、西部和北部。是动物园中的观赏动物之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6853.html

更多阅读

鲈鱼的生活习性和钓线鱼饵的准备

鲈鱼的生活习性和钓线鱼饵的准备——简介对于鲫鱼,鲢鱼,鲤鱼等常见的淡水鱼类生活习性有些钓鱼年龄的朋友还是比较了解的,咸水鱼类有哪些呢,前几天谈了一下梭鱼的生活习性及简单垂钓方法介绍,鲈鱼的生活习性怎样呢,钓鲤鱼的海竿鱼线和鱼饵

蚯蚓、田螺、蜈蚣、刺猬的生活习性

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蚯蚓、田螺、蜈蚣、刺猬的生活习性1、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

关于蜥蜴恐龙 生活习性的报告__恐龙没有在地球上消失

一、恐龙生活习性: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2亿年前─2.8亿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能离

狗的生活习性

狗的生活习性:狗有等级习性狗生性好群居,但在群体中有着明显的等级制度。在狗饲养场、农村或城郊的犬群中,总由一条头犬(通常是老犬)支配、管辖着全群。级别高或资格老的头犬怎样表明它的等级优势呢?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特定动作来表示:如允

长岛海钓之鲈鱼的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

长岛海钓之鲈鱼的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要想钓到鲈鱼,就应该了解和掌握鲈鱼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觅食活动水深变化、地形与鲈鱼活动范围、气象和流水对鲈鱼的影响等等,有好多经验是别人汇结出的“成品”,更需要我们通过耳濡目染虚心的

声明:《岩袋鼠 岩袋鼠-生活习性,岩袋鼠-体态特征》为网友紧攥刀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