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简介 《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影片简介,《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是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凯瑟琳・德纳芙,杰拉尔・德帕迪约,保利特,达波斯特等联袂主演的一部爱情片。本片描述二战期间,在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戏剧照常上演,犹太籍的剧场主人兼编剧吕卡斯为了躲避纳粹的种族迫害,一直住在剧院的地下室,继续领导和排练他所编的剧目。这一切全都是通过他的妻子、著名女演员玛丽翁来完成。每次他靠地下室内的伪装通风系统来倾听舞台上的排练,同时也感觉到了玛丽翁和男主角的扮演者格朗惹之间产生了微妙的爱情。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他决定成全了他们。但格朗惹见到吕卡斯之后,决定到抵抗运动中去。巴黎解放了,玛丽翁站在舞台上,一手拉着丈夫,一手拉着情人,向观众频频谢幕。影片于1980年9月17日上映。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影片简介


《最后一班地铁》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吕卡斯由于来不及逃跑,只得让妻子玛莉翁谎称他已去美洲工作,实际上他躲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贝尔纳是爱国的青年演员,他进入蒙玛特剧院后,多次与玛莉翁合作,萌生了爱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玛莉翁的丈夫并未出走。贝尔纳毅然离开剧院,参加了抵抗运动组织。1944年6月,德军大败,吕卡斯才走出地窖,重见光明。此时,贝尔纳也再次回到剧院。

本片是舞台版的《日以继夜》,以戏中的方式描写战争、人性、爱情,虽然不是导演楚浮的最佳作品,但仍具有相当高的水准。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
MarionSteiner凯瑟琳・德纳芙[2]----
BernardGranger杰拉尔・德帕迪约[2]----
Jean-LoupCottins让・博莱特[2]----
ArletteGuillaumeAndréaFerréol[2]----
GermaineFabrePauletteDubost[2]----
DaxiatJean-LouisRichard[2]----
RaymondBoursierMauriceRisch[2]----
NadineMarsacSabineHaudepin[2]----
LucasSteinerHeinzBennent[2]----
Bernard'sReplacementChristianBaltauss[2]----
DeskClerkPierreBelot[2]----
ValentinRenéDupré[2]----
MarcAlainTasma[2]----
Jacquot'sMotherRoseThiéry[2]----

职员表


?制作人:弗朗索瓦・特吕弗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副导演(助理):SuzanneSchiffman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2];SuzanneSchiffman[2];让-克劳德・古卢姆伯格
?摄影:纳斯托・艾尔孟德罗斯
?配乐:佐治・狄奈许
?剪辑:MartineBarraqué
?艺术指导:Jean-PierreKohut-Svelko
?服装设计:LiseleRoos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Les Films du Carrosse [法国]

Société Fran?aise de Production (SFP) [法国] ..... (as T.F.1)

发行公司

Société des Etablissements L. Gaumont [法国] ..... (1980) (France) (theatrical)

MK2 Diffusion [法国] ..... (2007) (France) (all media)

MK2 éditions [法国] ..... (2000) (France) (DVD) (special edition)

Altomedia. Co. Ltd. [韩国] ..... (Korea) (DVD)

标准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国] ..... (USA) (laserdisc)

Umbrella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亚] ..... (2004) (Australia) (DVD)

United Artists Classics ..... (1981)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其它公司

Euro-Titres [法国] ..... titles

Pyral [法国] ..... sound re-recording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1980年9月17日

美国 USA1981年2月11日..... (New York City, New York)

美国 USA1981年2月19日

瑞典 Sweden 1981年4月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1年10月28日

芬兰 Finland 1982年9月24日

法国 France 2000年6月28日 ..... (re-release)

巴西 Brazil 2001年1月19日

以色列 Israel 2001年4月5日 ..... (re-release)

波兰 Poland 2001年10月13日 ..... (Warsaw Film Festival)

冰岛 Iceland2002年4月9日

香港 Hong Kong 2003年11月22日 ..... (re-release)

希腊 Greece 2005年8月5日 ..... (re-release)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影片特色

双层对应构成了这部影片的鲜明特色――它不仅止于“戏中戏”的基本套路,而是延伸到了剧院内外,地上地下,台上台下,戏剧与电影,虚构与纪实,象征与叙事……特吕弗甚至将他笔下的每个女性也都定位成“身上有两个女人”的双重性格,而与此相呼应着的则是双重的内在品性――最柔美的与最残酷的,最抒情的与最冷峻的,创造与摧残,理想与沦丧……从无所不在的两相对峙中,《最后一班地铁》从战争的硝烟中开向了辽阔的远方。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剧情介绍


《最后一班地铁》

1942年冬天,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法国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艰难与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法国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剧院看戏,而且虽然是战时,剧院的生意倒依旧很好,甚至有很多因为官方预订票位太多而被挡在门外的人。当然,占领方和法奸对戏剧内容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们更希望上演反对犹太人的戏剧。

