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评剧大全全剧视频 评剧 评剧-概述,评剧-流派沿革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宋丽_评剧 -概述


评剧《杜十娘》

评剧是河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其流传之广、剧团之多、观众层面之广厚,在河北占有突出位置。除张家口、邯郸、邢台外,各市均有专业和业余剧团。评剧在20世纪初发源于唐山,以当地流行的“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了“蹦蹦戏”的说唱和表演,经过“彩扮”、“拆出”等形式进化,又吸收河北梆子、冀东皮影戏、京剧的部分音乐与表演形式,形成“平腔梆子戏”,具备板腔体剧种的特点。评剧创始人之一、河北省滦县人成兆才,随着评剧创始,不断创作出大量剧本,丰富评剧演出,使评剧在各种演出形式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平腔梆子戏”随时代进步日趋完善,改称“唐山落子”,然后走出唐山,北上南下。北上至东北各地,称“奉天落子”;南下至上海,由白玉霜首先报出“评剧”这一剧种称号。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评剧发展迅速,除上演传统戏以外,还演出贴近生活的现代戏,评剧成了除京剧外最大的戏曲剧种。评剧至今尚保留着它的俗称“落子”,说明它与冀东莲花落的血缘关系。唱腔的基础极富冀东丰滦一带乡土韵味。评剧艺人以唐山民歌及叫卖小调为素材加以再塑造,形成优美而独特的腔调。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四类。主奏乐器是板胡。弦乐有二胡、中胡、低胡;弹拨乐有琵琶、三弦、扬琴;吹奏乐有笛子、唢呐、笙;打击乐基本与河北梆子相同。近年来,乐队又增加大提琴、电声乐器等。评剧行当,原以三小(小旦、小生、小花脸)为主,辅以彩旦。后受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行当逐渐齐全,可分生、旦、净、丑等。

评剧以唱功见长,或高亢悲壮,或低回委婉,节奏、速度、调式多变,唱词通俗易懂,观众容易学会。

评剧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张羽煮海》、《杜十娘》、《刘巧儿》、《小女婿》等,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余种。历史上评剧著名演员有月明珠、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并分别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河北省共有45个评剧团,石家庄评剧院一团与青年评剧团代表全省评剧的最高水平,在全国评剧界也颇具影响。主要代表剧目有《凤落梧桐》、《半把剪刀》、《西柏坡》、《乾坤带》、《宝玉与黛玉》、《胡凤汉月》等。尚丽华、李红霞、刘秀荣、袁淑梅等,均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演员。唐山、秦皇岛两市的评剧团的阵容相当整齐,已有不少剧目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评剧宋丽_评剧 -流派沿革


评剧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为主。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清嘉庆(1796-l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


评剧

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么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和《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评剧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评剧四、奉天落子阶段。 16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1-6集)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 (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评剧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省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和《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著名演员,如筱白玉霜、 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专区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评剧宋丽_评剧 -艺术特点


评剧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O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另有反调慢扳,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兼用。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流水扳,有板无眼,


评剧生、旦共用,其待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又可分紧打慢唱,慢打紧唱等形式。尖板,无板无眼,系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过门与锣鼓仍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建国后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观力。

评剧男腔,建国前行当不全,无花脸唱腔,老生腔也不健全。建国后,新的文艺工作者,如马可等,参加了评剧音乐革新,改革了评剧伴奏方法,努力发展评剧男腔。60年代,在评剧演员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反调、二八扳、慢流水板、A调慢扳、快流水、顶七板等男声音乐形式。著名男演员魏荣元用两种方法演唱评剧大面腔和老生腔,为评剧大面相老生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础,著名男演员还有马泰等。

伴奏乐器分文场相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西路评剧的乐队配制为大弦、横笛、鼓、镲、手锣、绑子等。

评剧宋丽_评剧 -四大调式

正调

正调是评剧唱腔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调式,适用范围较广,多用于女腔和男、女小生唱腔。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和音域差别,唱腔定调分别是1=F、1=#F、1=G、1=bA、1=A等,主要伴奏乐器为小板胡,其定弦是:里弦定“5”音,外弦定“2”音。

反调

反调通常是针对女腔而言,是正调派生出来的调式,由正调下行四度形成反调,系正调的转调。若正调1=G,则反调1=D;若正调1=F,则反调1=C。主要伴奏乐器为小板胡,其定弦是:里弦定“1”音,外弦定“5”音。

越调

越调多用于男腔,低于正调四度,是正调的属关系调。与反调调高相同,但两者的调式色彩和唱腔风格迥异。男腔定调多为1=C或1=D,主要伴奏乐器为大板胡,其定弦是:里弦定“5”音,外弦定“2”音。

女腔越调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但与男腔不同的是:定调多为1=D、1=bE或1=E,用小板胡伴奏,定弦同反调(1―5弦)。

反越调

反越调又称越反调,专指男腔的反调,低于越调四度,是越调的属关系调。唱腔定调时,若越调1=D,则反越调1=A。主要伴奏乐器为大板胡,其定弦是:里弦定“1”音,外弦定“5”音。

