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 《激荡》

《激荡》这一系列纪录片具有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其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企业变迁史的电视专题。一档具有“典藏价值”和类“中国企业史工具书”的电视节目。节目通过编年体的方式,一集一年,集中呈现当年的一家代表企业或一个典型现象。

该节目简介来自于上海五岸传播有限公司。

http://www.wingsmedia.com.cn/sitebao_wingsmedia/Service_showColumn.do?id=10138&input=Service_showColumn.do%3Fid%3D0%26page.curPage%3D1

1978-小平访日: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1979-袁庚之蛇口开发:蛇口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实验田; 杀开一条血路,需要多少智慧与勇气? 提出两句口号,又引来多少碰撞和争议? 南海边的这个圈,是对新时代的承诺,也是对老战士的考验。 1979年,且看袁庚如何种好蛇口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1980-傻子沉浮:计划体制出现裂缝,个体经济的兴起; 炒炒瓜子,一不小心炒出了一个资本家; 搞搞个体,也免不了七上八下地说闲话。 收紧还是放开,姓社还是姓资,问号出在芜湖,影响遍及中华。 1980年,且看年广久如何几起几落,个体经济如何生根发芽。

1981-鲁冠球:乡土力量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小小万向节,饱含千辛万苦。 衣食足,农村富,再发展,出路在何处? 原料基本靠找,人才基本靠讨,销售基本靠跑,还是不服输。 1981年,且看鲁冠球们如何不折不挠,乡镇企业如何踏上征途。

激荡三十年 《激荡》

1982-柳市八大王:民营经济“踩线”,第一次宏观调控开始; 一顶投机倒把的大帽子,吓坏了“温州八大王”。 抓的抓,逃的逃,直弄得柳市不成市,乐清好冷清。 究竟是民营经济踩了线,还是宏观调控豁了边? 1982年,且看温州当局如何高调讨伐,又如何及时纠偏。

1983-步鑫生的迷惘:国企改革急于找寻突破口,但依然前景迷茫; 一份新华社内参,突然捧红了浙江的一家集体企业; 一个海盐小裁缝,突然走在了全国企业改革的前列。 经验不少,争议也不少;活动太多,困难也太多, 1983年,且看步鑫生如何摸着石头过河,潮起又潮落。

1984-王石创万科:这一年联想、万科等很多后来的大企业创立,成为改革中的“公司元年”; 你也开公司,他也开公司,都说下海此其时。 你也往南跑,他也往南跑,都说深圳是福地。 有的人只想着赚钱,有的人还想想明天, 1984年,且看王石们如何踏准步点,跨入中国的“公司元年”。

1985-“一龙生九子”:市场紧缺供不应求,中国企业大干快上,掀起引进热潮; 美好生活,家里怎能没有彩电冰箱? 市场紧缺,企业怎能不迎头赶上。 情急之下,一龙生出九子来,阿里斯顿到处卖。 1985年,且看技术引进如何形成热潮,家电企业如何大干快上。

1986-“庄主”禹作敏:乡村经济崛起,第二次宏观调控来临; 大寨沉寂十年后,天津出了个大邱庄。 挖穷根,办工厂,大变样。社员的福利好得就像乌托邦。 那庄主,既是领头羊,又像太上皇,说好说坏,一时沸沸扬扬。 1986年,且看禹作敏如何崛起草莽,顺昌逆亡。

1987-大众合资: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合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德国街头寻找德国厂商,合资谈何容易; 中国同行自有中国习惯,磨合颇费周折。 桑塔纳能不能跑起来,国产化会不会“瓜菜代”? 1987年,且看上海大众如何夯实基础,继往开来。

1988-物价闯关:市场繁荣,导致给物价闯关带来可能,然而最终闯关失败; 双轨制,是不是双刃剑?一边是信号,一边是“官倒”。 价格关,能不能闯过关?加紧印钞票,难敌抢购潮。 八月刚开闯,十月就叫停,稳定人心最要紧。 1988年,且看中国如何对付通货膨胀,转入治理整顿。

1989-三角债和红帽子:物价闯关失败、第三次宏观调控,市场由热骤冷,企业陷入困境; 去年还膨胀,今年就紧缩,如同冰火两重天。 卖货难收钱,买货没有钱,人欠欠人成连环。 一时间,形成讨债大军几百万,走西北,转东南。 1989年,且看政府如何清理三角债,企业如何渡难关。

