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生平 张仪 张仪-简介,张仪-生平

张仪(?~前310),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张仪_张仪 -简介

张仪,魏国人,其生年不明。《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

张仪_张仪 -生平

推销纵横术


张仪秦惠文王即位以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外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自己的连横政策出笼,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入魏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可是真心实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说,反而又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去礼节呀,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吧?”“怎样来报答呢?”魏王问道。“秦国只喜欢土地,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

受辱投秦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秦国任相

张仪生平 张仪 张仪-简介,张仪-生平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魏国因此就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张仪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农历四月,魏襄王、韩宣惠王为了对抗秦国,互尊为王。于是,秦惠王派张仪为将讨伐并占领了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把那里的魏人全部交归魏国。秦惠王命张仪修筑了上郡要塞。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地名)会盟。

魏国任相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秦国还击打败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震惊慌恐。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于是,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重新出任国相。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张仪贪图巴国和苴国的富饶,又攻取了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秦惠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国又背弃了秦国加入合纵盟约。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魏国再次臣事秦国。

初次相秦

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相,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公孙衍因得不到重用遂离秦奔魏。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这一事件引起魏国的极大惶恐,于是在当年和下一年(前323年)接连两次与齐威王相会,企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由于张仪从中挑拨离间,又极力为秦国拉拢齐国和楚国,齐国不仅不帮助魏国,反而与楚国共同打击魏国。由秦归魏的公孙衍趁机发动“五国相王”,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尊重,同时称王,结成联盟,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楚国却迎头给魏国浇了一头冷水,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领了八个城邑。由于齐、楚的破坏。五国相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齐、楚二国。张仪代表秦国却又采取了更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张仪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在挈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魏惠王在此后果然放弃公孙衍的合纵政策,而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张仪也被魏王任命为相。

说魏事秦


张仪模拟秦攻赵图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两百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境,西边跟韩国接境,北边跟赵国接境,东边跟齐国接境,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大王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胁迫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系赵国。魏国不能向北联系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合纵联盟的通路一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要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如果秦国说服韩国攻打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的灭亡就可以跷起脚来等待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问题。”“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乱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一定没有忧患了。秦国所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空虚;它的士兵虽多,但是容易败逃溃散,不能坚持战斗。如果全部出动魏国的军队,向南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国而加强魏国,亏损楚国而满足秦国,转嫁灾祸,安定国家,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听取我的意见,秦国将派精兵向东进攻,那时即使想归顺秦国,也不可能了。”

魏王思量再三,最后同意了张仪的观点。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见,向秦表示归顺。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四年相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启用他为相。 公元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带兵入蜀,灭蜀为郡,接着又攻灭苴国和巴国。

一欺楚怀王


张仪欺楚

修鱼之战后,齐国出兵打败了赵和魏,并与楚国结成联盟。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一着。公元前313年;张仪再次辞掉秦国相位,向南去拜见楚王。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怀王信任,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他对怀王说:“我们秦王所敬重的人没有谁能超过大王您,即使我张仪愿意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们秦王所憎恶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齐王,就是我张仪也最憎恨齐王。齐国虽然和秦国曾经是婚姻之国,然而齐国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太多了。现在我们秦国想讨伐齐国,所以我们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张仪也没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齐国。这是向北削弱齐国、向西施德于秦而自己居有商于之地一计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都向楚王庆贺,楚官上下皆大欢喜。

张仪虽然说动楚怀王,但楚国不乏有识之士。原来在秦国用事的陈轸,张仪为相后来到楚国,对张仪的意图非常清楚。他劝怀王毋听张仪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齐国断绝关系。但楚怀王早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而且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接着一面派人去齐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

回秦后,张仪称病三月不上朝,楚怀王得不到土地,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目的达到,张仪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从某至某,广袤六里”送给楚王。楚使回报怀王。怀王暴跳如雷,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陈轸此时又建议怀王联秦抗齐,怀王盛怒之下,一心只想报复张仪,又一次拒绝了陈轸的正确意见,派大将军屈句与稗将军逢候丑等率兵进攻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齐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屈句、逢侯丑和受封有爵位的将领共七十余人被俘,八万楚军被消灭,汉中郡也被秦夺走。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简直气得发昏。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由于孤军深入,楚继败于蓝田。这次韩魏两国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一直打到邓邑。楚腹背受敌,急忙撤军,只好割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

再欺怀王


屈原怒斥张仪

秦国大败楚国之后,与其能够抗衡的国家就只剩下了齐国。公元前311年秦国派人与楚国谈判:愿分汉中之丰与楚,以同楚结盟。然而,怀王对张仪耿耿于怀,宁可不要汉中之地,而要张仪以泄私忿。张仪闻讯,欣然赴楚。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怀王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以祭吉先祖。但张仪使用种种手段,通过楚国大夫靳尚,向怀王夫人郑袖说情,郑袖请求把张仪放掉,与秦和亲。怀王受夫人蛊惑,又害怕得罪秦国,加上仍贪于土地,权衡再三,最后下令把张仪释放,并且还客客气气地招待他。