评剧宋丽_评剧 -板式

评剧的板式共分三类:

1、 基本板类(又称中间板类);

2、 导入板类(又称首引板类);

3、 尾腔板类(又称结尾板类)。

基本板类

基本板类是评剧板式中的主体板腔,含有[慢板]、[快三眼]、[二六板]、[弹七板]、[垛板]、[流水板]、[快板]、[散板]、[清板]等。

慢板

慢板又分男女腔正调慢板、男女腔越调慢板、男女腔反调慢板和男女腔凡字调大慢板。

①女腔正调慢板和女腔越调慢板:4/4拍,一板三眼,唱腔为眼起板落,即起于弱拍,落于强拍,习称“黑”板起,“红”板落。上、下句体,每乐句四小节,小节之间多用小过门。

例:《刘巧儿》采桑叶(新凤霞演唱)

②男腔越调慢板和男腔正调慢板:4/4拍,一板三眼。起唱形式比较灵活,眼起板落与板起板落两者兼有,常穿插运用。每乐句以四小节为主,有些乐句可扩展延伸五、六小节。

男腔正调慢板因受嗓音高度的限制,定调不可过高,常见1=F、1=#F和1=G等,且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进行。

例1:《金沙江畔》高原风景极目望(马泰演唱)

例2:《会计姑娘》天昏地暗雀鸟惊(张德福演唱)

③反调慢板和反越调慢板:4/4拍,一板三眼,眼起板落。落音规律为: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每乐句四小节。两者除调高不同外,其他无较大差异。反调慢板和反越调慢板暂无完全终止功能的结尾板腔,需分别转入正调和越调结束唱段。

例1:《张羽煮海》恨父王(刘惠欣演唱)

例2:《朱痕记》望坟台(马泰演唱)

④男女腔凡字调大慢板:4/4拍,一板三眼。中眼起,板上落。即起于次强拍,落于强拍。拖腔长,音域宽。唱词采用十字句,每乐句十小节以上,多在十三、十四小节。

例1:《乾坤带》金殿上保本无指望(新凤霞演唱)

例2:《孙庞斗智》大雪纷飞(马泰演唱)

快三眼

快三眼用于女腔,分为女腔越调快三眼、正调快三眼和反调快三眼。4/4拍,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快三眼借鉴京剧中的板式,多由慢板转来,速度比慢板快,近似原板二六,拖腔比慢板少,节奏明快流畅。

例1:《杨三姐告状》“一见哥哥上锁条”一段中“直愣愣站在大堂口……”(谷文月演唱)

例2:《谢瑶环》“大堂”(花淑兰演唱)

二六板


评剧二六板的分支较多,含有男女腔正调、越调、反调、凡字调原板二六,正调、越调小生二六,正调、越调混合二六和越调顶板二六等。归纳起来,可分为原板二六、小生二六、混合二六和顶板二六。

①、原板二六:2/4拍,一板一眼。根据唱腔速度的快慢,又称“快二六”和“慢二六”。“闪”板起唱,落在板上,即强拍的后半拍起唱,每乐句一般为四小节。

例:《夺印》劝广清(马泰演唱)

②、小生二六:2/4拍,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每乐句六小节,也可紧缩成五小节。每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之间填充小过门。

例:《人面桃花》三春杨柳黄莺唱(艳铭杰演唱)

③、混合二六:是将原板二六和小生二六混合在一起的二六板式,2/4拍,一板一眼。唱腔中既有眼起板落,又有“闪”板起唱,有时一个乐句同时兼有两种二六板式。加上唱词长短结合,不局限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格式上,使唱腔的“紧缩”与“延伸”造成乐句的结构有较大变化。每乐句以四至六小节为主,偶尔有所突破。

例:《刘伶醉酒》来了刘伶好酒的男(周连生演唱)

④、顶板二六:一种用于男腔的二六板式,2/4拍,一板一眼,板起板落。较多的用于五字句的唱词,每个五字句两小节,每乐句四小节,八小节构成上、下句体。每个五字句后多有小过门。顶板二六也可用于七字句式,每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共四小节。顶板二六通常穿插在原板二六中使用。

例:《降龙伏虎》“大兄弟休发火”一段中“我叫你看天……”(魏荣元演唱)

弹七板

弹七板是一种用于男腔的新板式,2/4拍,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每乐句七小节,穿插在原板二六中混合使用。

例:《夺印》鱼儿靠得长流水(马泰演唱)

垛板

垛板分为男女腔正调垛板、男女腔越调垛板、男女腔反调垛板和女腔凡字调垛板。2/4拍,一板一眼,板起板落,也可闪板起唱。每乐句四小节,也可紧缩成两小节,中间不加过门,主要特点是切分节奏。[垛板]也有1/4拍的,速度较快,所以又被称为快垛板。

例1:《李双双》亏你有脸叫二婶儿(花月仙演唱)

例2:《乾坤带》“金殿上保本无指望”一段中“为娇儿把我的心血费尽……”此段[垛板]将每乐句紧缩为两小节。(新凤霞演唱)

