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鸱吻 鸱吻-简介,鸱吻-历史记载

鸱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回、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

鸱吻_鸱吻 -简介


鸱吻鸱吻[a kind of ornament of roof ridge](音吃吻)。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

鸱吻_鸱吻 -历史记载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人们还会发现,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公元239-374年,晋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旌阳)的剑。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鸱吻 鸱吻-简介,鸱吻-历史记载

鸱吻_鸱吻 -现实建筑证据

清式殿堂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建筑艺术中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帝王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一类的皇家建筑,是中轴线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等。

鸱吻_鸱吻 -黄釉陶鸱吻


鸱吻2008年,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挖掘现场出土了一件黄釉陶鸱吻,高约一米,宽约八十厘米,重达六七十斤,釉色均匀带有光泽。这件出土的鸱吻残件全身刻鱼鳞纹,背部刻羽翼,龙爪凤尾,身下刻云气纹,头部残缺。但仍可以判断它是一个瑞兽的建筑构件,并且延续了唐代鸱吻的敦实风格,线条流畅。据考证,此物件是迄今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鸱吻。

鸱吻_鸱吻 -琉璃鸱吻


玻璃鸱吻

陶胎绿釉。通高152厘米、底宽58厘米、厚30厘米。龙头鱼尾,双目怒睁,张口吞脊,形象威猛神异,身有鱼鳞,十分光滑,极富观赏价值。是目前国内出土最大的鸱吻。鸱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之一,一般用于装饰在殿堂建筑的正脊两端,具有防火、辟邪作用。1972年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鸱吻_鸱吻 -从尾到鸱吻

吻最早叫鸱尾,它的位置在正脊的两端,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武帝时,反映在壁画和雕刻上,则出自北魏至隋、唐的石窟和陵墓鸱尾 本作“尾”,即“鸱吻”。《北史・高道穆传》:“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
《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清箱杂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压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与屋脊,以压火灾,即今世鸱吻是也。”
鱼尾 古时屋脊装饰。古代宫展屋脊上的饰物。汉以宫殿多火灾,据术者之说,为鱼尾星之象以禳之。见宋彭乘《墨客挥犀》五。也作“鸱尾”。
《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拨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中唐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鱼尾过渡。
有的鸱尾的鳍上有很多刺,那个是拒鹊叉叉,
鸱尾上的拒鹊,在昭陵长乐公主墓门阙图壁画及大雁塔门楣线刻佛堂建筑上均有反映,可见拒鹊在盛唐及盛唐之前均有出现,到了明清,吻上的抢铁,还有上面的拒鹊,慢慢演化成了一把宝剑
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的,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为许旌阳。鸱吻插剑目的有二,
一是说妖摩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使其望剑而逃
二是这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
明清两代龙吻上的剑靶杂外形上也有区别,明代剑靶外形为宝剑剑柄,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头方向弯曲,顶部做出五朵祥云装饰;
明代三彩鸱吻
清代剑靶外形也是剑柄,但上部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
天安门龙吻上的剑靶属清代形制
在天安门屋顶上,除屋脊上的龙吻外,两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亦称垂脊吻,其体形略小,呈前趋势,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明代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清代龙吻张得较小,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条在龙嘴的下唇以下了。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系清代琉璃制品。

鸱吻_鸱吻 -“龙生九子”之谈


“龙生九子”的解释


鸱吻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传说之一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1、蚣蝮(ba xia):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鸱吻
鸱吻

2、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鸱吻
鸱吻

3、睚眦(音ya二声zi四声):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鸱吻
鸱吻

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748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人皇 人皇-简介,人皇-历史记载

人皇,三皇之一。旧有三皇五帝之称,三皇曰天皇、地皇、人皇。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在网络上,人皇还经常被用作对WAR3选手两届WCG冠军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鬼剃头 鬼剃头-简介,鬼剃头-历史记载

鬼剃头(Alopecia Areata)又称鬼添头、圆秃、油风,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呈圆形、椭圆形,数目不等,可分为斑秃、全秃、普秃三种。圆秃是自体免疫疾病,由淋巴免疫细胞去攻击自身的毛根所致,“鬼剃头”脱发的毛囊没有被破坏,头发可以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弩炮 弩炮-历史记载,弩炮-意义

狄俄尼索斯采用力学研究的成果――扭力弹簧发明了弩炮,即利用两束张紧的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产生的扭力作为动力,驱动弩臂带动弓弦抛射弹丸或箭矢。希腊人设计的弩炮带有坚固的支架,主梁置于支架之上,其前端两侧装有两具扭力弹簧组,每个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小周后 小周后-简介,小周后-历史记载

小周后(950年-约978年),南唐末主李煜的继后,是大周后的妹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容貌美丽,棋艺精湛,爱好奢侈享乐。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立为国后,南唐亡国后,随后主被俘入北宋京师(今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死于汴京,小周后不久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陨石雨 陨石雨-概述,陨石雨-历史记载

陨石雨,是天文自然奇观。指的是较大的陨石,在接触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的摩擦在下落过程中发生爆裂,分裂成许多小块散落地面成为陨石雨。陨石雨降落地面可能会造成人畜及财产的损失。陨石雨_陨石雨 -概述陨石陨石雨,是天文自然奇观。大

声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鸱吻 鸱吻-简介,鸱吻-历史记载》为网友花物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