领导蒙玛特剧院的犹太艺术家吕卡斯・斯达奈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谎称自己已经逃出法国,其实藏身于剧院地窖,准备偷渡到自由区再逃到西班牙去。剧院由他的妻子,原来是法国著名电影演员的后从夫进入戏剧界的玛丽恩主持,晚上,她偷偷的到地窖里和丈夫厮守。为了把戏演下去,剧院正在排演一部叫做《失踪》(据说是北欧艺术家的作品)的戏剧,原来在“大闺阁”剧院演出的演员贝尔纳・格朗热应聘成为了戏中的男主角。他身材高大,为人正直,幽默、好冲动,并很多情。其实,他还与地下抵抗组织有联系,甚至他将剧院的录音机改装后“借”给他在地下抵抗组织的同伴,装上炸药去进行刺杀。

这个时候,德军向自由区推进的消息使吕卡斯的逃亡计划化为了泡影。无奈之下他们将地窖改装成卧室,准备迎接漫长的甚至可能是无希望的等待。不过,吕卡斯也终于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他通过在通往舞台的暖气管道上开一个孔,可以在地下听到排练的情况并在晚上将改进的意见交给妻子。而她的妻子玛丽恩除了排练之外,还要通过才能平平但外界关系复杂的副导演杰恩鲁应付当局的戏剧检查,特别是有一个投靠德军的法奸艺评家达西先生,总是针对蒙玛特剧院的“犹太气息”进行挑衅。

另外,朴实的剧院值守西蒙爱上了法奸玛尔亭,虽然他可以通过她搞到战时紧缺的肉。扮演女仆的娜婷对自己的未来颇有野心,期待着一次薪水更高,更能够迅速功成名就的机会。而剧院聘用的化妆师阿丽斯被发觉和娜亭有同性恋倾向。

玛丽恩想尽了办法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使剧院能够生存下去,在排练中,玛丽恩与格朗热饰演一对恋人,玛丽恩的坚韧能干吸引着格朗热,而格朗热的正直、才华、热情与活力也在马丽恩的心中激起了波澜。然而他虽然多情,似乎对化妆师、娜亭、甚至玛尔亭都充满了兴趣,却对自己真正所爱的人玛丽恩不敢表白。藏在地下的吕卡斯因为对戏剧的兴趣似乎忘却了自己深处窘境,通过倾听,他不但一步步引导戏剧走向成功,而且也发现了格朗热的艺术才华。玛丽恩则在应付外面世界的困难的同时,同时应付着内心对情人的爱和对戏剧过分认真甚至有些挑剔的丈夫。

格朗热不断与反抗组织的人接头,同时他总是毫不避讳的展现他心里的爱国热情。达西终于从一个被捕的蛇头那里找到了吕卡斯的护照,他知道吕卡斯没有离开法国,在不断追捕这个犹太人的同时,他还渐渐收买副导演杰恩鲁,企图彻底搞垮剧院。

戏剧终于演出成功了,玛丽恩激动的吻了格朗热,而当她冒险离开众人到地窖告诉他这个喜讯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迷失在艺术中,认为演出仍有很多不足的丈夫挑剔的批评,他甚至作了笔记,要求她留下来和他共同探讨。玛丽恩知道这不可能,她回到地上的世界,继续周旋在各色人群之中。达西写出了评论,用恶意的语言抨击这部戏剧,在剧院同仁在小酒馆聚会的晚上,达西准备用另一家薪水优厚的剧院的邀请来拉拢格朗热,却被格朗热拖着要求他向玛丽恩道歉,最后扔到了街上。玛丽恩知道格朗热的做法会毁掉剧院,她生气的向格朗热声明,除了演戏,他们再没有任何关系。演出在继续进行,格朗热又一次去教堂与伙伴接头,他的伙伴却被盖世太保逮捕了。

《失踪》再一次上演,幕间却有两个盖世太保闯进来要搜查地窖。玛丽恩得到格朗热的帮助,将吕卡斯藏了起来,险险避过检查。事情过去后,在地窖里,吕卡斯问格朗热:“你爱他,她也爱你,是吗?”格朗热觉得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他向玛丽恩说要加入主战派。玛丽恩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情急之下打了格朗热一巴掌。然而在他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的那一天,她来到化妆室,两个人久久隐藏在心底的激情终于爆发出来……

战争结束了,达西被迫流亡、杰恩鲁因为关系网太复杂而被捕、娜亭声名大盛,化妆师阿丽继续在她身边工作。法国人仍然蜂拥向剧院观看戏剧表演……玛丽恩来到医院,看望受伤的格朗热,两个人激动的谈着话,似乎格朗热要永远的和她决裂,而玛丽恩则依依不舍……帷幕拉开,原来这是一场戏剧,蒙玛特剧院继续上演着戏剧,而在舞台上,玛丽恩一手拉着曾在地窖里困了800多天的丈夫,一手拉着情人,向观众谢幕。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关于名字

影片《最后一班地铁》所以起名为《最后一班地铁》,是因为战争当时的巴黎 ,夜晚十一点开始宵禁 ,人们的一切娱乐活动必须到点结束,结束之前演员和观众必须搭乘街头上的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特定的历史时期,最后一班地铁成为了此时此地,唯一连接剧院与观众的特殊纽带。

