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临沣寨 临沣寨-基本简介,临沣寨-历史发展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上地下资源丰富。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寨内明清民居规模集中,错落有致;寨外河水环抱,芦花飘扬,红色的寨墙,绿色的护寨河,青青的芦苇、雪白的芦花和各色的水鸟,构成了天然合一的美丽图画。

临沣寨_临沣寨 -基本简介


临沣寨

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上地下资源丰富。镇域地势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

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寨内明清民居规模集中,错落有致;寨外河水环抱,芦花飘扬,红色的寨墙,绿色的护寨河,青青的芦苇、雪白的芦花和各色的水鸟,构成了天然合一的美丽图画。 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3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的朱镇府等明、清代古建筑群在这里俯拾皆是。

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围长约1100米、高6米多的寨墙上有城垛800个。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临沣寨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现存布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十余处,古建筑一百余座,古寨墙、寨河、寨门、祠堂、寺庙、井、桥、墓葬、古树等一应俱全,为中原地区少有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临沣寨的洼地聚落、古寨墙、古寨河、明清时期古民居、宗祠、关帝庙融为一体,成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寨内现有159户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为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的朱姓后代。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这些建筑既有中原农村特有的以砖、石为主体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门窗为装饰的小巧玲珑。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层弧形石板作为门洞的拱顶,每层石板上都雕有图案,十分美观。

临沣寨_临沣寨 -历史发展


临沣寨

沣寨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朔到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南北朝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约466~527年)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柏水经(宝丰)城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此处的“水田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意思就是临着沣溪的寨子。

也许是交通便利又属风水宝地的原因,长久以来一直有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始),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靠给张姓人家种田为生,同时也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寨中大户,张姓人家反主为佃,靠给朱家种田为生,“张家埂”由此改名叫“朱洼寨”。至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四处奔波、见多识广的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达到鼎盛,据说三兄弟分家时都是用抬筐来分元宝的。

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但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清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土寨,建石寨。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为使寨墙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隔一把石,中间空当用3~4块红石条顺着填满,再取土屯住夯实。寨墙内为朱洼村,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据说当年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弯曲曲的寨墙。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寨曾在抗战中发挥过作用。解放后在全国拆除寨墙的潮流中,由于恰逢洪水围困,为防汛需要寨墙得以保全。寨内现有居民600余口,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近400间。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在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一个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在全国也非常罕见。2001年,郏县成立了临沣寨开发办公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临沣寨进行保护性修复。

临沣寨_临沣寨 -建筑布局


临沣寨

临沣寨共有3个寨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其中西北门因临沣溪而取名“临沣”,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寨门上方红石匾上有楷书“临沣”二字,下边两扇榆木大门上包的铁皮已锈迹斑斑,铁皮上“同治元年”、“岁在壬戍”的字样仍清晰可辨;正方向的南门叫“来曛”门,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东南门叫“溥(柏)滨”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建筑专家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3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开始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古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临沣寨_临沣寨 -朱家大院


临沣寨

平顶山市郏县临沣寨朱家大院。

自从被评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临沣寨就不断有人来,朱家大院也逐渐改变往日的冷清,变得热闹起来,这座由朱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朱振南建于道光11年的宅子,的确值得惊叹。高耸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以及东西厢房的门楣之上悬挂着“迁善”、“补过”的家训,让不少历史信息复活。

朱振南的宅子只是朱家大院的一部分,其他还有老大朱紫贵和老三朱紫峰的宅院。朱紫贵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

三进院的内宅布局严谨,有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青砖黛瓦与檐下挂的金灿灿的玉米相互辉映,古朴、厚重而又和谐。正房的屋门下部设有两个“枪眼”,门槛下设有供猫通过的“猫眼”,屋内还设有小姐的“绣楼”。

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宅院,这就是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朱镇府系清代盐运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建于大清道光29年,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每隔几步一个拴马桩,仍可想象当年朱镇府的显赫和繁荣。

大院里还有一些住户,但被评上历史名村以后,这些住户可能搬迁。“还不知道搬到哪里呢。”一位80多岁的老人有点恋恋不舍地说。

临沣寨_临沣寨 -“风水”与“八卦”


临沣寨

朱家大院只是临沣寨古建筑的一部分。据临沣寨保护办公室主任尹亮亮介绍,临沣寨内现存明代建筑一栋3间,清代建筑100余栋400余间,这些明清民居均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楼房,其中不少因年代久远亟待修缮,只有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保存较好。

“临沣寨之所以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还因为它具有三大历史信息。按照历史名村的风水、五行、八卦和象形四项评选标准,临沣寨具有其中的三项标准,首先从风水上来说,其两面临河且处于洼地,能聚水聚财,属于风水宝地;从城门设置上来说,完全按照八卦设置;而从象形上来说,它则像一个小船。这些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成为它在评选中胜出的原因。”。

据当地人说,临沣寨的寨墙原是建于明朝末年的土墙。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朱氏兄弟发家后重修寨墙,取紫云山的红石,将土墙改为石墙。重修后的临沣寨围村占地7万平方米,寨墙里土外石,呈东北-西南走势,像狭长的船形,围长1100米,高6.6米,寨上布设5座哨楼、800个垛口。

临沣寨有三个寨门,按八卦的方位而设。三门之中,数西北门保存最为完好。

寨门上方题有“临沣”二字,两扇大木门上包着铁皮,铁皮上“同治元年”的字样仍然清晰可见,寨门前设有两道防水闸,当年的闸板还立在闸中。寨子的西南门曾遭破坏,寨门没有了,但高大的城楼还在,如碉堡一样,上面留有许多打枪用的射孔。

