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区位优势 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区位优势,珠海经济特区-经济政策

珠海是中国南方港口城市,经济特区。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其中香洲区和横琴新区为经济特区。总面积207平方公里。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区位优势

珠海经济特区是设有拱北、九洲、高栏、万山、横琴等国家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7个。拱北口岸是中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九洲口岸是我国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特区位位置优越,东邻香港,南与澳门陆路相接,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海机场和华南第一深水港――珠海港,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珠海将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港澳间的交通枢纽和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经济政策


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珠海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能源供应紧张、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特大咸潮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立起以工业为主,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运输农渔等各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格局。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产业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现已初步形成以电气机械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石油化工、计算机软件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经济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

2000年是珠海市“九五”期间成绩最好的一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比1999年增长11.6%;人均GDP达到26200元,增长9%;预算内财政收入24.2亿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增长4.6%;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增长9.8%。主要经济指标都超过1999年初的预期目标。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农业总产值22.1亿元,增长4.2%。农业招商取得突破,引进资金2754万美元。斗门县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94%。
工业经济增幅较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增长20.1%;实现工业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17.1%;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47.4%。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40%,比1999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5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5.1%;其中电子信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8.7%。外向型经济取得可喜成绩。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20个,增长了1.2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亿美元,增长6.4%。经济功能区形成了项目集聚效应,成为招商引资的龙头。PTA、MTU、长兴化工等大型项目落户我市。外贸出现大幅度增长。预计进出口总额85亿美元,增长35.2%;其中外贸出口35亿美元,增长29.7%。
旅游、商贸、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全年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增长13.4%,其中海外旅客95万人次,增长19.6%;旅游总收入67.3亿元,增长28.4%。完成社会消费收入39.9亿元,增长28.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3亿元,增长9%。财税、金融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00.26亿元和445.2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4%和10.2%。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91.3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75.2%。珠海工业已逐步形成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体制创新


珠海经济特区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近千家国有企业通过整体出售、产权转让、股份合作或关停、注销、破产等实现转制,70%的国有独立法人企业和全部国有商业企业退出了一般性竞争领域。完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
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认真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对经济事务的审批,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到规划、监督和服务上来。
资源配置市场取得新进展。政府采购中心、建筑工程商用土地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服务中心逐步规范运作。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逐步拓宽,尝试完成药品采购和九洲大道、迎宾南路综合养护的公开招标。迎春花市和烟花爆竹经营权招标管理继续完善。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落实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408户,私营企业3149户,分别增长4.8%和26%。超额完成社会保险全覆盖任务。社会养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年初核定人数的103.3%和101.3%,保险费征缴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科教兴区


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高新区显示出较强吸引力。与科技部合作创办科技创新海岸,吸引了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南方软件园、北大方正国际研究院、清华科技园、金山研究院、南方教育软件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科技兴海取得进展。与科技部、中山大学共建的中国科技兴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开始运作。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落实了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推动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投入运作。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果。全市有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个,国家、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8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总数达到52家。大学园区全面启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成开学、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已经招生,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相继签约进入园区。基础教育成绩突出。按示范性标准建设了两所职业学校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

珠海区位优势 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区位优势,珠海经济特区-经济政策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扩区


珠海4次扩大特区范围

2010年8月26日珠海迎来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日的当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

4次扩大特区范围: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当时批准的珠海经济特区面积为6.8平方公里。

1983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

1988年再次扩大至121平方公里。2009年,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珠海经济特区总面积扩大为227.46平方公里。

201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生态环境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流,1990年以来十次荣获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曾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不久前珠海又获得了“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人文历史

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英才。中华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唐绍仪,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华南地区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我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容国团,我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容闳,画家、诗人、文学家苏曼殊,著名的人民版画家古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唐廷枢,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创办人徐润等许多近现代名人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珠海历史古迹丰富,拥有距今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光绪皇帝赐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的古建筑物梅溪牌坊和唐绍仪在清宣统1年至民国4年建造的唐家共乐园。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目前,珠海已初步形成以电气机械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石油化工、计算机软件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5年,珠海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能源供应紧张、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特大咸潮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辉煌成就

