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生平简介 孟二冬 孟二冬-基本资料,孟二冬-生平简介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人生理想,被北京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研究完成的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医生作出“禁声”的医嘱后,他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孟二冬(1957-2006),生于安徽宿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孟二冬_孟二冬 -基本资料

姓名:孟二冬

籍贯:安徽宿县

生卒:1957-2006

描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多年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人生理想,被北京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2006年4月,孟二冬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孟二冬_孟二冬 -生平简介


孟二冬

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 《中国文学史》 (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 《〈登科记考〉补正》 ,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

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

支教事迹

2003年非典期间,孟二冬在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两年期满后,回到北京大学。回国还不到一年,当教研室负责人找他商量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事儿时,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支教任务。2004年3月1日起,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8周的支教工作。

2004年3月8日,孟二冬到新疆支教的第二周,他的嗓子开始沙哑。他以为是咽炎,坚持每天上课。可是,他的嗓子沙哑得一天比一天厉害,还常伴着剧烈咳嗽。他去了校医院,每天打针、吃药,仍然坚持上课。同学们发现,课堂上孟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后来不得不用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请他休息几天,等嗓子好了再上课,他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

除了给石河子大学中文系2002级138名学生讲授《唐代文学》必修课,孟二冬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他把多年研究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同行们。此外,他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与中文系的教师座谈,为推动石河子大学中文学科建设出谋划策。4月17日,在老师们的再三要求下,孟老师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立即给他做了“禁声”的医嘱。可是,第二天他又站到了讲台上。

按照支教安排,4月26日是孟二冬给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课。孟老师嗓子沙哑得更厉害了,并不时伴着阵阵咳嗽。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同学们都知道,孟老师是在强忍着巨大的病痛。许多同学的双眼噙满了泪水……下课的铃声响了,孟二冬讲完了最后一课,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地走下讲台。孟二冬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完成了每周10学时的教学任务,中间没有休息一天。下课后,孟二冬来到校医院。诊断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医生要求孟二冬立即住院。5月2日,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在北大医院胸外科进行首次手术治疗,手术进行了近20个小时。

北京大学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在支教、治学、做人等方面的感人事迹。孟二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计名利,在新疆支教期间一心扑在教学一线,表现出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甘坐冷板凳,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做学问,求真务实,在学术上成就卓著。他的敬业精神正是我们的社会着力弘扬的精神,他的学术品格正是我们的社会亟待光大的品格。

孟二冬_孟二冬 -个人评价


孟二冬

孟二冬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给本科生上课时全身心地投入,备课授课一丝不苟;他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为完成一部具有重大史料文献价值的专著,七年如一日,最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他在一年之内经历了三次重大手术的折磨,但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向上。

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孟二冬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全部凝聚在工作中。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孟二冬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过程中,将做人和做学问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孟二冬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正是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他这样的学者。他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向上的精神追求,谦和待同事,关爱待学生,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应具有的责任、执著、勇气和道义,在平凡间显示出不平凡的品格。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孟二冬,就是要学习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他崇尚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珍爱生命、坚韧不拔,为战胜疾病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

他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在短片里,孟二冬身体虽虚弱但却十分乐观,嗓音虽喑哑但却很有分量。他对大家说:“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他在遭受了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写下的,他是在勉励自己以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面对人生。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治学严谨

孟二冬两年前才搬进现在这个90多平方米的新居。此前十几年,他们一家三口一直住在北大校园内的“筒子楼”里。他的爱人耿琴老师说,老孟一直舍不得离开那座“筒子楼”,就是因为离北大图书馆近,去那儿查资料方便。

1980年孟二冬从安徽宿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有幸到北大中文系进修古代文学,开始师从袁行霈先生。1985年,孟二冬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孟二冬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初创的烟台大学任教,担任烟台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1年,孟二冬又考取了袁行霈先生的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从1994年到2001年初赴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之前,孟二冬一直兼任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秘书,是袁行霈先生的得力助手。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告诉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完成那部具有重大史学文献价值的专著《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几乎每天与馆员一起上下班,成了北大图书馆古籍善本室最忠实的读者。《登科记考》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的关于古代科举方面的名作。1994年,孟二冬查找了大量资料,发现此书内容存在大量缺误。于是,他开始对这一著作进行研究和整理。孟二冬花了7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上、中、下三册,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4年,这部专著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写这部著作时,孟二冬翻遍了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相关古籍。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仅科举的人数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得到的稿费却只有3万元。就是这3万元,他还全部换成了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袁行霈先生说,做学问特别讲究用第一手资料,孟二冬都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研究功底非常扎实。他洋洋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从《中国诗学通论》到《千古传世美文》,从《陶渊明集译注》到《中国文学史》,都像他的为人一样厚实可信。

