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分别担任原地质研究所和原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国家学术机构。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两所整合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环境与灾害、矿产资源“三足鼎立”的研究格局。2004年将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的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2006年整合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建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研究所(北京本部)现设有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岩石圈演化、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电磁与空间物理等八个研究室。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及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并于2007年获批建设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此外先后还拥有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青藏高原东部隆升的深部结构与地表过程响应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以及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重点等百余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建立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出了应有贡献。刘东生院士获得的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现有职工544人(包括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93人),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393人(包括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科研人员296人。另外,研究所(北京地区)共有支撑系统技术人员55人,管理人员45人。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约400人,硕士生约240人,在站博士后约100人。

研究所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最完备的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其中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地球深部结构观测、地质年代学测定、空间环境探测、古环境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计算等六大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研究所图书馆目前藏书约35000余册,中外文学术期刊现刊350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研究所主办《地球物理学报》(SCI收录) 、《岩石学报》(SCI收录) 、《第四纪研究》、《地质科学》、《工程地质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等六种国家一级学术刊物。

研究所目前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等三个国家一级学会的挂靠单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组织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现任所长


朱日祥朱日祥,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法国奥尔良大学荣誉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首届"百人计划"优秀科研团队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150篇被SCI收录;被SCI引用1000余次。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极性转换期间地磁场形态学、地质时期地磁场古强度变化与地球深部过程的相关性以及沉积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主持创建了集成岩石磁学、古地磁学和氩-氩同位素定年研究的综合实验室,开拓了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该实验室已成为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领域国内外研究中心之一,提升了我国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所务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1955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78-1981年在山西大学物理系任教。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球磁场与地球内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研究所各项工作,分管研究所基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广山:1951年2月出生于广西宜山县。1969年2月―1989年9月在部队服役。先后任战士、班长、宣传干事、股长、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1989年转业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作,先后任党办副主任、组织人保处处长、中心党委副书记、书记兼中心副主任。2003年5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兼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兼副所长。分管研究所人事工作、行政后勤工作、图书情报工作、离退休干部管理等工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长春:1963年11月出生于河北保定市。1991年在法国波尔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拼搏者”称号,同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优秀留学回国工作人员”称号。主要从事勘探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古潜山构造类型及其成藏模式及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完成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最佳孔径方法的研制及软件集成;实现了潜山油藏类型及成藏建模,并在油田得到良好应用,为中国东部前第三系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关键测试技术。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分管研究所对外科技合作、兰州油气中心工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1962年8月出生,安徽省庐江县人。1980年入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1990年获岩石学博士学位,1992年被聘为长春地质学院教授,1995-1996年在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学习,2003年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百人计划”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东部花岗岩时代、成因、地壳增生与岩石圈地幔形成演化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收录,SCI引用1000余次。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土资源部等项目的研究。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研究所科研、科技支撑系统和教育工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平:1963年12月生,籍贯江苏。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球化学领域研究,曾先后在意大利国际地热研究所、冰岛国家能源局和美国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培训或进修,曾8次进入西藏开展野外工作,参加过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推动我国高温地热田气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一部。并获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原地质矿产部勘查三等奖(1998)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3)等。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所党委委员、工会和职代会副主席,所长助理,并于2006年当选为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研究所财务、基建及外事工作。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展战略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位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1917年11月生,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亚欧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系,嗣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政务院地质部工程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主席,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环境顾问组组长,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刘东生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学家,高山和极地科学家。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足迹踏遍全国,曾亲临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参与并主持多项重大科学考察活动、重大科研项目及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约300篇,撰写专著近10部。现为《第四纪研究》、《极地研究》、《环境学报》等杂志的主编,在多种科研领域,尤其是对黄土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竺可桢奖、李四光奖,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奖等多项奖励;已培养研究生数十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光鼎院士,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长期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枢院士,1933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1953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5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协第三、四、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地质、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SCOPE(环境科学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技基金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地质学研究,并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工作。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撰写科技报告20余份,主编文集4部,出版专著4册。主要著作有《中国东北北部地质矿产概况》(1959科学出版社);《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1963科学出版社);《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冶金工业出版社);《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相图》(1998科学出版社)。

