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的历史意义 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黎平会议概况,黎平会议-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纪念馆坐落在会址对面,由序厅和陈列展厅组成。陈列展厅分“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走向胜利”、“红色记忆”、“今日黎平”5个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黎平会议_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概况

通道会议以后,经过毛泽东的努力说服,许多领导者转变了观点,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


占领黎平。

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决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决议还指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决议最后说:“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必须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会后,中央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的决定,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将中央的决定传达到师及梯队首长。为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八军团并入五军团,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12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定的决定》,即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12月31日,军委纵队到达猴场。为确定红军进入黔北地区以后的行动方针,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日又在猴场(草塘)召开会议。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提出了红军渡过乌江后新行动方针,这就是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

黎平会议的历史意义 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黎平会议概况,黎平会议-历史地位和作用

黎平会议_黎平会议 -历史地位和作用

黎平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具体表现在:

第一,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在中央全会闭幕后,这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决定了当时红军长征战略转折的大政方针。因此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等至关重要,决定着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

第二,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错误战略方针。长征开始时,中央错误路线有两个“念念不忘”:一是不肯扔掉“坛坛罐罐”,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才解决;二是不肯改变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的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一路争吵没休没了,通道会议没解决,是在黎平会议上才第一次明确解决,并以中央政治局名义,以决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已经过时的错误军事路线。

第三,第一次结束了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层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了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他的人),赞同、支持、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对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避免中国革命再走弯路,减少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虽然因后来的情况变化不能实现,但它提出的前进方向、任务、目的,对于团结全党全军力量,鼓舞斗志,消除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危险倾向,坚定红军革命信念,树立胜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开创了我党历史上否定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错误指导的先例,是我党对共产国际从盲从到独立思考,从逆来顺受到自作主张的转折点。

黎平会议_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前后的军事行动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关召开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是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开始,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开端。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军事基础,在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黎平会议前后,党中央、中革军委对红军的军事行动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为黎平会议的顺利召开及会议决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黎平会议室


