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 袋鼠-简介,袋鼠-生活习性

袋鼠(kangaroo)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袋鼠图常作为澳大利亚国家的标识,如绿色三角形袋鼠用来代表澳大利亚制造。”袋鼠“有时候指所有的有袋动物。这个词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种澳洲原住民语言),后来袋鼠这个词被约瑟夫・班克斯在詹姆斯・库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袋鼠_袋鼠 -简介


袋鼠

袋鼠(kangaroo)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澳大利亚袋鼠,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除外,都在野地里生活。

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图还经常出现在澳大利亚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现,特别是夜间行车要注意,袋鼠的视力很差,加上对灯光的好奇会跳去“看个究竟”。但因为袋鼠的繁殖率高所以即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负责,会有专门的人把袋鼠的尸体收走。

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较小品质的袋鼠如wallabies会单独生活。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活动在妈妈袋鼠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袋鼠妈妈可同时拥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待产的小袋鼠.

袋鼠_袋鼠 -生活习性


美幼童与袋鼠成为好友形影不离袋鼠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袋鼠以矮小润绿离地面近的小草为生,将长草与干草留给其它动物。个别种类的袋鼠也吃树叶或小树牙。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较小品种的袋鼠会单独生活。


袋鼠不会行走,只会跳跃,或在前脚和


濒死袋鼠的温情后腿的帮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属夜间生活的动物,通常在太阳下山后几个小时才出来寻食,而在太阳出来后不久就回巢。

在野外,大袋鼠被敌害追赶的时候,有它们独特的反击办法。它们背靠大树,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后腿狠狠地蹬踢跑过来的敌害腹部。然而在动物园里,大袋鼠还是比较温驯老实的动物。它们受到精心照料,吃营养丰富的饲料,习惯了动物园里的生活。寒冷气候,就搬进装着大玻璃窗的暖房里生活。

袋鼠_袋鼠 -栖息环境

袋鼠 袋鼠-简介,袋鼠-生活习性

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而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袋鼠_袋鼠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澳洲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丛林中。
大多数袋鼠都是澳大利亚的特产,但是有些树袋鼠则生活在新几内亚。

广为分布在澳洲的各个地区,从寒冷的塔斯曼尼亚到干旱炎热的北领地,从国家公园到城市近郊,都可以发现袋鼠的踪影。

袋鼠_袋鼠 -分类

袋鼠属有袋鼠为袋鼠科,结指鼠儿亚目,袋鼠目,有带类,哺乳动物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它们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哺乳动物,在澳洲占有很重要的生态地位。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坐地,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体重约有80公斤。

红袋鼠
最著名的袋鼠是红袋鼠,其体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亚干燥地带,其地带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于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没有活水的地区也能生存。红袋鼠实际上只有公袋鼠是红色的,母袋鼠为灰蓝色,但是在群体饲养杂交下,也出现了红色的母袋鼠。


大赤袋鼠
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体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实,它与老鼠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130―150厘米,尾长120―130厘米,体重70―9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眼大。耳长。相貌奇特,惹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成20~30只或50~60只群体活动,以草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它胆小而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声响,它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便溜之大吉了。

东部灰大袋鼠
东部灰大袋鼠(Macropusgiganteus)虽然没有红大袋鼠著名,但是东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见的。生活在较为肥沃的地区。


西部灰大袋鼠
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fuliginosus)是三种袋鼠中最小的一种:成年雄性的体重为54千克(119磅)。生活于澳洲西南海岸和达令河盆地。

麝香袋鼠

麝香袋鼠,体长仅15~20厘米,尾巴长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与在草原上跳跃的普通袋鼠相比,它们是典型的侏儒物种。麝香袋鼠生活的环境在过去2000万年里基本未出现变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活化石”,它们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北部热带雨林地面。它们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也具有一些非常古怪的非袋鼠特征,例如:卷尾、后脚足部第5个脚趾是反向,它能够在育儿袋中携带一个以上的幼仔,移动时更像是曳步兔子,而不是普通的袋鼠。

袋鼠_袋鼠 -特性


袋鼠

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键而有力。大多数袋鼠在地面生活,从它们强健的后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袋鼠是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它虽已胎生,比卵生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为进步,但它还没有胎盘,不能像有胎盘哺乳动物那样,生出发育完全的幼仔,而只能产出个“早产儿”,再在体外“育儿袋”里继续发育,直至成熟。显然,它们是早期哺乳动物的代表,至少已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年,现今只分布在澳大利亚,故有“活化石”之称。

