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历简介 范培松 范培松-简介,范培松-履历

范培松,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苏州大学教师及中文系副主任、主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苏州作家协会主席。1965。

杜芸芸_范培松 -简介

范培松,中国当代文学史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因成果突出,1986年越级从讲师升为教授,成为江苏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杜芸芸_范培松 -履历

1943年7月10日生于江苏宜兴市
1949年9月――1953年7月 宜兴中范小学读书
1953年9月――1955年7月 宜兴徐舍小学读书
1955年9月――1961年7月 宜兴徐舍中学读书
1961年9月――1965年7月 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
1965年9月――至今 江苏师范学院(今为苏州大学)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
1986年起任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履历简介 范培松 范培松-简介,范培松-履历

杜芸芸_范培松 -论著

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版了论著《散文天地》 ,《散文写作教程》 ,《散文了望角》,《悬念的技巧》,《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中国散文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等,主编了《写作教程》,《写作艺术示例》,《文学写作教程》,《散文的春天》,《中外典故引用辞典》,《中国散文通典》,《插图本苏州文学史》和《苏州作家研究系列》(九卷)等。同时,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散文100余篇。论著和作品多次获国家或省部奖。

他在现代散文研究中,成功地运用综合体验批评方法,全方位地对20世纪中国散文进行了研究,奠定了他在国内的中国20世纪散文研究学术领域里的领衔地位。他主编的《插图本苏州文学史》开辟了区域文学研究领域,为区域文学史编写提供了一个范本。他的论著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并获江苏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苏州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称号。

杜芸芸_范培松 -学术成果


范培松

2000年以来所发表论文:
把散文当作我的遗嘱写 评论2000年第一辑
论建国后的政治化散文批评苏州大学学报 2000年2期
澳门女散文家述评 文艺报2000年12月19日
论郁达夫的散文“心体说” 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1期
澳门女散文家述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1期
女散文家难裸心青春2001年9期
台湾散文变革的智者与勇者――评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批评观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期
论散文的复活与辉煌――世纪末散文回忆
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1期
《湮没的辉煌》:历史的激情 评论2002年上卷
论90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文艺报2002年3月19日头版头条转载
苏州日报2002年4月8日摘要转载
文学报2002年4月18日摘要转载
文汇报2002年4月22日摘要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第5期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3期转载
新华文摘2002年7期转载
收入《2002年优秀学术论文选》
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概观 (台)《国文天地》2002年1―3期
京派与海派散文批评比较论 文学评论2002年4期
我看90年代散文的兴盛 评论2002年下卷
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概观 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评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与蔡丽合作)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雕塑的政治灵魂的圣像――论对于鲁迅杂文的政治化散文理论批评
长江学术2003年第四辑
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
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西部散文四人志 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报告文学理论的终结和拓展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报告文学:拒绝低俗化 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
散文理论批评发展畅想 学术研究2005年第2期
报告文学:拒绝低俗化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论“后工农兵”代言人时代的散文的精神特征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几个问题的思考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散文,“自我”的一种艺术阐释 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以“文化偏论”…… 文学评论 2008年1期
历年来著作?编著?教材:
写作教程(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
写作艺术示例(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版
文学写作教程(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
散文天地 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报告文学随谈(与晓林等合著) 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散文写作教程 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
文学技巧七十题(与张耀辉合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外爱情诗鉴赏辞典(分卷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悬念的技巧 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获江苏文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报告文学春秋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散文的春天(主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外典故引用辞典(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散文了望角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师陀散文选集(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贾平凹散文选集(编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现代散文史 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酒魔(编著)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版
旧体诗文集叙录(1919―1949)[合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江苏文学五十年《散文卷》(编委)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散文通典(主编)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散文研究系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从姑苏到台北(散文集) (台)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杜芸芸_范培松 -项目

《中国现代散文史》1987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青年科研(编号:(87)教高一司069号)资助项目,经费5000元?
《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 199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1万元?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2003年江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批准号J2-004),经费2万元?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2001年苏州市委宣传部资助项目,经费15万元?
《中国散文史(20世纪)》 2001年苏州大学精品教材编写项目,经费2万元?