流水板

流水板分为男女腔正调流水板、男女腔越调流水板和女腔反调流水板。1/4拍,有板无眼,“闪”板起唱,落在板上。七字句式每乐句七小节,十字句式每乐句七至十小节。

例:《刘伶醉酒》“来了刘伶好酒的男”一段中“观罢此对我的心好恼……”(周连生演唱)

快板

快板属于一种创新板式,有的称之为滚板,与流水板相同,速度比流水板快,有板无眼,小节线也可不划。一字一音,势如涌泉。多用七字句式,每乐句七小节,中间无过门,常用于表现激昂的情绪。快板板式有女腔正调快板,但在唱腔中并不多见。

例:《卖妙郎》公爹息怒容儿禀(李秀云演唱)

散板

散板分为男女腔正调散板、男女腔越调散板、男女腔反调散板和男女腔凡字调散板。散板节奏自由,无板无眼,唱腔不受板眼限制,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发挥。散板有两种,一种是与京剧中摇板相同的“紧打慢唱”,梆子或板不停的匀速敲击;另一种是自由散唱的“慢打慢唱”,也称之为“散打散唱”,乐队通常只伴奏乐句的后半句,两者的伴奏方法迥然不同。散板的两种类型经常出现在同一段唱腔里。

例1:《张羽煮海》恨父王(刘惠欣演唱)

例2:《杨乃武与小白菜》好年华(张德福演唱)

清板

严格的讲,清板不应算作一种板式,应该算是一种演唱方式或伴奏方法。清板是演员在演唱时,根据剧情的需要,有些乐句无乐队伴奏,有的用弹拨乐器伴奏,有的用中、低音拉弦乐器伴奏,以求达到某种效果。

导入板类

导入板类是辅助性的过渡板式,起引入作用,也称引子板。含有[导板]、[回龙]、[尖板]、[带板]、[搭调]、[哭头]、[哭么二三]等。这些板类有其独立的结构形式,但不属于独立的板式。除[回龙]外,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唱腔中最前面的一句唱词完成整个板腔的过程,下面大多接转[慢板]、[原板二六]等。这些过渡板式的过门,大部分配有打击乐,感情色彩各异,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某一板式,已成为规律性的固定模式。

1、导板

导板有两类,一类是照搬河北梆子中原汁原味的导板板腔,评剧未经移植。此类导板有大、小导板之分,大导板4/4拍,一板三眼;小导板2/4拍,一板一眼。多用于激昂、奔放、悲愤、欢畅等场合。导板占一句唱词,下面多接慢板,是慢板的附加板腔。因其有浓郁的河北梆子风味,故使用甚少。

例:《花木兰》“归家”(崔连润演唱)

另外一类导板,是将借鉴京剧中导板的板式称为导板。其节拍形式为散板,唱腔节奏自由,只有一个上句,列在唱段最前面,做为开导,用其引出其他板腔,故称导板。导板后面多接回龙,用于气势磅礴的大场面。此类导板多在幕后演唱,用途与尖板相同,常被尖板所替代。

例:《夫人城》登城巡营(鲜灵霞演唱)

2、回龙

回龙同样是借鉴京剧中的板式,多为2/4拍,只有一个下句,与上述导板或尖板相连接,构成上、下句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回龙的前半部分一般由“垛字句”组成,节奏类似垛板。“垛字句”就是一连串字数相当(多为三至五字)、以相同的节拍步步运行的句子。回龙的最后一字是一个拖腔,然后奏较长的过门接慢板或原板二六等,它表达的感情与[导板]基本一致。

例1:《孙庞斗智》大雪纷飞(马泰演唱)

例2:《智取威虎山》誓把反动派一扫光(马泰演唱)

3、尖板

尖板由过门和唱腔两部分组成,只有一个上句,下面多接打击乐,之后转慢板或原板二六等板类。尖板与京剧中的导板有相同之处,幕后演唱较多。尖板的过门分“单尖板”和“双尖板”两种。“单尖板”过门有一个乐句,而“双尖板”过门是由两个乐句组成。唱腔旋律在中、高音区活动较多,适于表现激昂、悲愤等情绪。

例:《谢瑶环》大堂(花淑兰演唱)

4、搭调

搭调用于女腔,节拍形式为散板,节奏自由。只有一个上句,唱词字数可多可少,无句式的限制,句尾多用感叹号。:如:“我的命苦哇!”“我那好难舍的将军呀!”“我那难见面的……!”“我那糊涂的……!”“我那没有见着面的、叫不应的、短命鬼的……!”等等。结尾拖腔落音为“#4――5――”,下接过门多转慢板。

例:《人面桃花》病房(韩少云演唱)

5、带板

带板多用于慢板和二六板等有规律性节拍的板腔前面,含有将板“带”起之意。[带板]不占基本唱词,如同念白中的“叫板”,是通过“干”唱将板“叫”起,根据其提示的速度,自然的接奏过门进入下面的板腔。

例:《花为媒》“报花名”中的第一句(新凤霞、赵丽蓉演唱)