袋鼠_袋鼠 -发展


袋鼠

科学家们推测,大约在距今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有袋类可能在地球上有广泛的分布,并可能与比它进步的原始有胎盘类“平吃平坐”。可是随着新生代(距今7千5百万年以前)的来临,有胎盘类发展了,有袋类显然不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在好多大陆区域内败下阵来,走向衰退或绝灭。只有澳大利亚和南美因与其它大陆隔绝,成为有袋类的避难所,且一直生活至今。

澳大利亚原是与亚洲大陆相连的,两处都有有袋类。到白垩纪末期(距今7千5百万年前),澳、亚两块大陆完全分开了,亚洲后来发展起来的进步有胎盘类无缘进入澳洲大陆,

那里的有袋类在没有进步有胎盘类竞争的情况下,便大为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当地占优势的动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袋类是袋鼠,澳大利亚的国徽图案也有一只袋鼠。澳大利亚的进步有胎盘类动物是后来跟随欧洲人进来的。

南美洲是在第三纪早期(距今7千万年左右)由于地峡断裂而和北美洲隔离。这样,北美洲后来发展起来的进步有胎盘类就无机会进入南美,从而庇护了南美原有的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类。它们一直相当成功地在那里生存到第三纪结束(距今100多万年前),那时南美洲通过地峡重又和北美洲联结了起来,进步的有胎盘类从北南下,于是南美的大多有袋类绝灭了。

袋鼠_袋鼠 -种类

澳大利亚袋鼠种类繁多,其中以大袋鼠和赤袋鼠最为知名。它们体高可达2米,前腿短,后腿长。休息时,前腿下垂胸前,后腿和粗大的尾巴着地,组成一牢固的“三脚凳”,坐在那里。它的强壮的后腿既是行动的工具,又是防御的武器。当遇到敌害时,后腿一蹬,可致敌人于死地,据说曾有人被它踢破脑袋。跳跃时,后腿一使劲,一步可跳6~7米远,顺坡时竟可达12米远,快速跳跑时,每小时可跑65公里,两三米高的障碍物,可轻松地一跃而过。真可称得上是动物界中的弹跳冠军。


袋鼠

赤袋鼠:
是最著名的袋鼠是红袋鼠,其体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亚干燥地带,其地带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于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没有活水的地区也能生存。红袋鼠实际上只有公袋鼠是红色的,母袋鼠为灰蓝色。

红袋鼠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是澳大利亚的特产动物之一。红袋鼠其实只有雄性体色是红色或红棕色,其雌性体色都呈蓝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后脚长而有力,行进时,完全以后脚来跳,大尾巴则保持平衡。它们善于跳跃,能跳7~8米远,1.5~1.8米高。如果它们去参加奥运会,一定能拿到“双跳冠军”。大袋鼠喜欢搞“小团体”,往往是结小群生活于草原地带,活蹦乱跳地在夜间觅食各种草类、野菜等。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上。红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经过艰苦的“十月怀胎”―袋鼠的孕期为343天,一般产下一仔。当袋鼠妈妈快生小宝宝时,便忙着口袋,用舌头把里面的脏东西舔干净。


英国发现的金披凤树袋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袋鼠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的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体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实,它与老鼠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130~150厘米,尾长120~130厘米,体重70~9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眼大。耳长。相貌奇特,惹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成20~30只或50~60只群体活动,以草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它胆小而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声响,它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便溜之大吉了。

袋鼠_袋鼠 -繁殖


袋鼠

育儿袋

袋鼠,顾名思义,身上有个袋。这袋叫育儿袋,位于腹前,由一根上耻骨或叫袋骨支撑着,用以哺育早产儿。以大袋鼠为例,它怀孕期仅33天,最长也不过40天。小仔产下时,身长不到2厘米,体重不到1克,后腿还被胎膜裹着,根本不像兽类,活像一条小蚯蚓。好在它母亲有个育儿袋,并在临产前已把袋内清理,还用舌头从尾根到育儿袋之间的肚皮上舔湿一条窄通道,幼仔就沿着这条小路艰难地爬进袋里。然后好不容易找到乳头,于是叼住不放,乳头也随之迅速膨大,紧紧堵满幼仔的口,幼仔就这样悬挂在乳头上。幼仔不会吸吮奶水,主要靠乳房自动收缩,将奶液压射幼仔口中。小袋鼠就这样在母亲的育儿袋中生活约230天,才能最后离开母体。有意思的是,前一胎袋鼠出生刚刚两天,母袋鼠又发情、交配,怀上第二胎。这第二胎在母体中暂时停留在休眠状态,待上一胎袋鼠成熟离开母体或死亡后,它才开始继续发育,经30多天后产出。如此周而复始,成年母袋鼠的子宫里终年怀崽,这是动物界中所罕见的。