杜芸芸_范培松 -奖项

1985年 《散文天地》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8年 《散文写作教程》 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3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 《散文通典》 入选《中国文学通典》,该书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2001年 《中国散文批评史》 获1999――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 《论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 获2001――2002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 《论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 获2002年度苏州作家文学评论奖?
2003年 《京派与海派散文批评比较论》 获2002年度苏州作家文学评论奖?
2003年 获第四届苏州大学大陆产业科研成果奖?
2005年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全四册)》 获2003――2004年度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杜芸芸_范培松 -著作评价


范培松

厘清百年散文脉络 范培松著作获学界好评
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散文史(20世纪)》的出版结束了国内百年散文研究现象罗列的无序状态,范培松以几十年的心血和光阴,为散文研究奉上了这部渗透了自己学术思想和文体观念的散文史――一部真正意义上填补空白的著作,也给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培松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著述颇丰。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他文体而言,散文研究难度较大,其数量极其庞杂,非常个性化且相对分散,归类和梳理起来异常艰难。有鉴于此,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不仅具备了翔实完备的资料,并且厘清了百年散文史的发展脉络,在个人撰写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独到的审美眼光,融贯了长期修炼而成的理论功底。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指出,这部散文史理出了一条脉络,形成了一个谱系,做了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非常难得。

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为该著作概括出五要点:一,治学严谨,材料丰厚;二,史论结合,文论互证;三,知人论文,情趣盎然;四,贯通旧学,融汇新知;五,笔调俊朗,收放自如。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则提出,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重新讨论散文的命运及其艺术价值的平台”。

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认为,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完善的一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指出,散文史以体为本,把文和人看做是体的两面,并将这条线索抓得很好,以体为本,以辨为纲,记录下了文体艰难的成长成熟过程。

杜芸芸_范培松 -评论“时运杯”获奖散文


范培松

《时运杯》散文奖自公开征稿至2009年5月20日截止,共收到应征文稿四百篇(组),由于这些作品均已见诸报刊,并经作者自己精选,有的还获过奖,自然精彩纷呈。苏州散文队伍的实力于此也可见一斑。

一 《时运杯》散文奖的丰收跟苏州的文学环境是有关系的,在此不妨回顾一下:
自建国初,苏州的散文园地的耕耘者就有周瘦鹃、滕凤章、龚之芳等家。陆文夫最早的作品不是小说而是散文《冲山之围》 ,建国初他在《新苏州报》副刊开辟的《闲话苏州》就是散文专栏,他不仅带头写稿,还带动了一批作者。改革开放后,文艺复兴,散文也恢复了活力,八十年代苏州作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十多种。到九十年代,随着苏州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散文创作更如繁花竞放,烂漫一片。据市作协散文学会统计,自一九九○年至二○○○年,共出版散文集五十三种,学会所编《苏州散文选(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五年)》收入的作者达一百三十七人。其间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的散文多到不可胜数,仅就报来的获全国和省级奖的散文,数量即在百篇(本)以上。

新世纪以来,苏州的散文创作不但保持了强劲的势头,而且在总体质量上也有进一步提高,如题材更广泛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对生活的思考更深入了,表现手法也更成熟而且多样化了。这也说明,本届“时运杯”应征作品之所以珠玉琳琅,美不胜收,不是偶然的。因此可以说,《时运杯》其实有成绩记录的意味。设定二年一届,尤其值得称赞,因为不但可以由此而检索新世纪苏州散文发展的轨迹,而且对推动苏州散文创作的持续繁荣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 由于《时运杯》应征作品众多,为方便起见,姑按作品的题材分类,以佳作为例分别叙说:
一是记旧事。这类作品实际上属于作者的回顾与反思。如陆咸《窗棂记事》,说的是一九五九年全民“大炼钢铁”。作者对此是真诚拥护并积极投入的,不仅写文章鼓吹,还把家里铁窗棂拆了当废铁去喂土高炉。结果是铁没炼出来,无窗棂的窗户倒给小偷提供了方便。更荒唐的是不许说真话,作者在事实的教育下清醒过来,向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不料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了批判和处分。继续掩盖真相的的后果是经济大倒退,全民挨饿。作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由于文中有真实的“我”,使得这篇记事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巧的是荆歌《胎记:怀旧的苏州》有一段在时间上正好与上文衔接。作者说他出生于“饥饿席卷中国大地”的六十年代初,但他的乳名却叫胖胖,同巷还有个比他更胖的幼几叫大胖。因此作者说:“燕家巷真是一条奇怪的巷子,它以丙个胖子,来掩盖历史的真相。”后来两人都进了托几所,作者借母亲的回忆,说大胖“狡黠和懦弱”:一是他吃饭总是吃得很快,然后喊“谢谢阿姨添添”,因此总比别人多吃一点。二是保姆用一根稻草将他缚在树上,他只是哭喊而不敢挣脱。考虑到饥馑年代大批人一无抗争而倒下的背景,作者仅仅是在说大胖吗?作者还回忆了那个年代在文化宫吃饼干被抢,八十年代所谓美人鱼的低俗表演,以及少年时代上灵岩山参观泥塑收租院等事。作者行文幽默,除了偶作反讽外,总是点到为止,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因此好看又耐读。

