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周先慎

周先慎男,1935年12月生,四川成都崇州市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旋即任教干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周先慎


【简介】


周先慎 男,1935年12月生,四川成 都崇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 系。旋即任教干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香港 树仁学院等校讲学。他长期从事宋元啊清 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 史参考资料简编》、《古典小说鉴赏》、《中国四大古典悲剧》、《历代小说选》(合著)、《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合著)、《语文修养与 中学语文教学》(合著),主编有《聊斋志异欣赏》、《苏轼散文赏 析集》等。有关《聊斋志异》的论著有:《聊斋志异评赏大成》 (合著);论文主要有:《论〈聊斋志异〉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继承与总结》、 《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 《奇异世界中的现实人生》、《<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蒲松龄的劝世婆心》等,另有鉴赏文章多篇。为北京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 作拍摄的大型系列片《中华文明之光》撰写并拍摄了《蒲松龄和 〈聊斋志异〉》;即将出版的专著有《走进〈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他的论著,文笔流畅,论析精细,学风严谨。他同时还写作 散文随笔,八十年代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简笔与繁笔》, 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传记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华人物辞典・当代大文化卷》、《世界 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美国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名录》等大型传记辞典。【主要论著】


《古典小说鉴赏》、《古诗文的艺术世界》、《明清小说》、《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中国文学十五讲》等。


【主要研究方向】


古典小说艺术、《聊斋志异》、苏轼等。关于《三国演义》有论文数篇:《从< 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见《名家解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见《纵论三国演义》)、《酒与英雄》(见《古典小说鉴赏》)、《<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得与失》(待发)等。


【学者简历】


周先慎,1935年12月5日,四川成都人


1955年9月以前,在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上小学、初中、高中。


1955年9月--1959年7月,在成都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5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1959年8月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导师。


其间:


1983年9月――1984年8月,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东亚学院讲学;


1986年7月,应邀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讲学;


1996年10月――12月,应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作学术访问;


1999年3月――2000年2月,应邀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讲学;


1993年、1995年、1998年三次到香港树仁学院为研究生讲课。


著作列表:


《中国文学》(宋元明清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7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宋元明清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古典小说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月)


《中国四大古典悲剧》(新华出版社 1993年1月)


《历代小说选》(第一册 上、下)(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年4月)


《历代小说选》(第二册 上、下)(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年7月)


《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合著)(漓江出版社 1992年12月)


《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合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年6月)


《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10月)


《聊斋志异欣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3月)


《苏轼散文赏析集》(主编)(巴蜀书社 1994年12月)


《简明中国文学史》(与孙静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与葛晓音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明清小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明清小说>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中国文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古典小说鉴赏》(增订本)2003年


论文目录


《论苏轼和他的创作》(《四川大学学报》 1959年第1期)


《略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北京师院学报》 1980年第1期)


《忠于生活逻辑的性格描写――谈<霍小玉传>》 (《甘肃文艺》 1980年第2期)


《从<范进中举>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北京大学学报》 1980年5期)


《<牡丹亭>散论》(《文史知识》 1981年第3期)


《<东坡志林>初探》(《北京大学学报》 1982年第2期)


《略说<官场现形记>》(《中学语文教学》 1982年第9期)


《酒与英雄--古典小说艺术漫笔》(《名作欣赏》 1982年第5期)


《谈<任氏传>在中国古小说发展中的意义》(《文史知识》 1982年第12期)


《<三侠五义>评析》 (《文学遗产》 1983年第3期)


《爱国诗人陆游》(《中华人物志》 中华书局 1985年3月)


《论<水浒>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构思》(《北京大学学报》 1985年第5期)


《<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聊斋志异欣赏&#8226;前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3月)


《汤显祖和<牡丹亭>》(《古典戏曲十讲》 中华书局 1986年8月)


《吴承恩和<西游记>》 (《中国大百科全书&#8226;中国文学卷》1986年11月)


《董说和<西游补>》 (同上)


《尚真的文学观与明代民歌》 (文史知识 1987年第3期)


《漫说苏轼<纵笔>诗》 (《北京大学学报》 1988年第5期)


《思乡念国两情深--说丘逢甲<得颂臣台湾书却寄>》(台湾《国文天地》五卷 11期 《文史知识》1990年第11期)


