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昭陵 沈阳昭陵 沈阳昭陵-景点介绍,沈阳昭陵-详细说明

昭陵位于沈阳皇姑区泰山路北陵公园内,是沈阳城内面积最大的公园。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

沈阳昭陵 沈阳昭陵 沈阳昭陵-景点介绍,沈阳昭陵-详细说明

沈阳昭陵_沈阳昭陵 -景点介绍


沈阳昭陵昭陵位于沈阳皇姑区泰山路北陵公园内,是沈阳城内面积最大的公园。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昭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昭陵是清入关前“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构成北陵公园的主体部分。北陵公园东南部有东湖、青年湖,西南部有芳秀园。北部树木幽静,鸟语花香。全园林木葱郁,古松参天。

昭陵的建筑规模在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其代表性建筑有石牌坊,正红门,大碑楼,隆恩殿,东西配殿,宝城,地宫等,还有石像生,华表、石栏板等石刻。

沈阳昭陵_沈阳昭陵 -详细说明



红、白、青界桩

昭陵陵区四周原先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柱高九尺、直径六点七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一百二十八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距离十丈到二十丈不等,白桩共有九十根;青桩在白桩外约十华里,共有四十根(亦说有三十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又称小函羊屯),北到台子,南至保安寺。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区域。青桩上挂有小牌,上写:"军民人等不得取土、取石、砍伐、采摘,违者论罪;陵区重地,风水攸关,设立界桩禁止"采樵、耕种"等字样。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了。

神桥

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青砖铺面(今改为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天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以及犀角等"八宝"。护栏之上雕有"宝瓶云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的玉带河变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保护陵寝的作用。现在,虽然大多数时间这里处在干枯状态,而在雨季仍是雨水盈河。据记载,昭陵神桥在嘉庆年间就已严重损坏,直至道光十五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库空虚,竟拿不出维修之钱,只得一再拖延。所以,此桥能保持到今天,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涤品井

涤品井在神桥以西,今天早已不存。涤品井是制做祭品使用的专用水井。井上建有井亭。井亭呈四角形,正中有一方形露天孔,以便让光线直接照射至井底,可以看清井内水位高低。大约在民国年间昭陵祭扫弛废之后而倒毁,如今已看不到任何建筑痕迹。

石牌坊

石牌坊在正红门前。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进入祭扫状态了。还有,牌坊也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这架石坊是一座仿木架结构雕刻,高约十五米,全长约十四米,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大脊、垂脊、大吻、走兽、垂兽、横椽、望板、勾头瓦件、斗拱、额枋、横梁、栏板、兽头、铺首、雀替以及坊柱等等全部仿照木雕作法,造型生动逼真。坊的正脊及模枋、上枋、下枋还雕刻许多栩栩如生的花卉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令人望而生畏。整个石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在辽沈地区是罕见的。这座坊的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杆石兽(狮子二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立柱前后的两对夹杆石兽建造于嘉庆六年。现在,一些介绍昭陵的资料统统称此访建造于嘉庆六年,这个说法是误将它改修的时间当成始修的缘故。应当加以更正。

正红门

正红门是陵寝总门户。单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色琉璃瓦。石刻冰盘檐,红墙,辟有三券门,为清代帝后辞宫及谒陵君臣必经之处。围绕四周的墙称为红墙,又叫"红城"或"风水围墙",陵寝主要建筑围在它的中央。风水围墙东西两侧各有一门,分别叫东红门、西红门。两门均为一间,也是拱形洞门,门的形制与作法与大红门相似,只是门环是六角形,下部设有须弥座及护栏。门上刻有松、云、海水、江涯、宝瓶、荷花、莲藕等。正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正红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日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但也只许抬祭品和送祝板的官兵从此门进陵,其它人一概不许通过,所以人们对此门很忌讳。正红门东侧一间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一门,其西侧一间叫"臣门",是祭陵大臣出入的门。东红门和西红门是陵官或夫役走的门。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并不完全遵守这个规制。比如,皇帝东巡祭陵并不从前面的君门和臣门出入,而走东、西红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缘故吧。正红门前神桥南50米左右两侧各立有下马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是帝王陵寝尊崇地位的象征。