最后一班地铁 ,成为连接光明的特殊纽带。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关于开始


《最后一班地铁》

影片一开始 ,偷偷生活在地下的导演吕卡斯没以为然 ,他也只是认为 ,这些排演舞台上的角色对答,是属于艺术的创造。而且剧本失踪的女人,就是地下的吕卡斯写的 。在《最后一班地铁》演进到二十五分钟左右时候,电影情节发生到了地下。犹太男主人公吕卡斯讲道:我虽然在地下,却知道你们在地上的情况,尤其中午太阳明媚时,我知道你们又该吃午饭了。吕卡斯虽然在地窖暗中生活,但是对地表上面的光明充满期望 。吕卡斯对自然的呼吸 ,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分 。

这是《最后一班地铁》的绝对特色 。

白天 ,通风管道是吕卡斯唯一的生活 。夜晚 ,吕卡斯陪着观众消磨时光。等待着阴霾逝去。光明到来 。我通过影片看见,作为艺术家的吕卡斯 ,生活里仿佛简单的只有一只笔 。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关于结尾

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结尾,巴黎解放了。一个镜头显示了戏剧舞台上的一景医院里的戏。然后红色帷幕落下,女主角玛丽翁一手拉着丈夫吕卡斯的手,一手握着情人贝尔纳的手,他们登台,面容微笑,频频致谢观众 。他们的戏 ,还将继续演下去 ? 这一回演戏 ,男女主人公已经离开了那暗暗的通风管道 。回到光明的中间 。

这当然是 ,特吕弗导演有意安排的《最后一班地铁》终局一幕情景 。法国《观点》杂志评称 ,本片新浪潮一代名导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是 “ 痛苦与欢乐,欲哭还笑的力作 。” 的确 ,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结束 ,只是意味着舞台上面一出戏剧艺术的全胜终结 。其实同时 ,生活中间人生的戏 ,才刚刚开始拉开序幕 。戏剧和人生 ,永远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形同纽带。

最后一班地铁 ,连接光明的纽带。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情节进展

影片《最后一班地铁》里的情节进展,也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演练 。除了影片人物的表现绝色,影片色彩也是迷人联想的重头戏份。大红色调,主要配置角色人物的黑色衣裳 ,金色发型 ,闪烁眼神 。

影片《最后一班地铁》描写的是1942年9月德军占领下的法国 。当时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吕卡斯来不及逃跑,只好谎称流亡美洲。实际上他是暗暗躲在自家地窖里,继续进行地上新戏排演。反战爱国者贝尔纳进入蒙玛特剧院后,在与女主角玛丽翁合作中,萌生爱情 。然而一次偶然机会,贝尔纳发现玛丽翁的丈夫就在身边 。于是贝尔纳毅然离开剧院 ,上了抗战前线 。

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暗中男主人公吕卡斯的心灵世界是相当挣扎的。也是这位曾经的剧院经理,突然有一天,吕卡斯在暗夜里对妻子玛丽翁讲道 :戏中女主人公确实应当,深情一些。再深情一些。吕卡斯导演的这出戏名叫做失踪的女人 。导演为了艺术 ,正在痕情舍我。

吕卡斯是通过那线型般的地下管道 ,呼吸天空 ,感知人间的 。暗暗的通风管道 。在感受吕卡斯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玛丽翁的饰演者卡特琳娜 德娜芙脸上,露出了惶惑不解的神色 。她正把剧情混为生活 。女人总是敏感的 ,女性总是具体的 。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演员介绍


凯瑟琳・德纳芙

凯瑟琳・德纳芙 法国影坛常青树,有“冰美人”之称,集美丽和高贵于一身。生于巴黎演艺世家,13岁跨入演艺圈,在明星姐姐引荐下进军影坛。1963年主演《瑟堡的雨伞》后逐渐走红,1966年主演《白昼美人》,成为国际知名明星。40年来在法国影坛的地位岿然不动,尤其是成为全球各地艺术院线追捧的影人。

代表作品:《秋水伊人》 《冷血惊魂》 《白日美人》 《驴皮公主》 《最后一班地铁》 《美国旅馆》 《我最爱的季节》 《旺多姆广场》 《印度支那》 《夜风》

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国宝级演员,拍片超过一百部,在多个影展获影帝称号。1996年获得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位勋章”。并无俊俏的外表,但成为欧洲最多产的电影明星。擅长各种电影类型,表演饱满,具深厚的爆发力。出身贫寒,从小涉足犯罪世界,被一个在戏剧学院就读的朋友偶然拉进演艺圈。曾经历一场车祸和一次飞机相撞事件,并且做过心脏手术,但依然保持超人般的工作效率。每年都有数部作品推出,其中不乏大量佳作。

