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外形特征 绿雉 绿雉-基本信息,绿雉-外形特征

绿雉(学名:Phasianus versicolor)是一种栖息在低地的鸟类,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雌雄差异很大,雄性具有大的肉冠和极华丽的羽毛。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一些鸟类分类学者把绿雉列为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的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versicolor)。仅分布于日本,1947年被定为日本的国鸟。

绿雉_绿雉 -基本信息


绿雉

物种名称:绿尾虹雉
中文别名:绿雉、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
拉丁学名:Lophophorus lhuysii(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
英文名称:Chinese Monal Pheasant、Phasianus versicolor

绿雉_绿雉 -外形特征

大型鸡类。体长58―82厘米,体重692―1400克。4―5月繁殖,营巢于大树下和灌丛中,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


绿雉

23―25天。雄鸟头顶、脸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闪着绿色虹光,向后转为金属赤红色,从头顶后部耸起冠羽覆盖着颈部,呈金属青铜色,向后转为红铜色;后颈和颈侧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属红铜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转为紫铜色,并闪着金属绿蓝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上体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绿,故得名“绿尾虹雉”。

绿雉_绿雉 -分布范围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过去常见,现已罕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见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及甘肃南部。日本分布较多,是该国的国鸟。栖息于平原和农田中。

绿雉_绿雉 -生活环境

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绿雉_绿雉 -生活习性

食物:

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


绿雉

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它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本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

活动:

日行性,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一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鸣声:

春夏季喜欢鸣叫。 雄鸟立于岩石,重复发出guli…声。雌鸟有时发出同样叫声。雄鸟炫耀时发出guo-guo-guo的短叫声,受惊吓时发出低声的geee叫声,冬季偶尔发出单调的a…awu, a…awu声。

松树的外形特征 绿雉 绿雉-基本信息,绿雉-外形特征

绿雉_绿雉 -饲养繁殖

繁殖期为4―6月。有的雄鸟1月份就开始发情,但大多数在4―5月才发情。这时的雄鸟可以表演一种特殊的求偶飞


绿雉

行,它从陡崖上呈滑翔式俯冲直下,尾羽散开,先是盘旋,然后又俯冲,并伴随着尖厉的叫声。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孵化期28-30天,早成鸟,2-3岁性成熟。

绿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的鸟类之一;北京动物园1958年首次饲养展出绿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目前北京野生动物园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种群,总数达13只。据北京动物园的研究,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绿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间产卵繁殖,每巢产卵3-5枚,卵呈暗棕黄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点。

绿雉_绿雉 -种群现状

绿尾虹雉也是极为稀少的种类,在四川的局部地区尚有一定数量,密度在每公顷0.01―0.1只之间,而其分布的边缘地区数量更少,甘肃境内不超过200只,西藏境内则不足100只。

1983年在四川省宝兴县夹金山统计,样方大小为50 km2,有32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只/km2。1984年在北川县和茂汶县交界的茶坪山统计,样方为45km2’,有30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只/km2。据调查,宝兴地区绿尾虹雉的数量近十几年来大约减少了一半左右。牦牛放牧区正在不断扩大,使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绿雉_绿雉 -保护级别

CITES(华盛顿公约)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VU C2a (生效年代:2003年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是对绿尾虹雉最大的威胁,绿尾虹雉适宜的栖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丛,这些生境生态承载力差,当地山民的放牧和采药等活动对它们的栖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由于本物种体形较大是当地山民的食物来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猎的威胁。

绿雉_绿雉 -日本选国鸟的故事

绿雉成为国鸟的过程:

日本制定国鸟是在1947年,当时日本国内保护鸟类的思想并不普及,到处都有捕捉野鸟的情况。驻守日本的盟军司令


绿雉

部任命的奥斯丁博士(Dr Oliver L. Austin)为了要改变这个陋习,促使当时的农林省制定更严格的狩猎法律,同时文部省(教育部)也要加强爱鸟教育。爱鸟日(4月10日)就是那时候开始,以后演变为爱鸟周(5月中旬)。

当时日本的文部省为了推广保护鸟类,决定要选国鸟。在1947年3月22日,日本鸟学会举行第81回例会,共有22名鸟类学家参加。就在那次会议讨论,经过投票选出了绿雉(其他提出来的种类包括鸽子、云雀、树莺、铜长尾雉等)。

选绿雉作国鸟的理由:

1、这是日本的特产,在本州、四国、九州几个大岛是留鸟,容易见到。
2、雄鸟色彩美丽、个性勇敢,雌鸟有强烈的母爱(日本传说中,在大火燎原的时候,母雉仍不会舍巢而去,会不顾危险伏在巢上保护它的卵)。
3、在日本的文学与艺术当中占重要位置。日本古老童话里有个故事叫桃太郎的,绿雉就是桃太郎其中一个伴(另外还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狗)。男女老少都知道这故事。
4、绿雉是狩猎鸟,而且好吃。(在这里,小林小姐都忍不住插一句说,现在看起来,这个理由真不可思议,但那时是个一本正经的理由)

就是这样,绿雉就成了日本国鸟。

绿雉_绿雉 -绿雉与日元图案

绿雉长得很漂亮,羽毛非常美丽,与一般雉类的形状一样,只是羽毛特别鲜艳。繁殖季节雄雉头部有竖起的冠羽;体


日元

羽蓝绿色具金属光辉,尾羽很长,而且色彩丰富。因此常被古代武将用做头盔上的装饰。雄鸟十分勇猛,雌鸟又很爱小鸟。雌雉繁殖时营巢于地面,常在山野草丛里筑巢产卵孵幼雉。孵化出来的幼雉,一出蛋壳便能跟随雌雉走动和自己觅食,十分可爱。作为爱鸟的重要措施之一,当今世界有不少国家的国旗或国徽图案,都是以鸟类为标志的。不仅如此,目前在很多国家的流通货币上都可以寻觅到本国国鸟的“倩影”。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日本于1984年(昭和59年)11月1日发行的,目前仍在继续流通的10000日圆(票幅尺寸为76×160毫米)纸钞的背面图案中,就出现了一只雄雉和一只雌雉(注:该纸钞的正面图案人物为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190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70103/170815.html

更多阅读

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香樟树春夏秋冬的特点

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作用——简介香樟树是常绿乔木,一年四季都是绿色而且有香气。香樟树的全身都是宝,从树叶到树根,都可以入药,而且还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下面winterpoem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香樟树的外形特征及其作用。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

松树的外形特征 厚唇攀鲈 厚唇攀鲈-简介,厚唇攀鲈-外形特征

厚唇攀鲈,属鲈形目,攀鲈亚目,攀鲈科属,厚唇攀鲈鱼又名厚唇鱼、五彩曼龙鱼。它体长约8 ~ 10厘米,身体呈卵形,侧扁,最明显的特征是有突出的厚嘴唇。鱼体呈灰棕色,体侧从鳃后到尾柄基部有11条棕色条纹,尾柄处有一块暗斑。厚唇攀鲈鱼的背鳍和臀

松树的外形特征 雉科 雉科-外形特征,雉科-物种分类

雉科Phasianidae有38属159种,为鸡形目最大科。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头顶常具羽冠或肉冠。嘴粗短而强,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短不一,尾羽或呈平扁状,或呈侧扁状。跗

松树的外形特征 鹰雕 鹰雕-概述,鹰雕-外形特征

鹰雕(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体形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70至72厘米。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下体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主要以野兔、野

声明:《松树的外形特征 绿雉 绿雉-基本信息,绿雉-外形特征》为网友岁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