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写序 作者自序 《人杰鬼雄》 《人杰鬼雄》-作者简介,《人杰鬼雄》-自序

《人杰鬼雄》是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的人物散文集。本书收入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等43篇。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梁衡是记者出身,他在《人杰鬼雄》的序里这样说:“我在细读山水,出版了《名山大川》之后,这几年又人海钩沉,汇成一集,名《人杰鬼雄》。”可见所写都是对真人真事的再现。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作者简介


梁衡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集作家、记者、学者、官员于一身。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梁衡文集》,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


梁衡文集

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梁衡的散文,追求较高的境界,讲究谋篇布局,炼字造句,是惨淡经营结出的硕果。文如其人,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总能看出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对美好文学意境的追求。季羡林说:“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外,尚无第二人。”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自序

触摸人生的坐标――《人杰鬼雄》自序


梁衡我相信,社会、历史是以杰出人物为坐标而确定其轮廓的。我曾经长期当记者,经年累月在人海中穿梭,但是一年下来,在头脑里留下印记的只有几个人,再十年下来,能留下印象的仍不超过寥寥数人,余皆飘渺如云雾散去,寂寂似尘埃回落。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潮起潮落,人流滚滚,能够为史家所录,为后人所记住的又有多少人?一点不假,群众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但群众总是推举杰出人物来作自己的代表。而历史则筛选出那些有贡献、有个性、占领了各个制高点的人,作自己进程的坐标。他们的名字或者代表一个领域的开拓,或者代表一段历史的过程,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海。他们可能是伟人、名人或者凡人,但是他们所蕴藏的思想和人格的内涵,足够我们驾船撒网去作永远的捕捞。

文学是人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最大的体验对象有两个,一是自然。大自然雄宏博大,气象万千。它借形、色、质的变化进行排列组合,这是一个无穷的数,是一个不尽的过程,是主观的人永远看不尽赏不够想不透的。因此就不断地激发着我们的情感,激发着我们的艺术创造力。第二个对象是人,是我们自己的同类。因不同的遗传、环境、阅历等因素而排列组合成的人也是一个无穷的数。正如天下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山,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对茫茫人海的探秘就如对大自然的体验一样,也是永远看不完,说不够的。我作记者时,每当发现一个杰出人物,我就由衷地感叹,环境大致相同,何天地独钟灵秀于其人。静夜读史,每遇杰出人物便顿觉如登五岳,上天界,峰出云外,风光无限。我越来越相信,人物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正如大自然在地球板块的断裂、碰撞、隆起中才造得几处奇山秀水,社会历史在奔突冲撞中也才造得一、二杰出人物。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的,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所以,我在细读山水,出版了《名山大川》之后,这几年又人海钩沉,汇成一集,名《人杰鬼雄》。

我的笔就像盲人手中的一根竹杖,轻轻地触摸着这些人生路上的坐标,引领自己慢慢向前。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阅读梁衡的这本人物散文集《人杰鬼雄》,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1、 善于将犀利的笔触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梁衡作品集

梁衡不像写作一般人物散文那样,通过记叙人物的语言形状去表现他们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而是透过人物的遭际和命运去寻绎他们的人格结构,透过世事沧桑去阐释他们的处世逻辑,透过历史的云烟去勾画他们的心灵轨迹。由此,深刻地解读了人性中最富有生命价值和精神伟力的人格构成,精辟地阐释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伟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内涵。

如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写瞿秋白,不是把他当作一位革命领袖,而是将他看成一位走进革命队伍的文弱书生,使人感到平易和亲近;但他却可以“情急用菜刀去救过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尽管他没有留下什么彪炳史册的赫赫功业,但他在百姓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顶天立地的英雄。

梁衡就是这样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地透析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人格的博大内涵。他善于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把握人性与社会的因果关系;在岁月的烟云迷雾中,看到任务灵魂深处的闪烁的光芒;在时代的大潮和暗涌中,探询精神的复杂流向。

