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基本简介,汉唐乐府-创办人

台湾汉唐乐府,是600年来唯一受邀进入故宫演出的艺术团体,获邀建国60周年庆典演出的唯一台湾团体,同时也是2010上海世博会唯一受邀参加闭幕式演出的台湾艺术剧社。而汉唐乐府此次杭州之行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仪式交流,希望以乐音舞美再现盛世辉煌。它成立于1983年,由南音(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于台北。秉持重建南音古乐于中国音乐史学术定位之宗旨,深入经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论,并培训音乐演奏演唱及演艺人才,为日益式微薪传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确的学术目标、深邃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乐特质,古典的艺术内涵、粹练的唱奏演技,造就汉唐乐府沉蕴优雅的清新风格。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基本简介


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音(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于台北。1996年首推汲取传统南音乐曲与梨园科步精髓改编的古典乐舞――艳歌行,艳惊四座,也奠定了以深邃悠扬的南音乐音与典雅脱俗的梨园舞蹈为基础。

1982年,随“南音乐团”访问欧洲的陈美娥是哭着回台湾的。因为在一个电台采访中,当地的汉学家声称现在只能去日本和韩国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的音乐了。从1972年开始学习南音的陈美娥,听到这个说法给气哭了。这或许可以解释,陈美娥为什么执意在1983年成立音乐机构“汉唐乐府”,来推广她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古乐。

26年后的今天,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终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此时的“汉唐乐府”也早已是声名赫赫。在它的发展轨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化的推广开发互相交织,其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对今天我们理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颇有案例价值。

2000年应邀参加“法国里昂双年舞蹈节”获媒体评选为“最佳舞蹈评论奖”。2003年八月在美国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的演出,被“纽约时报”艺术休闲版权威舞评家珍妮弗・丹宁(JenniferDunning)评选为“全美年度风云榜最佳舞作”的榜眼(榜首为“云门舞集”)。珍妮弗.丹宁形容:“我向来避免用“迷人的魔力”这样的字眼,但有些时候不用这个字,实不足以形容。”

台湾汉唐乐府,600年来唯一受邀进入故宫演出的艺术团体,获邀建国60周年庆典演出的唯一台湾团体,同时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受邀参加闭幕式演出的台湾艺术剧社。而汉唐乐府此次杭州之行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仪式交流,希望以乐音舞美再现盛世辉煌。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创办人


汉唐乐府创办人陈美娥

南音女子
南音是闽南语系特有的音乐,在大陆叫“南音”,在台湾则称“南管”,为流传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悠缓庄重,一般认为源于中国历史上几度中原世族南迁携传的雅乐。而陈美娥,一个正式学历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民间女子,19岁邂逅南管,从此献身于她口中“最细腻、大派、雍容”的艺术,30岁创立“汉唐乐府”,传承南音。她将南音音乐和梨园戏的舞步动作,撷其神韵,二相结合,创造出宛如古典复生般的乐舞形式,惊艳国际艺坛。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汉、唐,是最纯正不受外族音乐影响的“千年古乐”、“华夏正音”。别人认为她对南管是一腔热情或痴心,陈美娥则认定自己在替民族音乐做命脉维续的复兴运动。

初遇南音
说起结缘南音,陈美娥说还要从36年前说起,那年19岁的她在广播电台主持台湾民乐节目有一天,收到观众的来信说,在她的节目中可以听到各种台湾民谣,但唯独缺少南音。这也是她第一次听到南音这个名字。询问他人,得知台南府城最有历史的振声社就有南音可听,便循音而去。当走进振声社,一群半百耆老,随兴哼唱,气弱声嘶音高不全,立时吓得她直打退堂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美娥笑着说,当时听见里面的人唱南音,让她大吃一惊,这么难听的音乐,他们怎么能还那么热衷地演唱,听不懂的的旋律、唱词让一头雾水。转身要走时,一位老阿婆慈祥地挽着她的手说:“小姑娘,明天再来,今天不是正式的,只是我们几个人自娱自乐,你明天来听我们老师,她唱得可好。”盛情难却的她,第二天如期而至,遇到其实年纪一点儿也不老的“老师”,南音名家之后吴素霞女士。吴老师的演唱音韵婉致清丽,一下就吸引了陈美娥,由此也彻底折服于南音的世界之中。随后她跟随吴素霞加入振声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陈美娥告诉我,如她常说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再好的音乐没有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唱者,好的舞者都可能消亡,反之就可以把这门艺术延续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欣赏她,喜爱她。