综述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这25年在珠海的发展历史潮流中却是满载辉煌硕果的辉煌25年。25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胆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海滨城市的特色,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较好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1990年以来九次荣获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本地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6亿元(现价)增加到2003年的476.73亿元,年均增长25.4%;工业总产值从2.3亿元增加到1036.63亿元,年均增长30.4%;地方财政收入从0.37亿元增加到34.8亿元,年均增长21.8%。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纳入统计范围的高新技术企业(含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近百家。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民营科技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50%以上。今年有3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上市,珠海成了中小企业板开盘以来上市企业最多、融资总量最大的城市。
对外开放成绩突出

珠海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到目前为止,珠海有外商投资企业共近7000家,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合同利用外资从1980年的0.64亿美元增长到17.07亿美元,年均增长15.3%,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从0.16亿美元增长到9.42亿美元,年均增长19.4%。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珠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珠海经济总量的近70%。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拓展出口市场,外贸进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0.19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67.8亿美元,年均增长34.3%。其中,外贸出口从0.13亿美元增长到69.1亿美元,年均增长31.4%。在保持对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开拓了非洲、拉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2003年,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9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43亿元,占全市社会零售总额的90%。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现有民营科技企业258户,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102户,占全市科技企业户数的67.3%。全市重点科技新产品全部出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获授专利508项,占全市专利总数的80%。

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珠海从创建经济特区之初就确立了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2003年珠海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80万人次,国内游客820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438万人次,珠海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初步建立了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的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提高。财税、金融、外贸、投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设立市产权交易中心等五大要素市场,推进了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机关作风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2(按可比口径),是1986年的12倍。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于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继1998年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之后,大规模开展城中旧村改造,10.46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珠海大办大学校园,去年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超过3.5万人,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

珠海区号_珠海经济特区 -旅游资源介绍

珠海博物馆

位于石景山下,它是一座黄瓦青墙的仿古宫殿式建筑,主城楼高为16米,宽达70米。城楼之外还有一条护城河,河上有汉白玉造的桥梁。城楼上经常举办各类商品展销,城内共有30多家商店,弯曲的小河将它们分为几大部分,该城是一处集观光、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目前,九洲城已成为珠海历史博物馆,里面展有一些关于珠海历史及风土人情的展品。

珠海大会堂

珠海大会堂(原珠海影剧院)是一家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使用的一个多元化、多用途的大型文化艺术娱乐场所。
珠海市演出公司、珠海大会堂是实行“二个牌子、一套人马”,隶属珠海市文化局领导。2003年先后对剧院的内外环境、广场以及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珠海市第一家3厅电影超市,装备了代表世界电影院最新科技成果的英国杜比CP650-6.1、美国DTS-6AD5.1数码立体声还音系统,18米宽超大银幕的大影厅和装修豪华的★★★★★数码立体声影厅、全球通电影俱乐部,给观众更多的观影选择。
是珠海市唯一一个全新、现代、富有文化艺术内涵,有电影放映、举办各类型会议,接待国际、国内多规格的艺术表演的文娱场所。

珠海游乐

珍珠乐园,梦幻水城,海泉湾神秘岛,斗门御温泉,海洋乐园,圆明新园、东方体育度假世界项目(在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在建),石博园,三叠泉风景区,天湖景区

珠海十景

圆明新园、东澳岛(丽岛银滩)、共乐园(鹅岭共乐)、珠海渔女(渔女香湾)、农科中心(农科奇观)、飞沙滩(飞沙踏浪)、珠海烈士陵园(狮山浩气)、黄杨山景区(黄杨金台)、淇澳岛(淇澳访古)。

珠海特产

叠石蚝油、横琴鲜蚝、湾仔咸鱼、黄金风鳝、小托山桔、黄杨荔枝、对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7346.html

更多阅读

广西的区位优势 广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对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当前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有利措施,将使广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2008年12月24日,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高歌在国务院出台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

武汉区位优势 合肥打造区位优势建设最高级机场

  2004年,中国民航管理体制实施的一项改革举措,将机场管理下放给各省管辖。这其实是合肥建设新机场的起点,从新机场建设的真正动议,到新机场最终选址肥西与寿县之间,前后不过用了两年的时间,体现了安徽人对建设一座现代化新机场的迫切

声明:《珠海区位优势 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区位优势,珠海经济特区-经济政策》为网友愿无岁月可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