12月12日,中央红军经湘江血战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行军至湖南通道县的芙蓉镇,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讨论进军问题。会上毛泽东审时度势分析军情,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赞同,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一意孤行,未能对改变战略转移的方向作出决定,只是作出了西进贵州黎平,再北上湘西的行军路线调整。于是,当天晚上七时,中革军委以“万万火急”电令各军团:“(1)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前进至新厂、崖鹰坡、溶洞地域,向靖县派出警戒,向马路口及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其第一师如今日已抵洪洲司,则应相机进占黎平,如尚在牙屯堡应进至洪洲司,向黎平侦察警戒,并于十二时前全部离开牙屯堡;其十五师应进至通道向绥宁、靖县两方向派出游击队,加强侦察警戒;在十五师先头部队未到达接替任务前,九军团警戒部队不得先撤。(2)三军团以迅速脱离桂敌之目的,明日以主力进至牙屯堡、团头所地域,向林溪、古宜方向游击警戒;其先头团或师应进至播阳所、黄垢地域;侦察部队则前出至贵州境界之江口屯;在长安堡、黄垢地域应留下后卫部队,向陇城、林溪警戒,以保证主力通过。(3)军委一、二纵队进至播阳所以北地域。(4)五、八军团应进至土溪之心园地域,并由双江口,不经牙屯堡,另找路线西进。”同时指出:“各军团依实际情况得变更其前进位置,但必须严格的遵守前进的主要路线及其分界线,以免障碍运动。”翌日又电令:“以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找动机,以便转入北上的目的。”并兵分两路向贵州黎平进发,以一、九军团为右纵队,经湖南靖县新厂、平茶,击溃驻守湘黔交界的黔军的第一道防线――周芳仁旅毕骏团一营,进入黎平县的界牌、马家团、潭溪、罗团,突破周芳仁旅毕骏团设在五里桥第二防线,直逼黎平县城;以三、五、八军团和军委一、二纵队为左纵队,经湖南通道县播阳、流团,进入黎平县的草坪、洪州、中潮、佳所,攻破周芳仁旅毕骏团布防在羊角岩的守敌,夹击黎平县城。
由于通道会议未能采纳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定的战略军事计划,如果继续往湘西进军,就会钻进敌人布下的口袋,遭来灭顶之灾。为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挽救党和红军的命运与前途,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反复思考,决定在交通闭塞、兵弱民穷、粮草富足的黎平县城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道会议后,他便下到一军团第一师先头部队中,亲自安排攻占黎平县城的任务和政治局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据该师三团党总支书记肖锋的《长征日记》载:“12月13日,阴雨,上午八时出发……在渠水河畔牙屯堡的一个祠堂里,我们又见到了周副主席,他今天显得特别高兴,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就召集我们团几个领导开会,亲自交待抢占黎平城的光荣任务。” 12月14日,担任左路纵队先头部队的三军团先头团一营首占黎平县城,因一营兵力较少,又退至城外。紧接着担任右路纵队先头部队的一军团二师六团与一师三团会同抢占黎平县城,城内敌军弃城而逃。红军攻占黎平后,周恩来即令一部北上锦屏铜鼓,将守敌击溃,对黎平东面和北面形成一个半圆形的警戒线,并从一军团派出一个师的兵力驻守黎平,扫除城中残敌,保卫县城的安全。14日――17日两路中央红军部队先后进入黎平县,中革军委电令各军团的行动是:“一军团在进占剑河后,不渡清水江,改由南岸西进;九军团进至蜡洞附近,向来路及王寨方向警戒;三军团向黎平西北开进,进至五福、罗里、抱洞地域,并侦查经育洞、朗洞到台拱的道路;军委纵队在黎平不动;五军团进至黎平县城,并对来路施行破坏警戒。”并要求每日行程不要超过五十里,具体位置由各军团首长依据实际地形自定。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二郎坡胡荣顺商号――当时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召开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闻天、陈云和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及军事顾问李德等,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讨论了红军进军方向的问题。李德仍未肯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打算,提出到黔东北后转向湘西,与强敌硬拼,达到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毛泽东则主张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甩掉重兵围堵,避实就虚,不往敌人的口袋里钻,改向黔北进军。会议争论得十分激烈,最后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从而结束了自老山界以来关于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争论问题,改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前进方向。时任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议,是我们战略转变的开始。”
会后的第二天,中革军委根据黎平会议决定作出了红军部队最近时间的行动部署是:“(1)野战军大致于二十三日可前出到剑河、台拱、革东地域,其区分为:甲、一、九军团为右纵队,有占领剑河的任务,以后则沿清水江向上游前进;三军团、军委纵队及五军团为左纵队,应经岭松、革东到台拱及其以西的地域。在前进中遇黔敌应消灭之,如遇尾追之敌应击退之,在不利条件下则迟滞之。(2)野战军到达上述指定地域后,于十二月底,右纵队有占领施秉地域、左纵队有占领黄平地域的任务。为此应坚决进攻和消灭在上述地域的黔军部队,并钳制黄平以南之黔军及由东面可能来追之湘敌及中央军。(3)在前出施秉、黄平地域以前可用常行军前进,最后则应迅速地占领施秉、黄平两域。(4)二、六军团目前应在常德地域积极活动,以便调动湘敌。当湘敌所抽调之部队已北援时,二、六军团应立向永顺西移动,以后则向黔境行动,以便钳制在铜仁之薛敌部队及在印江、思南之黔敌部队。(5)四方面军应重新准备进攻,以便当野战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全部的军队。”同时,中央红军在黎平期间,鉴于部队减员较大,还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撤销八军团建制,并入五军团;中央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五军团参谋长刘伯承调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司令员,党代表陈云调任军委纵队政委;八军团党代表刘少奇调任五军团党代表,军团长周昆、政委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20103/154040.html

更多阅读

也谈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简介:遵义会议的意义有且只有一个,毛主席说话又算数了。有了毛主席的领导,中国革命才有了胜利的保证。回避历史事件关键点是历史虚无主义,过度解读历史事件也是历史虚无主义。遵义会议无疑是伟大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无疑也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遵义会议内容和意义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通过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指出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和危害,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新的正确路线。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

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历史意义 资本输出国

近日,商务部对外透露,中国今年对外投资预计将超过1200亿美金,考虑到今年前9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73.6亿美元,同比下降1.4%,而对外投资中国同比增长21.6%的情况。这意味着,不出万一,很可能在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的金额将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顾则徐中国人民大学擅长于民国史的张鸣教授近日在他的微博上说:“一天接待两拨香港电视人,都是做辛亥革命纪录片的,真的不明白,怎么香港人对这个革命这么热衷?”张鸣先生的话里,透出的实际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着

解读新古田会议的现实意义 古田会议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10月30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    为什么要选古田这样一个小镇来召开如此重要的会议?因为这里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    回顾

声明:《黎平会议的历史意义 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黎平会议概况,黎平会议-历史地位和作用》为网友尼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