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钱德勒-人物经历,雷蒙德・钱德勒-人物

雷蒙・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是一名推理小说作家。他对现代推理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写作风格和看法,在过去60年间为相当多的同行所采用。钱德勒的主角,菲力普・马罗,成了传统冷硬派私家侦探的同义词,与达许・汉密特的山姆・史培达并驾齐驱。 钱德勒是美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家。钱德勒为T.S.艾略特、村上春树等作家所推崇,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以“硬汉派”风格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品质。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托尔斯泰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

雷蒙德钱德勒_雷蒙德・钱德勒 -人物经历

侦探小说的模式是在美国建立的,同样也是在美国被颠复的,这便是推理史上的“美国革命”。这场革命促成了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的分野。尽管可以追溯到1923年卡罗尔・约翰・戴利(Carroll John Daly,1889-1958)的《三枪特里》(Three Gun Terry),但是美国革命兴起的根源乃是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穷困、不幸加上美国社会暴力日益增多。这时期产生了一批有着和黄金时代完全不同的时代思潮的作家。他们大都从廉价杂志起家,笔下的侦探并不全能,他们相信武器的力量,都堪称铮铮铁骨的硬汉,因此被称为“硬汉派”(Hard-Boiled School)。其中最著名的大师是达谢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和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1959)。

雷蒙德・钱德勒1888年7月23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七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来到英国。雷蒙德有志成为一名作家,可母亲和祖母坚持要他成为公务员。在进入海军部短暂供职之后,钱德勒还是离职尝试成为自由撰稿人。不料这次选择失败了,他于1912年回到美国定居。此后,他做过许多种工作,并在一战期间加入加拿大陆军和英国皇家空军。1922年,他进入戴比尼石油公司担任记帐员,不久升任副总裁,可谓事业有成。1924年钱德勒同比他大十八岁的茜茜・帕西卡结婚。过了几年幸福生活之后,钱德勒开始走下坡路。1932年他因为醉酒和旷工被开除。

失业之后,苦于只能依靠存款维持生计,他又想到了写作。钱德勒阅读了一些廉价杂志,开始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创作,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哈米特。经过多次修改,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勒索者别开枪》(Blackmailers Don't Shoot)投给了著名的廉价杂志《黑色面具》(Black Mask),并刊登在1933年12月号上。此后,他开始撰写短篇侦探小说。1933到1939年间诞生了他大部分的短篇作品。1938年,出版商请钱德勒撰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产生了1939年出版的《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


作品

《长眠不醒》出版之后,有些评论者认为该书过于暴力或者堕落,但是更多的观点指出一位硬汉流派的新星已经诞生。待到出版平装本后,销量更是惊人,一下子就卖出四五十万册,这让钱德勒名声大振。1943年,派拉蒙公司邀请钱德勒去好莱坞。在好莱坞,钱德勒成就斐然,他编剧或者合作编剧了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其中“双重理赔”(1943)和“蓝色大丽花”(1946)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此后的小说《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1953)也是广受评论家好评,并获得爱德加奖最佳长篇侦探小说。1954年妻子去世后,钱德勒也试图自杀,并且酗酒严重。同时,作品水准大幅下落,唯一一部长篇作品《重播》(Playback,1958)远无往日风范。1959年3月,钱德勒当选美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可惜,3月26日他便在加州去世。菲利普・马洛(Philip Marlowe)不是钱德勒最早塑造的侦探,但却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钱德勒笔下的马洛,突出的是性格,案件,则是为了性格的展开。这种硬汉,引领了至今大部分侦探小说的方向。1995年,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会员票选史上最佳男侦探,马洛超过福尔摩斯勇夺第一。马洛出现在所有七部长篇小说以及一些短篇小说中,可钱德勒对他的外表描述不多,只说他六英尺高,灰色的眼睛,对于马洛的感觉更多是通过他的行动和对话表述的。在登场作《长眠不醒》中,马洛说自己三十三岁,未婚,以前是洛杉矶地检处的侦探。到了《漫长的告别》,他已经四十二岁了。如果要说马洛的原型,恐怕是钱德勒自己的理想化身。他外表和钱德勒有几分相似,且有着同样孤僻的性格,而他的名字也是来自钱德勒就读的都尔里奇学校的一所校舍的名字。


