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然大波意思 林缨 林缨-人物简介,林缨-轩然大波

林缨是美国耶鲁大学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博士;她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02年5月30日,她以绝对优势当选为耶鲁大学校董;2010年2月25日,她荣获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奥巴马总统亲自为她授勋。她就是21岁那年因设计美国越战纪念碑而一举成名的华裔建筑师林缨,一位坚强、独立、美丽而智慧的东方女性。

林缨_林缨 -人物简介

2010年2月25日晚,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奖颁奖典礼在白宫东厅举行。奥巴马总统亲自为获得此项殊荣的华裔女建筑师林缨(Mayayinglin)挂上紫色绶带的金质奖章。


奥巴马亲自为林缨授勋

身穿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缨,是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主持者在诵读颁奖词中指出,此奖是为表彰林缨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她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碑,以一种无可抗拒的艺术震撼力,显示了她对战争与和平、死亡与生存的深切洞见。

林缨1959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雅典市,祖籍福建省闽侯县。祖父林长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他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积极倡导宪政体制,是一个热情洋溢、爱好交际、富有浪漫情操的人。林缨的父母于上世纪40年代从大陆来美,父亲林恒是陶艺家,曾任俄亥俄大学的艺术学院院长。母亲是一位诗人,在俄亥俄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著名建筑师林徽因则是她的姑姑。

在这样一个兼通中西的知识分子家庭长大,林缨自小受到艺术的薰陶。尽管她出生在美国,但东方的艺术、哲理、文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着她。而美国中西部优美的森林、旷远的田野、无际的蓝天,也使她得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她爱自由,无拘无束,感情丰富,个性独立。

林缨回忆说:“我的童年是在一大片山林的环抱中渡过的,那是真正令我怀念的一种隐谧与美丽。我从小就受到父母注重创造力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总觉得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推动着自己去做一些事。我认为,人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来说很重要,而并非出于任何利益的目的,即使它无法使你变得富有。”

或许出于对姑姑的崇拜,林缨考上耶鲁大学后,选择了建筑专业。大学期间,她经常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公墓,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课余饭后,她常去学校附近的“园林街公墓”,漫步于肃穆和宁静之中,细细地浏览墓碑上的文字。她说:“那儿有一座船长的墓,上面刻着一艘渡船,它的线条简练、优美,我喜欢简洁而不繁复的东西。”

林缨_林缨 -轩然大波


1980年,林缨从耶鲁大学的布告栏上看到越战将士基金会向全国征集纪念碑设计图案的消息,在教授的鼓励下,林缨报了名,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艺术比赛。为此,她特地去了华盛顿作实地考察。那是11月间,秋风萧瑟、碧天如洗。站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一侧的林荫大道上,林缨的脑海里形成了强烈的构思,回来后,她立即设计出草图。

轩然大波意思 林缨 林缨-人物简介,林缨-轩然大波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



那是一道长达492英尺的倒“V”字形纪念碑,碑身是简洁深黑、光可鉴人的花岗岩,上面镌刻着五万多个在越战中阵亡的将士名字。“V”型碑体,像一座三角形墓穴的两侧,又像两条长臂向外延伸,一侧指向林肯纪念堂,一侧牵着华盛顿纪念碑,把独立战争、国内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三场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震撼全国并引起重大分歧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呼吁世人思考它们的意义。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的草坪中,绿地衬托碑体,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象征难以愈合的战争伤口。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没有任何特别的雕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

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艺术竞赛,共收到1421件设计图,由八位享有名望的艺术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层层筛选,1026号作品最终脱颖而出,荣获首奖――设计者就是年仅21岁的耶鲁大学女生林缨。

消息传出,立即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赞扬与批评、支持与攻击相并而来。首先是林缨的亚裔身份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激烈抵制,认为“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个亚洲人来设计!”更何况,林缨还是一个越战开始时尚未出生的、“稚嫩”、“无知”的女大学生。

其次,林缨设计的作品本身也引起争议。有人指出,这座纪念碑的形式过于抽象,没有任何装饰,没有任何具体造型,缺乏战争纪念碑的许多传统元素,譬如爱国文字和英勇雕像,旗帜和修饰性雕塑等。还有人抱怨,深黑的色彩,陷入地下的碑座,“好像戳在大地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疤,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第二次伤害”。筹建纪念碑的越战退伍军人协会甚至无视林缨的创作权,要在纪念碑旁添加三个越战军人雕像和美国国旗。

这场轩然大波,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关注,为求得公平,艺术界与建筑界知名人士决定将参赛的所有作品再度重审。结果,全体评审员一致认为,林缨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它虽无宏伟的外观,也没有豪华的装饰,可是却以其朴素、简洁、庄严,产生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当人们面对黑色花岗岩碑体,细读上面名字的时候,犹如面对明镜,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活着的人,在这一瞬间会自然而然地从内心与死者进行交流,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感情上的升华。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越战纪念碑建成后,每年都有200多万美国人来到这里,祭奠那座带着体温的倒“V”字型建筑,人们亲吻、抚摸着碑墙上战友和亲人的名字,安慰魂断他乡的亡灵。一位越战老兵说:“这是一个能静静地吊唁我的朋友的地方,它帮助我平静地接受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

1995年,关于林缨和她的越战纪念碑的纪录片《坚强清晰的视觉AStrongClearVision》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越战纪念碑被列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十大建筑之一,而作为设计者的林缨也因此被载入美国历史。