杰拉尔・德帕尔迪约(G érard Depardieu)可谓当今法国最具实力的男影星之一。不 管是他演的历史剧还是喜剧,都能吸引来各个阶层的观众为他拍手叫好。 身高1.80米,出生于1948年12月27日的德帕尔迪约曾经是一个失足少年,整日在大街上 游逛。后来,他参加了一个名为“火车站咖啡馆”的剧团的巡回演出,同帕特瑞克・德瓦尔 和一个艺名为“喵喵”的演员合作,从而走上了演艺的道路。 在几部电影中饰演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之后,德帕尔迪约终于凭借由贝特朗・伯列 尔(Bertrand Belier )执导的《华尔兹舞女》一片获得了满堂喝彩,从而成为影坛上一颗 引人注目的新星。在这部影片中,德帕尔迪约为法国电影开创了一种新的英雄形象,这也使 得他在观众中的人气陡增起来。在此之后,德帕尔迪约不断地探索、尝试了很多不同类型的 银幕形象,由于他对角色有着高度的塑造力,因而成为大家公认的法国80与90年代最受欢迎 的男影星。

作为德帕尔迪约在电影上所获得的成就的肯定,恺撒奖的最佳男演员奖项曾两次颁发给 他,一次是因为他与卡特琳娜・德纳芙(Cathrine DENEUVE)(点击可得此人介绍)合作拍 摄的《最后一班地铁》(1980年),一次是因为电影《贝尔热拉克》(1990年)。此外,德 帕尔迪约还曾因第二部片子获得过奥斯卡奖提名。他长期以来塑造的一系列角色也为他带来 了许多国际电影节上颁发的大奖。 1996年, 德帕尔迪约终于作为一名硕果累累的演艺界巨星获得了由法国政府颁发、代 表法国最高荣誉的“骑士勋位勋章”。 杰拉尔・德帕尔迪约的妻子是伊丽莎白・德帕尔迪约,两人曾在电影《Jean de Florette》 中合作。他们拥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纪尧姆・德帕尔迪约也是一名演员

他从1965年从影以来,至今已参演了89部电影,其中与世界级导演合作的影片有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贝尔托鲁奇的《1900》等等。他不但威尼斯影帝与凯撒影帝,更是每年嘎纳影展的座上宾与评委会成员。

《基督山伯爵》是德帕迪约的首部电视作品,由他扮演大仲马笔下的埃德蒙・邓蒂斯。这部伤作品自在私营频道法国电视一台播出后,受到法国观众的一片赞誉,在欧洲其他国家也都产生了很大反响。

另一部由他主演的电视剧《巴尔扎克》在法国本土还并未上映,所以在去年的4月17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了全球首映。在今后的几年他还将陆续参演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三剑客》等电视剧。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影片花絮

花絮部分更是精彩,正片提供了本片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和历史学家让-皮埃尔・阿泽玛的评论音轨,自带评论音轨英文字幕,另外一版据此翻出了评论音轨中文字幕。其它花絮还包括:本片的引言(5分钟)、1980年本片上映时特吕弗接受电视台的采访(5分钟)、特吕弗谈阅读的乐趣(4分钟)、当年《最后一班地铁》在恺撒奖上拿奖拿到手软的盛况(9分钟,非常精彩,颁奖人和获提名者中不乏法国影坛超级大腕)、4分钟的1980年公映版中未出现的片段(可以单独在这里观看,也可以在正片中看)、一堆预告片。另外,R9的外包装封面设计别具一格,将背景设计成舞台形式,影片海报被放在架上彷佛一出今晚开场戏的介绍一般,与影片情境颇为相符

影片简介 《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影片简介,《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幕后制作

本片是舞台版的《日以继夜》,以戏中戏的方式描写战争、人性、爱情,戏剧性丰富,演员的表现也有吸引力。虽然不是导演的最佳作品,但仍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获十项法国凯撒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本片于1980年由法国高蒙影片公司协同多家著名电影公司强力联合推出。是新浪潮元老、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颠峰之作,影片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曾破记录地荣获第六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最佳制作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剧本十项大奖,并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举成为当年电影界的最大赢家。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导演介绍


《最后一班地铁》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国导演。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15岁在巴黎发起电影俱乐部。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1957)预告了“第一人称”影片的到来。

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忧郁的影象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跟别的新浪潮导演相比,特吕弗避免了政治化倾向,风格雅俗共赏,显示出雷诺阿等人的影响。他欣赏的好莱坞影人包括希区柯克、霍克斯、约翰・福特和奥逊・威尔斯。他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比真实生活更浪漫化。在某些作品中他也会亮相在银幕上担任演员。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影片奖项


《最后一班地铁》

获奖: 第六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1981年

最佳影片: 最后一班地铁

最佳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最后一班地铁 最佳男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

最后一班地铁 最佳女演员:卡特琳娜・德纳芙

最后一班地铁 最佳摄影:纳斯托・艾尔门德罗斯

最后一班地铁 最佳剪辑:马蒂娜・巴拉克-居里 最后一班地铁

作为特吕弗晚年的最高峰,该片曾囊括法国电影凯撒奖的十项大奖殊荣,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等。 同时还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题名"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影片评析