雷蒙德・钱德勒

“如果我不强硬,我就没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马洛在《重播》中如是说。马洛为钱工作,却不为钱出卖灵魂。他说:“为了讨生活。我卖我必须卖的。我所能卖的,就是上帝赐给我的一点胆量跟智慧,还有为了保护客户,宁可吃亏受气的一点意志力。”他接受了委托便会追查到底,哪怕最后的真相连委托人也会大吃一惊。受过大学教育的马洛喜欢讥讽嘲笑,行事有点犬儒主义。面对邪恶而肮脏的世界,他却不肯放弃对正义的渴望,愿意在正义和罪恶的张力中苦苦等待。因此,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他玩世不恭的态度,听到的是他尖酸刻薄的话语。钱德勒暗地里给自己的侦探这样一句评语:“如果有足够的人像他,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变得太无趣而不值得居住。”马洛是“肮脏大街的骑士”,而钱德勒呢,便是“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至于马洛的私人生活,钱德勒倒是为他安排好了。在《漫长的告别》中他遇到了拥有百万财产的琳达・罗林,并在《重播》里再续前缘。在未完成的遗作《普德泉庄园谜案》(The Poodle Springs Mystery,由罗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1932-]续完,于1989年出版)开头,他俩结为连理。婚后,马洛拒绝常住在琳达的豪宅,也不接受她的经济资助。他还想当一个私人侦探,他说:“我是一个穷人,娶了一个富有的妻子。我手足无措。我只是坚信一件事情――破旧的办公室,在那里我能做回我自己。那里才是我想呆的地方……对我来说没有别的路了。”读者不禁会莞尔,这位犬儒侦探还真是傻得可爱。


雷蒙德・钱德勒

1944年,钱德勒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著名的评论《简单的谋杀艺术》(The Simple Art of Murder)。这是一篇带有硬汉派宣言性质的文章,阐述了钱德勒的主要侦探小说观,并且对传统的英式侦探小说进行了抨击。他说,解谜侦探小说“思想上来说,它们谈不上是个难题;从艺术上来说,它们谈不上是部小说。它们都是闭门造车,对世界上的事情太无知了。”而他所谓的侦探小说是“为那些对人生抱持积极进取态度的人写作……把谋杀案还给了有杀人理由的人,不仅仅是提供一具尸体而已;还给了手头有凶器的人,这种凶器不是手工打铸的决斗手枪、毒箭、热带鱼”。钱德勒强调侦探小说的现实性:人物、场景和氛围必须真实;在开端和结尾处要有可信的动机;人物以及言行要在所处环境中可信;在谋杀和推理方式上要符合程序和技术;等等。钱德勒关于侦探小说连同对出版商、电影等的看法,被研究者结集成《钱德勒如是说》(Raymond Chandler Speaking,1962)。这些言论和他的马洛系列一样辛辣、有趣。钱德勒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的硬汉派作家很少有不受其影响的,而硬汉侦探们身上多多少少有着马洛的血统。硬汉小说和解谜小说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待侦探小说的途径和方法。后者将侦探小说作为谜的游戏,前者将侦探小说当成反映社会、观照人生、甚至是陈述道德理念的严正艺术。因此,硬汉派不再蜷缩在乡村别墅或者安乐椅中,他们面对社会,面对更为广阔和肮脏的犯罪。推理解谜不是故事的主轴,侦探主角也不再高人一等,他们身处与黑暗的社会中,必须倚恃着拳脚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哈米特就说:“一个小人物日复一日在泥泞、污血、尸体与欺骗中前进,尽可能地麻木、粗鲁与犬儒,迈向一个晦暗的目标,除了他受雇尽职之外,别无督促或召唤他前进的理由。”而作家们往往通过侦探的眼睛和嘴巴,以冰冷旁观的眼光来凸现社会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我们常会发现硬汉派擅长描写大都市的罪恶,以及侦探的道德困境。