《论苏轼散文的创作特色》 (巴蜀书社《苏轼散文赏析集》前言)


《论<聊斋志异>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 (《中州学刊》 1990年第6期)


《宋代话本小说繁荣的市民文化背景》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


《谈<碾玉观音>的思想、人物和情节》 (《名作欣赏》 1992年第2期)


《<赵氏孤儿>对历史素材的改造》 (《文史知识》1992年第4期)


《<赵氏孤儿>的审美特征》 (《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


《曹雪芹和<红楼梦>》 (《古典小说十讲》中华书局1992年4月)


《关于北大藏本清代小说<红风传>》 (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第17号 1994年3月)


《刘基和他的<郁离子>》 (《文史知识》1994年第7期)


《吴组缃先生的古典小说研究》 (《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聊斋志异>:继承和总结》 (《文史知识》1995年第7期)


《漫谈古典小说的鉴赏》 (《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8期)


《论潘金莲悲剧》 (《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


《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 (《蒲松龄研究》1995年第3、4期合刊)


《漫谈古典诗歌的鉴赏》(上、下) (《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5、6期)


《温州杂剧与中国古典戏曲》 (《文史知识》 1996年第10期)


《山外青山楼外楼--谈<虬髯客传>的艺术构思》 (《古典文学知识》 1996年第6期)


《蒲松龄的劝世婆心――读〈聊斋志异瞳人语〉》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3期


《<聊斋志异>的艺术美》 (《名作欣赏》1997年第3期)


《说杜甫<又呈吴郎>》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


《古典小说的概念、范围和早期形态》(《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


《小说家蒲松龄的艺术个性》(《蒲松龄研究》1998年第4期)


《唐代的传奇小说》(《中华文明之光》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宋词艺术》(《中华文明之光》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中华文明之光》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莺莺传>的叙事艺术与写情艺术》(《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略说苏轼的传神论》(《中华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


《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红楼梦>的欣赏》 (韩国《人文科学》第61辑,1999年10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读者的接受》(韩国《中国语文学志》第6辑,1999年12月)


《<聊斋志异>的手稿本及其价值》(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2辑,1999年12月)


《多元与互补--二十一世纪与中国文化》(韩国淑明女子大学《二十一世纪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2月)


《王桂庵的人物塑造与艺术构思》《蒲松龄研究》2000年3、4合刊


《聊斋的版本与聊斋的欣赏》蒲松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年4月


《解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的津梁》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8日


《千言万语锁住舌尖头--<钗头凤>赏析》文史知识2001年12月


《红楼梦的欣赏》名作欣赏2002年1、2期合刊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论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2002年10月


《走进古诗文的艺术世界》中华读书报2003年3月12日


《侠客精神漫议》《寻根》杂志2003年第4期


《让心灵和生活同样美好――关于审美教育的随想》 《北京教育》 2003年第12期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名作欣赏》 2004年第6期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名作欣赏》 2004年第4期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名作欣赏》 2004年第2期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圆融的自叙说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学刊》 2006年第5期


《周先慎:学术规范与学术品格》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周先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70103/168199.html

更多阅读

周易与思维方式 周易思维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与思维方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主讲。近几年来,读完MBA的不少人,均去选读周易哲学,其中不乏亿万富翁。有兴趣想了解周易的朋友可去看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常见的有几种

古今精短妙文,读来令人大快朵颐! 梦幻西游大快朵颐

俗话说,文有大法,文无定法。即以文字的多寡而论,简笔与繁笔,也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比如,古今中外出现的众多精短妙文,读来令人大快朵颐!【最短的古诗】:《吴越春秋》里有一首只有8字的短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寥寥8字,即活现了一幅古代

书法基本技法 转笔与折笔 孙晓云书法转笔

转笔与折笔http://www.shufawu.com/ll/jf/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练习方法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训练目的:转笔与折笔的配合。说明:弯曲频繁的线条通常都是转、折间替.以避免节奏的单调。转、折如何配合,不同书法家有各自的特点,深人某种风

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 周星驰电影全集

前两天看了《西游降魔》,今天看了柴静专访周星驰的节目,再次感慨,每个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正是他自己的命运剧本。节目中两点蛮特别。一,星爷没意识到他几部重要作品中在重复同一个模式;二,影片最后那段话

声明:《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周先慎》为网友演绎新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