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简介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简介,苏联模式-历史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苏联模式_苏联模式 -简介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苏联模式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总起来看,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一是具体体制、机制的层面。
社会基本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区别于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最基本方面。它是一种社会制度内在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的最一般反映,涉及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等领域。而具体体制、机制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为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服务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基本制度居于主要的方面,并占据主导地位,而体制、机制与政策居于次要方面,并处于从属地位。从状态上看,基本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而体制与机制则是灵活易变的,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应该说,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反映了苏联模式的本质,贯穿于苏联模式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带有稳定性、根本性的特点。这是苏联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之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苏联社会生产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并在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严酷环境中取得胜利的制度根源。从这个意义说,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而不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该模式的本质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在概括苏联模式的特征时,有人根本否定苏联模式的这个基本方面。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当他还在苏共总书记任上时,他就把苏联模式概括为“极权官僚模式的社会主义”、严重“变了形的社会主义”、“曲解了的社会主义”、“专制的”社会主义,认为苏联过去搞的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他还把苏联模式看成障碍苏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源。苏联解体后,他依然认为:“在苏联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了些。但实质依然故我”,“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的社会模式”。
苏联模式的极权性体现在苏联社会中存在异化与垄断。苏联的“极权社会主义”,引起了“人与政治、政权,人与生产资料、财产,人与文化的异化”。政治上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共产党“对政权的霸占”,造成政治垄断,形成人与政治、政权的异化;经济上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排除了人们对所有制的选择,造成经济垄断,形成人与生产资料、财产的异化;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妨碍了“吸收世界上一切进步的思想”,造成精神垄断,形成人与文化的异化。所有这些的关键,是共产党对一切权力的垄断,这是产生异化的根源。因此,要克服异化,就必须消除各个领域的垄断,尤其是共产党的垄断权,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具体说,改革就是要政治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西方式的多党轮流执政、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经济上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就具体体制与机制的层面而言,苏联模式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般认为,苏联模式总的特征是过度集权。具体讲,在经济领域,国家所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指令性、法治化、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运用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这种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没有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或地方,而且绝大部分企业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导致企业与农庄缺乏经营自主权,职工也缺少民主管理的权利,存在大锅饭等严重弊端;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只看到计划经济的长处,排斥甚至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
在政治领域,过分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其中,过分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是指国家的权力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或个人。这种国家权力集中于党,党集中到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进而集中到少数人乃至个人的领导体制,造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个人权力凌驾于党和国家的过度集权的严重局面。其结果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权力受到削弱,党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会议不能按期召开,党内民主受到限制,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职权被削弱,形成由总书记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专权的局面。

苏联模式_苏联模式 -历史

十月革命

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二月革命
②俄国帝国主义地处欧洲的最东部边缘和亚洲大陆的北部高寒带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封建军事色彩,对西方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主观条件
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经过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将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奥匈帝国(1867~1918)、处在崩溃前夕的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共产国际
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历史意义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严峻的形势
①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②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措施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取消――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e.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苏联历史简介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简介,苏联模式-历史

背景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
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向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途径
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
①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评价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联的成立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宣传画
(2)工业化:
①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
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②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形成
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特征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斯大林个人崇拜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大清洗运动
(肃反运动)1935-1938
①原因: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②经过:1935~1938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③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苏联模式_苏联模式 -表现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带有俄国和亚洲特色专制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新权贵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苏联模式_苏联模式 -意义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主要体现在:
1、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2、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
3、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1847.html

更多阅读

方韩大战历史简介 — 韩国朝鲜历史简介

方韩大战历史简介 —- 作者:sleepwhile2012年1月15日,IT人士麦田发表博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作品代笔。这是方韩大战的起点。在博文中麦田认为韩寒是由其父韩仁均代笔、出版商路金波包装、媒体无良吹捧而成的

汉朝窦漪房历史简介,窦太后为什么喜欢梁王 汉朝梁王

爱咋呼娱乐网历史栏目报导:窦[dòu]猗房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观津村)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代女政治家。出身贫寒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图)林心如扮演的窦太后汉朝窦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张小明[内容提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之中并且在历史上呈现出三个截然不同的互动关系模式,新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之中。国际体系因素和中国国内因素是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

宋朝历史简介 历史上三位疑似穿越者

宋朝历史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注释: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

拉丁语历史简介 拉丁语历史

拉丁语历史简介辛世彪拉丁语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变化。文艺复兴以前的拉丁语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分前后两期。1.早期(公元前80年以前)。又分为两段:①前拉丁语时期(PreliteraryLatin,前250年以前),即标准拉丁语形成之前。

声明:《苏联历史简介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简介,苏联模式-历史》为网友朶莪哋囡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