6、哭头

哭头为散板,“紧打慢唱”。它有一个乐句,拖腔结尾与搭调相似,落音“#4――5――”,下接散板或流水板。哭头不占基本唱词,大多用剧中人物的称谓,如:“爹爹呀!”“娇儿呀!”“官人那!”等等。适用于痛失亲人的场面,表现极度悲伤的哭诉等情绪。

例:《卖妙郎》公爹息怒容儿禀(李秀云演唱)

7、哭么二三

哭么二三为散板,属于“慢打慢唱”,节奏自由。虽有一句唱词,但唱腔旋律通过各分句的拖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单乐段,它有四大句读,句读之后填充打击乐或过门,多表现悲伤的情绪。

例:《朱痕记》望坟台(马泰演唱)

尾腔板类

尾腔板类属于辅助性的过渡板式,是唱腔的落板部分。含有[甩腔]、[留板]、[扣板]、[锁板]、[迷子]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乐句相对独立,具有终止性质。但功能不尽相同,有的表示完全终止,有的则因演员穿插表演动作或念白而转行弦、过桥及曲子,属于不完全终止。 1、甩腔

甩腔表示唱腔中某一乐段的终止,也可用于具有完全终止功能的结束句,共有五小节。甩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唱词的末一字有两小节的拉腔,用于下句较多。旋律音程一般为级,进下行,落音为“5”音或“1”音,节拍形式为4/4拍或2/4拍。

例1:《刘巧儿》“采桑叶”一段中“但愿得马专员按公而断”。(新凤霞演唱)

例2:《张羽煮海》“听笛声”一段中的结束句。(李忆兰演唱)

2、留板

留板是一种常用的落板板式,节拍形式为2/4拍或4/4拍,上、下句均可使用,但必须和“过桥”相匹配。它有以下功能:一是留板之后,表演完动作或念白,继续接唱;二是在两人以上的对唱中,通过留板,改由另一方接唱;三是用在唱腔的最后一句,留板之后,过门煞尾,终止唱腔。留板的落音为“2”音和“5”音,偶有“6”音。

例1:《小女婿》“小河流水”一段中的最后一句。(韩少云演唱)

例2:《乾坤带》“劝贵妃”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老生唱腔)

3、扣板

扣板在各种板腔中的上、下句均可使用,乐句有五小节,其特征表现在后两小节,落音一般为“6”音。扣板之后,多因动作或念白而转行弦或较长一些的过门,具有不完全终止性质。

例:《祥林嫂》“我一见魏癞子”一段中:“一边走一边想上房来到”(李忆兰演唱)

4、锁板

锁板是具有完全终止功能的落板,节拍形式为4/4拍,也可用于2/4拍。由一个乐句构成,共有六小节,用在唱腔的最后一句,意味着唱段的结束。唱词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的末一字位于第三小节的第一拍,后半部分的头一字位于第四小节的第一拍,中间加有过门,落音多为“2”音,也可落“1”音或“5”音。

例:《祥林嫂》“我一见魏癞子”一段的结束句(李忆兰演唱)

5、迷子

迷子又称哭迷子,节拍形式多为4/4拍或2/4拍,占一句唱词,拖腔较长,开头与结尾部分有固定格式,中间部分的拉腔长短不限。迷子在正调唱腔中,上句落“6”音,下句落“5”音;在反调唱腔中,上句多落“2”音,下句落“1”音。迷子的结尾部分,特别是下句在结尾甩腔的固定格式中,通常会附加一句特定的唱词,唱词中称谓的前面冠有“我那看不见的……!”“我那受了罪的……!”“我那苦命的……!”等等,适于表现哀伤、愤懑等情绪。[迷子]甩腔之后,大多继续接唱,也可直接结束唱段。

例1:《杨三姐告状》“一见哥哥上锁条”一段中“扑簌簌一腔泪水就往下抛”与“望了望监门哭一声同胞”(谷文月演唱)

例2:《人面桃花》“病房”一段中最后一句(韩少云演唱)

评剧宋丽_评剧 -角色行当


评剧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l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脚称“上装”,丑脚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脚)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评剧“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当。l909至19l2年,“拆出戏”经过改革创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剧种--评剧(初名平腔梆子戏)。随着剧目种类的增多,题材范围的扩展,评剧的表演行当仿效京、梆大剧种行当门类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积累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各行当的表演艺术。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评剧宋丽_评剧 -唱词的辙韵

为了便于记忆,西路评剧艺人将十三道辙韵编成“辙谱”如下:

