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武亭 武亭-生平经历,武亭-人物评价

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武亭 武亭-生平经历,武亭-人物评价

武亭(朝鲜语:???,1905年-1952年10月),原名金武亭,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人,八路军军事将领、朝鲜政治人物。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全程走过长征的朝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朝鲜早期的第二号领导人,1950年武亭被撤消一切职务。

武亭_武亭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武亭于1905年出生在朝鲜 咸镜北道镜城郡,在汉城长大,他的真名叫金武亭。由于家境不好,他在汉城一直是半工半读,以微薄的工薪来维持学业和生活。在14岁那年(1919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三・一”反日爱国运动,这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而后考入了当时朝鲜最好的中学――中央 高普(Seoul Central High School),考虑到他的家境,这相当不容易。他在这里结识了汉城的 高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 吕运亨(Yo Un Hyong,1885―1947),并深受其影响,为了从事革命活动,他在1923年退学,时年18岁。同年3月,为了寻求复国的途径,他渡过鸭绿江来到中国,经东北到了北平。恐怕他当时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将要在这个古老的国度呆上20多年的时间。(注:高丽共产党是著名朝鲜独立运动者 李东辉于1921年5月在 中国上海组建的马列主义思想团体,成员主要是知识分子)

他首先进入文化大学,学习汉语。1924年进入北方军官学校(一说是 东北讲武堂),学习炮兵专业。当他还是一名军校学生时,他参加了中国北方军阀之间的 南口之战,不久又在攻占天津时立了功。

参加革命

毕业后,被任命为炮兵上尉。他的军事才能过人,年仅22岁就成了炮兵中校。1925年,他20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该党还只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党,不过,由于吕运亨的影响,显然这也是他的必然选择。随后,他放弃了在军阀部队里的军籍,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和 北伐战争。1927年, 蒋介石镇压共产党,对他也下了逮捕令,他被迫转入地下。他的秘密地下活动,使得蒋恨之入骨,屡屡悬赏缉拿。他又转到汉口继续工作,不久在武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可是,在武昌,有一万多名 中国学生进行了示威游行,反对蒋的白色恐怖政策,并要求释放武亭和其他政治犯;加上武昌法院的法官中,有他的同志等原因,方得以逃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在上海,他重新开始做共产党的 政治工作。1929年他作为组织者之一参加了上海工人暴动,他虽然是外国人,但由于他的军事才能,被推举为总指挥。起义被镇压后,他被英国人逮捕,同年10月10日,被判刑2个月(这种象征性的判罚颇为耐人寻味)。获释后,他到了香港。此后辗转回到内地,参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即 土地革命)。他先是在彭德怀将军的麾下,由于 红军在攻克湖南 岳州后缴获了一些七五野炮和山炮,武亭有了用武之地。根据《彭德怀自传》称:“占领岳州后,英、美、日兵舰仍如黄石港一样,很猖獗,对城岸乱轰。我们隐蔽地架好了炮(当时,还只有我自己和一个朝鲜同志武亭会用炮),待敌舰逼近时,还击了几十炮,大概十发以上打中了兵舰,从此它们不敢抵岸射击了。”这是有关于武亭在 中国红军里最早的作战经历,虽然记载简略,但是显然战果辉煌。

出任团长

红三军团于1930年7月31日在湖南平江成立了军团山炮连。当年的老炮兵回忆称武亭于这年年底,从苏联学习炮兵技术回国(这尚无更多史料证实),先从事炮兵教练工作,后来成为该连第三任连长。1931年5月,红军中央军委炮兵团(有资料称是炮兵营)在 江西陂头成立,由于首任团长有失职行为,武亭于这年6月成为该团第二任团长。在红军时期,战功赫赫的武亭升迁很快,最后竟进入中国共产党军事委员会,对于一个没有政治 后台的外国人来说,这的确是破格的晋升。

从1930年12月到1934年10月,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五次进攻,到最后,中国共产党的苏维埃区的大部分,被蒋的军队所占领。

中国共产党为寻求从江西 瑞金到达附近的安全地带,决定转移根据地。这就是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1934年10月14日开始,1936年12月12日到达延安的大行军。武亭作为中央军委直属的炮兵部队指挥官,是典型的救火队,不论是在进攻,还是在断后时,都广泛地担任了 火力支援任务。一名老红军撰写的《罗元发回忆录》就曾提到过他的工作性质:“11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分四个纵队从 新安、 全州之间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这是长征开始以来一次最紧张最激烈的 湘江战役。我们五师奉彭德怀军团长的命令,以急行军日夜兼程每天100余的速度,抢占湘江渡口。……师首长告诉我们,军委炮兵营武亭同志带领的炮兵营和你们一起完成这次任务,他会用火力支援你们。”不久武亭出任军委纵队第三野战梯队司令,指挥包括炮兵营、工兵营、运输第一大队和附属医院在内的技术兵种,后又改任红三军团炮兵营长。

重要作用

关于武亭在长征中的 重要作用还见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根据彭德怀的狱中自述,那时人们愈来愈担心两支红军队伍之间会发生冲突。……他担心会和第一军团失去联系。据他说,由于没有向导,第一军团在俄界附近被困了。因为密码已经更换,他无法进行联络。他编了一本新密码,交给了武亭――一个可靠的 朝鲜族党员,还给了他一个指南针,让他去同林彪和 聂荣臻去联系。聂荣臻记得,当时第一军团根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接到的唯一电报就是原地待命。”显然武亭深受彭德怀的信任。

