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释义 盾 盾-汉字释义,盾-古代兵器

盾是古时抵御对方用刀、剑和矛等兵器来攻击自己而使用的防御性武器,通常单手握住,挡住身体起到保护作用,也叫盾牌。文献中也称为“干”,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现在发展成可以抵御枪支等现代武器的装甲。盾多与刀一起使用,盾以自卫,刀以制人,以盾护身翻滚,向敌撑击,或可以盾覆盖身体,起隐藏刀势之作用。盾法有腾、跃、扑、滚、撑、伏、踔、窜、蹲等九法。另外,盾是一种货币单位,越南的货币就叫“越南盾”。

汉字释义 盾 盾-汉字释义,盾-古代兵器

盾_盾 -汉字释义

基本信息

五笔86:RFHD,五笔98:RFHD,仓颉:HJBU,郑码:PDEL,
四角号码:72264,Unicode:CJK统一汉字U+76FE,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斤目
汉字部件分解:厂十目
笔顺编号:331225111
笔顺读写:撇撇横竖竖横折横横横

汉字演变


基本字义

1.古代打仗时可及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
2.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银~。

详细解释:
【名】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
同本义〖shield〗
掌五兵五盾。――《周礼・司兵》。注:“干橹之属。司戈盾、及舍设藩盾。”


越南盾又如:盾威(指军心士气);盾矛(矛盾);盾橹(古代防护兵器);盾鼻(盾牌的把手);盾墨(盾鼻上磨墨)
盾形的物品〖shield-shapedthing〗。如:银盾;金盾

盾牌
dùnpái
〖shield;(tig)pretext;excuse〗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一般在战场上或单人格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比喻推托的借口.

盾_盾 -古代兵器

盾是手持的防御性器械,始于殷代,呈长方形或图形,以皮革式用滕编织而成。文献中也称为“干”,

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霖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徐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温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刃矢石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中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古代的盾种类很多,形体各异。从形体上分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过三尺长。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而“鸿门宴”上,壮士樊哙使用铁盾将交戟门前的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有一种木盾特别流行,顶上有双重弧花纹,呈长方形,表面涂漆,并绘有精美的图案。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最早出产于福建,明代中叶传人内地。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传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


盾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狼筅(xiǎn音显)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

(狼筅是一种简易的长兵器,多刃多层,具有刺、砍、钩叉等多种功能。)戚继光还命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其余士兵按鸳鸯阵紧随在牌后(挨牌是一种近似倒梯形的长牌,上下两缘呈弧形弯曲,高约5尺,宽约1尺多,用轻而坚硬的木头做成)。这种鸳鸯阵法,既科学又严密,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大显神威。

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足可抵挡强兵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铜盾和铁盾在中国古代曾经作为仪仗物使用过,尽管它们防护力强,但持在手里,若面积小则降低防护效力,若面积大则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于作战。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6723.html

更多阅读

越人歌 白头吟

  刘向,《越人歌》的记载者《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越人歌》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并有汉字记其古越语发音:“滥兮抃草滥予昌

陈久金:天干十日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天干释义中国古代数千年来一直使用干支纪日、纪年,可谓由来已久,尽人皆知。十干与十二支两两相配,至六十而完成一周,称为六十甲子。按通常的理解,无论干支或六十甲子,都只是用作一种序数,或者是用作一种

渲 渲-汉字信息,渲-详细释义

渲,指一种绘画方法,先把颜料涂在纸上,再用笔蘸水涂抹使色彩浓淡适宜。又指将事态扩大,如渲染。渲的组词_渲 -汉字信息读音【汉字】渲【拼音】xuàn部首笔画毛笔字部外笔画:9五笔86:IPGG五笔98:IPGG仓颉:EJMM笔顺编号:441445125111四角号码

蜚 蜚-基本资料,蜚-汉字释义

蜚fēi,形声。从虫,非声。①本义指一种有害的小飞虫。②通“飞”,出自《史记・楚世家》飞翔三年不蜚,蜚将冲天。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山海经》。蜚_蜚 -基本资料拼音: fěi fēi部首:虫

汉字释义 台[汉字] 台[汉字]-基本释义,台[汉字]-第三大类词语

台,汉语汉字,有两种发音,意思不同。发音:tāi,指地名、山名,天台,在我国浙江省;发音:tái,最初含义是一种建筑形式,形状高且平,后来多有引申,意义众多。也可作台湾的简称。即不跻台辅,其(袁可立)精神亦有以自见。――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台_台

声明:《汉字释义 盾 盾-汉字释义,盾-古代兵器》为网友你的她很会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