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阳曲县 阳曲县-建制沿革,阳曲县-位置境域

阳曲县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农必争之地。

阳曲县_阳曲县 -建制沿革

位置境域 阳曲县 阳曲县-建制沿革,阳曲县-位置境域

阳曲县地图春秋属晋。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据考,晋盂邑即为今大盂一带。战国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载:"狼孟县,俗名黄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黄头寨即今黄寨村,遗址尚存。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西汉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为代国。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时狼孟县、盂县、汾阳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
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盂县同属之。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肆州永安郡。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
隋唐两代分合频繁。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618)初,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
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阳曲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降宋,太宗恶晋阳人民负隅顽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会",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县南唐明镇,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复置平晋县。金天会年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府治所在地,属河东北路太原府。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制,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年间,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并承袭元制,设山西为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都指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清袭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并保留太原府建置,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太原府隶一州八县,阳曲县为府直隶县,县治所驻县前街(今太原市县前街)。
中华民国初,废除府、直隶州、州的建置,裁府留县,实行省、县两级建置,后又于省、县之间增设道的建置,以道辖县,阳曲属冀宁道,省直辖县,县衙驻府城皇华馆(今太原)。
民国16年(1927),废道。阳曲县为山西省会、一等县。
民国26年(1937)10月,山西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政治区),阳曲县属第四区。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民国阳曲县政权移驻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设阳曲办事处。同年12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驻杨兴村,隶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
民国27年(1938),阎锡山调整行政区划,阳曲县改属第八行政区。9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被迫取消。
1940年2月,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东成立晋察冀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习称东阳曲县),同年改称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温川乡麻黄沟,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铁路西成立晋绥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习称西阳曲县),县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隶属晋西北第八专署。次年,西阳曲县划归晋西北第三专区。
1942年9月,东阳曲县东部地区与盂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温川乡麻黄沟和盂县铜炉,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10月,西阳曲县改属晋西北第八专署。
1943年1月,在东黄水、黄寨、侯村、小返等地组建东阳曲县中心区抗日民主政府。次年2月,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驻今东黄水镇马驼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秋,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改称第二专署,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和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
1945年2月,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凌井店乡凌井店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9月后,西阳曲县政府先后改驻今古交市解家滩、县境西庄乡官庄村),隶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八专署。至此,阳曲县境内出现西阳曲县、东阳曲县、盂(县)阳(曲)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的局面。同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市,民国阳曲县政府仍驻皇华馆。9月,撤销盂(县)阳(曲)县建制,原盂(县)阳(曲)县所辖地区归东阳曲县管辖,县政府先后驻凌井店、石槽、贾庄、杨家掌、北温川等村,隶属冀晋区第二专署。日伪时期,恢复道制,阳曲县属伪雁门道,道尹公署驻榆次,阳曲县仍为一等县。
1948年8月,经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晋中行署。东、西阳曲县民主政府合并,成立阳曲县人民政府,治所在今县境高村乡辛庄村。同年11月2日,黄寨解放,3日,阳曲县人民政府迁到黄寨村,隶属晋中行署第一专署。次年3月,晋中行署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合并,阳曲县改属太原行署第一专署。4月24日,县城(今太原城)解放,阳曲县人民政府接管小组随军入城,在皇华馆接管民国阳曲县政府。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阳曲县改属忻县专署。1958年,阳曲县划归太原市。此后,阳曲县建置归属再无变化。

阳曲县_阳曲县 -位置境域


阳曲县阳曲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113.09′,北纬37.56.′~38.09.′112。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82公里,总面积2070.67平方公里,。阳曲县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农必争之地。

阳曲县_阳曲县 -行政区划


阳曲县全县辖有4镇6乡:黄寨镇、大盂镇、泥屯镇、东黄水镇、高村乡、侯村乡、凌井店乡、杨兴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
黄寨镇
碧山村、牧角村、十合村、大直峪村、小直峪村、录古咀村、黄寨村、上安村、西蔡村、官圪垛村、东蔡村、岗上村、柏井村、小牛站村、城晋驿村、莎沟村、小屯庄村、大屯庄村、北郑村、南郑村、中社村、北塔地村、龙兴村、南留南村、南留北村、寺庄村、上庄村、北留村、宋庄村、下安村、大牛站村、北郁利村、南郁利村、北岗村等。
大盂镇
大盂村、南高庄村、上原村、沙河村、古城村、三道村、景庄村、三畛村、卷子头村、阳店村、李家沟村、张家沟村、大泉沟村、小泉沟村、东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5144.html

更多阅读

荔浦县 荔浦县-建制沿革,荔浦县-地理环境

荔浦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地处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部。东连平乐县,西接柳州市鹿寨县,南与梧州市蒙山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贺州市昭平县交界,北与永福县、阳朔县毗邻。荔浦县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一个具有两

石泉 陕西省石泉县 石泉 陕西省石泉县 -建制沿革,石泉 陕西省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石泉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石泉县是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

罗江县 罗江县-建制沿革,罗江县-行政区划

罗江县,隶属四川省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是成德绵经济带的重要走廊,东接中江县,南连德阳市旌阳区,西北靠安县,北与中国科技城-绵阳相邻。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川陕公路(108国道)、成绵(京昆高速)高速公路纵贯全县。2011年全县总人

声明:《位置境域 阳曲县 阳曲县-建制沿革,阳曲县-位置境域》为网友维多利亚月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