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1986年和1987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叶大年院士,1939年7月21日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鹤山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与矿物专业,1966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民盟副主委。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多年从事矿物光学性质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许多定性和定量的规律,从而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68年至1975年,从事铸石学研究,提出“适度过冷结晶”的理论和“余硅指数”的配料计算方法,以及微观结构和结晶程度的测定方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擅长矿物的X射线鉴定方法,解决了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石、角闪石等造岩矿物鉴定问题,其专著《X-射线粉末法极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推动了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1976年在河南大别山发现C类榴辉岩和3T型多硅白云母,并论证了它们在中国大地构造中的意义。这一发现对后来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多年致力于陶瓷矿物学和水泥矿物学应用技术研究,1986年因沸石水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他的研究领域拓宽至统计晶体化学和颗粒的随机堆积,发现“地球圈层氧离子平均占有体积守恒定律”、“分子体积可加和性”、“多级随机堆积常数”等等。近年来,他致力于“城市的对称分布和城市化趋势预测”研究,在报刊上多有论述,多次应邀到有关省市、大学进行题为《地理与对称》的演讲。

著有专著三部:《结构光性矿物学》、《X射线粉末法及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造岩矿物概论》;主编专著四部:《岩矿实验室工作方法》、《铸石》、《铸石研究》等。发表论文170余篇,涉及结构光性矿物学、造岩矿物学、非金属矿物材料学以及结晶化学等领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历任所长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九章(1907―1968)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任期:1950-1968

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汉族。190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开封。1922年9月以第一名的优导成绩考进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即河南大学附中)。1925年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电机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和吴有训两位教授的培育下,奠定了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1933年9月毕业后留任助教。1934年10月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出国前,他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博士的指导下从事气象实习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写出了我国分析东亚气团的第一篇论文。1935年7月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动力海洋学。1937年完成了论文《关于信风带的热力学的研究》。该文深受竺可桢教授的推崇,认为是新中国建国以前理论气象研究上最主要的收获;后被编入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中。1938年赵九章取得德国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开讲理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高空气象学等课程,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动力气象学》讲义。1941年,兼任四川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任代理所长,1946年任所长。抗战胜利,气象研究所从四川迁回南京后,兼任中央大学气象系动力气象学的教学任务。解放后,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59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从1953―1965年,多次出国讲学、参观和参加学术讨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8年10月26日逝世。

主要贡献有:1.首先从理论上推导得到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指出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当大气长波波长大于临界波长时,该波动是不稳定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美国气象学界的重视。2.在他的指导下,画出了我国自己分析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对于深刻、全面地研究我国的天气和天气过程十分有用。3.为了发展中国的气象台站,他带领青年同志,亲自做成水银气压表,研制浮杆目测仪、测波望远镜、海浪波谱分析仪;并在青岛建立了海浪观测站,为开展我国的海区海浪和波谱的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4.由于他的建议,1950年建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短期内,使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工作迅速接近国际水平。5.与顾震潮一起,从无到有地开展了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工作。6.为研制中国的人造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论著近30篇。主要论著有:《中纬度大气环流之稳定度》(《中国地球物理学报》第2卷第1期);《国际地球物理年东京西太平海区域会议》(《科学通报》1958)《十年来气象研究工作之进展》(《气象学报》1959);《太阳风、外空磁场及低能带电粒子探测的进展》(《科学通报》,1963年11月号);《地球高层大气及外空间的几个问题》(第二次星际航行座谈会资料,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编印1961)。《高空大气物理学》(上册主编)(1964年,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侯德封(1900―1980)

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任期:1951-1980

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字洛村。汉族。河北省高阳县河西村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在河南中原煤业公司、北京地质调查所、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任职。1937年起任四川地质调查所技正,所长兼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陈列馆主任;并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理事。解放后,历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南京办事处主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兼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50多年来,侯德封所进行地质调查的区域,遍及祖国的南方和北方。先后完成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100多篇。他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特别是煤田地质。解放前,编写了《中国矿业纪要》第三、四、五卷及《黄河志》中的《地质》篇等专著,对我国北方煤田地质进行过系统研究。解放后,他密切结合经济建设的需要,为钢铁工业和国际建设,积极开展地质科研。寻找急需的铜矿、锰矿、稀有金属、铀矿、石油等。在寻找锰矿方面,有新的创见,为指导找矿做出了贡献。在能源方面,推动了陆相生油理论,为寻找石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积极参加东北地质调查团和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并多次担任我国资源综合考察队的领导,积极参加国家十年和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功绩。他开创了我国地球化学新领域,推动了沉积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在理论探索方面,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1960年提出了核子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创立了核子地质学新的学科,并于1974年出版了《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专著。他是我国地球化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核子地质学的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文佑(1909―1985)

