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 珞巴族-简介,珞巴族-生活习俗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珞巴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采集和打猎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占相当的比重。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岗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域生息。

珞巴族_珞巴族 -简介


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直到2



珞巴族徽标0世纪50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从19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珞巴族的主要部落包括:Idu义都、Miji密几、Digaro迪加罗、在中国境内多为Bokar博嘎尔部落。panaxy提供照片)

珞巴族 珞巴族-简介,珞巴族-生活习俗

主要分布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语言文字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历史起源


“珞巴”意为南方人。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珞巴族内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史料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珞瑜地区即归入吐善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统辖之下。在1965年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珞巴人才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到与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权利,1985年的国庆节,经国务院批准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诞生。

珞巴族_珞巴族 -生活习俗

粗犷的衣着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秆编成的。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置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氆氇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檐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长刀和弓箭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约需20天左右。

珞巴人还有一种称为“古马”的地箭,安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处,一旦野兽踩上机关,箭就自动射出,击中要害部位。安放地箭全凭丰富的经验。珞巴人使用的地箭,不用铁箭头,而是用一种叫做“达白”的竹子削尖熏烤成箭簇。善射是勇敢猎手的象征。一位勇猛出色的年轻猎手,会得到漂亮姑娘的垂青。谁家生了丁,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逢年过节,射箭比赛是一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珞巴族_珞巴族 -姓名文化


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边连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下来,构成一个谱系。这种父子连名制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5817.html

更多阅读

生甘草 生甘草-简介,生甘草-形态特征

生甘草(拉丁文名:Radix Glycyrrhizae.),别名美草、密甘(蜜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荚果裂开,籽粒随风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茎挺拔直立;根如圆柱,直径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长一米多,最长者达三四

生贯众 生贯众-简介,生贯众-别名

生贯众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晒干生用入药者,用于清热解毒、杀虫,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贯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有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

生鱼片 生鱼片-简介,生鱼片-起源

生鱼片,也称为鱼脍、刺身、鱼生,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生鱼片没有经过传统的炒、炸、蒸等烹饪方法,是一道极富营养的菜肴。生鱼片的营养价值真的很高,它含有丰富的蛋白

淘宝成长经历简介 卧龙生 卧龙生-简介,卧龙生-成长经历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原名牛鹤亭,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县镇平镇。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逐以此为笔名。1958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写了39部武侠小说。卧

声明:《珞巴族 珞巴族-简介,珞巴族-生活习俗》为网友唇若红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