陶文瑜《曾经的日常生活》也是散篇的组合。其中有件有趣的事:那是七十年代初期作者在小学二三年级时,由于受到敌情教育的灌输,怀疑街坊一个老头有问题,于是与两三个同学结伴去作“火力侦察”。他们问老头是不是地主、特务,有没有驳壳枪等等,老头笑着,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小学生们“想不到抓一个坏人这样不费功夫”,喜出望外,马上回校报告老师。到后来才知道,“这个老头姓陆,从事红木雕刻,是比较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细想却又感到沉重。这篇作品还谈到有线广播,在电线杆上贴对调工作和调房的小纸条,这都是旧时的风景,对今天的年轻人不无认识意义。

同类佳作还有马升嘉《木瓜浜,童年的乐园》、李祥伟《生产队里的小伙伴》、孙骏毅《填表》、孙荣昌《老虎灶》等。

二是写乡土(包括国内外游记)。这类作品比较常见,因为人们对故乡和生活过的地方比较熟悉,印象也深,容易写得细。但是燕华君《穿过骨头抚摸你》却别开生面,她以鸟瞰的角度来展示曾经生活过的苏北农村。文章一开头就有气势:“遍地棉花,遍地大麦,遍地芦柴,遍地是洋槐树――大苏北,那一片辉煌你无法表达”。接着镜头横扫:农家、麦子、芦花、河沟、茅厕……简直教人目不遐接。其中写到苏北女子的泼辣、大度、能干,以及“在性事上很想得开”,也全是蒙太奇式的闪回。全文野气喷薄,仿佛在苏北原野上聆听高亢的“拔一根芦柴花”――原来乡土风情也可以这样写。

杨守松《回忆周庄》也是引人注目的佳篇。他是写昆山的高手,对那里熟透了,谈周庄还不是如数家珍?但他眷恋的是老周庄的韵味:古朴、宁谧,“白天和夜晚一样平静。雨丝风片也弱,小桥流水也柔。没有色彩也没有喧哗,没有欲望更没有激情。”对于周庄的变化,作者表示了理解,但他近年“踏雪周庄”,寻觅的却还是老周庄。他问:“有几人会像柳亚子那样像三毛那样像陈从周那样像陈逸飞那样……去品读周庄呢?”这是警句也是给读者的赠言。

金曾豪《呼鸭》是作者得奖作品《蓝调江南》中的名篇,也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水乡小镇养鸭图。出神入化的笔墨,来自文学功底也来自对鸭群生活的细致观察。尤其是对孩子与鸭的描写,呈现了一方人禽交融的和谐世界,充满了乡土气息,洋溢出童趣,令人叹为观止。

同类佳作还有陈益《拉雪兹墓地的栗子》、张苏宁《故乡记事》、怀念《国宝双鼎的苏州老宅》、张文献《江南人家》等。

三是记人物。肖静《生命云天外》写的是古人寒山子。其实这是借寒山子来探求生命真谛。作者曾从《寒山诗》中获得不少启发,很推崇这位与世无争的唐代和尚。她把寒山子看作“你我读书时的一个朋友,一个长者,一个生命的导师”,她的笔也引领读者,去重新认识这位走出寺庙的古代民间哲人。

写近现代人物的有齐红《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当今写林徽因的可谓多矣,但炒冷饭的不少。作者对此想必先有考虑,故选择了三个方面来表现:情感、建筑、国家。这样,读者就在多情的林徽因身旁,看到了敬业的和爱国的林徽因――这比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更接近了真实。

写少数民族人物的有旺朗嘉措《霞央西卡》。这是作者听来的故事:霞央西卡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善良的人性,最后她为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读来催人泪下。