原地质研究所第二任所长

任期:1980-1984

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1909年8月31日出生,汉族。河北唐山人。发表著作和论文170多篇,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两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优秀科学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至1947年赴欧美留学和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年2月11日去世。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就在北平西山地质测图工作中显现突出才能,受到奖励。曾在李四光指导下受到各种专业与技能的严格训练,广西地质调查是他早期最有成就的工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完成了祖国经济建设中许多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在能源、资源、地震预测预防、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中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50年代参与把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基地由西部东移的战略决策,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卓越成果的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定洼探道”、“定洼探隆”的建议,在油气勘探理论和实践上起着积极指导作用。他提出的断块煤田的见解,断裂形式和性质探制成矿环境、成矿部位及煤田深层地下水的观点,山东郯庐断裂带有原生金刚石的预测,都为实践所证实。他十分重视在广泛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发展科学技术和基础理论,主持和组织了许多重大理论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他主编的我国第一幅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一书,被苏美等国翻译出版。他把地质历史分析与地质力学分析结合起来,形成和发展了断裂体系和断块大地构造学说。他在八十年代主编的1:500万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阐述了海陆地壳的形成和相互转化及其对岩浆,沉积、成矿、地震等的控制作用,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赞扬。同时,他在治学育人方面形成了博采众家之长的一种独特风格,把大地构造学研究建立在多种学科成就和多种技术成果之上,指导科研人员经受不同类型的工作锻炼,经历不同思潮的学术实践,为地质科研战线培养了许多观察敏锐,思想活跃,基本功好,适应性强的中坚人才。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宗基(1922-1990)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二任所长

任期:1977-1989

著名土力学、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和地球动力学家。技术科学博士。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一级研究员。1922年9月15日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祖籍福建省。汉族。曾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及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人大中国―希腊议会友好小组副主席。

1941至1942年,就读于印尼万隆工学院。1946年留学荷兰德鲁浦科技大学,1949年毕业并获工学士学位,1954年获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55年9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员兼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1958至1962年任国家科委三峡组岩基分组组长。1963至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所长。1977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地球动力学研究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震研究》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学报编委,《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还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兼该会中国组主席,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国际杂志编委、《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国际杂志顾问委员会顾问,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膨胀岩石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本构方程委员会委员。

1952至1954年,在国际上最早创立了土流变学,为土力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1954年,在荷兰因研究土流变学卓有成就,获德鲁浦科技大学奖状。回国后,对我国黄土结构及其特殊的力学性质提出了一个微观流变的基本原理,并研制出一批新的实验仪器。1978年在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上获土流变研究国家奖。

1954年至1957年在国际上提出“粘土结构力学和卡片结构”这一新学说,现已被写入国外教科书称为“陈氏卡片结构”。1953至195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土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又推导得出了土力学中长期未解决的次时间效应的机理问题。通过大量流变实验,他首先发现粘土和岩石存在着三个变形阶段和三个屈服值,并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来,特别是最高屈服值的概念,对工程的长期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1961年他建议在工程设计中采用最高屈服值取代常规的峰值强度指标。这个屈服值已被称为“陈氏屈服值”。1958年,拟定出《三峡岩基研究计划纲要》,全面指导三峡岩基有关岩石力学各项工作。1961年后,结合大冶铁矿的边坡稳定问题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了岩石力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后来的载流工程中,在现场果断提出关键性建议,使大江截流获得成功。1962至1973年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的邀请,作为专家指导防护工程的科研工作。1966年提出了围岩应力场随时间而转动和由于岩体流变回弹衬砌所受压力随时间增加这两个概念,1981年提出地壳应力的来源与释放的学说和扩容的基本机制与实验方法。还为南京长江大桥、镍都金川地下工程、五强溪水电站和天水麦积山文物的石窟等工程,解决了一系列有关岩石力学的问题。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孙枢(1933-)

原地质研究所第三任所长

任期:1984-1987

1933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1953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5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协第三、四、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地质、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SCOPE(环境科学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技基金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地质学研究,并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工作。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撰写科技报告20余份,主编文集4部,出版专著4册。主要著作有《中国东北北部地质矿产概况》(1959科学出版社);《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1963科学出版社);《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冶金工业出版社);《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相图》(1998科学出版社)。

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1986年和1987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思敬(1934-)

原地质研究所第四任所长

任期:1987-1995

1934年12月27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理事长。

1953-1959年在莫斯科地质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63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199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边坡岩土工程力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任南京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华北水电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曾在国际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担任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1993年为尼泊尔国际山区联合发展中心(ICIMOD)访问教授;1983年为澳大利亚NewSouthWalesUniversity,Australia访问教授;1985年和1989-1993年为意大利UniversityofCatania访问教授;1983年为加拿大TheWestOntarioUniversity,Canada访问教授;1996年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1999年任香港大学高级访问教授。