《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之美真正得以成立的内在基点,其实在于它的精神指向,那就是透过战争对人性做出的乐观评价,对法兰西民族精神的尊崇,以及对生命价值、艺术功能等的充分肯定。这可能正是它在获得艺术界高度评价的同时,也获得了法国观众的广泛认同和欢迎的原因。在凯撒奖上大获全胜的十年之后,《最后一班地铁》再获殊荣,1990年它被评为“法国80年代最佳影片”,这当然不仅包含着对它艺术美的赞许,更包含着对它所准确呈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珍视。

以最细致、优雅、温情的笔调,特吕弗用占领区艺术家的故事,描摹出了一个真切无比的历史的横断面,告诉了我们在一个非常时期,在一个崇尚艺术的国度中,一些普通生命的真实状态。战争注定不是这类作品的主角,暴虐的厮杀,轰鸣的枪炮都退为背景,但战争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人性的实验室,艺术家很像是高明的实验员,为观众展示着极端条件下发生在实验室中的各种人性反应。在二战这个摆放着诸多惊悚骇人器具的实验室里,特吕弗为我们呈现出来的人性景观是令人又悲又喜的――虽然有着投机、叛卖、妥协、委曲求全,但更有着坚韧不屈,乐观明朗,向美之心;虽然生活千疮百孔,

布满哀伤,却依旧美丽动人;尽管战争便是人类制造出的最丑恶的疮疖,但人类尚未丧失对它进行修复和调治的能力。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女性对美的维护也从未丧失――她们用染料涂在腿上充当丝袜,甚至没有省略掉腿后那一条直直的黑线;爱情的鲜花依旧悄然绽放――每个人仍在编织着自己或真挚纯美或黯然神伤的感情故事;创造的激情并没有熄灭――犹太导演吕卡斯通过暖气管道一丝不苟地遥控着舞台,艺术家们仍敬业如常;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没有止息――犹太小姑娘用围巾遮住胸前的黄色星形标志冒着生命危险到剧院看戏……不管现状如何恶劣,但生活永远鲜丽如新,即便湮没于黑暗,而生命之树永远常青,正是这种生生不息,使战争终将走向人民的胜利,使法西斯主义必遭历史的审判――这是特吕弗从战争这个实验室中提供出来的一份人性报告的基本结论。

巴黎蒙马特剧院――这是特吕弗特意为我们选取的一个“观战”景点,因为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饥寒交迫,鬼影幢幢,剧院几乎成为巴黎人逃避现实苦涩的最佳场所,因剧院经常爆满,票房窗口时时人头攒动。尽管外面的世界正在流血,警车尖利地呼啸而过,空中的战机盘旋低徊,失踪与逮捕如家常便饭,但舞台上的艺术家们仍在竭力看护着舞台这块净土,而台下的观众则藉此顽强地留守着生活中那份日遭蹂躏的优雅。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战争使日常生活陷入饥馑困窘、连生命都受到威胁恐吓时,法国人仍旧在用属于他们的艺术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美丽与敏感,细腻与情致,而这本身就含有对苦难的傲视与轻蔑,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雍容与强大。

艺术、爱情、美,似乎是法兰西民族须臾不可缺的养料,它们就流淌在这个民族的血管里,化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哪怕身临险境,他们依然艺术唯美,依然细腻婉转,依然浪漫多情,《最后一班地铁》正是由此巧妙切入,将最法兰西式的爱国主义用最法兰西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他们有一个独特的逻辑――反战爱国其实便是爱艺术,爱美,爱爱情……反之亦然,这一如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爱法国便是爱美丽的法语,而爱美丽的法语就是爱法国,用这样感性而象征的方式,法国人委婉地做出了本民族对于战争、对于和平的个性化表达。他们的方式看似平和淡然却又深刻入骨,因为它连通着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因而能直抵民族精神的根部。

《最后一班地铁》并不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史诗性画卷,它不令人荡气回肠,却使心绪驿动难平。它恰如原样的生活,复杂、细碎、纷繁而活色生香,因而几乎能让人从中闻到一个逝去时代的温热气息,甚至能看到跃动在那些陈年旧事上的真实光泽。它的触角如生活本身那样四处伸展,它的矛盾亦如生活本身那样自然流淌,它所提供的讯息就如生活本身能够提供给我们的那么多,所以每个人尽可根据自己的眼光和理解得出自己的印象和概括。它的每个细节都被苦心经营,每帧画幅都蕴含着情愫,每个场景都饱含意趣,每句对话都暗藏心机,因而处处有戏,处处有情,它禁得住一看再看――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看似日日平凡,但总有新的景象,新的况味,从而值得我们满怀期待地日复一日。“上帝存在于细节当中”,《最后一班地铁》在深入细节的能力及对细节的把握上简直令人吃惊,它能将种种感受从你的每个毛孔渗透进去,继而弥漫开来,扩散至全身,最终引起持久的震荡。这是导演艺术功力臻于炉火纯青的证明。仅此,特吕弗就值得人们向他脱帽致敬。

