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 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纽芬兰渔场-发现经过

纽芬兰渔场,位于纽芬兰岛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了。1534年,由西欧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在寻找西北航道时意外发现。异常丰富的渔业产量有着“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九十年代之后已不可见。现今纽芬兰渔场已成为历史,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中的图2-2-9中,仍将其标明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 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纽芬兰渔场-发现经过

纽芬兰渔场_纽芬兰渔场 -形成原因


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它同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齐名。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
来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称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墨西哥暖流相汇,造成这一海域经常大雾弥漫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纽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
拉布拉多洋流(LabradorCurrent)为一个在北大西洋的冰冻洋流由北冰洋南部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省(Labrador)岸边,经过纽芬兰岛,再向南流向新斯科舍。拉布拉多洋流为巴芬岛洋流(BaffinIslandCurrent)及西格陵兰洋流(WestGreenlandCurrent)的伸延。

墨西哥湾暖流
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在大约北纬40度西经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湾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纽芬兰渔场_纽芬兰渔场 -发现经过


纽芬兰渔场15世纪末期,航海术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相结合,使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路、到世界各地探宝的热潮。150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领两艘帆船出海探航。船队先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卡波特考察了北纬64度的拉布拉多半岛东海岸,在经过今天的哈得逊海峡后,船队进入一片开阔的大海,卡波特将其命名为太平洋(即今天的哈得逊湾)。
因惧怕严寒和浮冰,船员拒绝深入“太平洋”探查,并以哗变相要挟,卡波特只得退出哈得逊海峡,并于1509年返航。虽然卡波特未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去亚洲的新航路,却发现了一个隐藏了千年的宝藏―――纽芬兰渔场。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惊的鳕鱼,卡波特这样描述:“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随着纽纷兰渔场这一渔业宝库的发现,大批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纷纷来到纽芬兰浅滩捕鱼,并在纽芬兰岛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渔村。
当时,欧洲有许多人还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是纽芬兰数量惊人的鳕鱼供应不仅解决了欧洲人的温饱问题,还为欧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海员:因为捕鱼作业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路途遥远,气候变化无常。由此培育出的训练有素的海员,后来成为英格兰和荷兰舰队的中坚力量,并在击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纽芬兰渔场在挽救了欧洲的同时,也挽救了当时被饮食禁忌所困的教会。天主教会规定在斋戒日不许吃肉,但是可以吃鱼。当时根据规定,星期五、复活节前40天以及宗教日历上特别加注的日子,都是不许吃肉的,而一年中这些日子加起来超过大半年。由于没有足够的鱼,这大半年的时间,教徒们就只能依靠素食和精神过日子了。长期吃素导致教士们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严重危及宗教在欧洲的传播和持续发展。鳕鱼干是一种耐保存又便宜的高蛋白食品,纽芬兰渔场源源不断的鳕鱼干使教徒的生活由苦熬变成享受,那些守斋日也变成了吃腌鳕鱼干的好日子。
鳕鱼成了16世纪欧洲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

纽芬兰渔场_纽芬兰渔场 -毁于贪婪


纽芬兰渔场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是如此之多,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捞捕殆尽。
纽芬兰海域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他们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向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继续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往返两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数日后大船满载而归,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
渔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渔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赶上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虽然捕捞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态的平衡。
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使渔场遭遇灭顶之灾。拖网船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在劫难逃。这一次,人们不需要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宽大的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
1949年,正当鳕鱼快要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纽芬兰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的第十个省。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陆续勘察纽芬兰渔场的鱼群状况,他们发现渔场的生产量开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经减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

过度捕杀鳕鱼带来的财富实在太诱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挡不了。他们把欧洲和美国的渔般排除到纽芬兰渔场之外,却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纳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这使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渔民失业。失去谋生手段的纽芬兰人被迫远走他乡,岛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流失了10%。
这还间接造成了岛上许多村镇的荒弃和不少家庭的破裂。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然而,直到2003年―――禁渔令实施了11年后,纽芬兰水域还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尽鳕鱼,如今却是踪影难觅。
更致命的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鳕鱼基因已经开始变异,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意味着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无奈之下,加拿大渔业部只得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_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

(Newfoundland)


纽芬兰①北美洲东海岸外大西洋岛屿,属加拿大纽芬兰省。在圣劳伦斯湾外。北以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望,西南以卡博特海峡和新斯科舍半岛相隔。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沿海多属60米以上悬崖,内陆则是岩石裸露、起伏不大的低高原,一般高度多在3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814米。主要河流均东北流注入大西洋。海岸曲折,多半岛、港湾。属寒冷大陆性气候。冬冷夏凉,较湿润,年雨量约1,000―1,500毫米。多雾。大部地区生长针叶林,以云杉、松为主。有铁、铜、银、石棉、石油等矿藏。东南面的纽芬兰浅滩,正当寒暖流交汇处,是世界最大渔场之一。

