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农业发展概况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主要影响,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生态休闲农业起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关于其概念,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 / Agro. 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近期,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成立。

休闲农业_休闲农业 -主要影响


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

[编辑]

休闲农业_休闲农业 -发展概况

国际发展

(1)起步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法国巴黎贵族返乡游;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2)发展阶段:二战后,特点是观光农园。

(3)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休闲项目加入农场、庄园的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繁荣。

(4)成熟阶段:80年代以后,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兴起。

国内发展

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但报告分析认为在各地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的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的报告,现具体介绍其中的三种:

一、个体农户经营模式

个体农民经营模式是最简单和初级的一种模式,它主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农民自出经营,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景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常呈现规模小、功能单一、产品初级等特点。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的“农家乐”就是这一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阳赫山区的“花乡农家”和内蒙乌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过旅游个体户自身的发展带动了同村的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农户模式是由农户带动农户,农户之间自由组合,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这也是一种初级的早期模式,只是通过农户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并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在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从2001年7月起开发乡村旅游,最初只有两户村民参与,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开拓户”获纯利8000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2003年全村30多户中有14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还有不少农户为旅游提供特种家禽、绿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态河鱼等农产品和参与民俗表演,逐渐形成了“家禽养殖户”、“绿色蔬菜户”、“水产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户和旅游服务组织,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一户一特色”的规模化产业,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参与,公司直接与农户联系与合作。这种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买断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农户受益。它是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中,由高科技种养业推出的经营模式,因其充分地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了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了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的利益。

(1)发展及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休闲农业开始发展,到2l世纪初,休闲农业己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己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1J。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几乎各县都有,在东部沿海城市郊区尤为多见。仅绍兴一县,休闲农园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从投资规划看,100元万以下的7家,占15.2%,101万~500万的23家,占50.0%,500万~1000万的8家,占17.4%,1000万以上8家,占17.4%。从经营面积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达280hrn2;从实际投入看,已经有资金投资的占总数的3.5%,其中投资100万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万~500万的l5家,占32.6%,500万~1000万的1家,占2.2%_2J。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彰显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前应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队伍短缺,规划滞后,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产业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国家旅游局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o%;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l0.86%;农家乐l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l8.7%。从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l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占4.74%,河北l5个,浙江、广东l4个,山西13个,河南l2个,广西l1个,内蒙古、新疆各l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发展趋势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2)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3)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4)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5)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

(1)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和有利时机

一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

二是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岗人员有了双休日,又有私人汽车,这也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

四是广大农村一般远离繁华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家生活,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休闲农业_休闲农业 -客源市场

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潜在客源市场有以下五类:

一、传统观光旅游市场

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村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农业观光旅游集田园风光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可以采用农场的形式,引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养殖各种动物,使游客可以参观,也可以品尝或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这类市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占28.8%.

二、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

利用周末及假期去郊区度假,以放松紧绷的神经,对现代白领阶层极有吸引力,在本次调查中,有到休闲农业旅游区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占23.6%.可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耕文化,满足他们贴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通过建设一些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享受乡村生活的恬静与惬意。

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的学生市场

青少年修学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因此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潜力巨。

四、怀旧市场

中国很多城市居民都在乡村生活过,有的甚至在农村从事过劳动。迁居到城市后,面对着日益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常常回想起农村的朴素田园,并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温昔日情景。在我国,这类旅游者的数量非常大,他们对乡村旅游地要求较为随便,喜欢体验地道的农村自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这类市场占14.8%;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多的已建成农业游览区就是针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开发的。这些事业有成,具备很强消费能力的老知青很有旧地重游的愿望。

五、猎奇及取经的农民市场

把目标锁定城市居民市场的开发,而忽视农村客源市场是观光农园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园因其高科技性和展示性对广大的农民来说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调查的休闲农业旅游者中,农民占3.1%,表明农民这个市场还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休闲农业_休闲农业 -发展模式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目前“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韩国农业发展概况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主要影响,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全国各地力推休闲农业发展,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来看,在过去几年中均获得较好的发展。随着国内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需求稳步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其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湖南常宁强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6月4日,常宁市召开休闲农业发展座谈会。会上指出休闲农业是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常宁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要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后发赶超,高速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安排项目,创新发展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合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修改完善好休闲农业发展方案,制订完善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措施,加大现有农庄的提质、提速、提效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看好。

休闲农业_休闲农业 -开发范例

种植业

(1)山东鞠乡都市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2)梅家坞坐落在杭州市城西山区,是有名的龙井茶产地之一,过去这里的村民靠采茶、制茶、卖茶维持生活,原始的生产方式效率低,收入微薄。随着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茶楼形式的农家乐旅游,沿公路居住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在开办农家乐、茶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创意农业

(1)山西晋祠农场生态观光园。(2)萧山亚泰养殖休闲山庄位于萧山水产养殖区内,连片的鱼塘,肥沃的土地使这里自古就是一个鱼米之乡,而这里出产的肥鱼更是涌入了各市大大小小的菜市场,但是过于单一的水产养殖业和过于集中的竞争是这里的农民屡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收入不甚理想。亚泰养殖休闲山庄第一次把休闲旅游和生态养殖观念引入了水产养殖业,并在吸引旅游的同时,把亚泰生态养殖的理念传播开来,“亚泰”商标引领着萧山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