长征是一日也不休息的先后与蒋介石军队经过大小500余次战斗的饥饿困苦的行军。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当长征开始时,这支红色军队中还有30余名朝鲜革命者,但是在到达 陕北时,只剩下了武亭和 杨林两个人,而杨林也在不久之后的战斗中牺牲了,因此,武亭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武亭曾对一个知心朋友说:“长征结束后,我们于1936年2月渡过了黄河。那时,杨林和我是仅有的两个朝鲜军官。杨被挑选出来担任一支强渡黄河的突击队长,这是一个敢死性的任务。突击队冲过了河并建立了滩头阵地,但是杨被子弹击中了,那时的医疗条件无法挽救他的生命。他忍受了整整一天后,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林英勇的牺牲却挽救了武亭的生命。武亭回忆说:“杨林牺牲后,彭德怀在党委会上发言:‘太多的外国革命者为了 中国的革命事业牺牲了。如果我们继续让他们在中国死去,还会剩下谁来为他们祖国的革命事业战斗呢?我们无法为那些已经死去的同志做些什么,但是我们不应该再浪费外国同志的生命了。’在彭的呼吁下,军委下了休息命令,让我进行学习研究。”这时,武亭正被胃肠病的恶化折磨着,彭救了他的命,所以两人成为了终生的朋友和同志。

1936年的余下日子里,武亭在 红军大学进行战略学和党的工作研究。而后,他一面在红军大学学习,一面在军官学校上课。从红军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司令部作战科长。1937年底,在接受了重组八路军炮兵的任务后,他作为八路军总部炮兵处主任建立了八路军的炮兵部队,并于1938年初出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长。在红军中,武亭作为炮兵的最高 权威,是人所共知的。

建军工作

武亭再次由于过度疲劳,健康受到损害,司令部再次命令他休息。在康复后,他担负了新的任务,负责集中为了寻求对日作战而来到延安的朝鲜青年,着手朝鲜义勇军的建军工作。即以 土地革命时期尚存的十余名朝鲜革命者为骨干,把来延安的朝鲜青年、 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朝鲜青年、还有在东北活动过的、在莫斯科学习过军事之后来到延安的青年全部集中起来,实施了彻底的训练。1939年到了八路军前方司令部所在的晋东南,和八路军一起参加抗日战斗。朝鲜人自身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1941年1月10日, 朝鲜独立同盟的前身――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终于成立了,武亭担任会长,是年6月,原属于 重庆系统的朝鲜义勇队部分成员先后投奔华北敌后 抗日根据地,武亭把他们编为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与八路军一起作战。8月,在山西桐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成立了朝鲜义勇队干部训练班,武亭担任校长,专门培训从事抗日 武装斗争的军事干部。接着,又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朝鲜青年干部学校和朝鲜武装宣传队。在10月26日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上,武亭的画像作为外国抗日领袖之一同毛泽东并列。

国际上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此时的武亭已经离开八路军了,但中国的一段记载表明并非如此。在关于延安大生产时期开发 南泥湾的资料中叙述道:“1941年1月末2月初,中央军委直属炮兵团团长武亭率领两个营开进南泥湾。大约用了半年时间,从榛莽丛中开出了一条6米宽的公路。以后南泥湾的粮食、副食品、工业品都是经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到抗日前线的。武亭团长率两个营克服了缺粮食、无房住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三、四月份就在开出的荒地上种上了庄稼。这以后不久, 王震率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使垦荒队伍迅速扩大。以后许多部队及边区政府、中央军委等单位也相继开进南泥湾,形成了开荒热潮。”

由此可见,虽然武亭已经被外界认为是朝鲜反日力量的一派领导人,但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中,他的地位并没有什么改变,仍然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 八路军将领。中共让武亭负责组建朝鲜义勇军,其原因可以解释为:作为广泛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示范,从而保证从 国民党政府麾下拉来更多的朝鲜人,同时,在对日本军队中的朝鲜士兵中做宣传时也?仅在于此,朝鲜问题专家司马路说, 周恩来对中朝关系的未来具有很深远的关心。事实证明,武亭的传奇形象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原来在国民党控制下的朝鲜义勇队有89%的成员从洛阳、重庆等地辗转来到 太行山。他们被编入华北支队的各个分队,分别前往 冀鲁豫、 晋察冀、太行山等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和瓦解日军的斗争,并参与抗日根据地 基层政权的建设活动。

威望扩大

武亭和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的威望越来越高,朝鲜著名的独立运动领袖 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7619.html

更多阅读

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孙维世 孙维世-个人生平,孙维世-从艺经历

孙维世(1921-1968.10.14),大革命时期著名共产党人孙炳文的女儿,周恩来养女,有“红色公主”之称。新中国戏剧奠基人、新中国三大导演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导演兼副院长,在演艺、导演、翻译等多方面建树颇多。文化大革命期

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戴安澜 戴安澜-生平经历,戴安澜-其他相关

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5年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

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英若诚 英若诚-生平经历,英若诚-家庭情况

英若诚,满族,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

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张路 张路-生平经历,张路-为国足献策

张路,男,中国资深足球节目评论员。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9年到陕西插队,1971年入选陕西足球队,1973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足球班,毕业后在北京足球队担任守门员,1979年退役,后分配到北京体育科研所,数年后升任副所长。1991年获得北京体育

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张琼华 张琼华-生平经历

张琼华(1890年―1980年),郭沫若原配夫人,1912年由父母做主与郭沫若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一生无子女。琼华_张琼华 -生平经历与郭沫若张琼华(左)与郭沫若的母亲张琼华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她比郭沫若大两岁。

声明:《沈珍珠的生平经历 武亭 武亭-生平经历,武亭-人物评价》为网友军中绿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