从初识南音到今天已有36年了,这30多年中,从了解南音、投入感情到倾注心力,陈美娥不遗余力守着不被大众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音乐。中国戏曲和音乐,这种现场艺术,自古文人不重视,艺人口耳相传,无谱无记,失传甚多。在朝廷演奏的照说是主流,但在政治永远干预文化的传统下,弃绝得更彻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朝音乐,在今天中国找不到了,但史籍里唐代《十部伎》流传到日本那一部,还完完整整被保存成为日本雅乐,使研究唐朝音乐的音乐学者必须到日本去。同样的情形,宋朝的音乐中土已不复存,而保存的分支却今日的韩国。她说越是了解南音的来龙去脉,越是为今天南音竟然不为国人所知而遗憾。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悠音两岸


汉唐乐府剧照

汉朝典籍记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以丝竹伴奏,由打拍板者唱歌的音乐形制,正是今日南音中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的“上四管”排场的前身。

尽管传承南音中遇到不少阻碍,但对南音的溯源是无论从艺术上到学术上陈美娥依然并进不懈。1983年她同兄长陈守俊,共同创办“汉唐乐府”,更扬旗立帜,表明南音承自汉唐的坚决信念。南管既然从中原而泉州,自泉州而闽南海外,她遍寻南音所流传到的各地寻找南音之根,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到香港、泉州等地。陈美娥说,走过那么多地方,但凡有闽南人聚集的会馆,即有南管古乐的悠音。人们在会馆里演奏南音,一面怡情悦性以示风雅,一面安慰思乡之情。1983年,两岸尚未开放。这一年第二届国际南音研讨会在泉州举行,陈美娥得知这次会议云集各地南音专家为为南音的发展和弘扬进行调查、研讨,等不及的她循非官方管道来到了南管的故乡泉州。

初到泉州自是心内波涛翻涌。当看到以南音为曲牌排演的梨园戏时,舞台上深邃悠扬的南音乐音与典雅脱俗的梨园舞蹈,历尽千年沧桑的古朴高华,竟然化作极纤美极婉雅的形象而登入眼前,她不由得流下眼泪,她说那一刻好似前生相识,今世相知的灵魂悸动,此生所发生的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1989年中秋,厦门举办“中秋南乐同乐会”,台湾南乐界第一次组团赴祖国大陆交流演出。陈美娥的汉唐乐府、台北闽南乐府、南声国乐社等台湾南音社团,带着40多年分离的陌生,以乡音化解了海峡两岸的疏离感,浓浓的乡情让许多观众和弦友流下了眼泪。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坚守传承


汉唐乐府剧照

汉唐乐府将南管兴存的责任一肩挑起,陈美娥一面负责表演创作;一面传扬教学,出版指谱曲集;一面还做研究。1994年进一步成立“汉唐乐府艺术文化中心”,由她担任艺术总监。陈美娥说,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感情的历史之声,其价值远超过掌声和喝采所能衡量,她坚持南管需要的不只是“通俗阶级的赞美”,还需要“知识阶级的尊重”。

1995年,受泉州以南音为曲牌排演的梨园戏的启发,汉唐乐府的经典剧目《艳歌行・梨园乐舞》产生了。秉持“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古风,陈美娥将戏曲中叙事的部份抽离,朝抒情写意发展,利用梨园戏的手姿、脚步、身形,配合南音古乐,编排成青春妩媚的《艳歌行》和寂清冷艳的《簪花记》。将传统梨园折子戏舞蹈与现场弹唱的空灵凄美的结合在一起。《艳歌行》全以女舞者,一个个仿佛来自远古画卷中走出来的仕女,令人惊叹那一种不存在于当今的美丽攸远之世界仿佛再现人间。加上后来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叶锦添既传统又新颖华丽的服饰造型,1995年一发表即艳惊国际艺坛。从1995到1998年陈美娥率团历访美国、欧洲、澳洲、日、韩、东南亚、大陆等地,让更多人认识梨园乐舞和南音。