发花流球实可夸,

姚条顿柳正发芽。

中东一趟四碗田饭,

言前铁马被风刮。

梭波和尚山头上挂,

望见了放江洋的娃子,就把皮鞭拿。

一七的佳人就把新坟上,

烧纸钱化堆灰捏斜跪倒,扑苏两眼泪如麻。

只哭得天仙仁君下阵大雨,

无奈何怀来转回家。

评剧宋丽_评剧 -评剧名家


评剧在不长的历史中,产生了一大批评名家,以下是一些评剧名家的人名汇总:
奠基人成兆才,孙家班等
五大明珠(早期男旦)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明月珠、盖月珠
旦行鼻祖(早期男旦)月明珠
小生创始人倪俊声,张化龙,刘子熙
花旦鼻祖(早期男旦)金开芳
四大名旦,四大流派说法一: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说法二: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喜彩莲;
奉天落子四大名旦 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筱桂花
复盛戏社五大主演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十三妹
落子名星,评戏大王李金顺
评剧皇后刘翠霞,白玉霜,朱宝霞
评剧女皇刘翠霞
天津三杰 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
时代艺人 喜彩莲
评剧双霞朱宝霞,朱紫霞
六大旦角流派 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
评剧三芳 李文芳,筱玉芳,郭砚芳
中国评剧院五大流派 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魏荣元,张德福
天津评剧院七大主演(旦角)鲜灵霞,新翠霞,六岁红,筱玉芳,李文芳,莲小君,羊兰芬
东北评剧“韩花筱”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
东北评剧四大名旦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
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旦角)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张金秋、虹丽霞、筱凌妹、赵凤霞
天津评剧院“李马崔” 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

奠基人物


评剧奠基人: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又作浩三),评剧鼻祖,清直隶滦州绳各庄(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编、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零二个,为创建评剧事业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评剧剧本作者第一人。
除了成兆才,任氏兄弟(任善庆、任善丰(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诚)、孙家班(孙洪魁、孙凤鸣、孙凤岗)、男旦金开芳、小生刘子熙等都为评剧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旦行鼻祖:月明珠(1898―1922),著名评剧男旦,原名叫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乳名围柱,出生河北滦县胡家坡(今属河北唐山滦南县)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长兄任善庆(艺名金不换,为评剧第一任鼓师),三弟任善年(小生),四弟善诚(艺名赛月珠)为评剧小生、老旦。
生行鼻祖:倪俊生(1895-1970),字秀岩,河北省迁安县人,为影视剧演员张国强的曾外祖父。1910年形成“倪派”小生唱腔。1902年拜吴占魁为师,学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随吴占魁参加了唐山的吉庆班,改学莲花落。艺名"银娃娃"、"九岁红"。1910年起,先后在唐山、天津、北平、营口、奉天、哈尔滨、安达等地演出。相继演出了《因果变报》、《夜审周子琴》、《秦雪梅吊孝》、《回杯记》、《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败子回头》、《杜十娘》等。经过自己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形成了曲调优美、字正腔圆、准确大方而独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1951年曾任齐齐哈尔评剧团副团长。1956年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精心培育后一代。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外。著名小生演员桂宝芬(“桂派”女小生创始人)、杨振邦、刘小楼都是他的高徒。1956年获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副主席。还是政协黑龙江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早期流派创始人


李金顺(1902-1953),评剧女演员,工旦行,“李派”创始人。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到哈尔滨演出,因唱腔大鼓味过浓,观众把椅垫仍到台上。李金顺没有后退,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她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十余种唱段。
刘翠霞(1911-1941),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刘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3岁的时候随母亲沙氏“下卫”讨饭,10岁时被卖给撂地艺人何丑子学唱辽河大鼓(辽宁大鼓),不久随师傅到大连谋生。11岁进了李金顺(李氏亦为武清人)的落子班,走上了评剧艺术之路,拜张百龄、赵月楼学唱评戏,并受到罗万盛指点。曾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演。17岁挑班与李华山同组山霞社【又称为“山华社”】,曾常年在福仙茶园、北洋戏院、大舞台、天宝大戏院等场所演出,并应邀赴北京、济南、沈阳等地演出,名震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1934年在津有“评剧皇后”之称,1936年又被誉为“评剧女皇”,红遍津、京、冀、鲁及东北各地。她善演的剧目很多,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劝爱宝》、《奇冤巧报》、《一元钱》、《玉镯记》、《三节烈》、《移花接木》【即《花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昆仑、宝利等公司分别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9个剧目的唱片40余张)。
白玉霜(1907-1942),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白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滦县人,有“评剧皇后”之誉。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合演《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两腔的《潘金莲》及电影《海棠红》等剧,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视,白玉霜也声誉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艺术不仅折服了上海的观众,也使文艺界对她刮目相看。《时事新报》上刊登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的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也有报纸称她为评剧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了大江南北,不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扩大了评剧的影响。1937年后长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轻的评剧日臻成熟。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玉堂春》、《潇湘夜雨》、《老妈开磅》、《豆汁记》、《赵芸娘》、《花为媒》、《马震华哀史》等。
爱莲君(1918---1939),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爱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爱莲君生于1918年,祖籍天津。她从小被卖给赵连琪为养女,取名赵久英。其父母在天津,烟台开妓院,她11岁就在这人间地狱里过着怕人的生活。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身心的双重摧残。便跪在养父母的面前恳求去学戏。12岁拜赵月楼学评戏,曾受师兄王锡瑞等教益。14岁成立爱莲社挑班主演。16岁爱莲君学成出师,和爱令君(赵的养女)合作,到全国各地演出,又应邀东渡日本,到大阪灌制唱片。1935年,她率爱莲社赴上海演出。与钰灵芝,白玉霜三班组成“三连社”。轰动一时,至今仍为评剧史上的一段佳话。短短几年,她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成为“爱”派。爱莲君的代表剧目有《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三赶韩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国乐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
喜彩莲(1916---1997),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喜派”创始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11岁进复盛戏社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学艺,12岁进元顺剧社,艺术上受到了李金顺的影响。17岁挑班主演并改剧社为阳春社。30年代初,喜彩莲带着《杨乃武与小白菜》、《贫女泪》、《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等时装戏以及从京剧移植过来剧目《孟丽君》、《白蛇传》、《武则天》等剧目闯入天津。1937年5月,喜彩莲将京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改成评剧在上海一炮打响,同时对评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演唱艺术有扎实的功底,嗓音高亢、明亮,表演细腻准确;在上海,评剧艺人喜彩莲与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交往是剧坛一段佳话,移植并演出了《人面桃花》,引入了南梆子,被誉为“时代艺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喜彩莲与小白玉霜等评剧艺人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之后与其它剧团合并成立为中国评剧院。她的戏路宽,不但主工青衣、花旦,且在老旦、彩旦方面做出了贡献。
同时期其他名家还有芙蓉花、花莲舫、钰灵芝、筱桂花、筱麻红、王金香、花玉兰、刘鸿霞、李银顺、李宝顺、李小霞、花小仙等等。

