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领域的新研究成果 刘经南 刘经南-经历,刘经南-研究领域及成果

刘经南,男,汉族,安徽蒙城人,1949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_刘经南 -经历


刘经南

1968年07月至1979年09月,任湖南省煤田物测队技术员、助工
1979年09月至1982年09月,在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学习
1982年09月至1986年10月,任湘潭矿业学院教师
1986年10月至1992年01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8月并入新武汉大学,2001年9月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师
1986年12月,晋升为讲师
1989年01月,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05月,晋升为教授
1992年01月至1993年12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兼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12月至1995年08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
1993年08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5年09月至1997年02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
1997年02月至2000年08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副厅局级)
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08月至2003年07月,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3年07月至2008年11月3日,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级)
湖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刘经南_刘经南 -研究领域及成果


刘经南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创立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GPS课程教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理论方面,他解决了二维坐标系问题,实现了三维GPS坐标与二维坐标系的转换,特别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分布式广域差分”技术,解决了国内许多GPS应用技术难题。该技术思路已在我国许多行业得以实施。湖北广域差分示范站的建立,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他设计的深圳GPS差分系统,目前也正在实施,建成后可以实现整个深圳与香港接壤地区的厘米级定位与测图。

在软件研制方面,他提出软件设计思想,先后主持编制了十余个应用软件成果,到目前已有六个软件进行了软件登记,包括海洋测绘软件和监控软件等。90年代初,其负责设计并领导完成的GPS数据处理综合软件包已占据国内80%左右的市场,同时出口日本等国作为随机软件,成为国外多家公司的配套软件。他为实现软件技术的产业化也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工作。

在工程应用方面,近几年他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全国多项工程项目,其中最典型的有国家GPSA、B级网建设工程;武汉、广州、贵阳、西安、兰州等大城市GPS控制网工程;深圳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和湖北广域差分示范站;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GPS形变监测系统。还为已发射的国家北斗导航卫星广域差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最早的、完整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案。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潜在效益。

在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安全形变监测系统的建设中,他作为项目组软件设计负责人,主持了软件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工作。其合理的网络设计思想,独到的软件设计与硬件选择方案的配合,使该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无人值守、连续自动运行的GPS监测系统。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该系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由于恶劣的阴雨天气,其它系统完全失灵,而该系统仍然正常工作,为洪水错峰和避免荆江分洪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多次嘉奖。

在军民共建方面,他积极参与军队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很早就与北方工业公司合作开发了火炮定位系统,实现了火炮的GPS定位;首先用GPS技术改造了靶场定位定向系统,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军事效益;并为军队建设广域差分系统的卫星应用工作献计献策。在为军队做贡献的同时,他也大力开拓民用市场,传播技术,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GPS应用工作,实施GPS工程。他还参与了地震局相关的网络工程,南沙科考导航,深圳、海南等地区城市形变量监测工程等。

他善于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作为学院院长,参与、组织了“大地测量学专业改造工作”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项目组一道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改革措施,专业改造的效果和效益显著。该项目分别获1997年湖北省教育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还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给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讲课,指导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GPS高级人才。

刘经南_刘经南 -主讲课程

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及其应用
已招研究生人数(硕、博):硕士生54人,博士生52名(包括已毕业研究生)

刘经南_刘经南 -在研项目

1、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密定位定轨软件研究,自然基金项目
2、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广域差分GPS接收机,市科委项目
3、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横向项目
4、GPS实时高精度土石方碾压施工质量监测系统,横向项目
5、CH-01工程,军工项目

刘经南_刘经南 -荣誉奖励

1986年获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7年获国家教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经南_刘经南 -社会兼职

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局协调成员
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通信学会副理事长

刘经南_刘经南 -人生信念


刘经南

大地测量学专家刘经南院士执掌武汉大学。上任之初,有人怀疑,工科出身的刘经南,能否把四所不同特点和文化的大学融为一体,并担负起为百年名校再续辉煌的历史重任。

明知压力很大,刘经南没有退缩:“校长这个工作挑战性很强,越是有挑战的地方,我越是感兴趣,碰撞越激烈,我越感到斗志旺盛。”

人事制度改革,一直被视为高校改革的雷区。刘经南上任伊始,就在全校推行“全员聘用制”,作为第一步,所有教师岗位公开面向全校、全国甚至全球招聘。

04年武大100个教师岗位,有30多位教师来自校外,16位从海外归来,“今年我们还要这样做”。下一步,武大准备对实验室人员及行政人员采取聘用制,校内外人员都可竞聘。

新的武大由原武大、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及湖北医科大学4所学科不同的大学合并而成,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武大文化,再塑武大精神,这是刘经南觉得最难的一点。

刘经南说,他们正在研究怎样建立和谐的武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及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塑造武大精神。