2、 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视角。

记者出身的梁衡,深谙如何走进人物心灵之道,无论写谁,他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他犹如一个洞悉万物的智者,总是轻轻拂去历史尘埃的同时,娓娓向你讲述他那独到的发现。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如《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作者选取了邓小平在“文革“落难中居住的一座小院和那条每日抄近道去车间劳动时用自己的双脚猜出来的一条小路。整整三年,在小院里,邓小平细细捋着党的历史,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终于构思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条小路上,留下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实的脚步。它们负载着一位身处逆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沉重的思考,他们象征着这位改革开放大道的开拓者起步的艰辛。和他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苦苦寻觅出路的超人胆识和磊落胸怀。

由于梁衡创造性地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去关照人物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对人物作了极为生动的剖析和生动的描画,从而使笔下的人物成为具体鲜明、可触可感、奔涌着滚烫的热血、激荡着情感波涛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跨越百年的美丽》《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等,无论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体现了这一鲜明的特色。

3、 将哲理思辨融贯于字里行间。

梁衡不断用睿智的目光、创造的韧劲和缜密而锋利的哲理思辨的犁铧,耕耘出一片思想的沃土。细细品读,总能读到火一般的热情,铁一般的信念,也能读到山一般的胆识和海一般的哲理。梁衡以他澎湃的激情和冷静的析理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充盈着理性光辉的思想领地,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严酷的洗礼和脱胎换骨班的净化。


《跨越百年的美丽》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梁衡精心设计了三个“如果“,通过将种种假设的人生道路与秋白悲壮经历进行深刻对比,剖析他对待生死荣辱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又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对居里夫人所拥有的容貌与精神的双重美丽的辨析,入木三分。

梁衡写人杰鬼雄的篇章,常常是由人及理,由事及理,由情及理,而又信笔所至,生发出一番议论。这议论,不管是片言只语,抑或是洋洋洒洒,多能做到言必己出,见解独到。拿起《人杰鬼雄》信手翻翻,就可以找到富有哲理的句子或段落。比如"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灵"、"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中国这个封建文化深厚、崇神拜上、习惯一统的国度,总是喜欢有一个权威来减化行动的程序,省却思考的痛苦"等等,这里透出的见识,不同样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么!

梁衡不是思想家。但他思索的成果,远在当今某些"思想家"之上。所以《人杰鬼雄》一出,引得洛阳纸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成为一幅幅读不完的名画。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作者生平


山西霍州1946年,梁衡降生在山西霍州的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霍州,古为尧都畿内,唐代号称“中州重镇”,明清时期又被列为全国直隶州。古来就有秦始皇先祖在霍州、天下霍姓出霍州等传说;“总领海内名山”的霍山、“华夏的第一州署”以及“天下第一鼓”也在这里。就是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梁衡度过了他的童年。

8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梁衡随父母迁至太原。少年的他流连于晋祠古朴之美,也为发现太原夜色之美而痴狂。这块土地上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的内蕴之美之深,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梁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多年以后,这些美景在他的笔下得以流传,得以永恒。如《清凉世界五台山》、《娘子关上看飞泉》、《芦芽山记》、《晋祠》等一系列文章。

他的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前在解放区根据地教书.解放后作了霍州县长,然后又去了太原,父亲的文学功底很厚。很小的时候,梁衡就喜欢去父亲的书房看书。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半躺在父亲的藤椅里看,父亲从不加干涉。有人进来时,只见书,不见人。和很多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梁衡的父亲也让他背过书,但天生爱书的他总是自觉地去背,从不觉其苦。小时候的这些文学积累使他以后在创作上得心应手。


梁衡就读过的中国人民大学1964年,十七岁的梁衡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学习。在人大档案系,梁衡度过了激情燃烧的五年时光。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政治情结都是在这里真正成形。其实,上人民大学的档案系只是一个偶然,他的志愿是人大语言文学系,却进了当时社会上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历史档案系。后来,梁衡把这一次经历看作是他的第一次挫折。

1968年12月梁衡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县――临河县。这是一个靠近黄河的小县城,全县人口不过四万人。梁衡回忆说:“我们四个大学生睡在一条土炕上。四个人我是学档案的,其他三个人分别是学生物、化学和建筑的。所学专业一个也用不上。白天挖渠、挑土、锄地,晚上躺在炕上睡不着,看着窗外数星星。我们想,这一辈子完了。但过了一段时间,等到对环境稍微适应一些,要有所作为的心思又萌动了。”在这个动荡的岁月里,幸运的是求知若渴的梁衡并没有沉沦,他用书籍来填充着一个又一个枯燥孤寂的日子,完成了进一步的修炼。