孟二冬在北大并不是一个孤例。十几年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了编写《糖史》 ,就曾数年如一日地“泡”在北大图书馆古籍善本室里。孟二冬这种甘坐冷板凳、一心做学问的治学精神,正是对北大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受社会上名利浪潮的诱惑,大学里确有一部分老师忙于社会活动,到校外讲课捞外快,还有一些老师热衷于攒畅销书赚钱。凭孟二冬的学问,也有不少地方以高额报酬请他去讲课,但都被他推掉了。他的爱人耿琴说,这么多年,老孟从没拿过一分额外的报酬。

北大新闻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为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在目前的社会中,功利思想严重,浮躁之风盛行,而孟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部身心都扑在教学科研上,甘于寂寞,敬业奉献,这正是目前应该大力弘扬的一种高尚精神。

爱书如命

孟教授家里最大的一间屋子是书房,东、西、北三壁都是书柜。加上客厅里的藏书,他的个人藏书有数千册之多。“上世纪80年代,我和老孟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块,但他需要的书还是一摞摞搬回了家。”孟教授的妻子耿女士说,“当初买对面带阁楼的房子就好了,便于老孟藏书。”相处这么多年,她最熟悉孟教授的性格,也最支持他的事业。

书房柜子里的图书一列列摆放得整整齐齐。许多书籍都包有磨得发白的封皮,翻检开来,里面夹着一张张用于索引的便条,一些没有封皮的书则已被翻检得发黑。孟教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就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住在北京大学44楼的许多年间,孟教授成为学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第一读者”。他每天抱着开水杯,早去晚归,风雨无阻,多年如一日。正是靠着这种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扎实和勤奋,他的力作《〈登科记考〉补正》广集众长,推陈出新,一出版就广受好评。

多才多艺

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孟教授深受熏陶。古人那种“尺璧不宝,光阴十金”的惜时观念也同样让他敏感于怀,并化为诗一样美丽的语言。在《〈登科记考〉补正》后记中他慨叹道:“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偷闲半日。”病前的孟教授酒量极豪,在中文系少有人能出其右。喝酒、读书、做学问,在他身上有着和谐的统一。从陶渊明到李白,古代酒文双风流者代不乏人。他曾经笺注过魏晋陶渊明的诗文集子,体悟既多,感慨也深,至今仍然被日本友人用作大学的教材。

笔墨纸砚在孟教授的书桌上一样不少。他的书法有相当的造诣,笔势典正有力,矫若游龙。“字如其人。”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先生如此评价说。练字是孟教授每天的必修课,即使如今身罹病患,他也没有断过。古人传下来的篆刻艺术也让他着迷。“我们刚结婚那阵子,他天天摆弄那些石头。”耿女士笑着说。多才多艺的孟教授浑身散发着一股文雅之气。

豁达淡泊

孟教授平时话语不多。因为病症压迫声带,说话费力,他的话似乎更少了。但沉默的他也有健谈的时候。一聊到学术问题,他的兴致马上就来了。

一位进修老师找孟教授请教专业问题,他热情相待。从先秦聊到隋唐,从古籍聊到古人,滔滔不绝,不觉到凌晨三四点钟。他的女儿睡在隔壁,第二天早晨对妈妈说:“想不到爸爸不仅一肚子学问,还竟然那么能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他话语不多,专业功力以考证知名,生活应该很枯槁才对。面对这些,孟教授没有刻意去反驳或者证明什么。当他在古籍阅览室读书思考的时候,他是不是在古雅的字里行间神游物外,在与古人的神交中如鱼得水?他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自己到达了美丽的桃花源,精神富足而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在众多的书架间穿梭,他生活在自己诗意而丰腴的世界里。

在孟教授书房最靠里的桌上,有厚厚一沓纸。伸展开来,全是孟教授摹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遒劲乌黑的大字,是那样的醒目。孟教授万万没有想到,病魔会来得如此严重而突然。当他叙述病发的过程时,他的语调是平静的。可是为什么他要一遍遍摹写这篇《兰亭集序》呢?《兰亭集序》千古不朽,不仅得益于王羲之旷世的书法才华,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篇体现魏晋风度的哲理美文,那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生命情怀几乎引起每个人的共鸣。每天当妻子上班、女儿上学后,空荡荡的家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平时就言谈甚少的孟教授在想些什么?死生亦大,诚乎斯言,个中滋味,历者自知。那直面病痛的孤独和落寞,那古今相通的悲悯情怀,没有表达出口,没有抒发成文,却倾注在了对《兰亭集序》一遍又一遍的摹写当中。阳光洒在孟教授的脸上。他笑了。

