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平壤 平壤-历史沿革,平壤-地理环境

平壤,全称为平壤直辖市(朝鲜语:?? ???),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大同江将平壤城分成东、西两部分,城市东面有瑞气山,西南部有苍光山,北部有锦绣山、牡丹峰,南部是平原,风景优美,是世界上绿化面积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一座花园城市。 平壤市是一座历史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3000多年,相传在檀君时代就被定为都城;平壤市还是一座风景秀丽的现代化城市。大同江穿市而过,两岸绿柳成荫。千里马大街、苍光大街、光复大街、统一大街等街道宽阔整洁,两侧浓荫如盖。高丽饭店、人民大学习堂、万寿台艺术剧院等建筑散落在平壤市区。平壤市是旅游胜地,在城区东北部的大城山上保留着高句丽古城和安鹤宫遗址,在城区北部的牡丹峰上也有不少名胜古迹,其中,山北侧由花岗岩砌成的朝中友谊塔,是中国友人经常来访的地方,在友谊塔内保存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名册。进入21世纪,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提出“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建设强盛大国”。平壤市的面貌也随之发生变化:新修整的大街既保持了朝鲜民族建筑的固有特色,又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感;商店、饭馆、摊点等服务设施正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平壤街头;双层巴士新颖别致在市内穿梭,成为平壤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平壤市_平壤 -历史沿革

远古平壤


平壤市貌

平壤历史悠久,是朝鲜民

族的发祥地,在朝鲜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传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与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称王俭)建立朝鲜国,其都城阿斯达就位于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俭城”之称。中国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箕子来到朝鲜,以平壤为都城,是为“箕子朝鲜”。朝鲜人民过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为朝鲜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地位也显得神圣起来,被称为“箕城”。

中国西汉初年,燕国人卫满逃到朝鲜,并取代箕子朝鲜,称为“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兵灭亡卫满朝鲜,攻占王俭城(即平壤),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四郡,置于汉朝的管辖之下,其中平壤一带即为乐浪郡,是汉四郡的中心。乐浪郡治为朝鲜县,位于大同江南面,其遗址在1930年代陆续出土,平壤市的乐浪区即由乐浪郡遗址而得名。

中古平壤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平壤 平壤-历史沿革,平壤-地理环境

313年,崛起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利用西晋衰落之际南下朝鲜半岛,吞并了乐浪郡,并恢复了平壤的古称。427年,高句丽第24代王巨连(又称长寿王)正式迁都平壤。高句丽以平壤为中心,势力不断南下,试图统一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直至668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才宣告结束。6世纪末,中国隋炀帝派水军攻打平壤城,但被击退;到唐高宗时期,唐朝于668年灭亡了高句丽,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此后,平壤又成为唐朝和新罗对峙的地点,后来并入新罗的土地。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此时的平壤已经荒废。

到了高丽时代,平壤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再次振兴。918年王建刚建立高丽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废虽久,基址尚存,而荆棘滋茂……宜徙民实之,以固藩屏,为百世之利”

,于是“量徙盐、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

,开启了高丽对平壤地区的经营。926年,高丽王朝将平壤定为“西京”。高丽时期,平壤经过多年建设,已相当繁华,特别是当时的平壤遍植柳树,有“柳京”之誉,因此高丽著名诗人郑知常才会讴歌平壤“紫陌春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的景象。同时,平壤也是抵抗外敌入侵的重镇。高丽时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后入侵,数次攻陷西京(平壤),到1269年,高丽西京都统领崔坦、李延龄投降蒙古,平壤遂为蒙古所占,后成为元朝辽阳行省之东宁府,隶属元朝直接管辖。1290年,应高丽忠烈王的请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仍为元朝间接领地(高丽为元朝的征东行省)。

朝鲜王朝时期,平壤仍为当时朝鲜的重要城市,在当时称“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时被称为“两西重镇”,时人称赞平壤形胜“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远临旷野”。

当时的平壤城池分内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内城有五门,南为朱雀门,东为大同门(有瓮城),东北为七星门,东南为长庆门,西为静海门。内城之外为中城,南门为正阳门,东门为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90103/14531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平壤 平壤-历史沿革,平壤-地理环境》为网友人生如此浮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