1969年,梁衡到临河县委工作。1971年,梁衡到《内蒙古日报》作专区记者。在大西北这个偏远的角落,梁衡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1974年,梁衡离开内蒙,赴任山西省委宣传部搞管理。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梁衡的从业历程

梁衡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事业上就经历了三次不顺。


榆林采风第一次不顺:梁衡上中学的时候喜欢文学,大学却考入档案系,这算第一次不顺。

第二次不顺:几年专业思想教育,已横下心来攻档案,却又赶上文革,毕业时发配到边疆劳动,工作都无着落,更不用说专业对口。这算第二次不顺。以后由写稿而到光明日报当记者,梁衡:“就像被人推到枯井里,靠着信念理想这根细绳,又一把一把地爬上来。”

第三次不顺:但是真正的不顺还是成名之后的第三次。梁衡作为光明日报记者住山西九年,由于报道和后期搞人才公司的改革举动,省里就像报社要梁衡。报社怕梁衡被挖走。立即调梁衡回京任职。当时全国搞省、部级干部三梯队名单,梁衡名列其中,中央党校为这些人专开了二期培训班。报社领导说:“你先上任还是先上学?”梁衡说:“当然先上学。”在梁衡心里,学问比官重要。但是后来,仅仅因为一封匿名信,梁衡即被踢出名单。梁衡去上访,答案是:“问题是没有,但这一拨是把你误了。”


梁衡引以自勉的 《正气歌》下一步路在何方?梁衡说:“那时我读了大量古人的笔记和传记,使我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用此处用彼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文天祥不是在狱中留下《正气歌》吗?所谓逆境,使你原来想走的路偏偏走不通,不是天下的路都已绝尽,一切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新时代的文人当比封建时代的文人更要有出息。要紧的是永不妥协,自强自重。我决定调整生活,时时警惕而不使光阴虚掷。结果,在我人生挫折最大、最低潮的那两年,恰恰成了我著述最集中的两年。”

梁衡笑言:“我详谈我的从业经历,目的是想说明,记者成名或许会有所在媒体的大小之别、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因素,但是成才则不分环境优劣,关键是自己如何适应环境,苦心孤诣,扬长避短。更进说,环境的优劣或者说顺境与逆境是随着人的遭际的变化而变动着的。生命就是创造。凡想有创造的人都会碰到阻力,因为他要破旧出新。一生绝对顺利的人,也就等于他没有在世上生活一回,因为除了享受,随波逐流,他没有给这个世界贡献什么,留下什么。人总有理想,无论大小,理想的实现是奋斗的结果。奋斗就是克服逆境,什么都天遂人意,还奋斗什么?”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梁衡的创作名言录


《人杰鬼雄》文章一般可以分成6个层次以满足读者需求:最低层次给人以刺激,第二个层次给人以休闲,第三个层次给人以信息,第四个层次给人以知识,第五个层次给人以思想,最高的层次给人以美感
――梁衡

“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
――梁衡《我的散文观》

“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
――梁衡在《我的散文观》(自序)

“(阅读)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剌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
――梁衡在《我的散文观》(自序)

“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是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的需求的。”
――梁衡在《我的散文观》(自序)

“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
――梁衡在《我的散文观》(自序)

凡历史变革时期,不但有大政大业,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论文艺复兴,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期盼着新人,期盼着好文章大文章。大题材、深思想在作品中少见,必定导致文学的衰落。
――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1989年的梁衡中国的报纸肯定是以机关党报为主流,走多元化的结构。党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与时具进,既要适合政治规律,也要符合新闻规律。党报的副刊,既要坚受舆论阵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己任,又要努力为广大读者服务。
――梁衡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创作体会