主题农业

(1)阳朔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项目。 (2)蓝调庄园位于北京朝阳区金盏乡楼梓庄村南,隶属朝阳区CBD板块,区位独特且交通便利;土地平整,种有蓝莓、草莓等水果,和天然温泉资源。蓝调庄园区别去其它的农业生态园和郊野观光园,而是一种以身心的愉悦、放松、享受、高端消费为特征的田园会所。主要景点:“私密园”温泉,采用独立空间的设置,营造生态的环境,尽显高端的华贵。蓝莓是项目地所种的水果之一。这是一种原产地美国的水果,被誉为“水果中的皇后”。电影《蓝莓之夜》中浪漫的爱情故事,为蓝调庄园渲染了浪漫的氛围。“爱的伊甸园”――用花草(秋冬用夜光拼图)拼成“I love you” 的大地景观,并设立求婚台、求爱台、婚礼场地等,营造浪漫的气息。蓝调也称布鲁斯(blues),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音乐形式,传达着一种优雅、深沉的气质。现在,人们多用“蓝调”形容一种生活方式,表达一种浪漫、恬静、与世无争的意境。蓝调庄园就是应用了这种思想,并且设立“布鲁斯餐厅”、“蓝调派对吧”等,将蓝调的意境进行到底。蓝调庄园还根据时间的不同推出不同的水果,并在社会上倡导一种“水果时刻表”,提倡大家按照季节,跟着“四季果庄”一起吃水果。

休闲农业_休闲农业 -书籍信息

书籍简介

作者:中科地景规划设计机构,吕明伟,孙雪,张媛主编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版次:1

页数:181

字数:292000

印刷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787112123179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共分3篇13章。第1篇是规划开发篇,阐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探讨了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的类型、原则、园区规划设计,提出了以市场、资源、活动项目设计为导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和系统的市场营销体系,并对休闲农业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作了详细的论述。第2篇是规划案例篇,通过海峡两岸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心与中科地景规划设计机构等单位在休闲农业区域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等层面7个具体项目实践案例,分析和评价了不同层面的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提出了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的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第3篇是实例分析篇,选取了全国发展较好、颇具代表性的7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读和分析。

目录

前言

第1章 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1.1 休闲农业概念和内涵

1.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和阶段

1.3 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交流与研究成果

第2章 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类型

2.1 按照用地规模分类

2.2 按照区域位置分类

2.3 按照经营主体分类

第3章 休闲农业规划原则与功能构建

3.1 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原则

3.2 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功能体系构建

第4章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4.1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选址

4.2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阶段

4.3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分区

4.4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内容

第5章 休闲农业体验活动项目设计与开发

5.1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休闲农业

5.2 休闲农业体验活动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5.3 休闲农业体验活动项目设计

第6章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

6.1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

6.2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6.3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6.4 休闲农业旅游线路设计――北京市昌平区、延庆县为例

第7章 休闲农业市场营销规划与开发

7.1 休闲农业营销内容及要点

7.2 休闲农业市场营销定位

7.3 休闲农业市场营销策略

7.4 休闲农业市场营销渠道

第8章 休闲农业开发建设投融资

第9章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

规划案例篇

第10章 休闲农业区域发展规划

10.1 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节选)

10.2 北京市平谷区休闲农业区域发展规划(节选)

10.3 江苏省铜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节选)

第11章 休闲农业园区总体规划

11.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大地花卉园区总体规划(节选)

11.2 深圳市大鹏高新技术农业园环境规划

第12章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

12.1 北京市绿野田园休闲农场景观规划设计

12.2 山东省郯城县绿之苑休闲农庄景观设计

实例分析篇

第13章 实例分析

13.1 北京市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13.2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中南百草园

13.3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芒果风情园

13.4 内蒙古自治区哈达门高原牧场旅游区

13.5 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

13.6 辽宁省葫芦岛葫芦山庄

13.7 四川省成都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旅游区

参考文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6230.html

更多阅读

韩国原子能法律概况 韩国原子能研究所

韩国原子能发展状况韩国自1959年设立原子能研究所并进入原子能利用时代。韩国1962年制定了核电发展计划,1971年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动工并于1978年投入商业运营,1988年成功实现轻水反应堆核燃料的国产化,1995年利用国内技术建造了第一座

四川散文诗发展概况 四川养殖概况

四川散文诗发展概况亚男尽管有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举世闻名的惠特曼的《草叶集》和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但一度散文诗几乎到了边缘化。在一些诗人看来散文诗就是小花小草的无病呻吟,或者是小情小调;在题材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1953-2005中文版 世界经济简史

韩国经济发展简史(中文版)海宁2012.04.04海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是我在2006年写的,现翻译成中文,并稍加评注。韩国经济发展简史(2006年,英文版)香港楼市的三次崩盘(摘自《香港地产业百年》)有人问哪个《发展经济学》的版本好,我也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休闲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休闲类食品的重度消费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打造趣味性情景生活方式就成为休闲食品打造流行的不二法门。随着同质化的趣味路径在休闲食品行业的普遍应用,休闲食品行业逐渐进入了成熟期。从2008年开始,休闲食品的总量供

声明:《韩国农业发展概况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主要影响,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为网友我是纯爷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