神道

进入正红门向北有三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又名"参道",它和"神门"同样是陵主"灵魂"出入陵墓走的道路。所谓"神道"泛指陵墓前与坟丘相对的路而言,不单单皇陵称神道,一般坟墓前面修的甬路也都叫神道。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须有建筑物将两者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昭陵神道是在神道上建神功圣德碑碑亭,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和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除了大祭时抬祭品、送祝版祝帛的官兵可以行走之外,其它人都禁止随意乱行。

大碑楼与神功圣德碑

大碑楼也叫碑亭,外形是九脊重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各处均施以彩画。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拱形门。亭子下部为方形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台阶),亭子正中立着一甬"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此碑通高 6.67米,碑身高 5.45米,宽 l.76米,厚 0.71米,碑头是"蚊龙首",是由六条出水蛟龙盘曲在一起组成的,碑头正中为"开光部分",上面用满、汉两种篆体刻着"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座是"龙趺",长4.67米,高l.11米,宽1.9米。龙趺的外观为龙头、四足、有尾,传说它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力大无比,擅于负重,所以选其驮碑。凡是皇帝、皇后的陵墓碑全由其来驮负。龙趺之下部分叫"地伏",实际是地基基座。地伏上雕刻有海水江涯(又称寿山福海)。地伏四角各雕一个凹形海水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鳖、虾、蟹四种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是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而龙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它们来效忠了。碑身的正面(即"碑阳")刻有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的碑文,满文在右,汉文在左,汉字共一千八百一十字,是对清太宗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据考证是由学士张英、侍读学士高士奇两人起草,由当时书法名家工部左侍郎顾观庐所写。其碑石采自千里之外的河北顺天府,碑身重十万斤以上。其下龙趺也是由整块石坯雕成,重量与碑身不相上下。其它,如碑首地伏等石料毛坯也都很重。据说历经十载,才将这些巨大的石坯运至盛京。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

隆恩门与方城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它是一座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媚顶部竖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个大字。门券脸用石雕成,上刻云纹图案,下碱部位刻有松、石等图案。门洞中间有木门两扇,外包铁皮,并有门杠锁闭。门前原有一座由青砖铺成的"丹挥",是谒陵官员行礼之处。隆恩门的顶部有门楼,俗称"五凤搂",是昭陵最高建筑。楼凡三层,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以四条金练加固。这些金链(实际为铜鎏金)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不知去向。方城高二丈三尺三寸,周长七十九丈,青砖堆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躲口)及女墙。北面砌成宇墙,门两侧有"马道"可供上下。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城四角有角楼,角楼为二层,均为一间,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内外油饰彩画。传称方城是盛京城的缩影。门户森严,雉堞林立,俨然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堡。

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祭祀陵墓主人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场所。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此殿是单檐歇山式,四面出廊,黄琉璃瓦顶,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画,这种作法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后部备有大暖阁一座,外披黄缎罩,暖阁内有神床,床上帷幔、黄云缎枕头及被褥等。除此之外,暧阁里还有一小暖阁,内供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长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台基为须弥座式,四周有勾栏。正面为台阶,正中一路是一块巨大的丹陛石,长5.5米,宽近两米,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 龙凤合欢"图案。须弥座台基图案自上往下可分六层,顺序为连珠纹、连续卷叶花图案上枋、仰莲瓣上枭、卷叶花束腰、仰莲瓣下枭、唇形小花下枋。栏板、栏柱、宝瓶云拱、柱头,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图案有蔓草、卷叶花以及石榴花等纹饰,娓丽流畅,抒卷自如,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另一件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座台基的另一独道之处是它铺设有许多名贵石料。仅祭拜时跪拜用"翡翠玉拜石"就是难得之品,价值连城。在清代陵寝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昭陵恐怕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这是昭陵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统治者对开国皇帝太宗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

东西配殿

东配殿在隆恩殿东厢。殿顶是歇山式,上铺黄色琉璃瓦,四面出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其下有低矮的石基座。门窗及梁柱一律以朱红油饰。殿内原有小暖阁及宝座等陈设,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使用主要有: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至昭陵,供存于东配殿。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当隆恩殿需要维修、彩画时,以东配殿暂时替代隆恩殿供奉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西配殿在隆恩殿西厢。建筑形式与东配殿完全相同。此处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西配殿在当时除作为佛事之地以外从不做它用。