高度评价

孟二冬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给本科生上课时全身心地投入,备课授课一丝不苟;他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为完成一部具有重大史料文献价值的专著,七年如一日,最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他在一年之内经历了三次重大手术的折磨,但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向上。

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孟二冬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全部凝聚在工作中。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孟二冬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过程中,将做人和做学问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孟二冬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正是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他这样的学者。他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向上的精神追求,谦和待同事,关爱待学生,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应具有的责任、执著、勇气和道义,在平凡间显示出不平凡的品格。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孟二冬,就是要学习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他崇尚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珍爱生命、坚韧不拔,为战胜疾病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

他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在短片里,孟二冬身体虽虚弱但却十分乐观,嗓音虽喑哑但却很有分量。他对大家说:“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他在遭受了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写下的,他是在勉励自己以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面对人生。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孟二冬_孟二冬 -个人荣誉

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教育部党组作出了《关于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孟二冬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4月,孟二冬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孟二冬_孟二冬 -荣耀事件


孟二冬

孟二冬,一个让人感动的名字。这位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和深厚的学问赢得无数尊敬的教授,用他“上好每一节课”的朴素信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对教育的追求,坚守对师德的认识,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时代,孟二冬以其平凡的坚守促使人们对教师精神进行重新思考:做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做教师?

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为学者,孟二冬勤于立言;作为教师,孟二冬立言却不止于“著书立说”,在他看来,为师者不应止于生产知识与思想,更应担负起薪火相传之责。

“做平凡的人是有意义的”,这是对孟二冬人生的写照,他以一种平凡的方式最终达成了令人景仰的卓越。

今年4月22日,孟二冬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思考。6月5日,他的女儿孟菲致信胡锦涛总书记,寄情、致谢、言志。6月9日,总书记满怀感情地写了回信。9月7日,新华社发表消息,报道这封信在全国教师中引起的强烈反响。老师们说:“这不是写给孟菲一个人的回信,这是写给所有教师的。”

在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孟菲和她的妈妈,使我们得以了解,年轻的孟菲从父亲身上读到的教师精神。

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大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北大将已故的“阳光教授”孟二冬的铜像安放在天寿陵园,他的骨函也于昨日入土。

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学生们捧着白菊向孟二冬教授的铜像三鞠躬,铜像立于白兰与松柏前,孟二冬教授瘦削的面庞上带着浅笑,双目直视前方。

雷锋生平简介 孟二冬 孟二冬-基本资料,孟二冬-生平简介

孟二冬教授生前是北大中文系老师,他带病支教新疆,病情加重后倒在了讲台上,最终因喉癌晚期离世。孟二冬教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曾获得总书记的高度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2371.html

更多阅读

雷锋生平简介 阎立品 阎立品-简介,阎立品-生平

阎立品,河南省封丘县人,豫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剧目《秦雪梅》《藏舟》《西厢记》等。阎立品_阎立品 -简介阎立品阎立品,一九二一年二月七日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蔡寨村(现名仝蔡寨村),原名阎桂荣。她祖辈务农,父亲阎彩云是豫剧祥符调著名男

雷锋生平简介 袁玫 袁玫-基本信息,袁玫-生平简介

袁玫,女,职业是演员。于1989年,一部颇为轰动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的上演。袁玫_袁玫 -基本信息袁枚姓名:袁枚(一说袁玫)性别:女国籍:中国出生年份:1964年籍贯:安徽省芜湖市袁玫_袁玫 -生平简介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

雷锋生平简介 詹世钗 詹世钗-简介,詹世钗-生平

詹世钗(1841年12月20日-1893年11月5日),字玉轩,乳名五九,有“中国巨人”之称,19世纪清朝人,生于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年间,关于其生平的可信史料分为两种说法。此外,詹世钗的父亲詹真重,身高八尺(约2.48米),二子詹世钟,身躯也达八尺。詹世钗与其英国妻

雷锋生平简介 九纹龙 九纹龙-生平简介,九纹龙-名号由来

九纹龙即史进(小说《水浒传》人物)。史进,小说《水浒传》中108将第一个出场,史太公之子,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史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王进的徒弟,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聚

雷锋生平简介 吴连枝 吴连枝-简介,吴连枝-生平

吴连枝在八极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上颇有着述,在日本出版了《吴氏开门八极拳》着作三部;在国内出版发行了《中国传统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一书。用中、日两种语言发行的教学光盘达二十余盘。吴连枝曾多次受到日本开门拳社、欧洲八

声明:《雷锋生平简介 孟二冬 孟二冬-基本资料,孟二冬-生平简介》为网友璃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