双层对应构成了这部影片的鲜明特色――它不仅止于“戏中戏”的基本套路,而是延伸到了剧院内外,地上地下,台上台下,戏剧与电影,虚构与纪实,象征与叙事……特吕弗甚至将他笔下的每个女性也都定位成“身上有两个女人”的双重性格,而与此相呼应着的则是双重的内在品性――最柔美的与最残酷的,最抒情的与最冷峻的,创造与摧残,理想与沦丧……从无所不在的两相对峙中,《最后一班地铁》从战争的硝烟中开向了辽阔的远方。“剧院”虽代表着一方净土,但又与外面的现实世界息息相通,著名女演员玛丽翁一边肩负着在危局中维持剧院运转的重任,一边为让自己犹太丈夫出逃而四处秘密联络,

一边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情感骚动;充满灵感的男演员贝尔纳处处留情,但在他放浪不羁的外表下却是一颗投入抵抗运动的勇敢的心,他甚至偷来剧院的收音机改装成炸弹去行刺;副导演让路普性格温良善解人意,因为谁也不想得罪而到处逢迎,成为战时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看似乖巧的年轻女演员娜婷实则怀揣个人野心,她成天奔波于各种演出场地,只要能出人头地,她并不觉得坐在德国人的军车上什么不适;剧院值守雷蒙憨厚幽默,心地纯正,却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痴情竟将法奸当作心上人引入剧院酿出祸端……而就在这些人的脚下,在蒙马特剧院的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隐藏着他们才华横溢的经理和导演吕卡斯,他在这里度过了813 个没有阳光的日子,即便如此,他仍用自己的才智为地上的人们送去了艺术的阳光……

电影本身与片中戏剧家们所排演的挪威戏剧《失踪的女人》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套层结构,观众在欣赏一部影片的同时也欣赏到了一部戏剧的高潮部分,这不仅提供了双重的视觉享受,也由电影与戏剧的不同特质而划出了两个不同的表现区域,电影是纪实风格的,素朴、自然、流畅,如一条波澜不兴的河流,而戏剧是象征化的,激情、夸张、诗意,戏剧的介入如将一座华美的建筑映到了水中,水面由此漾起了迷离的光色。电影戏剧、纪实象征,其实又对应着关于生活艺术的思考,而在这个繁复的双面系统中,司空见惯的三角关系的演绎也有了另外的深意。吕卡斯是位纯粹的艺术家,书生意气,远离政治,即使外面的世界天地翻覆,自己身陷地下非人的环境中,仍旧只沉迷于他的戏剧乌托邦,而贝尔纳是激情狂野而生机勃勃的,他也许不如吕卡斯优雅,却更热血奔涌,他爱自己的祖国,就像他爱所有美丽的女性那样自然而然,他对一向如履薄冰、委曲求全以使剧院苟存于乱世的玛丽翁嚷道:“戏院是满座了,可监狱里同样也满座!”

两个截然不同的男性人物或许代表着特吕弗心目中艺术必备的两个方面,一是它介入现实的部分,一是它超越现实的部分,一方激情,一方理性。玛丽翁是吕卡斯与贝尔纳的焦点,她连接并平衡着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她既是现实而理智的,又是神秘而不可测的,因此她让两个方面都又爱又恨。特吕弗想说的是:艺术不能不介入社会生活,否则将是冷漠而缺少生气的,在片尾剧终,电影戏剧、纪实象征、生活艺术全部汇合到了一起,三位主人公从幕布后走出,玛丽翁一手拉着吕卡斯,一手拉着贝尔纳,向观众致意,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刻。

特吕弗不光是艺术形式的革命者,电影语言创新的旗手,也是一位叙事大师。因此他有能力将如此丰富的思考、寓意、象征,融化到一个关于二战的历史故事中去,而这种整合完成得了然无痕、浑然一体。这一点尤为值得中国艺术家关注,因为基本叙事能力的缺失,几乎使包括当代“大师”级的艺术家也面临危机,感性基础及叙事铺垫的严重不足,致使他们的观念表述或成为枯瘠干涩的说教,或流于故作玄奥的空洞。而即便法国新浪潮的鼻祖,也并不刻意将自己的意念悬置起来,架空在人类的情感之上,从《最后一班地铁》来看,特吕弗从不跳出来指手画脚,也不轻易论断是非,

塞给我们一个他所认定的答案,他只是用智慧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切入真实情境的契机,然后他便坐下来与大家一块平等地感受、平等地探讨。当然,他决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观察者,一个没有观点的陈述者,他是将自己极度敏锐的心灵所读到的人生内容、生命感触,不带任何偏狭和排斥地用电影的方式转放给大家。特吕弗一向被认为是电影领域中最好地继承了法国人道主义的艺术家――这源于他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灭的温情与爱心,对人类命运的焦灼与期冀,但我以为,其实连同他平等的视角,他知心的讲述方式,他所采用的敞开而自由的结构,都在清晰地证明着这一点。