袋鼠_袋鼠 -种群现状

大型袋鼠面对人类在澳洲的开发有较高的适应力;相较之下,他们的许多小型亲戚则面临了较大的生存威胁,数量也较少。到2013年为止并没有大规模的袋鼠养殖业,不过野生的袋鼠会被猎杀并制成食用肉品,而此种产业也具有争议性。


袋鼠主要以灌木嫩枝叶、青草和柔软植物为食。在袋鼠的动物园养殖过程中,其口腔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和复发率都较高的特点,给动物园养殖的袋鼠带来较大的危害。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动物园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种以颌部肿胀,牙齿松动、脱落,牙龈糜烂或溃疡为特征的口腔炎综合征,其发病袋鼠不分性别、品种和年龄,病程往往呈慢性经过,发病率达40%~60%,死亡率达60%~100%。

袋鼠_袋鼠 -名字来源

据传说,“Kangaroo”是袋鼠的英文名,源自于澳洲原住民GuuguYimidhirr:“gangurru”,意思是指“不知道”。而这一切其实只是一场误会,约瑟夫・班克斯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时,他抵达努力河(即现时库克镇港口)岸边。在靠岸修理船舰的七个礼拜其间,他意外地发现到一种古灵精怪的动物,便去询问当地澳洲土著,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将“不知道”当做“袋鼠”的英文名称,就一直使用。但事实上,经语言学家JohnB.Haviland研究,当地称呼袋鼠即为“ganguro”,其意义并非“不知道”。

袋鼠_袋鼠 -经济价值

作为澳大利亚的象征之一,袋鼠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澳大利亚现有6000万只野生袋鼠,袋鼠肉制品和其他衍生产品市场每年可带来1.72亿美元的收益。


袋鼠皮具有独特的纤维结构,是制革的优良原料,袋鼠皮的张幅约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袋鼠皮的胶原纤维束与一般哺乳类动物皮的胶原纤维束相比,编织形式不同,大部分胶原纤维束平行于皮面呈波浪式层状编织,不同层次间相互交错连接,层与层之间的交错角小于90°,各部位胶原纤维的编织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紧密程度上稍有差别,一般臀部和颈部较厚,而腹部较薄,袋鼠皮的弹性纤维较小,但分布比较均匀。

袋鼠_袋鼠 -文化内涵

袋鼠是澳洲的象征物,出现在澳洲国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货币图案上。许多澳洲的组织团体,如澳洲航空,也将袋鼠作为其标志。澳大利亚军队的车辆,舰船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很多时候都会涂上袋鼠标志。


澳大利亚之所以让袋鼠作为国徽上动物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永远只会往前跳,永远不会后退。希望人们也有像袋鼠一样,永不退缩的精神。

袋鼠_袋鼠 -医学启发

1984年,两位美国医生从袋鼠的育儿方法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养育人的早产婴儿的新方法。这两位医生挂一个人工制造的育儿袋,婴儿放在育儿袋里,又温暖,又能及时吃到妈妈的奶。而且,婴儿贴着妈妈的身体,听着妈妈的心跳,生活力可以大大提高。

袋鼠_袋鼠 -主要疾病


袋鼠

袋鼠主要以灌木嫩枝叶、青草和柔软植物为食。在袋鼠的动物园养殖过程中,其口腔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和复发率都较高的特点,给动物园养殖的袋鼠带来较大的危害。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动物园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种以颌部肿胀,牙齿松动、脱落,牙龈糜烂或溃疡为特征的口腔炎综合征,其发病袋鼠不分性别、品种和年龄,病程往往呈慢性经过,发病率达40%~60%,死亡率达60%~100%。

袋鼠_袋鼠 -发现


袋鼠

袋鼠最早是由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的。其实并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兰航海家弗朗斯・佩尔萨特于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尔萨特的轮船在澳大利亚海岸附遍搁了浅,看见了袋鼠以及悬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儿袋里的乳头上的幼仔。但是,这位细心的船长竟错误地推测,幼仔是直接从乳头上长出来的。不过,他的报道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们完全忘记了。