焚帛亭

焚帛亭又叫"燎炉"或焚帛炉,坐落在隆恩殿西南。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制的小型亭子式建筑,全高约三米,正方形,边长一点五米,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亭子下部是须弥座,座上雕刻有各式花纹。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板、祝帛以及彩纸和金箔、银箔等祭品之处。

二柱门与石祭台

二柱门在隆恩殿后身,又叫"冲天牌楼"、"照牌"。门为一间,其上有一悬山式琉璃瓦屋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在两石柱之间有木板门,此板门常年关闭。石祭台在二柱门之后,长一丈八尺六寸,宽五尺,高四尺・用汉白玉雕造,造型是须弥座式,上面雕刻各种图案。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祀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之处。

大明楼

大明楼又叫"明楼",座落在方城北门上。楼为垂檐九脊歇山式顶子,上檐七踩,下檐五踩,均施以彩绘,其内为十字形穹隆顶。四面各有半圆形拱门,下部为方形台基,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台阶)。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满、蒙、汉三种文体。明楼之内立有一汉白玉石碑,碑高约六米,碑头为龙首,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满蒙汉三体"昭陵"二字。碑身竖刻有:"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体。大明楼是昭陵最高建筑,在历史上几次遭受雷火袭击,最严重一次是伪满康德四年(1936年)五月二十九日,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纹饰不全,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二丈二尺七寸(稍低于方城),周长二十七丈七尺。明楼拱门入口处的北墙上嵌着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的蹬道上下方城和宝城。

宝城、宝顶与地宫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长六十一丈,又名"罗圈墙"。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还有为排除积水的"荷叶瓶"等设施。宝城中间的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地宫在宝顶之下,是陵寝的"心脏" 部位。史证证明,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里葬的只是骨灰瓶。宝顶顶上栽有一棵榆树,取名"神榆",是效法永陵之举。

隆业山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土山。长一百一十五丈,高六丈一尺。取正南正北方位。此山于顺治八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隆业山的建造是出于"风水"的需要。按古代堪舆思想,一块好的风水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隆业山历经近三百年的风剥雨蚀,已经低矮许多,但对昭陵整体布局来说,仍不失其特色。

石象生

昭陵石象生立于顺治七年,共六对,安放于神道两侧,它们是石狮、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石象,这些统称"石象生",或"石兽群"。石兽下面有须弥座,高1米,长2.7米,宽1.5米,座上雕刻着纹样锦袱,四角各附一古钱。石象生的作用一是起到装饰点缀陵寝,再一是仪仗銮驾的象征。明清时代对石象生的使用制度有严格的规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

华表柱

华表往又有"擎天柱"、"万云柱"等名称。昭陵华表柱高约八米,围一米五以上。它的结构是由底座、柱体、云板、天盘、柱顶、护栏等部分组成。其用途主要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昭陵有华表往三对,一对在正红门外,距下马碑不远的地方,一对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对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华表的历史很久远,据说是古代"诽谤木"演变而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2303.html

更多阅读

沈阳祛痣平瘊网 祛痣平瘊多少钱

  沈阳祛痣平瘊网【◆网民信赖 ● 新农合γ医保定点 ▇沈阳东城胎记研究院▇网络预约胎记色沉检测独享特价368元、挂号费0元、预约成功无需排队,即可申请国内著名胎记医学医生专业免费咨询服务;当天就诊。】对于很多多样性疾病而言

清昭陵六奇 清昭陵被盗过吗

沿着如今沈阳的中央都市走廊一直向北走,有一条大街,名叫“北陵大街”。在这条大街的最北端是沈阳市内最大的一座公园“北陵公园”。这名子中的北陵说起来算是个俗称,这个“北”字是因为它位于老盛京城西北侧的五公里处,而那个“陵”字

清昭陵(沈阳北陵)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

  清昭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

沈阳昭陵正门外的两座下马碑 沈阳昭陵老照片

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因其位于市区北部,故得名北陵。昭陵陵区范围,三十年代沈阳市政公所公布的实测结果:南北5.1华里,东西为2.6华里,总面积为12.4平方里。

声明:《沈阳昭陵 沈阳昭陵 沈阳昭陵-景点介绍,沈阳昭陵-详细说明》为网友无敌欢喜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