坚毅和知难而上,是刘经南的性格。大学毕业后,背着测绘器材,刘经南在湘鄂川的崇山峻岭野外工作11年,曾经九死一生,但他仍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业务,其建议曾为一项工程节约几百万元。

上世纪60年代起,空间测量技术方兴未艾,为把传统地面测量技术与空间测量技术结合起来,国际上曾先后出现3个转换模型。这3个模型孰优孰劣,一时成为这一领域争论焦点。

面对这一难题,1981年还是硕士生的刘经南勇敢地介入了这场争论,并证明出3个模型可以互相转化,有关模型不等价的争论也就没意义了。他还提出了第4个等价模型――“武测模型”,由此结束10余年国际学术争论。

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要测量出大坝在洪水压力下的位移,非常难,因为其精度要求达到亚毫米级。但刘经南率领的专家最后做到了。
做学问,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刘经南形象比喻,“每一个洞都要打透”。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传入中国。那时,确定卫星在天空中的轨道位置是最复杂、最尖端的热点问题,研究的人很多;用于飞机、火箭上的卫星定位方法,也很前沿。刘经南却没有跟风,他选择了并不尖端但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学术领域――卫星定位网即GPS网,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

在GPS网上,刘经南研究做得“透”。理论研究五六年后,刘经南又在产品商品化上花了2年,此后多年亲自做市场推广:在全国各地办学习班,解决用户问题。

从硕士毕业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只用了短短17年。而GPS网研究就花了他10多年,期间他一直没有转移方向,最终“在此领域树立了一个学术高台”:他研制出我国第一个GPS商品化软件,占领国内80%以上市场。2002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至此,他才转移到另一研究领域,成为中国研究广域差分技术的第一人,首次提出了分布式广域差分的概念。差分GPS是用于局部区域改进导航精度的一种技术,可分局域差分GPS和广域差分GPS两个类型。其中后者指的是较大范围内(几千公里)提供精度一致的差分GPS服务系统,它可提高GPS定位的精度。

刘经南不主张看上某个热门方向,就赶紧跟上,洞打得很多,但没有一个洞打得深,因此在国际科研竞争中难以留下自己的痕迹。

物理领域的新研究成果 刘经南 刘经南-经历,刘经南-研究领域及成果

刘经南_刘经南 -学术环境


刘经南

高校教育改革的尝试之作,发生在最近两年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提出要重“四学”,即“学者、学术、学科、学风”,刘经南解释说,高校应当营造一种让老师和学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环境,不要为评职称所累,不要为工作量所累,不要为各种评奖所累,而潜心于自己的专业,潜心于学术,潜心于创新。这需要用目标责任代替以工作量、文章、奖励、专利等为依据的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更加合理的科研评估体系。在科学研究中应当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承认科研失败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鼓励学者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刘经南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学科壁垒、部门壁垒制约了学术的发展和创新,制约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所以要创造一种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这种壁垒,形成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术的发展。

刘经南院士和河南的渊源很深。他大学毕业前的实习就是在新密矿务局。他说,最近一些年来过河南有五六次,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这一次来更有一种新的感觉。郑州有一种现代城市的博大气派。郑州作为中原重镇体现了它的风格和气度,有引领中原发展的实力。刘经南说,河南学生在武汉大学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学习刻苦、生活俭朴、志向高远,并且有一种责任感。这是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果。

刘经南对武汉大学毕业生在河南的工作情况感到非常满意。他说希望武汉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各行各业领袖型的人物。武汉大学河南籍的学生回豫工作后体现了学校这种办学理念,他们为故乡的父老乡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为他们感到骄傲。

刘经南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应当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只有通过中部的开发和西部的发展,国家才会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局面。他希望在河南工作的武汉大学校友,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在河南的发展起到引领性的、支撑性的作用,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2460.html

更多阅读

东新明珠幼儿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东新明珠幼儿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

第一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挑战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走向世界的大门;加入 WTO,要求我们采用世界通用的市场游戏规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在新世纪,道德的作用更显突出。新世纪的道德,不仅在国人之间发生作用,它还担负着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

巴寡妇清的最新研究成果 巴寡妇怀清

巴寡妇清的最新研究成果李永明2012年3月24日,央视大型纪录片《巴寡妇清》暨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长寿区凤凰大酒店举行。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先生主持,四川

明天公布丹东老葛的最新研究成果:

明天公布丹东老葛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盘第一波行情,春节后才能结束;  龙头券商股第一波的涨幅,应在三至四倍之间。  有理有据,足以使质疑者眼明心亮。作者:丹东老葛54 时间:2014-12-0417:04:25  @以前账号哪里去了 2014-

声明:《物理领域的新研究成果 刘经南 刘经南-经历,刘经南-研究领域及成果》为网友寻沫雨悠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