1990-两所成立: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建立,但还远没有完善; 只听锣响一声,终于你可抛出,我可买进。 但见所开两家,从此东有上海,南有深圳。 老百姓,先观望,后奔忙,小小一张认购证,当年最吃香。 1990年,且看中国如何启动证券交易,发展资本市场。

1991-郑州商战:短缺经济结束,“不愁卖”变成需要“善吆喝”了,营销之战星火燎原; 商家向来坐北朝南,却为何,突然仪仗队、军乐队,锣鼓喧天? 服务向来冰冷寡淡,却为何,突然又敬礼、又鞠躬,笑容满面? 是被动应战,还是主动求变? 1991年,且看郑州商界如何八仙过海,逐鹿中原。

1992-“首骗”牟其中:计划体制濒临瓦解,这给富有想象力的冒险家们提供了巨大舞台; 罐头怎么能换来飞机,都说很神奇,真的很神奇。 雪山怎么能炸个口子,说他吹牛皮,果然吹牛皮。 思想解放,争论停息,人们的想象力就会如虎添翼。 1992年,且看牟其中们如何闪亮登场,争相上演好戏。

1993-质量万里行:“质量万里行”既是宣传队,也是播种机,消费者质量意识开始觉醒; 见了百姓也斩,见了部长也斩,是谁这么明目张胆? 想换什么牌子,就贴什么牌子,是谁如此愚昧颟顸? 来信如山高,电话被打爆,能不心急火燎! 1993年,且看媒体如何质量万里行,王海如何打假维权。

1994-柳倪之争:“技工贸”还是“贸工技”?这场争论其实是中国制造发展的路径之争; 一个是卧薪尝胆,发迹中关村,来自黄土地; 一个是踌躇满志,啃过洋面包,强项在设计。 强强联手,一加一是不是大于二?强强分手,二减一会不会小于一? 1994年,且看柳倪如何合久必分,联想如何异军突起。

1995-长虹价格战:一些民族品牌靠价格优势打败外企,但终因陷入价格战泥潭,而丧失了未来空间;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做伟人先要做恶人; 重才识才选才用才,像作家也像哲学家。 以智为镜,以勇为本,以仁为怀,中国海尔十年磨一剑。 1995年,且看张瑞敏如何以冷静应对狂热,从容不迫,笑傲天下。

1996-海尔中国式管理:管理提升的背后,闪烁着中国企业家们的世界500强之梦; 降价,降价,降价,彩电也像武林,长虹做了盟主。 出击,出击,出击,一举超越索尼,长虹锋芒毕露。 中国制造,手持价格当空舞,是甜还是苦? 1996年,且看倪润峰如何挑起价格战,被迫两次退出江湖。

1997-史玉柱“巨人”倒下: 秦池崩盘、三株瓦解……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的第一个崩塌之年; 说不清秦池为何是好酒,看不尽三株广告满墙头。 看不透亚洲金融风暴稠,想不到造楼不成要跳楼。 那年头,没理由,你吃不了,就得兜着走。 1997年,且看巨人大厦如何轰然垮塌,史玉柱如何有志难酬。

1998-柯达全行业收购:中国政府“国退民进”的重大经济转型; 国退民进,抓大放小,是不是最难啃的骨头? 九八协议,一家鲸吞,为何被称为空前绝后? 行业整合,谁是谈判高手?无锡风波,谁在反对分流? 1998年,且看柯达如何完成这错综复杂、一言难尽的全行业收购。

1999-上海财富年会: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和世界企业家比肩而谈,中国开始“与世界对话”;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中国好事连连。 财富年会,对话几百位富翁;股市井喷,拉出三十根阳线。 浦东飞机场,有中国私人飞机;世界五百强,有中国国有企业。 1999年,且看中国如何融入世界,走向新千年。

2000-基金黑幕:蓝田神话、中科崩塌……中国资本市场黑幕重重,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什么叫“双倒”?请看赵瑜纲报告的揭秘。 什么象“赌场”?请听吴敬琏讲话的分析。 基金违规十家联手、股市作假接二连三,是先规范,还是先发展? 2000年,且看基金黑幕如何揭开,资本市场如何反思。