《最后一班地铁》是中国观众接近特吕弗的开端,而这部作品却已是他暮年的巅峰,得以领略他青年时期为新浪潮所贡献的力作,在我们来说肯定是1987年《最后一班地铁》公映之后的事情了。这种逆向的回溯带来了不小的惊奇和困惑――创作了如此宽博、含蓄、醇厚、温情的《最后一班地铁》的特吕弗,在他27岁时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四百下》中,竟是那般凄怆、偏激、躁郁,虽然细腻、抒情的品质一以贯之,但《四百下》无疑是一个极端的青春版本,但难以想象特吕弗是如何从那一派情天恨海、激愤满腔中出离,又渐渐走入这《最后一班地铁》的呢?对于特吕弗在这部影片中的和平“回归”,当年一些法国的批评家曾认为这是特吕弗对自己的背叛,其中也包括对他少年意气时所抨击的电影类型的妥协。可我们从这种逆向的反视中,反而体味到了一种历尽劫波其犹未悔的感人境界――那个悲伤的流浪青年,痛苦的反叛者,在临近他生命终点的时光,突然讲述了一个他从不曾涉及的二战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美丽,令人悲辛交集,令人爱意缱绻……

愤懑、感伤与挚爱、温情是一体之两面。

《最后一班地铁》是特吕弗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含泪的微笑。

最后一班地铁_《最后一班地铁》 -相关影评

关于出路的反思

电影与其他几大门类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个令人羡妒的工业文明的孩儿从1895年诞生之初,就有着海纳百川般的气魄与胃口。电影史上的5年,相当于文学史上的一代。也许就像美国人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封建传统,而成为世界上最彻底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电影一身轻松的走进了现代主义时代。其实,就算我们看到的几乎是最早的,像个样子的电影――《党同伐异》,那种用三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故事叙述统一主题的手法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颇为摩登的。

现代主义时代是一个动荡、叛逆、荒谬与异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丰富、激动、理想与创造的时代。各个艺术领域造就的大师们在今天与那些古典主义的先贤们共同站在接受后人敬仰的神殿上。现代主义电影最重要的一次艺术革命,是诞生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这场运动中被称为三个火枪手的戈达尔、特吕弗和夏布罗尔用迥异寻常而激烈叛逆的手法和主题在同样震耳欲聋的褒与贬中闯荡生存。像Beatles的歌曲一样,这些作品理所当然的成为了60年代留给我们的珍贵回忆。后来,特吕弗和夏布罗尔的锐气渐渐的留给岁月了,只有戈达尔仍坚持每部作品都成为一部新的“处女作”,一颗充满不妥协敌意的燃烧弹,尽管他没能成为西方末日的预言者,他却以一个对资产者世界万分厌恶的“坏孩子”的嬉笑叫喊,使爱看电影的资产者在近30年的时间里体会了心惊胆战。

时光流转,特吕弗在“新浪潮”的昔日辉煌过去20年后,拍摄了这部《最后一班地铁》(The Last Metro)。相信你一定从很多地方读到过这个名字。如果你不知道曾是法国最美丽女性的卡特琳娜・德诺芙,也至少听过德帕迪约在今天的鼎鼎大名。当然,对于很多看电影只图情节与娱乐的观众来说,导演是谁并不重要――可见光靠电影自给自足的宣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炒作让我们觉得恨之入骨却又难舍难离。

1980年的特吕弗已臻暮年,这部电影也真的像一个老人讲的故事,有着老成持重的机智、纯熟完美的技巧、脉脉动人的温情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宽容。电影问世的时候,影评家褒贬不一,反对的声音大多是:特吕弗拍出了一部他在少年意气的时候曾经激烈批判过的那种电影。看来,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政治还是艺术上,始终如一的信仰都被很多人们认为是高贵的品质。但无论如何,即使是最激烈的影评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真正有魅力的电影。影片在演员、布景、摄影、灯光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充分展现了特吕弗作为老电影大师的智慧和才华。也许特吕弗是在用他的影片告诉我们,他可以用《四百击》那样的叛逆打动我们,换过了经典的故事与形式,他照样可以做到。

然而,《最后一班地铁》就因此而成为一个只有技巧而思想上乏善可陈的电影了么?因为它用了经典的形式,你便认为你可以轻而易举的读懂特吕弗的话语么?我带着这样的怀疑重新獯完了全片。

一般认为,特吕弗借助这部电影复原了整整一个时代,生动的表现了占领时期巴黎知识分子艰难困苦却顽强乐观的生活风貌。也就是说,特吕弗1980年突然间想到了二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于是决定在垂暮之年来拍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于是他与S.谢夫曼,J.C.戈伦贝尔就编出了这个占领区艺术家们的小故事。

可是,为什么特吕弗要在垂垂老矣的年纪拍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要将主人公定位于剧院的表演艺术家?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在地下倾听并秘密指挥排练的犹太艺术家?为什么要将它命名为《最后一班地铁》?为什么要安排蒙曼特剧院和占领区这一小一大两个舞台?我不相信你可以把这一切的解释都归于偶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1942年冬天,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法国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艰难与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法国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剧院看戏,而且虽然是战时,剧院的生意倒依旧很好,甚至有很多因为官方预订票位太多而被挡在门外的人。当然,占领方和法奸对戏剧内容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们更希望上演反对犹太人的戏剧。