先后担任:国际工程地质学会(IAEG)副理事长;国际发展学会(AGID)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学会(IAEG)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现在在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MemberofCommissionD-18,ASTM;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理事长。担任工程地质学报、地质科学(英文版)主编职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光鼎(1929-)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三任所长

任期:1989-1993

山东蓬莱人。1929年12月29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1970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1970-1973年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1973-1980年任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1980-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调至中国科学院任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地质地球物理研究,通晓英、俄语言文字,曾在1953年为来华讲授地震勘探的苏联专家顾尔维奇担任专业翻译达两年半时间,并翻译《地震勘探教程》上、下两册,为填补我国地震勘探专业的教学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刘光鼎先生历任海洋物探队队长,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在50年代末到前苏联考察了海洋物探工作,参与了前苏联黑海海洋物探工作,60年代初在国内组建了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队伍,发表关于地震压电晶体检波器频率特性的论文,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完成了中国自己的海上物探工作,与他的同事们共同编写的《渤海海底地质构造初步研究报告》被评为1965年国家科委重大成果。在后来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中,还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刘光鼎先生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积极倡导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第八、第九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当选为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同年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石油专业委员会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主编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学报》副主编。"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1995年开始担任科委攀登计划85-34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地球物理对隐伏金属矿床预测研究。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编绘"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再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8年在金矿找矿中几个关键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徐文耀(1944-)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四任所长

任期:1993-1998

陕西省绥德县徐家坪人,1944年1月6日生于陕西省榆林县。1961-1967西安交通大学数理系应用力学专业读书。1967-1978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地磁、地震预报、震源物研究。1978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攻读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1979-1982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访问学者。1982获理学硕士学位。1983获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1986晋升副研究员。1989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3-1998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1980年首次发现“行星际磁场反向扇形效应”,并提出解释这种现象的“共轭电场”机制,得到了产生扇形效应的磁层―电离层三维电流体系,大大提高了世界数据中心A(WDC-A,美国,波德尔)由地球磁场推断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准确率。1981年首次计算出包括极区在内的全球L(地磁太阴日变化)电流体系,用三维发电机理论研究了L电流体系的产生机制,理论与观测很好吻合。1983年最先提出“中国地磁场嵌套模型”,推导出既包括地球主磁场的内源场部分,又包括外源场部分的矩谐级数表达式,结合使用球谐分析和矩谐分析,建立了包括全球、中国、华北三个层次的地磁场嵌套模型。1985年提出中低纬地磁子午台链思想,研究出一整套用中低纬地面观测手段诊断和监测地球电磁环境的方法,为研究日地能量耦合和磁暴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85年用磁流体冻结场理论,首次得到地核表面无通量线运动的全速度。199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磁指数―“Sq指数”,用于描述地磁太阳日变化的结构和强度特征,对中低纬大尺度电流体系的时空特点和物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1996年提出普遍适用的“半开磁层模型”,用地面和卫星观测资料,求得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和参数。同年实现了磁层亚暴电流体系主要成分(驱动过程和卸载过程)的定量分离,推动了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定量研究。1998年根据地磁场形成的物理过程,对组成主磁场的成分进行了定量分离,并研究了各种成分的空间结构及其长期变化。2002年建立了地球磁场的“自然正交分量”模型,并将只有100年长度的国际地磁参考场序列向前外推到十六世纪,得到长达450年的国际地磁参考场序列,推动了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研究。2003年用本征模方法对地磁场日变化进行了分解,得到了有物理意义的日变化成分,对空间天气预报有一定意义。

在学术界任职有: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联合会(IAGA)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第1-4届,第9-13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空间科学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第六届全国青联委员。

1991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奖,1994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磁层和电离层的电流体系》,1996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地球磁场的时空结构与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第3名),1997年获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1941-)

原地质研究所第五任所长

任期:1995-1999

1941年5月出生。从事第四纪研究,博士学位。1968.11-1973.1辽宁省营口地质队地质技术员,1973.12-1978.10吉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室主任,助理工程师,1981.11-1984.1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研,1984.12-1987.8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助研,1987.11-1991.1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副研究员、室主任,1991.11-1995.10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1995.10-1999.6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9.6-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1988年获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奖,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6-1990承担“七五”新疆305项目,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研究,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找矿远景遥感预测研究。1990-1995承担“八五”国家科委攻关项目,南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研究。1991-1995承担“八五”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南极生物资源、环境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1998-2002承担“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季风区古环境演变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中“高分辨率湖泊古气候记录”课题。1997-2000承担“九五”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亚洲季风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背景与人类活动效应”研究。2000-2004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绿洲形成及演变过程研究”。2000-2003承担国家科技部中比合作项目,“横贯西藏东部和华南缝合带的火山作用特征”。