旦角流派创始人



评剧小白玉霜(1922―1967),评剧新白派创始人,20世纪50、60年代评剧届的领头羊。原名李再雯,山东人,5岁随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为养女。经李文祉启蒙,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富有独特风韵。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代表作《秦香莲》被拍成电影。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金沙江畔》、《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67年12月21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

新凤霞(1927―1998),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天津市人。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她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她也被评选为亚洲最杰出艺人,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
鲜灵霞(1920―1993),评剧鲜派创始人。原名郑淑云,生于河北省文安县丰各庄。姊妹三人,她最小,一家五口全靠父亲租地生活。1923年闹水灾,她随母亲逃荒到天津。鲜灵霞的家在南市大舞台对面,聚华升平俩戏院又在附近,几年间,她这种“捋叶子”的方法,学会了不少出评戏。后郑淑云改名换姓叫鲜灵霞。1934年,正式拜著名评剧前辈刘宝山和刘兆祥为师。鲜灵霞的嗓音高亢响亮,音域宽广,清脆响亮,横竖兼备,音韵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她在唱腔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一方面对李、刘两派剧目中原有的唱腔进行加工润色;另一方面为一些剧目重新设计唱腔。她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自然洒脱、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她善演的剧目有《井台会》、《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夫人城》、《锯碗丁》等。1954年参加天津市首届戏曲汇演时,鲜灵霞演出《井台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赴朝鲜演出慰问志愿军。1959年应邀赴长春拍摄戏曲电影片《包公三勘蝴蝶梦》。她曾任天津评剧院副院长。
韩少云(1931―2003),评剧韩派创始人。画家。是河北玉田人,她9岁入梨园,新中国成立前后已在唐山一带走红,1950年参加了东北实验评剧团(后为沈阳评剧院)。1952年她主演的《小女婿》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因唱腔新颖,表现自然而享誉全国。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排演了近200出戏。她所扮演的“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唱腔圆润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运用尤佳,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主演的《小姑贤》于1953年在“东影”拍成电影,它是我国建国后第十部戏曲片、第一部评剧艺术片、《人面桃花》先后录制成电影片、电视片,在全国播放。10多出剧目的唱段、选场或全剧录成唱片和盒带,部分唱段收入沈阳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韩少云专辑》。
花淑兰(1929―2005),评剧花派创始人。原名葛淑兰、评剧教育家。1929年生于河北省唐山林西一个梨园世家。八岁起随母刘玉舫学戏,兼学京、梆、大鼓等,十一岁开始登台。十二岁便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1945年,她在张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有革命内容的新戏,较早地接受了革命文艺思想的教育。1946年进入北京演出,很快以《刘翠屏哭井》和《保龙山》声名鹊起。1953年以一出《茶瓶计》获东北汇演优秀表演奖,之后加入沈阳评剧院。花淑兰音域宽、音质纯净,嗓音甜脆,在唱腔上广采博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戏路宽广,能胜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个行当,文武兼备,善于塑造各类角色,并能从人物性格出发。她巧妙地将刘、爱为代表的两派的演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被称为花派。她的代表剧目有:《茶瓶计》、《黛诺》、《谢瑶环》、《牧羊圈》、《三节烈》等。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花淑兰演出了近二百出传统戏和现代戏,培养弟子近50人,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筱俊亭(1921―2013.11.04),评剧筱派创始人。6岁丧父,8岁起就跟随盲艺人王先生学唱民间小曲,后拜老艺人杨义为师学习蹦蹦儿戏。青年时代,她又深深迷恋上前辈名家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的演唱艺术,并努力学习她们的优长,十多岁即红遍天津、河北、山东各地。1951年,筱俊亭应邀到锦州演出,1952年6月参加锦州评剧团。1952年秋,她开始对评剧青衣唱腔进行系统改革。1954年年底,筱俊亭调至沈阳。她结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条件,有意识开辟新路,尝试着进行老旦行当的创造,于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纯老旦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接着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古国风云》、《三关排宴》、《母亲》、《洪湖赤卫队》、《江姐》、《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东风解冻》、《社长的女儿》等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年龄、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演出,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在评剧剧坛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世称“筱派”。