张仪又趁机游说怀王:“当今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个大国交战,当势不两立。大王如果不亲附秦国,秦国将出兵占领宜阳,韩国的土地就会被割断。秦国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一定会投降,魏国就会闻风而动。秦国攻打楚国的西面,韩魏攻打楚国的北面,国家怎么会不危险?”“秦国现在据有巴蜀,大战船顺江而下,一日能行五百余里,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达杆关,杆关受到威胁,楚国的东部地区就很难保住,西部地区的黔中、巫郡就不再属于楚国了。秦军如果出武关,楚国北部地区也会断送。楚国遭到秦国的进攻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要想得到诸侯的援救却至少得半年,所以,楚国不
张仪与秦国亲善是不行的。再说,坐等弱国的援救而忽视秦国的威胁,这正是下臣为大王所担心的事情。”“秦国出兵攻打卫都和阳晋,一定会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进攻宋国,不要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拿下来,拿下了宋国,然后一直向东,那么泗水边的众多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

“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境连界,本来是地缘亲近的邻国。大王如果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将让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把秦国女子做大王的姬妾,进献居民万户的都邑作为汤沐邑,长久作为兄弟邻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同意与秦和好,并送走了张仪。不久屈原出使归来,问及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时,怀王又后悔了。派人去追却为时已晚。

封武信君

张仪离开楚国,接着就前往韩国,游说韩王道:“韩国土地不到九百里,储粮不够吃两年,大王的士兵全部动员也不足三十万。秦国有武装士兵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勇猛的士兵飞奔前进,不戴头盔,拿起武器,愤怒冲入敌阵的,不可胜数。山东各国的射手披着铁甲,戴着头盔去参加决战,秦国人丢下甲衣,光着膀子,打着赤脚冲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捉住俘虏。秦国的士兵跟山东各国士兵相比,正像大力士孟贲跟胆小鬼一样;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正像大力士乌获对婴儿一样。在战斗中,让孟贲、乌获式的勇士去攻打不服从的弱国,无异于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一定没有幸存的了”。

“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秦国将出兵占据宜阳,隔断韩国的上地,东进夺取成皋、荣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苑囿都将不属大王所有了。秦军阻塞成皋,隔断上地,大王的国土就被分割了。先归顺秦国就安全,不归顺秦国就危险。”

“所以我替大王策划,韩国应该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莫过于削弱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韩国。这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而是它的地势是这样。如果大王向西归顺秦国,攻打楚国,秦王一定高兴。攻打楚国,利用它的土地,转嫁祸害而使秦国高兴,没有比这更适应的计策了。”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计策,表示与秦通好。张仪这才回到了秦国,向秦惠文王禀报了情况,秦惠文王念其功劳卓著,遂封其为“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其后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荡继位,称武王。武王自幼讨厌张仪,群臣忌妒张仪的又趁机向武王进谗言,张仪也害怕大祸迟早降临,因而用计辞掉相位,奔魏。

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至此,一代纵横家张仪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回到秦国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返回秦国报告,还没走到咸阳的时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而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
张仪害怕被杀死,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
武王说:“怎么办?”
张仪回答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

重返魏国


张仪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9233.html

更多阅读

读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读史记苏秦张仪列传皆翻唇弄舌之辈也一先说家庭然则苏秦未遇之时,亦为周之有名有姓之人也。因为一方面有兄弟嫂妹妻妾,是个大家族;另一方面"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可说明其家并非普通力食之家,而是有几大箱子的书,还藏有《周书阴符》这样

父亲生平简介 父亲大人生平简介

父亲己经去世一十四年了。我的儿子,他的孙子,己经很少提及他。他们的孩子,我的孙子,父亲的曾孙几乎从记忆中将父亲抹去。我不知这是伦理的进化抑或是悲哀?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传统发展的根基。只想到自我,满足自我的年轻一代,不知给未来展示

鲁仲连 鲁仲连-生平,鲁仲连-简介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战国时齐国(今王老乡望鲁店村)人。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公元前260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他以利害劝阻赵、魏大臣尊秦为帝。赵、魏两国接受他的建议,联合燕、齐、楚等国共同抗秦,邯郸解围。公元前249

史记张仪列传 史记张仪列传-史记简介,史记张仪列传-司马迁

张仪列传_史记张仪列传 -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声明:《张仪生平 张仪 张仪-简介,张仪-生平》为网友安静的抽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