雷蒙德・钱德勒

1944年,《恋人无情》(Farewell,My Lovely)最先被搬上银幕,更名为“谋杀,我的爱人”,由迪克・鲍威尔(Dick Powell)扮演马洛。本片颇为成功,获得了埃德加奖最佳侦探电影。长篇作品除了《重播》全部改编过电影,很多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片。因主演“马耳他之鹰”(1941)而成为硬汉派侦探代言人的亨弗莱・鲍嘉也曾在“长眠不醒”(1946)中扮演过马洛。不过钱德勒自己觉得卡莱・格兰特才是马洛的最佳人选,可惜未能实现。钱德勒在为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找麻烦是我的职业》(Trouble Is My Business,1950)作序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没有所谓的犯罪或推理‘经典之作’,一本也没有。在本身的参考范围之内,就是唯一品评的标准。经典之作应该是一件耗尽本身形式的可能性,无人可以超越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一部侦探小说或故事达到那个境界,接近标准的也微乎其微。这是为什么讲理的人继续攻击这个碉堡的原因。”没有人会否认钱德勒的说法,同样也没有人否认他的作品称得上经典之作。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被收录到权威的《美国文库》中。

他是以侦探小说而被载入经典文学史册的大师,他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票选150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中的第一名。

他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被称为黑色电影的教科书。

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说6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似乎至今还没有哪个作家享受到好莱坞如此的厚爱。

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钱德勒-人物经历,雷蒙德・钱德勒-人物

他笔下的马洛被公认为是最具魅力的男人。"有着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在40年代,好莱坞男演员以能扮演菲利普马洛为荣耀,其中亨弗莱 鲍嘉塑造的最为成功。

雷蒙德钱德勒_雷蒙德・钱德勒 -人物作品

1939 《长眠不醒》

1940 《再见,吾爱》

1942 《高窗》

1943 《湖底女人》

1949 《小妹妹》

1950 《简单的谋杀艺术》(短篇集)

1950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短篇集)

1953 《漫长的告别》

1958 《重播》

雷蒙德钱德勒_雷蒙德・钱德勒 -长篇小说


钱德勒作品《大眠》

《大眠》The Big Sleep ,第一部 (1939)

《再见,吾爱》Farewell, My Lovely(1940)

《高窗》The High Window(1942)

《湖中女子》The Lady in the Lake (1943)

《小妹》The Little Sister (1949)

《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1954)(1955年荣获爱伦・坡奖 的最佳长篇小说奖)

《重播》Playback (1958)

Poodle Springs (1959) (未完,1989年由 罗伯特・B・派克 完成)

全部都跟洛杉矶侦探菲力普・马罗相关。剧情一般都是一些看起来不关连的线索或纠纷进入了菲力普・马罗的生活,后来它们原来全都是互相关连的。《大眠》、《再见,吾爱》及《漫长的告别》可以被认为是其中的大作。

雷蒙德钱德勒_雷蒙德・钱德勒 -短篇小说

钱德勒大部分的短篇都是记载菲力普・马罗、其他倒霉私家侦探约翰・达尔马斯(John Dalmas)及史蒂夫・格雷斯(Steve Grayce)或相近的好撒马利亚人如卡尔马迪先生 (Mr Carmady)的冒险史。例外的有The Bronze Door和English Summer,是英国郊外的哥特式浪漫自述。有趣的是,在1950年广播剧系列《菲力普・马罗冒险记》中,包含了这些短篇的改编,马罗的名字却取代了其他主角的名字(例如The King in the Yellow中的史蒂夫・格雷斯)。这些更改在后来出版的原着中被改回了。只是后来出版的全都被换成马罗除The Pencil以外。

侦探短篇

Blackmailers Don't Shoot(1933)

Smart-Aleck Kill (1934)

Finger Man (1934)


钱德勒作品《再见,吾爱》改编成电影,电影海报

Killer in the Rain (1935)

Nevada Gas (1935)