评剧李忆兰(1925―1992),李派创始人。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她从小在梆子班里长大,15岁改学京剧,1952年夏,李忆兰改行学评剧。她主演的剧目有《张羽煮海》、《花为媒》、《樊梨花斩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白蛇传》、《樱花恋》、《喜神》、《高山下的花环》、《多情的河》、《乔迁之喜》、《楠竹夫人》等,还主演过故事片《画中人》,为电影《党的女儿》配唱主题歌。
花月仙(1922-),评剧花派创始人,工青衣、老旦。幼年在天津拜师赵月楼、碧莲花学评剧,长年与碧莲花、喜彩莲搭班演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成名,在天津以及上海、南京、青岛、东北等地演出。1953年后,历任北京市评剧团演员,中国评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演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马寡妇开店》等。1985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陈桂秋(1931―)评剧陈派创始人。原名周喜珍。1931年出生于天津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之一。《陈桂秋评剧表演艺术》入选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二岁从师赵良玉学习评剧,学唱青衣、闺门旦和娃娃生。十三岁又拜著名评剧老艺人碧月珠为师,拜师后刻苦用功,当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赞誉。十六岁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宽厚,行腔究棱角力度,口齿清白利落。早年代表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吕布与貂蝉》、《赚文娟》、《人面桃花》等。她不仅擅演旦角戏,小生戏也很见长;主演《花木兰》时,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游龟山》在东北成名,成为沈阳评剧院八大主演之一。后调入锦州评剧院任主演,在根据李季同名长诗改编的大型现代戏《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强的边区少女的形象,轰动一时。

生角流派创始人


魏荣元(1923-1976),评剧花脸、老生,魏派创始人。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十二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任中国评剧院演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评剧男声唱腔有创造性的改革创新。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包公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等。主演的《秦香莲》已拍成影片。
张德福(1931-),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八、九岁时就已经是“小角儿”了。十岁时,他在天桥“小桃园”的戏班里,拜孙宝亭为师。他从十三岁起开始演正工小生,在评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两年左右就演了十几出大戏。1953年调入中国评剧院后,他的小生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与新凤霞长期合作,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刘巧儿》《祥林嫂》《春香传》《三里湾》《六十年变迁》《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会计姑娘》《阮文追》《志愿军的未婚妻》《金印记》《御河桥》《杨乃武与小白菜》《无双传》《花为媒》《樱花恋》《锯碗丁》《高山下的花环》等。
洪影(1930-2012),评剧女小生、兼老生,洪派创始人。8岁随金百灵学戏,9岁到北京与赵月生学京剧老生,12岁在北京开始票戏,1951年入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老生,1952年随团改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后并入唐山市评剧团)正式唱评剧。洪影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其演唱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旋律,突破评剧原生腔板式束缚,唱腔新颖流畅,以情带声。代表作有《刘翠萍哭井》《梁祝》《刘伶醉酒》《十五贯》《红龙传》《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等。
马泰(1935-2004),评剧老生,马派创始人。师承评剧艺人张润时先生,1955年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莲率领下与一批青年演员深入工矿演出。马泰与喜彩莲合作演出了《怀乡梦》、《小借年》、《马寡妇开店》等剧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先后主演了《夺印》中的何文进,《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阮文追》中的阮文追,《钟离剑》中的勾践,《孙庞斗智》中的孙膑,《李双双》中的孙喜旺等。他那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表演及演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广大观众的赞誉。众多优秀唱段在老百姓中广为传唱久唱不衰,如:《夺印》中“水乡三月风光好”“我良言苦口将你劝”;《向阳商店》与魏荣元先生的联唱“咱兄弟三十年前学徒把苦日子过”;《金沙江畔》中“高原风景极目望”等等。

其他名家


同时期的其他旦角名家还有:新翠霞、六岁红、羊兰芬、莲小君、李文芳、筱玉芳、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鑫艳玲、喜彩苓、夏青、鲜灵花、碧燕燕、郭砚芳、小王金香、赵丽蓉、花砚茹、筱紫玉、新艳琴、范金亭、邢韶瑛、小花玉兰、杨淑芳、小玉霜等等。
同时期的其他生角名家还有:李福安、刘小楼、席宝坤、袁凤霞(女)、郭少楼、郭贵臣、陈少舫(丑)、孔广山、单少峰、王鸿瑞、艳铭杰(女)、欧阳菊笙等等。

