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著作集 谢林 谢林-个人履历,谢林-主要著作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德国哲学家。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它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谢林_谢林 -个人履历

谢林
谢林的思想和费希特一样也常常被轻视了,尤其是在英语语系的国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黑格尔后来的崇高地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故意贬低了谢林,将谢林描述为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注脚。其次是因为他的自然哲学,它常被一些实证科学家们嘲笑为缺乏逻辑推论和实践证明的。但他的自然哲学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诗人歌德的欣赏
谢林,也得到了德国自然科学的欢迎。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通常被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主要阶段。在早期,他批判过封建专制制度,表达了实现资产阶级法治的要求;把I.康德与J.G.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客观唯心主义,把他们的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为后来G.W.F.黑格尔(1770-1831)哲学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时,黑格尔、荷尔德林和谢林住在一个宿舍。在晚期,从资产阶级法治的倡导者转变为封建专制制度的辩护士,从包含合理内核的客观唯心论走向天主教神学。2

谢林_谢林 -主要著作

1794
《论一种绝对形式哲学的可能性》OnthePossibilityofanAbsoluteFormof
Philosophy(ÜberdieMöglichkeiteinerFormder
Philosophieüberhaupt)1798《先验唯心论体系》SystemofTranscendentalIdealism
(SystemdestranscendentalenIdealismus)1804《宗教与哲学》(Philosophieund
Religion)1809《对人类自由本质及与之相关联的对象的哲学研究》(一般译为《对人类自由本质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HumanFreedom(PhilosophischeUntersuchungenüberdasWesender
menschlichenFreiheitunddiedamit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

谢林_谢林 -生平著作

谢林著作集 谢林 谢林-个人履历,谢林-主要著作
谢林1775年1月27日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他用启蒙思想研究神学,写出博士论文《对于“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发表了《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能性》、《论作为哲学原理的自我》和《关于独断主义与批判主义的哲学通讯》。1796年,发表了《知识学唯心论集解》,他还吸收了G.B.维科(1668~1744)的历史主义,认为自我应该被理解为变化过程,并用唯心主义改造了B.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认为实体作为绝对也有从客观到主观的实在变化。他研究数学与自然科学,发展了康德与J.G.赫尔德的自然哲学。1797年出版《自然哲学观念》,1798年出版《论世界灵魂》,同年被聘请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
耶拿时期是谢林哲学创造活动的顶峰。在这里,他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这两部著作作为“同一哲学”的两个部分,确立了他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改造者的历史地位。他还参加编辑《思辨物理学杂志》和《新思辨物理学杂志》,与黑格尔共同编辑《哲学评论》。
谢林于1803年5月离开耶拿,10月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时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804年发表的《哲学与宗教》标志着“同一哲学”的结束和从唯心主义向宗教的过渡。1806年,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808年获得巴伐利亚国内功勋奖章。此后,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向神秘主义。1809年发表的《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为其晚期哲学奠定了基础。1820年秋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近代哲学史。1827年5月返回慕尼黑,担任新建的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巴伐利亚政府任命为科学中心总监,由科学院推举为院长。1841年秋,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到柏林大学讲授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并担任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其演讲遭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46年结束了在大学的教学生涯,只在柏林科学院里担任从1832年起就获得的院士职务。
1854年,谢林在赴瑞士旅行的途中死于巴德拉卡茨。他的著作编为14卷本全集,于1856~1861年出版。4

谢林_谢林 -哲学思想


林最初是作为费希特的拥护者出现在哲学论坛上的,但很快就超过费希特,建立了他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由3个环节构成:①经过改造的费希特的自
我。②遭到歪曲的斯宾诺莎的实体。③前两个环节在他那里的神秘统一,即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绝对同一性”。他用这种虚构的神秘联系来代替自然和人之间的
现实联系,认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从这个神秘的本原中发展出来的。从“绝对同一性”发展出自我意识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无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伊利亚特,构成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自我意识返回到“绝对同一性”的过程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有意识的创造过程,被称为历史的奥德赛,构成他的先验哲学的内容。
谢林在哲学史上有着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他也常被认为是风格隐晦,没有条理的。就谢林本人看来,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从费希特哲学过渡到强调客观自然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哲学
对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无差别性的思考,发展成同一哲学
对消极的和积极的(negativeandpositive)的哲学的反抗,思想进而转变成和宗教密切相关的启示哲学

自然哲学

谢林是由费希特哲学进入哲学界的,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费希特哲学上的不足。在费希特那里,自然作为一种非我,只是由“绝对自我”来设定的,只是人类的一种材料。所以费希特的哲学主要关注自我或人的问题,而对自然、客观世界的重视则成为了谢林早期哲学的起点。
谢林注意到从自我出发的认识论不能构成哲学的全部,他认为如果实在是一种类似人类精神的自我决定过程,那么自然本身就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对自我来说无生机的障碍物,即自然应有其内在的理性和目的。自然作为一种和自我有着具有同等地位的实在,那么就需要一种自然哲学来补充费希特的哲学。如果说自然科学观察局部的自然现象,那么自然哲学就应该提供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也就是自然成为自然的原因。自然在谢林那里被描述成一种盲目而又无意识的理智,这种理智在同一与差别的矛盾推动下发展,最终产生精神。自然在谢林看来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而自然本身的表象则体现某种最根本的理智,自然科学的目的就是从表象中总结出其中的理智,最终使这种理智精神化。
谢林的自然哲学往往提供大胆的猜测和论断,使用幻想的比喻和华美的词句,缺乏明证和事实。这种思想促进了浪漫派的想象,使诗人们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同时也给当时以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学界带来一股新的思潮,受到了自然科学家们和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欢迎。