Spanish Blood (1935)

The Curtain (1936)

Guns at Cyrano's (1936)

Goldfish (1936)

The Man Who Liked Dogs (1936)

Pickup on Noon Street (1936;原名为Noon Street Nemesis)

Mandarin's Jade (1937)

Try the Girl (1937)

Bay City Blues (1938)

The King in Yellow (1938)

Red Wind (1938)

The Lady in the Lake (1939)

Pearls Are a Nuisance (1939)

Trouble is My Business (1939)

No Crime in the Mountains (1941)

The Pencil (1959;死后出版;原名为Marlowe Takes on the Syndicate,后来亦以Wrong Pigeon及Philip Marlowe's Last Case的名字出版)

非侦探短篇

I'll Be Waiting (1939)

The Bronze Door (1939)

Professor Bingo's Snuff (1951)

English Summer (1976,死后出版)

小记:尽管I'll Be Waiting、The Bronze Door及Professor Bingo's Snuff都有非自然死亡及侦探(分别是酒店侦探、苏格兰场及加利福尼亚州本地警方), 但重点并未放在这些死亡的调查上。

《大西洋月刊》杂志文章

Writers in Hollywood, 1944/12

《谋杀巧艺》The Simple Art of Murder, 1945/11

Oscar Night in Hollywood, 1948/03

Ten Percent of your Life, 1952/02

雷蒙德钱德勒_雷蒙德・钱德勒 -人物轶事

雷蒙・钱德勒因极度讨厌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而恶名远扬,常常把希区柯克叫做“那个胖浑蛋”(一般在希区考克的听觉范围之内

雷蒙德钱德勒_雷蒙德・钱德勒 -文化中的钱德勒

侦探小说作家罗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的侦探,史宾瑟(Spencer)的计多特质都是基于钱德勒的传统,甚至连史宾瑟的出生地,怀俄明州的拉勒米,都跟有传钱德勒曾经构想过的一样。派克拥有英语文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就跟钱德勒的作品有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1702.html

更多阅读

雷蒙德与恶龙的宝藏二 人人都爱雷蒙德第一季

第二章 神秘帝国大厦11天后,西班牙终于出现在飞机外,可就在这时,飞机警示灯“啪嗒,叮,啪嗒,叮”的响了起来。飞机在距地面一万两千米的地方开始旋转,扭动,机翼上冒出“噼啪”响的火花,喇叭里传来机长那疲倦又不清晰的声音,每位乘客面前的屏幕

厄尔-门罗,迈克尔-雷-理查德森,米奇-里奇蒙 美国里奇蒙

厄尔-门罗,迈克尔-雷-理查德森,米奇-里奇蒙其一2003年,爵士的32号卡尔·马龙去湖人,魔术师宽宏大量:“马龙可以穿我那件退役的32号!”类似的,前几星期,前纽约尼克斯的厄尔·门罗说:“甜瓜可以穿我那件退役的15号。”NBA50大里,门罗的历史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的三个故事 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一次看《人人都爱雷蒙德》,觉得这是一部好看有趣的肥皂剧。看完了全部九个季,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电视剧作品。刚看《人人都爱雷蒙德》,一集一集追着看,一口气看完了三、四个季。后来怕看完了没东西看,于是控制着慢慢地看。如果看美

在雷德蒙德扫街 美国雷德蒙德

习惯把儿子居住的那个地方,称之为西雅图。实际上这里离开西雅图市区,开车需要半个多小时。所以,这里应该是雷德蒙德,微软公司就设在这个地方。走在路上只要说是住在雷德蒙德,对方马上就会告诉你,那里是微软公司的大本营。从家里坐公交车

公司治理: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另一种看法

  欧洲著名管理学者奥地利人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说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所有的经济失误都是通过种种方式的公司治理造成的,马利克甚至认为“公司治理”本身也是一个应景而生、经不起推敲的概念。马利克教授作

声明:《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钱德勒 雷蒙德・钱德勒-人物经历,雷蒙德・钱德勒-人物》为网友傲世俊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