领导蒙玛特剧院的犹太艺术家吕卡斯・斯达奈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谎称自己已经逃出法国,其实藏身于剧院地窖,准备偷渡到自由区再逃到西班牙去。剧院由他的妻子,原来是法国著名电影演员的后从夫进入戏剧界的玛丽恩主持,晚上,她偷偷的到地窖里和丈夫厮守。为了把戏演下去,剧院正在排演一部叫做《失踪》(据说是北欧艺术家的作品)的戏剧,原来在“大闺阁”剧院演出的演员贝尔纳・格朗热应聘成为了戏中的男主角。他身材高大,为人正直,幽默、好冲动,并很多情。其实,他还与地下抵抗组织有联系,甚至他将剧院的录音机改装后“借”给他在地下抵抗组织的同伴,装上炸药去进行刺杀。

这个时候,德军向自由区推进的消息使吕卡斯的逃亡计划化为了泡影。无奈之下他们将地窖改装成卧室,准备迎接漫长的甚至可能是无希望的等待。不过,吕卡斯也终于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他通过在通往舞台的暖气管道上开一个孔,可以在地下听到排练的情况并在晚上将改进的意见交给妻子。而她的妻子玛丽恩除了排练之外,还要通过才能平平但外界关系复杂的副导演杰恩鲁应付当局的戏剧检查,特别是有一个投靠德军的法奸艺评家达西先生,总是针对蒙玛特剧院的“犹太气息”进行挑衅。

另外,朴实的剧院值守西蒙爱上了法奸玛尔亭,虽然他可以通过她搞到战时紧缺的肉。扮演女仆的娜婷对自己的未来颇有野心,期待着一次薪水更高,更能够迅速功成名就的机会。而剧院聘用的化妆师阿丽斯被发觉和娜亭有同性恋倾向。

玛丽恩想尽了办法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使剧院能够生存下去,在排练中,玛丽恩与格朗热饰演一对恋人,玛丽恩的坚韧能干吸引着格朗热,而格朗热的正直、才华、热情与活力也在马丽恩的心中激起了波澜。然而他虽然多情,似乎对化妆师、娜亭、甚至玛尔亭都充满了兴趣,却对自己真正所爱的人玛丽恩不敢表白。藏在地下的吕卡斯因为对戏剧的兴趣似乎忘却了自己深处窘境,通过倾听,他不但一步步引导戏剧走向成功,而且也发现了格朗热的艺术才华。玛丽恩则在应付外面世界的困难的同时,同时应付着内心对情人的爱和对戏剧过分认真甚至有些挑剔的丈夫。

格朗热不断与反抗组织的人接头,同时他总是毫不避讳的展现他心里的爱国热情。达西终于从一个被捕的蛇头那里找到了吕卡斯的护照,他知道吕卡斯没有离开法国,在不断追捕这个犹太人的同时,他还渐渐收买副导演杰恩鲁,企图彻底搞垮剧院。

戏剧终于演出成功了,玛丽恩激动的吻了格朗热,而当她冒险离开众人到地窖告诉他这个喜讯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迷失在艺术中,认为演出仍有很多不足的丈夫挑剔的批评,他甚至作了笔记,要求她留下来和他共同探讨。玛丽恩知道这不可能,她回到地上的世界,继续周旋在各色人群之中。达西写出了评论,用恶意的语言抨击这部戏剧,在剧院同仁在小酒馆聚会的晚上,达西准备用另一家薪水优厚的剧院的邀请来拉拢格朗热,却被格朗热拖着要求他向玛丽恩道歉,最后扔到了街上。玛丽恩知道格朗热的做法会毁掉剧院,她生气的向格朗热声明,除了演戏,他们再没有任何关系。演出在继续进行,格朗热又一次去教堂与伙伴接头,他的伙伴却被盖世太保逮捕了。

《失踪》再一次上演,幕间却有两个盖世太保闯进来要搜查地窖。玛丽恩得到格朗热的帮助,将吕卡斯藏了起来,险险避过检查。事情过去后,在地窖里,吕卡斯问格朗热:“你爱他,她也爱你,是吗?”格朗热觉得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他向玛丽恩说要加入主战派。玛丽恩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情急之下打了格朗热一巴掌。然而在他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的那一天,她来到化妆室,两个人久久隐藏在心底的激情终于爆发出来……

战争结束了,达西被迫流亡、杰恩鲁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4002.html

更多阅读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树叶贴画教学反思

一、导入,揭示主题师:今天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随手捡了一片树叶,大家看着这片树叶,你有什么感受?生纷答师:虽然变黄了还是一片挺美的树叶,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凉,树叶纷纷离开了它们的大树妈妈,这时候大树妈妈就剩下最后一片树叶了,这最后一片

声明:《影片简介 《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影片简介,《最后一班地铁》》为网友水问鱼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