表演事业的成功,陈美娥始终不以为满足,始终怀着将南管传承发扬的使命感。汉唐乐府的探索是依古代音乐创作新的舞台作品。南音本身流传下了64套琵琶指法大曲,是保存相对完整的民间传统音乐种类之一。汉唐乐府并没有局限于把这些单曲照搬上舞台,而是重新整理和组合后,《艳歌行》、《韩熙载夜宴图》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2006年5月汉唐乐府新戏《洛神赋》同德国导演合作,在沟通无碍的验证下,陈美娥更加确信自己将原本抽离语言、文本的表达,纯粹用音乐和肢体,以及剧场美学去表现的正确方向。对汉唐乐府创造出来的的南音乐舞形式,陈美娥不无自豪的说,汉唐这条路是一个从传统发展到新传统的新典范。将来历史上应该会记录,中国的表演艺术史里,明末有昆曲、徽班进京的京剧,21世纪的中国,有南音乐舞的新典范。我想它可以成形。但她也强调,汉唐乐府的特色,并不是汲取不存在的元素,来丰富我的编舞手法。这些特色都是已经存在的,她很纯粹,没有丝毫西方元素,包括所有的肢体动作。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必须怀有对古文化的尊重,不能使之流俗化,不能为迎合现代的一些时尚潮流,抛弃传统的精神。艺术是经过历史锤炼,风格固化后,才形成文化、形成传统的。汉唐的优势就是这种自己民族的风格,既新又古。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雅乐故宫


汉唐乐府剧照

2008年的秋天,汉唐乐府在故宫上演《韩熙载夜宴图》,演出后反响很好。陈美娥说,那一次演出了却了她多年的心愿,南音的根在大陆,回到故宫,就像回到老家。但当她年看到大陆年初发生罕见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暴雨的灾害。她想到古人遇到灾害时都要祭奠,汉唐也期望为国人祈福,藉由古人所写的《洛神赋》,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天、地、人的融合。说起二度“进宫献艺”,陈美娥滔滔不绝。这次的舞台,我们特别用八卦太极图作为标地,舞台整体是一个八瓣的莲花,莲花瓣上有5面坐的是观众,一共有589个座位,这个数字也是为了纪念故宫建成589年。

虽然在古老的故宫演出古老的南音乐舞,但是所表现的手段却用了最先进的新媒体。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乐、舞的汉唐乐府《洛神赋》,藉由新媒体使舞者在水上翩翩起舞,但其实舞台上并没有水;人走过平地会带出一串涟漪;可以看到莲花从含苞到怒放;还可以看到舞蹈演员跳过的地方鱼儿会游开,人一走鱼儿又游了回来。陈美娥说,借助这些现代剧场的技术,使《洛神赋》唯美的画面更加丰满,也能让观者,感受到南音并不过时。

访问结束时,我问陈美娥关于南音,关于梨园乐舞,她还有什么假以时日而未达的心愿?她说是学校,一所能让让南音人才传承如履不绝的学校。人们常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特别是在文化艺术这块,我想这是教育的问题,有教育、推广、普及,才能把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从骨子里升华上来。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团队构架


汉唐乐府剧照

保持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陈美娥曾经说过,“汉唐乐府”最值得称道之处就是它总是在感动别人。在外人看来,这感动是因为“汉唐乐府”对传统文化的那颗敬畏之心。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是这样评价“汉唐乐府”的:“不但尊重传统,甚至对传统顶礼膜拜。”在“汉唐乐府”的演出中,有些古曲很长,但陈美娥都坚持不删节。她常说:“这是古曲呀,一个音符也不能删的。”

敬畏来自于热爱。从1972年开始,为了学习和传承南音,陈美娥做过8年田野调查;为了证明南音的古老,追溯南音的源头,陈美娥自己做考证和研究,从一个非科班学者到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中原古乐史初探》。这些持续至今的努力,为“汉唐乐府”奠定了坚固的学术根基。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正是对其进行推广的根本前提。若是没有这种敬畏之心,文化的传承也会失去根基。文化产业没有文化,这种现象近年来并不少见。