据《郏县志》记载,1945年6月3日,日军攻打“临沣”,村民曾利用寨墙英勇抵抗。

临沣寨_临沣寨 -古宅破坏


临沣寨

虽然在临沣寨能够看到为数不少的历史遗存,但有不少当地人担忧,跟前些年相比,这些遗存已经少了很多,并且还以极快的速度消失着。

临沣寨人的这种担忧,进入临沣寨时,是从其东北角一个很大的缺口处进入的,为了出入的方便,墙内和墙外的住户在这里扒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而这一段的寨墙,也明显比别的地方低了很多。“寨墙上的石头被人敲走垫院子了。”这种被破坏的痕迹,在寨墙内也十分明显。

参观古民居的路上,他不时地指着路旁的一些崭新的民房说,这里原来就是老房子,但住户嫌房子太老了,扒掉盖了新房。“你来得太晚了,要是10年前你过来,这里全是老房子,管你看个够!”。保护古民居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本身就是很难调和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必然强烈,在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条件下,只能拆掉老房子,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造新房。“我们也不想毁掉老祖宗的东西,但是没办法。”一位现在已经盖了新房子的住户说。而现在未被扒掉的古民居,虽然没有了被扒掉的危险,但也难逃被部分破坏之虞。

这些明清建筑中,依然有不少居民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墙上挂着凌乱的玉米棒,农具、生活用具散乱地或挂在墙上或堆在地上,生活垃圾和污水被随意处置。郏县决定开发保护临沣寨时,在乡政府工业办公室工作的他就来到临沣寨,成为临沣寨保护办公室主任,长年吃住在这里。他对古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对古民居中的每一个物件家具,甚至是门前的拴马石,都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嘱咐居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对于古民居来说十分珍贵,每件东西都能传递历史信息,破坏不得。”。

保护民居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居民迁出。在计划中,临沣寨159户600口人中,至少要有450人迁走。但这样的难度相当大,这在以前也不可想象!,好在现在出现了转机,临沣寨现在成为历史文化名村,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里,困难的解决不再是不可能。

临沣寨_临沣寨 -古镇开发


临沣寨

历史文化名村的地位,无疑被临沣寨寄予复兴和腾飞的厚望。然而,要想通过临沣寨的复兴形成旅游产业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非易事。为了筹集资金,临沣寨所在的堂街镇政府领导也多次到南方招商引资,但因为临沣寨此前并无名气,招商十分困难,开发因而进展不大。

按照临沣寨保护和开发计划,其保护和开发将分三步走:第一步计划在2006年年底以前,先修复古寨墙、红石街和朱家大院中老三朱紫峰的住宅,并疏通护寨河和搬迁部分居民;第二步计划在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修复朱振南大院和恢复千亩芦苇荡;第三步计划修复朱紫贵大院,复原茶亭、义塾、朱氏祠堂、城门楼等建筑和恢复缺失的文化遗存、民俗文化活动,如补修朱氏宗谱、复制石刻碑记、恢复五虎庙会等。在此期间,完成450人搬迁任务中的余留部分。

全部保护和开发资金需要4000万元,其中第一、二期都达到了五六百万元。在保护和开发中,搬迁居民所需费用将在1500万元到2000万元。

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临沣寨 临沣寨-基本简介,临沣寨-历史发展

平均每搬迁一户需要费用10万元左右,这也成了制约开发的一个瓶颈,需要平顶山市和郏县共同努力。按照历史文化名村要求,它需要保持原住居民血缘传承的完整性,也需要从保护建筑的角度减少居民,所以寨内只能保留150人。

临沣寨_临沣寨 -交通

汉口-汝州(汉口:21:38--汝州7:15)
返回2201次(汝州23:55--汉口次日10点左右)
汝州-郏县(从汝州上车超不过10元)
郏县-临沣寨(坐公交车郏县--李口,共2.5元)到堂街镇下车,也可以直接和司机说在临沣寨村口下车,看到此路,直走到临沣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70103/170849.html

更多阅读

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姚剧 姚剧-简介,姚剧-历史发展

姚剧是余姚的地方戏,也是浙江省区域文化的一朵烂漫山花。姚剧原称“余姚滩潢”。是越地的民间歌舞和说唱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余姚滩簧”在江浙沪享有盛名,最有特色。尤其是在原姚北地区,就是姚滩的发源地,大多数民众都很喜欢它。姚

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反垄断 反垄断-内容简介,反垄断-历史发展

反垄断是禁止垄断和贸易限制的行为。当一个公司的营销呈现垄断或有垄断趋势的时候,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的一种干预手段。在19世纪末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反垄断就成为了各国规制的对象,各国均采取严厉的立法来进行反

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令狐 令狐-简介,令狐-发展历史

令狐(读音:líng hú),中国复姓,源出于姬姓。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据《水经・冻水注》载: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毕公高的后代魏颗得了胜仗,晋景公把令狐一带赏赐给他做封邑,魏颗之子魏颉以封地为氏,

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交流电 交流电-发展历史,交流电-简介

交流电(英文:AlternatingCurrent,简写AC)是指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因为周期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的运行平均值为零,称为交变电流或简称交流电。英文简写为AC。不同直流电,其方向都是一样。通常波形为正弦曲线。交流电可以有效传

声明:《朝鲜发展历史简介 临沣寨 临沣寨-基本简介,临沣寨-历史发展》为网友現狀很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