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介子推 介子推-人物简介,介子推-人物生平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_介子推 -人物简介



介子推,一说是生于运城闻喜户头村,还有一说是生于运城夏县裴介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于是,其生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_介子推 -人物生平



晋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介子推_介子推 -人物精神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介子推_介子推 -后人纪念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历史留名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介子推_介子推 -后世评价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介子推_介子推 -诗歌咏赞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藉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为介子推的事迹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如:
清傅山悼念介子推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愈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
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林魁《寒食题介子祠》
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吕解元《绵山吊介子》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

介子推_介子推 -寒食节日



节日简介



寒食节,是汉民族纪念介子推的一个感恩的节日。它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与感恩;数量可观的唐寒食节诗,还表达了失意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蹈情怀,同时,有如风俗画似的再现了唐人度寒食的民风民俗,让人领略到大唐的兴盛气象。
寒食节

传说



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清明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内涵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介子推 介子推-人物简介,介子推-人物生平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尚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的十九年里,一直跟随在重耳身边,帮助重耳渡过重重危机;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大封功臣,但晋文公却一时忘记了不肯言禄不愿自我表功的介子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子推回到家中,对母亲讲述了当下的遭遇,并决定偕母亲一道隐居过隐士的生活,母亲同意了子推的选择,于是子推背起母亲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想起了子推,派人到绵山呼喊寻找,子推坚不肯出,晋文公求其心切,于是焚山以求之,子推竟抱木而死。为了纪念子推,文公将“绵上”之地封作子推的“禄田”,绵山因此又称介山。晋文公要以此记住自己的过错,也以此表彰子推的高尚品格“以志吾过,且旌善人”①,并下令国人于子推烧死日禁火、冷食。于是寒食清明这个敦促春耕、迎接春天的节气节日演变为纪念先烈、纪念祖先的节日。寒食清明文化内涵有了更为强烈的人文精神色彩。子推故事的加入,对中华民族忠贞、爱国、宽容、奉献、不计回报、隐忍、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催化的作用。

意义



子推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这首先表现在他对自己追求的复国事业的忠贞不二,正是这种执着和忠贞,才使子推在十九年流亡生涯里,伴重耳苦熬岁月割股肉在所不惜;其次这种伟大的人格还表现在受到极不公正待遇之后的隐忍、平静与从容,从容之后的宽容与隐居的选择。没有怒不可遏的言词,没有伤痛的眼泪,没有一丝的后悔,子推平静得让人心痛让人惊愕。在使命完成之后的激流勇退,对人世富贵荣华的淡泊心态,这是子推的高洁、子推的伟大;第三,子推的人格力量还表现在他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表现出一种士人的独立人格。子推既已选定了隐居的生活,就永远地抛弃了功名利禄,即使在烈火焚烧面前也毫不动摇,从容地面对了死亡。子推的故事,千百年来都在醇化醇厚着华夏大地一代一代的民风、民俗、民心。在子推面前,人们更加鄙视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委琐之徒;“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子推是此方面的伟大实践者;子推的悲剧是人类追求道德的崇高,在灵与肉的搏战中,“灵”取得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昭示着人类精神的不朽。寒食节的初起意义不外乎四:第一,它寄托着晋文公深深的悔恨。文公为不经意痛失子推而深深的自悔,自悔中尽含着不尽的歉疚;第二,它表达了晋文公深深的感恩之意。死者已矣,活着的人在痛悔之余,以这样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纪念死者,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感恩的心情;第三,它展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人格魅力与统治手段的高超。大错已经铸成,是文过饰非?还是真实地面对,文公取了后者,用寒食禁火、冷食、禄田表彰子推,表达自己的悔恨与悔过。他使臣民认识到为一个懂得自悔与反思的君主尽力是值得的,与此同时也对国人进行了一次自悔与感恩的道德教育,这也是晋文公为何流亡十九年,还有那么多忠实的跟随者,还能够在春秋诸侯中称雄称霸的原因之一。第四,在一个封建的集权社会,君主的自省、悔过和感恩的情怀对凝聚人心、社会进步、百姓福祉有着特殊的意义。

升华


子推的高洁情操及他的深冤峻迹、文公的自悔与感恩不及的无奈,在汉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心里,激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是崇尚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感恩的道德追求,就成了这一节日的深层蕴涵。文公的自悔给世人及统治者以警诫:为人不可昧心,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恩负义,否则会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后悔而没有改正过错的机会,对后悔者的惩罚是最残酷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大写人的人性基础,怀着感恩心情的人是幸福的人,有着强烈感恩情怀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知恩图报或有恩不报或恩将仇报,是对一个人人性多少、高低的最好测试。寒食节的来历也证明了中国人是一个感恩意识浓重的民族,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寒食节是一个汉民族感恩的节日,只是她更含蓄更沉痛更忧愤深广。

1.怀才不遇人们的伤心节


介子推的深冤峻迹、晋文公的追悔莫及是唐人咏寒食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悲剧的反复评说、反复咏吟,表达了唐人对子推无限哀挽敬仰之情,以卢象的《寒食》诗为代表:“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起,风协御宇神。”②表达了对子推遭遇的同情和四海之内人民的敬仰,感叹其冤之深、其无人匹敌的高尚品格,子推精神的壮烈,有如风雷疾鸣使人振聋发聩,激荡着千载下人们的心灵。“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包含了诗人对晋文公痛失子推、遗恨千古、自责心理的沉痛品味,更有对自古至今君王多刻薄寡恩的深深谴责。“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伴君如伴虎”这是古人对高高在上的君主们刻薄寡恩、性格乖戾的活写真,同时也是对臣子士人命运进行的大体概括。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忠贞之士、死节之臣的怀才不遇、枉受冤屈也便是司空见惯的。子推的遭遇在这一失落的人群里,唤起的共鸣是广泛的,每逢寒食节令总要勾起他们许多的感喟:“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③这是杜甫在被肃宗疏远之后的那个寒食写下的伤感与忠心不改。左迁贬官卧病浔阳的白居易在寒食节到来时这样写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④白居易的“病心情”是他天涯沦落、有志不获骋的必然结果。面对落英缤纷的阳春三月,“北极怀名主,南溟作逐臣”⑤的诗人们,在心底发出了“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⑥的哀叫与无奈,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失意的苦闷,不遇的哀伤在唐人咏寒食的诗篇里俯拾皆是。

2.寒食改火风俗的描绘


这类诗是以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90103/174863.html

更多阅读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宋玉致 宋玉致-人物简介,宋玉致-人物生平

宋玉致,人名,现主要指黄易先生所着小说《大唐双龙传》的女主角和由《大唐双龙传》改编拍摄的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宋玉致,宋阀大家闰秀,为阀主宋缺的幼女,对小说主角寇仲是又爱又恨。她嫉恶如仇,豪爽而不拘小节,是个坚强而又别致的女子。李世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秦三世 秦三世-人物简介,秦三世-人物生平

秦三世即秦王子婴(?~前206年),嬴姓秦氏,名子婴,或单名婴。性格隐忍软弱。在位仅46天。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性格仁爱,有节制。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便设计谋杀赵高,并把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周娴君 周娴君-人物简介,周娴君-生平

周娴君是一名医护人员,籍贯是中国湖南市长沙市人,毕业于湘雅护士学校,在医院担任护士职务,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进取,努力上进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医护人员,并取得了南丁格尔奖章。凭良心做事”是她干好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落后的地方,没有落

声明:《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介子推 介子推-人物简介,介子推-人物生平》为网友正能量的女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