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崭新形式
9月23日、24日,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唯一一台来自宝岛台湾的剧目,“汉唐乐府”的《韩熙载夜宴图》在北京上演。这台剧目取材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的同名古画,曾经巡演欧洲和北美等地区,备受欢迎。在呈现形式上,这台剧目将深邃悠扬的南音古乐与典雅脱俗的梨园舞蹈结合起来。而这正是“汉唐乐府”为推广南音找到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表达形式,也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传统加传统等于创新”的再造模式。

其实,在“汉唐乐府”的发展早期,陈美娥就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南音,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走出小众的范围,让更多的人欣赏和接受。她思索出的办法就是创作,把南音的传统大曲和梨园戏的科步身段结合在一起,形成南音乐舞戏。这不仅使乐舞戏的表现形式成为“汉唐乐府”此后发展的重头戏,更使“汉唐乐府”转型成为一个专业的表演艺术团体,而非仅仅是传承文化遗产的专门社团或者学术机构。

有一个对文化产业的清醒认识
在陈美娥的心目中,文化产业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正是由于看到了用产业方式推广文化遗产的效力,所以“汉唐乐府”近年来一直积极地提倡产业化的发展。陈美娥说,她理解的文化产业的意思是:文化应该是民族的,其中使用的创意应该是人文的,而整个产业则最应当注重人本的关怀。

现在,“汉唐乐府”运营经费的筹措已经实现了“三三制”,即1/3来自有关政府部门的补贴,1/3来自演出收入,1/3来自家族资助。在此过程中,“汉唐乐府”还成功地构建了自己的团队,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有了经过海内外多次巡演考验的丰富的产品线。

说到底,在用文化产业手段推广文化遗产方面,若是没有这样的人本关怀作为基调,那么产业的发展势必找不到依托,更有可能会背离文化传承这一根本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而灵活的团队
自“汉唐乐府”1994年转型成为表演团体之后,它的成员就一直很稳定,不少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都坚持为“汉唐乐府”服务。陈美娥说,目前“汉唐乐府”只有15个左右的编制。但不论是从事表演的人员还是行政人员,大都身兼几职。除此之外,还会有不少外聘的团员,也会在固定时间参与排练。

除这些演职人员之外,在创排新剧目时,“汉唐乐府”的团队总会“扩军”,常常能请来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出任导演、编剧、舞美等。比如《韩熙载夜宴图》就请来了叶锦添担任服装设计。

这样的团队架构,不仅保证了“汉唐乐府”创作的基础和稳定性,更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是“汉唐乐府”常年保持创作活力的原因所在。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亮相福建艺术节


汉唐乐府《艳歌行》

2009年11月23日晚,应邀前来参加第四届福建艺术节的台湾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团,在福建大剧院精心演绎的《艳歌行》仿佛时光倒转,将观众从嘈杂的尘世中带进了遥远的汉唐时代,让观众与汉唐壁画中的仕女们进行了一次清新的交流。

在一个半小时的梨园乐舞表演中,古朴的舞台上汉唐宫廷乐师造型的乐手席地盘腿而坐,操弄中国古典乐器:琵琶、南管、三弦、二弦、拍板、足鼓等,演奏古老的南音;汉唐仕女造型的舞者将深邃悠扬的南音古乐与典雅脱俗的梨园舞蹈相结合,乐师与舞者共同演绎汉唐古韵。

汉唐乐府《艳歌行》全剧共分五幕:
第一幕“艳歌行”,在音乐《八展舞》中舞者以传统梨园戏小旦婀娜娇俏的科步身段,描述俏丽佳人踏青嬉春的万种风情,三位舞者仿佛从古画中走来,轻盈的步态、优美的手势让观众看到了了古代少女俏丽,温婉的可爱。