同一哲学

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上,谢林找到了灵感,他意识到自然和精神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更高本原的两个方面,由此他发展出了他的同一哲学。在费希特那里,哲学的最高本原是绝对自我,在谢林看来这种论调忽视了客观自然的重要性。而自然和精神两者同一的最高本原在于绝对,也就是要求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同一。绝对在谢林的同一哲学中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精神),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自然)。
在认识论上,绝对要求事物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意识达到一致。当这两者在某种条件下达成一致时,只是某种“相对”,只有当这种一致性不受条件约束时,才能被称为“绝对”。所以“绝对”对于谢林来说就是指主体和客体、精神和自然、思想和存在这种种对立的同一性。
在本体论上,绝对这一概念就是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的存在状态。谢林不同意康德的认识论,在谢林哲学中,哲学的根本任务要求对绝对的理智直观。他也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而只承认一个唯一的理念,即绝对的同一性,这一同一性作为万物的根本构成了一切形式和所有表现的基础。而理智直观则提出了人本身对于这一同一性的理解方式,所以在谢林看来“存在就是力量”。这一绝对最后在谢林那里成了神学的开端。

启示哲学

谢林的绝对概念在宗教哲学中就成了上帝的代名词,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自然和精神两方面最后归于具有绝对同一性的上帝。
从上帝的同一性出发,那么人类必然有其天生的自由,谢林认可这一点:自由感在每个人的内心直接打下了烙印。然后他试图调和由这种自由所产生的恶与作为基督教上帝本身的至善之间的矛盾。谢林重建了一种神义论,
由于所有的存在都基于上帝,那么上帝本身存在的根据只能在上帝内部,所以上帝就能分为上帝自身和上帝存在的根基,也就是上帝中的自然。这一上帝中的自然的
划分重新定义了上帝自身,即上帝自身虽是至善,但它是尚未完成的,尚在形成中的。上帝为了启示其自身的至善,只通过其自身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它的启示就必
须经过一种中间产物――人。没有人的存在,上帝无法认识其自身的善,而没有上帝,人的存在就没有根基,人和上帝就这样在谢林到了联系。
在谢林看来人对于善和恶的自由只是上帝启示其自身作为至善的手段,而恶和善一样也是自由的产物,所以恶是无法消除的。善和恶本身在原初状态中不存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转化。谢林不同意康德式
的以理性自律作为基础的道德律,而是认为人的本性在于领悟上帝的启示。上帝将为恶的自由赋予人类,从而上帝本身才避免成为一种恶,人类这一为恶的自由才使
上帝的启示行为有了领地。所以人类在世的目标就是向至善的规划和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只能靠人本身既能为善,也能为恶的自由。这一人本身存在的力量使
得谢林从神学回到了人类本身的存在,这也使一些人称他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谢林后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克尔凯郭尔。

谢林_谢林 -政治思想

谢林早期的进步社会政治观点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形成的,他当时的著作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于整个德国现实的不满和希望改变现存封建关系的要求。他相信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能够并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原始状态”开始的,将来则以“理性王国”告终。这种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王国被描绘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法治的普遍实现。他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认为这种制度原初就不是由理性造成的,而是由环境的强制造成的,它自身就带有自己灭亡的萌芽。他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视为“人的解放”,认为这是理性的大胆冒险,必定会取得胜利,人将随着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力量而变得更加伟大,迟早会索回自己在环境压迫下放弃了的那些永远不能转让的权利,而实现资产阶级法治。
谢林的社会政治观点一方面主张人类自己创造历史,另一方面又不敢诉诸人民的力量。他寄希望于封建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
改革,一方面号召人们进行大胆的冒险,在外部世界里获得人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又把争取自由的实践活动当做纯粹的内心活动,表现出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思想倾
向。19世纪30年代末期,当青年黑格尔派作为宗教批判者和共和主义者冲击普鲁士王朝宝座的时候,谢林充当了镇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思想领袖。
马克思与恩格斯把谢林的早期哲学和晚期哲学明确地区分开,历史地肯定了谢林早期的“真诚的青春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无情地揭露了他的晚期哲学是“在哲学幌子下的普鲁士政治”。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的A.叔本华与S.克尔凯郭尔,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的F.尼采和W.狄尔泰、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等资产阶级哲学家则抹杀谢林的早期思想,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义奉为先驱,为他们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服务。

谢林_谢林 -参考文献

梯利《西方哲学史》P490-496ISBN710000778X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ISBN753825090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20103/156341.html

更多阅读

中文版《海德格尔著作集》 乔叟著作集

《海德格尔著作集》目录(商务印书馆2012年起)1、《早期著作》,全集第1卷。2、《存在与时间》,全集第2卷。3、《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全集第3卷。4、《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4卷,孙周兴译,2012年。5、《林中路》,全集第5卷。6、《

李鹤林 李鹤林-个人履历,李鹤林-研究成果

李鹤林,材料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主持完成了“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四项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

马崇林 马崇林-人物简历,马崇林-个人荣誉

马崇林,男,回族,中共党员,宁夏灵武人,1971年4月入伍,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毕业,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现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丁兰玉_马崇林 -人物简历马崇林历任银南军分区政治部组织干事、预备役步兵团炮兵营营长、银南军分区政治部

张宝林 张宝林-个人履历,张宝林-主要成就

张宝林,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河北唐山人。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3年任长

声明:《谢林著作集 谢林 谢林-个人履历,谢林-主要著作》为网友扭转乾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