梅花奖获得者


演员流派所属剧团奖项
冯玉萍花派沈阳评剧院三度梅(梅花大奖)
崔连润刘派天津评剧院二度梅
刘秀荣新派石家庄评剧院二度梅
曾昭娟花派天津评剧院二度梅
谷文月新派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王曼苓新派长春评剧院一度梅
刘萍白派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马淑华刘派天津评剧院一度梅
李秀云鲜派天津评剧院一度梅
宋丽韩派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李惟铨魏派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马惠民马派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袁淑梅新派石家庄评剧院一度梅
王向阳新派黑龙江评剧院一度梅
韩剑光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刘慧欣李派中国评剧院一度梅
徐金仙新派石家庄评剧院一度梅
赵立华洪派石家庄评剧院一度梅
赵斌张派天津评剧院一度梅
张俊玲洪派唐山评剧团一度梅
罗慧琴新派唐山评剧团一度梅
贾书层新派双阳评剧团一度梅
周丹韩派沈阳评剧院一度梅

评剧宋丽_评剧 -评剧院团




评剧建国后,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相继建立,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评剧院、哈尔滨评剧院等。
北京市中国评剧院(一团,二团)吉林省长春评剧院天津市天津评剧院(一团,青年团,三团原蓟县评剧团)
海淀评剧团长春双阳评剧团天津评剧白派剧团
朝阳评剧团吉林市评剧团宝坻评剧团
燕京评剧团白城市评剧团静海评剧团
北京凌空评剧团辽源东丰县评剧团天津新蕾评剧团
北京刘秀荣评剧团集安市评剧团宁河县评剧团
河北省石家庄评剧院(一团,青年团)前郭县评剧团汉沽区评剧团
唐山评剧团长岭县评剧团滨海新区大港评剧团
廊坊评剧团白城兆北区评剧团辽宁省沈阳评剧院
秦皇岛小海燕评剧团黑龙江省哈尔滨评剧院锦州评剧团
承德评剧团黑龙江评剧院本溪评剧团
衡水评剧团齐齐哈尔评剧团抚顺评剧团
迁安评剧团牡丹江评剧团阜新评剧团
滦南成兆才评剧团佳木斯评剧团盘锦评剧团
滦县评剧团林甸县评剧团营口评剧团
三河评剧团富锦市评剧团铁岭评剧团
大厂评剧团望奎县评剧团凌源评剧团
丰润评剧团甘南县评剧团大连瓦房店市评剧团
乐亭评剧团绥化市评剧团建平评剧团
玉田评剧团嫩江县评剧团

藁城评剧团内蒙古自治区宁城乌兰牧骑评剧团
宽城评剧团赤峰新蕾评剧团
青县评剧团山东省德州武城县评剧团
永清评剧团江西省江西省德化评剧团

评剧宋丽_评剧 -评剧剧目


在不长的历史里,评剧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余出。剧目来源有:①对口拆出时期来源莲花落、蹦蹦戏的剧本;②清末民初“劝善”为宗旨的“宣讲文学”;③根据《今古奇观》《聊斋志异》改编;④评剧形成前后从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移植改编;⑤根据冀东和渤海人民到东北、唐山等地经商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改编;⑥五四运动之后的新编现代戏
诸如:安安送米、庵堂认母、白蛇传、败子回头、搬窑、保龙山、拜月记、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红、包公赔情、包公三勘蝴蝶梦、茶瓶计、春草闯堂、春香传、黛诺、打金枝、打狗劝夫、丁香割肉、窦娥冤、杜鹃山、杜十娘、对花枪、夺印、樊梨花斩子、凤还巢、凤阳情、费姐(小姑不贤)、焚香记(打神告庙)、夫人城、高山下的花环、疙瘩屯、庚娘传、海棠红、韩玉娘、黑猫告状、红白喜事、红楼梦、红楼夜审、红岩诗魂、红龙传、洪湖赤卫队、胡风汉月、蝴蝶杯、花为媒、花打朝、回杯记(王二姐思夫)、寄印传奇、家、江姐、金沙江畔、金玉奴(豆汁记)、金印记(六国封相)、井台会(李三娘打水)、九尾狐、锔碗丁、卷席筒(奇冤义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苦菜花、会计姑娘、空谷兰、老妈开

流派评剧大全全剧视频 评剧 评剧-概述,评剧-流派沿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819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评剧大全MP3下载 小白玉霜评剧大全mp3

原文地址:评剧大全MP3下载作者:临围不乱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著名的评剧艺术家有新凤霞、小白玉霜、宫静、魏荣元、筱俊亭、花淑兰、赵丹红等等。评剧大全MP3下载地址:评剧全剧MP3下载这个评剧大

菜谱视频大全之教你46道菜 教师节菜谱

菜谱视频大全川菜视频鲁菜视频粤菜视频湘菜视频闽菜视频浙菜视频苏菜视频徽菜视频西北菜视频 港台菜视频清真菜视频山西菜视频 家常菜视频私家菜视频 料理视频药膳养生视频美容菜谱视频美味粥汤视频美味糕点视频清爽凉菜视频孕妇食

声明:《流派评剧大全全剧视频 评剧 评剧-概述,评剧-流派沿革》为网友亡鱼深海花夕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