而库克船长第一次看见袋鼠的时间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几名船员上岸去给病员打鸽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陆指向新几内亚的那个“手指尖”――约克半岛附近。现在的库克豪斯就坐落在这里,这个城市是以伟大的航海家库克的名字命名的。人们打猎回来以后,说看到一种动物,有猎犬那么大,样子倒蛮好看,老鼠颜色,行动很快,转眼之间就不见了。两天以后,库克本人证实了船员们所说的并没有弄错,他自己也亲眼看见了这种动物。又过了两周,参加库克考察队的博物学家约瑟夫・本克斯带领四名船员,深入内地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后来,库克是这样记载的:

袋鼠
“走了几里之后,他们发现四只这样的野兽。本克斯的猎狗去追赶其中两只,可是它们很快跳进长得很高的草丛里,狗雅以追赶,结果让它们跑掉了。据本克斯先生观察,这种动物不像一般兽类那样用四条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样,用两条后腿跳跃。”

有趣的是,由于他们对这种前腿短、后腿长的怪兽时感到非常惊异,就问当地的土著居民怎样称呼这种动物,土人回答:“康格鲁(kangaroo)”。于是,“康格鲁”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并沿用至今。可是人们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堪加鲁”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_袋鼠 -趣闻故事


袋鼠漫画故事

1、袋鼠带来短跑技术革命
过去,短跑都是站着起跑的。19世纪的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曾经为短跑成绩停滞不前而苦恼,1888年,他观察袋鼠虽然拖了个大袋子,大腹便便,可是它每小时跑70多公里,跳远一步达12米。舍里尔发现袋鼠跑跳前总是先向下屈身,把腹部贴近地面,然后靠其强有力的后腿一蹬,便以子弹出膛般的神奇速度奔跑起来。

2、新一代嗅雷能手
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有一家名为艾波波的比利时公司训练出一批非洲大袋鼠,用于嗅出战争留下的危险地雷,受训后的袋鼠能嗅出地雷内部的某些化学物质。

袋鼠_袋鼠 -经济价值


袋鼠

作为澳大利亚的象征之一,袋鼠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澳大利亚现有6000万只野生袋鼠,袋鼠肉制品和其他衍生产品市场每年可带来1.72亿美元的收益。

袋鼠皮具有独特的纤维结构,是制革的优良原料,袋鼠皮的张幅约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袋鼠皮的胶原纤维束与一般哺乳类动物皮(如牛皮)的胶原纤维束相比,编织形式不同,大部分胶原纤维束平行于皮面呈波浪式层状编织,不同层次间相互交错连接,层与层之间的交错角小于90°,各部位胶原纤维的编织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紧密程度上稍有差别,一般臀部和颈部较厚,而腹部较薄,袋鼠皮的弹性纤维较小,但分布较均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90103/175507.html

更多阅读

鲈鱼的生活习性和钓线鱼饵的准备

鲈鱼的生活习性和钓线鱼饵的准备——简介对于鲫鱼,鲢鱼,鲤鱼等常见的淡水鱼类生活习性有些钓鱼年龄的朋友还是比较了解的,咸水鱼类有哪些呢,前几天谈了一下梭鱼的生活习性及简单垂钓方法介绍,鲈鱼的生活习性怎样呢,钓鲤鱼的海竿鱼线和鱼饵

蚯蚓、田螺、蜈蚣、刺猬的生活习性

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蚯蚓、田螺、蜈蚣、刺猬的生活习性1、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

关于蜥蜴恐龙 生活习性的报告__恐龙没有在地球上消失

一、恐龙生活习性: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2亿年前─2.8亿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能离

狗的生活习性

狗的生活习性:狗有等级习性狗生性好群居,但在群体中有着明显的等级制度。在狗饲养场、农村或城郊的犬群中,总由一条头犬(通常是老犬)支配、管辖着全群。级别高或资格老的头犬怎样表明它的等级优势呢?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特定动作来表示:如允

长岛海钓之鲈鱼的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

长岛海钓之鲈鱼的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要想钓到鲈鱼,就应该了解和掌握鲈鱼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觅食活动水深变化、地形与鲈鱼活动范围、气象和流水对鲈鱼的影响等等,有好多经验是别人汇结出的“成品”,更需要我们通过耳濡目染虚心的

声明:《袋鼠 袋鼠-简介,袋鼠-生活习性》为网友浮克旳回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