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小说] 《生活在别处》[小说]-图书简介,《生活在

《生活在别处》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图书简介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塑造了青年诗人雅罗米尔,通过他的出生、成长、死亡,将人类普遍的抒情特性,集中在他身上。又让他在一个不可挣脱的空间里,以最天真最浪漫也最冷酷的方式逃离。直到死亡!这部作品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这部作品使他于1973年首次获得一项重要的外国文学奖――法国梅迪西斯奖。

生活在别处 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小说] 《生活在别处》[小说]-图书简介,《生活在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内容介绍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作者简介


作者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因其对小说艺术的卓越贡献被授予2007年度捷克国家文学奖。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作品列表


昆德拉的作品

小说:

《玩笑》

《好笑的爱》

《生活在别处》

《告别圆舞曲》

《笑忘录》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不朽》

《慢》

《身份》

《无知》


昆德拉作品

《为了告别的聚会》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

文论:

《小说的艺术》

《被背叛的遗嘱》

《帷幕》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现代主义》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创作背景

1973年,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的法文版出版。

1873年,法国的阿尔图・兰波与魏尔伦分手后写出了他最杰出的诗篇《地狱一季》,并于次年封笔,二十岁就结束了一个诗人的生涯。

说“生活在别处”的是兰波,而写《生活在别处》的米兰・昆德拉正是以这句话为圆点虚构了另一个早亡的青春诗人雅罗米尔和一个诗人的成长经历,同时他再一次用这五个字回顾了诗人兰波的前半生和他生命后十八年的非诗人生涯。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编辑推荐


《生活在别处》

本书为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系列之一――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曾说过:那是政治诉讼的时代,迫害的时代,禁书成堆的时代,到处都是通过所谓的法律进行谋杀的时代。……我们应当为它作证;那不仅仅是恐怖年代,也是抒情年代!那是恶劣诗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说家写到那个年代,总是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盲目性,他们写的这些书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抒情诗人,尽管他们对社个时代也有一种盲目的激情在里面,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因为我们曾经说过,在诗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断都会成为真理,只要它能让后人以为社的确是经历过的感情。诗人总是如此疯狂地热衷于他们所经历的感情,以至于脑子都冒烟,呈现出一片彩虹的灿烂景象,监牢之上的奇妙的彩虹……

生活在别处_《生活在别处》[小说] -媒体评论

诗的意义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原名就叫做《抒情时代》。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抒情诗具有最古老的起源,它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G・B・维柯便把人类原初状态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诗人。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曾几何时,诗与诗人成为一种神圣的价值体系的象征,屹立在宝座上,享受众人崇敬的注目和向往。但是,对于米兰・昆德拉这位东欧作家来说,他亲眼目睹了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时代,他看到了他所崇敬的法国大诗人艾吕雅,在他的布拉格朋友被斯大林最高法院送上绞刑架上之时,公开正式地宣布与之脱离关系。他深受创伤。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体系崩溃了。一切都变成了怀疑的对象,包括诗歌。昆德拉认为,当诗人们处于无力突破现实的行动世界而面临的基本境遇时,所采取的对付方法,便是――抒情态度。但是处于这种境遇的,并不仅仅是诗人。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存在境遇,是人类对永恒、崇高、美等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而上追求所注定的宿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730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生活在别处 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小说] 《生活在别处》[小说]-图书简介,《生活在》为网友痴痴吻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