俞小红《空中飞人》是写小人物的悲剧。作者在观看草台班子的杂技表演时,认识了“空中飞人”男演员“卷毛”。当时没有安全措施,因此这种表演更为惊险。可惜职业的辉煌救不了穷也赢不到爱情,再加不明就里,卷入“文革”武斗,后来因醉酒操作死于事故。这是契诃夫笔下人物的中国版。

同类佳作还有秋石《锡金先生与我》、谭金土《隐没在旧相册中的抗战英雄》、林家治《杜芸芸是勇女》、祝兆平《故乡的大师》等。

四是写家庭与亲情。如金华《洗手作羹汤》写一名女子的感情历程。作品是通过做菜口味的变化来体现的。女主人婚前有过一段恋情,出嫁生子成为全职主妇后,她做的菜总不合丈夫口味。原来这是旧情人所喜欢吃的。最后她作了调整。菜味的调整实际上是感情的调整,作者把这段心路写得蕴藉有致,

吴凤珍《听鼾》是写老年妇女的爱情。文中的“她”丧偶再婚,发现丈夫与前夫一样会打响鼾。以前她曾讨厌鼾声而与男人分床而眠,如今却喜欢上了“这种粗旷的、有气势的男人的鼾声”。作者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刻划了“再婚寡妇”的微妙心理。

同类佳作还有高巧林《飘飞的柳叶》、叶正亭《最后的早点》、柳袁照《我的母亲》、倪东《我轻轻地摸着父亲的手》等。

五是其他。这不含贬意。不在上述四类的统归于此。

潘敏《风雅的事》写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追求。什么是风雅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餐花?听琴?作者从虎阜小学校长那里听来一则故事:若干年前的冬天清晨,这位校长看见十位老者踏雪而来,在虎丘雪林下温洒畅饮……

陆嘉明《淡淡水八仙,悠悠意外味》是介绍苏州八种水生植物。所称“水八仙”其实都是家常菜蔬,常见常吃,何“仙”之有?但经作者妙笔生花,引古论今一番,再加故事连诗词,色香兼滋味,说也奇怪,寻常也就不寻常起来。,

同类佳作还有李巨川《李公堤怀古》、曾一果《雪之国》、秦兆基《鱼藏剑与一寸干将》、陆德健《胡食远香》等。

三 综观本届《时运杯》应征作品,真如雨催花发,好看得紧。故套用清人一句诗来概括:“繁花满芳甸”。特别可喜的是,新作者包括青年作者的大量涌现,不啻为苏州散文增添了生力军。但也应指出,应征作品四百篇,并非篇篇锦绣,也有少数不那么尽如人意。文采高下且不论,但有些毛病似宜提醒。例如写名人尤其是写历史人物,往往在资料里打转,少了新意;还有写乡土风情的,没有个人感受,就会变成旅游景点的说明书。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有些应征作品水平不低,但经研究,应属报告文学、传记或小小说范畴,因此未能入选,请作者谅解!

祝愿《时运杯》苏州散文奖越办越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70103/140914.html

更多阅读

履历简介 范丽青 范丽青-简介,范丽青-履历

范丽青,现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到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之一,国台办首位女发言人。此前历任新华社国内部记者、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范丽_范丽青 -简介范丽青(点击查看更多)范丽

个人履历简介 陈少春 陈少春-个人简介,陈少春-艺术履历

陈少春,女,越剧演员。擅长武功,文武俱能;台风身段、俊逸洒脱;表演较含蓄,注重刻划人物;她的嗓音宽厚,润腔刚柔相济,演唱时具有独特韵味。在越剧电影《碧玉簪》中,她成功地塑造出一个鲜活的王玉林,深受好评。越剧陈少春_陈少春 -个人简介陈少

个人履历简介 赵双连 赵双连-简介,赵双连-个人履历

赵双连,男,蒙古族,1957年4月生,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中央党校在职大学文化程度,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80年6月入党。曾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现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赵双连_赵双连 -简介

个人履历简介 卿渐伟 卿渐伟-个人简介,卿渐伟-人物履历

卿渐伟,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湖南沅江市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高级会计师。现任湖南省委副秘书长。卿渐伟_卿渐伟 -个人简介卿渐伟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卿渐伟,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湖南沅江市人,197

声明:《履历简介 范培松 范培松-简介,范培松-履历》为网友一语呢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