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概述,四书五经-四书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是指_四书五经 -概述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在中国古代,有一套地位很高的书。如果熟读这套书,就可以参中科举考试,考得好就能做官,而不必读其他书籍。这套书就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9部儒家最权威、最具代表性著作的合作。五经的称呼形成得较早。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地位陡然升高。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官职。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等5部儒家经典。《易》就是《周易》,也叫《易经》。它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尚书》也叫《书》或《书经》,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诗》就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礼》包括《仪礼》《礼记》和《周礼》3个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文物制度的书。《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诗经》《尚书》和《春秋》相传都是孔子编订的。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4部书的合称。《大学》和《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大约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有人说是曾子所写。《中庸》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孟子》是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所写,也有人说是孟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写。南宋时,大学者朱熹对《论语》进行了注释,还从《礼记》中摘出《大学》和《中庸》,再配上《孟子》,写成一本《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的名称就这样流传下来。元朝时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必须以朱熹写的《集注》为根据。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中都沿用了这种出题方法,再加上死板的八股文体,极大地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四书是指_四书五经 -四书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概述,四书五经-四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四书是指_四书五经 -五经


四书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10103/153003.html

更多阅读

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之《大学全译》全本 二 国学四书五经

6【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礼记的经典名句

◆《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

转载 《大学》全文及译文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译文

原文地址:《大学》全文及译文作者:王橙宇《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2)。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

《四书五经(全文__解释).txt》全本_6 四书五经之中庸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__解释).txt》全本_6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十一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十二孟子曰:“今有无名之

一风二赋三士四书五经六艺七星八卦九宫 通五经贯六艺

诠释【一风二赋三士四书五经六艺七星八卦九宫】之内涵一风:《国风》二赋:秦赋和汉赋三士:苏询,苏轼,苏辙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七星:风,骚,雅,颂,赋,比,兴八卦

声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概述,四书五经-四书》为网友乄獨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