第二幕“簪花记”,在音乐《梅花操》中舞者以梨园戏大旦文雅端正的科步身段描述靓丽女子春锁深闺的落寞凄清;两位舞者的表演让人对古时想爱不敢爱的女子深表同情。

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基本简介,汉唐乐府-创办人

第三幕“相思吟”,采自梨园戏《高文举》的经典曲段“玉真行”,乐手也是歌者盘腿席地坐在舞台四角,独舞者手执一柄纸伞舞出哀怨的少妇寻夫旅途的沧桑,一曲凄美的“短相思”,扣人心弦。其中梨园戏特有的“足鼓”引人瞩目。
第四幕《堂上歌》,以传统古乐器琵琶、南管、三弦、二弦、拍板、奏出丝竹相和之音。

第五幕《满堂春》,表演者手执四块极其朴素的竹片,配以优雅美妙的身段步伐,表现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精美绝伦的画面

台湾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团1983年由南音名家陈美娥创办。1996年,汉唐乐府创造性地将深邃悠扬的南音古乐与典雅脱俗的梨园科步相融合,创作出南音乐舞《艳歌行》。近十年间,《艳歌行》美轮美奂的汉唐遗韵不仅倾倒了海内外南音迷,更令欧美歌剧舞台为她叫好,为古老的南音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唐乐府”的创办人陈美娥曾表示,南音是两岸同根文化的一个鉴证,保护和发扬南音是两岸共同的责任,希望两岸能够以成功“申遗”为契机,振兴中华音乐。

二十多年来“汉唐乐府”蜚声国际,足迹遍及世界各国高级学府,屡获欧、美、亚地区国际性重要艺术节、大剧院的邀演。

作为中国文化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庆典演出中唯一受邀的台湾团体,汉唐乐府已于九月底携经典巨作《韩熙载夜宴图》登陆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并受到大陆观众的高度关注。

汉唐乐府_汉唐乐府 -杭州行启动


主题为“从长安到临安――台湾汉唐乐府盛世南音杭州行”的《中都青山湖畔・艳歌行》新闻发布会

2010年5月7日下午,主题为“从长安到临安――台湾汉唐乐府盛世南音杭州行”的《中都青山湖畔・艳歌行》新闻发布会在风景秀丽的中都青山湖畔大酒店举行,拉开了“台湾汉唐乐府盛世南音杭州行”的序幕。

台湾汉唐乐府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陈美娥、台湾汉唐乐府团长陈伦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徐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中都房地产集团总经理钱洪良、浙江临安中都置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张水华,以及多家媒体代表出席本次发布会。

在典雅的古琴演奏的背景下,台湾汉唐乐府创办人陈美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徐岱和中都房地产集团总经理钱洪良纷纷致辞,预祝于5月9日(本周日)在杭州大剧院上演的《燕歌行》演出顺利。

同时,作为主办方代表,钱洪良与陈美娥也将荟萃中都建筑理念的《中都・青山湖畔价值手册与》和陈美娥的著作作为双方礼物互赠。这两本读本,不仅代表着文字的记录,更意味着从艺术与建筑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理念的传播,体现了双方对汉唐辉煌年代的敬仰之情。

不仅如此,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徐岱与浙江临安中都置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张水华还宣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选址青山湖畔为其“汉唐文化创作研究基地”,并在众人的鼓掌声中完成了授牌仪式。

建筑,艺术,学术,在此时此刻共生共融,三者共同挑起了弘扬传统、传承文明的责任,赋予了此次南音杭州行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立体的诠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20103/154659.html

更多阅读

倪海厦汉唐药方全集 倪海厦鬼附体去世

汉唐中成药1-100号列表和对应疾病分析汉唐系列是采用纯中药制做的 , 完全无西药成分在内 , 并且中医是采用症状治疗法 , 也就是同症同治的原则因此辨症论治是必要的 , 并非依照西医的治病法则来治病 , 本文采用许多西医病名 , 目的

原创 汉唐遗韵~上海七宝教寺~法界圆融七宝塔 古风遗韵

上海七宝教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新镇路1205号。七宝教寺最初位于松江陆宝山,现移至七宝之处。入口的石砌镶嵌一块“汉唐遗韵”题记七宝教寺前身为东吴大将军陆逊及后裔陆机、陆云之香火祠,后因子孙皈依佛门,将陆氏家祠拓为佛庙

声明:《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 汉唐乐府-基本简介,汉唐乐府-创办人》为网友俄詪现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