纽芬兰②加拿大东部的一省,是加拿大最年轻的省份,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第十个省。位于加拿大东北角,濒大西洋岸。由纽芬兰岛和拉布拉多半岛东部组成,两者之间为贝尔岛海峡隔开,最狭处仅15公里。面积40万5,720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湖泊和山岭。人口57.3万(1990),分布于沿岸的小城市,他们多以捕鱼为生。省会圣约翰斯。由于冬季海港冰封,渔船不能出海,渔民都过着半年捕鱼,半年领取政府失业救济金过活,加上近年各国政府不断扩阔沿岸捕鱼领域,加拿大渔船能进入作业的渔场越来越少,渔民的收入大受影响。海岸曲折。内地大部为高原。主要河流哈密尔顿河。拉布拉多铁矿的开发,使经济发展较快。铁矿石的产量占全国的52%。主要工业有造纸、纸浆、石油、水产加工等。主要城市有圣约翰斯、科纳布鲁克。

纽芬兰渔场_纽芬兰渔场 -主要海产

鳕鱼

鳕科(Gadidae)大型冷水性重要经济鱼,学名Gadusmorhua。产于北大西洋两侧,一般栖于近底层,其分布由近岸带到深海区。是名贵食用鱼,其肝可制鱼肝油。具三背鳍、二臀鳍、一腭须。体色多样,从淡绿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为暗淡红色到鲜红色;体上并有深色斑点。一般捕捞个体的体重可达11.5公斤(25磅),但最大的可达1.8米(6英尺)长,91公斤(201磅)重。以其他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食量大,是贪食的洄游鱼类。北太平洋东部及西部均产的大头鳕(G.macrocephalus)与大西洋鳕很相似,但较小,最大可达75厘米(30英寸),斑驳的浅褐色,侧线白色。
属冷水性底层鱼类,为北方沿海出产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鳕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5克、脂肪0.4克。其肉质白细鲜嫩,清口不腻、世界上不少国家把鳕鱼作为主要食用鱼类。除鲜食外,还加工成各种水产食品,此外鳕鱼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维生素A和D,是提取鱼肝油的原料。
鳕鱼大部分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温0℃~16℃的寒冷海里。

纽芬兰渔场_纽芬兰渔场 -鳕鱼邮票

1865年11月15日纽芬兰发行了一枚鳕鱼邮票,这是世界首枚鱼类邮票。这枚邮票主图是大西洋鳕鱼,邮票为雕刻版,绿色,面值2分。1865年发行的是薄浅黄色纸印刷,白纸印刷的到1870年才发行,所以严格说来,薄浅黄色纸印制的才是世界上第一枚鱼类邮票。在邮票主图上有一个错误,鲟鱼的尾部没有分叉,在1882年再次发行绿色和1887年发行橘黄色邮票时这错误才得以更正。
早期邮票的图案大多数是各国君主、统治者头像,如1840年英国发行的世界首枚邮票――黑便士邮票图案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为什么纽芬兰却是用鳕鱼图案呢?我们说当年最初的邮票问世时,它的作用是非常单纯的,纯粹为了当作邮资凭证,可是,不久以后,人们想到邮票上既然可以出现当今皇帝的仪容,自然也可以用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作为邮票的图案,于是加拿大的邮票就首开风气之先,它的邮票于1851年发行,所用图案竟是一条海狸,打破了一般国家以君主或国徽为图案的先例。纽芬兰位于加拿大的大西洋,1885―1933年一直为英国殖民地,1949年加入加拿大,纽芬兰也仿效加拿大,于1865年发行鳕鱼邮票。
由于纽芬兰是著名的世界三大渔场之一,而鳕鱼是该渔场主要捕捞对象,在当年纽芬兰的经济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足以与女王陛下相提并论。不过,纽芬兰人对女王还是效忠的,为了表示崇敬起见,特别将这些6枚一套邮票中面值最高的24分那枚印上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像,接着用女王丈夫的像作为中间面值(10分)的邮票图案,鳕鱼则是恭陪末座,由此可见,纽芬兰人办事,还是颇有分寸的。另一原因是用当地特产鳕鱼作图案,也是表明当地的特色。
不管是为了什么缘故,加拿大人和纽芬兰人硬要打破“人像”的传统,总而言之,人们从此发现了邮票图案中的“新大陆”,到了20世纪末叶之时,全世界各国邮票上纷纷出现了多彩多姿的事物,我们可以说纽芬兰的鳕鱼邮票,开创了专题邮票的新时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3784.html

更多阅读

老年斑的形成原因 老年斑是如何形成的,老年斑形成原因

?今天说下老年斑的形成原因:脂褐质色素在皮肤表面沉着人体在代谢过程中,细胞会产生一些不饱和脂质过氧化物及其分解产物,这是最终的代谢产物,也是一种不能为细胞排除的废物。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产物的堆积也会增多,普遍存在于人

眼袋形成原因 眼袋的形成原因有那些?

? ? 眼袋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统计学结果显示眼袋有遗传的倾向。除此之外,睡眠缺乏、休息不佳、长期焦虑、心情沮丧等因素均会促进眼袋产生或加重眼袋的程度。换个角度从解剖学来看,下眼睑脂肪团的增大和松垂、眼轮匝肌松弛无力

静脉曲张形成原因 怀孕时静脉曲张的形成原因

  怀孕时静脉曲张的形成原因1. 怀孕时体内荷尔蒙改变:增加的黄体素造成血管壁扩张,再加上怀孕时全身血流量会增加,使得原本闭合的静脉瓣膜分开,造成静脉血液的逆流。2. 胎儿和增大的子宫压迫血管:胎儿和子宫随孕期的增加而变大,压迫

声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 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纽芬兰渔场-发现经过》为网友提刂斬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