林缨_林缨 -羞怯女生


当一切争论平息后,身心疲惫的林缨放弃了在波士顿一家建筑公司的职位,重新回到耶鲁大学继续念书,并拜名师开始学习雕塑。1986年,林缨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

之后近20年里,林缨游走在艺术和建筑之间,她设计的作品遍及美国各地,有阿拉巴马州蒙哥麦里的民权纪念碑、有耶鲁校园的女性雕塑石桌、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维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等。

她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中含蓄、内敛而又现代、开放的特质,美国华盛顿亨利艺术馆馆长理查德・安迪斯说:“林缨具有一种非凡的能力,她善于用简单的方式、自然的材料传达出复杂而诗意的情境,用自然、简练的制作将理想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尽管在35岁之前,林缨已经完成了许多建筑师一辈子望尘莫及的成就,如今,她已是享誉全美的世界级建筑大师,但在她的身上却一点都不见“明星范”。

在成名后的30年里,林缨仅举办过两次个展。在她的新作发布会上,林缨身上那件黑色毛线开衫,就是无数照片上穿过的那件,发型还是大学校园时代的模样。50岁的林缨,还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记者这样描述她的外表:“看起来,林缨总像是一个上课即将迟到的羞怯女生。”

虽然生长在美国,林缨的举止更容易让人把她和东方人的勤奋、质朴联系起来。在当下,世界级建筑师普遍动脑不动手,但是林缨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室规模控制在3-5人,还坚持亲自绘制设计图纸,她认为“这很重要”。林缨在市中心有房,但她却更多地离群索居,住在远郊。她说,宁可在深夜和自己的猫一起工作。

林缨_林缨 -最后的纪念碑


从越战纪念碑、民权纪念碑,到女权纪念碑、印第安人纪念碑,林缨受命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纪念碑。而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是林缨自己选择的命题――环保。林缨说:“我一直很关注环保,希望能为环保尽自己的一点力。这个项目会持续至少十年,某种程度上,它会贯穿我的一生,所以可以说是我的‘最后一个纪念碑’。”

其实,林缨早前的很多作品都与环境、地理有关。20年前,她的第一次个展即以“地志学”命名。她的第二次个展“系统风景”则由可循环的木材做成,提供给人们三种观看山体的不同视角。

“什么在消逝”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艺术项目,将至少持续十年,计划在全球不同的地区,通过不同的媒介,运用声音、影像、雕塑等创作手段来共同实现。林缨认为,纪念碑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工具,而应成为关怀人的内心需求的途径。

2009年9月,林缨携新作“什么在消逝・空屋”来北京展出,这也是林缨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展出。走进天安中心地下展厅,黑暗中,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在人们眼前一一呈现,动物的影像会随着参观者手中端着的象征生物栖息地的玻璃的倾斜而扭曲……林缨希望藉此让人们再度审视自己身处的世界,深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林家的女人,每一个都个性倔强、果然独断、才华洋溢而心想事成。”林缨的父亲林桓这样评价自己的妹妹林徽因和女儿林缨。林缨也确如父亲的评价,执拗、并不计得失地遵循自己的选择,她说:“我们需要考虑我们的下一代,告诉他们什么是意义,而不是获取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林缨_林缨 -林缨独白


“建造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从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它的意义是什么?


林缨

当宝贵的生命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才可能走出它阴影,从而逾越它。

在人们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

当我的设计被选中后,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中的艰难程度。那是一段充满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你必须得和成见、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这在某种意义上不断地促进着我突破思想的樊篱,而这,也许就是成功的代价。

越战纪念碑可能是我最为公众所熟知的作品,我也为之感到骄傲,但它只是我人生当中的一小段,我很庆幸它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因为之后可以把它放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全神贯注于你现在所做的事情上。对我来说,每个领域里的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纪念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我更喜欢那些差异。我一直都在说,做建筑就像写小说,做艺术就像写诗,两者我都很喜欢,我是因为它们的差异才爱上它们的,我用25年的时间向世界展示了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当我的父母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他们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从小就被鼓励要取得好的成果,而不应该为了金钱才去努力奋斗。人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来说很重要,即使它无法使你变得富有。因此我从小就受到这样一种注重创造力的思想感染,会在不经意间继承着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教育我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一句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话,我对这话的理解就是要“有得有舍”。

林缨(1994年12月27日)

林缨,目前就读于中山女高一年级人文及社会科学资优班。向往自由。兴趣广泛,喜欢画画、写作、弹钢琴、电子琴、古筝、亲近自然、奔驰、探险。闲来无事会说说相声自娱娱人一番。最大的梦想是长一双翅膀遨游天际,逃脱现实生活。喜欢读陈柏达的诗。


林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40103/161210.html

更多阅读

高林生 高林生-人物经历,高林生-荣誉奖项

高林生,1972年9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珠海。著名歌手,代表作是单曲《牵挂你的人是我》和专辑《精彩人生》。首张国语大碟《牵挂你的人是我》发行量连攀数白金数,一举轰动全国,标题曲唱至大街小巷,妇孺皆知,甚至连歌名都成为风靡一时的都市流

林逋 林逋-人物生平,林逋-个人成就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

朱林晖 朱林晖-人物简介,朱林晖-代表性学术论文

朱林晖,女, 1976年9月出生,200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科技大学内聘副教授。林晖_朱林晖 -人物简介近年来,主要从事纳米复合型耐盐高吸水性树

声明:《轩然大波意思 林缨 林缨-人物简介,林缨-轩然大波》为网友水墨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