在国际及我国重要科学机构中的任职情况: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火山与火山灰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学会火山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火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极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礼(1957-)

丁仲礼,1957年1月出生于浙江嵊州市,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在第四纪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2007年曾任两届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u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近年来,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v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w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1994年获国家优秀中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第六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地球科学奖,2002年获首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杰出青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生会


研究生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生会是在所党委领导下,全体在读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是联系广大研究生的纽带和桥梁,代表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全体在读研究生的权益和意见,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相应的工作。

研究生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全所研究生服务,维护全所研究生的正当权益。

研究生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思想上、立场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和依靠全体研究生,充分调动全体研究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化活动,增进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研究所之间以及研究生与社会各方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研究生学术、科研和其它社会活动的开展,以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求实作风,为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创造型人才而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生会的基本任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2.组织研究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多方面的活动,配合我所实施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促进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强全体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研究生会的凝聚力。

3.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服务,虚心听取大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维护全所研究生的正当权益,及时解决研究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研究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注重研究生与所方、社会各方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的协商对话,对于有关不符研究生权益的规定提出批评和建议,直至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4.发动全体研究生积极投身和响应所里各方面的改革,促进研究所的繁荣与发展。

5.加强与各所研究生组织和其他社团的工作联系和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阶层对研究生的理解和重视。

6.在其它有意义的工作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研究生会的组织原则:

1.本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研究生代表大会是研究生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研究生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特殊情况可提前或推迟举行。研究生会一年一届,每年的12月份进行研究生会年度工作报告和改选工作。

研究生会常设机构有固定成员13人,通过全所公开选举产生由3人(至少包括一名女生)组成的主席团,主席团在选举结果的基础上组建由10人组成的4个管理部门。新一届研究生会成立后,新老研究生会成员将进行工作交接。

研究生会会员:

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在读、并承认本会的研究生,均可成为研究生会会员。

1.研究生会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对研究生会的工作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

(3)对研究生会干部的工作表现有权进行监督和批评;

(4)有权参加研究生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和享有研究生会所提供的学习、生活及文体设施;

(5)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研究生会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研究生会会员须履行如下义务:

(1)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修养,同一切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2)遵守所里的规章制度,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完善知识结构、开发科研成果;

(3)关心本会工作,维护本会团结,服从和执行本会作出的有关决议,并积极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

(4)团结友爱,树立集体荣誉感;

(5)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本会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实验观测系统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所目前已经建成地球物质成分与性质分析测试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空间电磁环境地面台链观测系统、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和数据处理计算系统等六大实验观测系统。按照学科分类,实验观测系统分成地球化学实验室和地球物理实验室。

地球化学实验室主要集中在研究所地球化学实验楼。该楼于199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近11000m2。岩石圈与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以及研究室或学科组所属的各种地球化学专业实验室在此楼内。

主要的仪器设备有: 固体放射性同位素质谱仪:IsoProbe-T、MAT262、VG354,多通道等离子质谱仪:Neptune。

氩年代学研究用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仪:MM5400,并配有2台激光系统。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MAT251、MAT252、MAT253、DeltaS/ EA1108和硫分析专用质谱。

成分分析用X光荧光光谱仪:XRF1500和PW1400,等离子光谱仪:IRIS advantage,电感耦合等离子质仪:ELEMENT和PQ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200 和Z-8000。

矿物成分及结构微区分析用电子探针:SX51和EPMA1500,X射线衍射仪:D/max-2000,低真空扫描电镜:LEO 1450VP加EBSD,红外线光谱仪和热分析系统等。

流体包裹体研究:激光拉曼光谱仪,四极质谱仪(RG202)、THMSG600冷热台、TS1500高温热台、Leitz偏光显微镜、Q500MC图象处理系统、USGS气流冷/热台等。

与仪器配套还有数百平方米超净化学室、化学处理室和各类同位素制备室等,以及一批专业实验室,如粒度分析实验室、地下水年代学实验室、热储示踪实验室、宇宙成因核素实验室、铂族元素实验室、热释光/光释光实验室等。

地球物理实验室主要集中在科研办公楼的东部。

古地磁实验室拥有岩石超导磁力仪、居里温度测试仪、变梯度磁力仪、地磁强度仪、旋转卡帕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4302.html

更多阅读

单元复习测试卷二1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单元复习测试卷二(1)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网络: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C.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经济走势跟踪Macroeconomictrendmonitor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2014年第14期(总第1431期)2014年2月22日(星期六)[本期

声明:《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为网友薄情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