2001-网络寒冬之“西湖论剑”:在互联网寒冬中,年轻的创业家们抱团取暖,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数字化生存,很快掀起了一场网络烧钱运动。 西湖论剑,除了金庸,又有谁是力挽狂澜的英雄? 来得再迟也是冬,有的出局,有的摘牌,家家忧心忡忡。 2001年,且看中国互联网如何坐上过山车,熬过寒冬。

2002-MBO:TCL和春兰,成为中国那个年代最具代表性,也最令人唏嘘的改制故事; 阳关道还是不归路?为什么拉上了李东生,撇下了陶建幸? 是流失还是分享?为什么惹恼了顾雏军,激怒了郎咸平? 经济转型好艰难,改到深处是产权。 2002年,且看国企改革如何步履蹒跚,国退民进又如何收官。

2003-温州炒房团:房地产市场火爆,民企重型化运动开始,市场车轮似乎开始碾向坚硬的垄断地带; 炒房产,炒房产,推平的都是工地,耸立的都是楼盘。 好喜欢,好喜欢,温州来了个炒房团,山西还有煤老板。 地方政府窃喜,开发商人数钱。 2003年,且看中国房地产业如何一飞冲天,又如何面临考验。

2004-德隆之死:民企重型化被叫停,严厉的宏观调控开始; 德隆股票是个谜,它能逆市上行,连续六年不低迷。 德隆架构也是个谜,它的企业图谱可以贴满一面墙壁。 德隆老板更是个谜,江湖中,几人识得唐万新? 2004年,且看德隆如何大势已去,唐万新如何锒铛入狱。

2005-华为国际化:向国际冲击,是中国企业获得自信后的必然跨越; 不靠降价,就靠质量,华为打造了怎样的国际形象。拒绝采访,拒绝领奖,解读华为却只有这张侧身像。 有时固执,有时张狂,改善自我就别听什么赞扬。 2005年,且看任正非如何与狼共舞,立足国际市场。

2006-金融改革之银行上市: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同步,达到历史巅峰; 进入WTO第五年,金融业改革面临摊牌。 小打小闹,只能解决“人往哪里去”,大开大阖,才能解决“钱从哪里来”。 背水一战,当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2006年,且看国有银行如何突出重围,继往开来。

2007-中国制造之困:中国制造经历了10年的黄金成长期后,走到十分敏感的十字路口; 都说中国制造很美,有谁知,崛起的同时就有摩擦追随。 高消耗只换得量大利微,更那堪,一声召回两行泪。 玩具商死则死矣,其他人怎样才能望而不生畏? 2007年,且看中国制造如何调整方向,路转峰回。

2008-回顾与展望:总结30年,放眼2008; 家有大难,前有南方雪灾,后有四川震灾。 国有大喜,刚看奥运盛会,又看神七归来。 回望这激荡三十年,能不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2008年,且看中国人民如何跨越新险阻,继续改革开放向前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9087.html

更多阅读

随笔 《女英烈传》——暌违三十年的诗 女英烈传 书

终于找到这部片子了,暌违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每周末都能听到老爸用教学用的松下录音机播放这部影片的录音。记忆里,许多个夏日的黄昏,全家人在院子里边听录音,边用晚餐。Violette训练时跳伞的声音、枪声、笑声

《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设计》- 满满一碗鸡血汤 运满满

继续更新《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设计》 - 满满一碗鸡血汤token胡依林 · 11 天前为什么选择北上广?如果我留在家乡,可能我现在是个坐办公室看报纸的小职员?网吧的小老板?街头游荡的烂仔?作为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初中毕业辍学生,在小城市里并不

《周立波笑侃三十年》之爆笑笔录 周立波笑侃三十年完整

说实话,周立波学唱蔡琴那段儿最长,但我的感觉最不好,因为他的声音很怪,很非蔡琴,加之极力夸大蔡琴的吐字不清所以让我觉得他的唱功实在与郭德刚、小沈阳无法比拟。昨天晚上接着看《周立波笑侃三十年》之下半场的后边儿部分,结果大大出乎

声明:《激荡三十年 《激荡》》为网友私亽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