我创作的大都分时间都是思考,而不是整天趴在那里写,我哪有这么多时间写?1995年以前,我的创作大部分是山水散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写《晋祠》的时候,年轻也不懂事,文章喜欢短,追求一种文字的美,以人们能背下来的标准来写。随着年龄的增大,写文章越来越小心。我曾提出两个标准,一是不和自己的文章重复,要尽量超过以前的语言、构思或者是那种高度;第二是尽量不和别人重复,如晋祠,几千年来很多人写过,你一定要找到新的角度,这个就很难。写了人物和政论散文以后,我就更加小心了。因为老想超过自己,老不想让人说粗制滥造。我现在基本保持一年写一篇文章,这可以用人物写作标志我的创作年份。2003年发表了写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2002年写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追求那遥远的美丽》,再往上推,2001年是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笔墨2000年是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一年一篇,但构思的时间却很长。《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文章前后花了20年。这说来可能不信,但确实是这样。总理1976年去世后我就关注这个题目,到1978年北京市第一次搞总理生平展览,我从外地专程赶来看,写了《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20年后,1998年,总理百年诞辰才又完成《大无大有周恩来》。中间去看过总理生前工作过的许多地方,包括去日本。调阅的资料不说等身也有半人高。现在20年间这前后两篇文章都收在我的集子里。瞿秋白的那篇也前后构思了6年。我写一个人物,要做好多案头工作。比如写辛弃疾《把栏杆拍遍》之前,我先把辛弃疾的年谱做了一遍。然后提炼他的思想,是用了“形”字诀,为了国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一个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形象就出来了。

说到写作,很多人都理解为必须趴桌子上。其实,写作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写哲理性散文的时候,主要是思考。我觉得文章主要给人两点东西,一是给人美感,二是给人思想,这就要求会思考、勤思考。思考的机会随处都在,这样,时间的利用就大多了。所以,我写作基本没有什么手稿,小本上、公文纸后面都写,想到什么就临时记录下来。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书名来历


李清照“人杰鬼雄”

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乌江》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人杰鬼雄:此处指项羽,““项籍者,下相人也”(《史记。项羽本记》)。秦末起义军领袖。在和刘邦“楚汉争霸”中失败。

邀请写序 作者自序 《人杰鬼雄》 《人杰鬼雄》-作者简介,《人杰鬼雄》-自序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名句品读

“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

――《追求那遥远的美丽》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觅渡,觅渡,渡何处》

“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
――《大无大有周恩来》

“世纪的大潮在他的胸中,风起云涌,湍流激荡,如长江在峡,如黄河在壶,正在觅一条出路,正要撞开一个口子。”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武候祠“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在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做,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几黄花委地。玛丽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跨越百年的美丽》

人杰鬼雄_《人杰鬼雄》 -赏析文章

读梁衡的散文

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再一次感受了梁衡散文的恢弘与大气,这位由记者出身,进而出入为仕的作家,让我们感觉到他散文风格的清新与可人。

相比于梁衡的那些“山水有灵”的游记散文,梁衡的一系列人物散文却更有摧人心胆的震撼,其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精神和忧患意识,倾注了一位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民间疾苦的良知。对于他的这种散文风格,我不知是用“文化散文”还是“政治散文”,抑或是其它来归类。


《把栏杆拍遍》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不管他笔下的瞿秋白,邓小平还是诸葛亮、范仲淹、辛弃疾、柳永、林则徐。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鲁迅先生又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栏杆拍遍》中辛弃疾,《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的范仲淹,《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的结晶。从这些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中,而致力于发现人物思想和人格的内涵,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价值。


诸葛亮在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之前一刻还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瞿秋白的一生充满着一种不寻常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文中写道:“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他文章、绘画、行医、治印无一不精,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当民族之难到来时,他却以书生之躯扑向了斗争的风口浪尖,以璞玉之身去堵决口。这种“飞蛾扑火”式的悲壮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之光,偏偏又是这样一个人,在淡然赴死之前,又抢着写了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番,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给人以更多的思考。这种直逼人性深层的写法达前人之所无。


《跨越百年的美丽》《大无大有周恩来》是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文章中最有影响的一篇,我是在《散文选刊》的一本合集上初次阅读到这篇文章的,读毕,摧人肝胆、荡气回肠,即被这种黄钟大吕般的气势所深深感染。总理的丰功伟绩、人格风范彪炳千史,对于伟人的一生如何着眼,梁衡独辟蹊径,浓缩了总理一生的“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从这些“大无”中又看到了总理所拥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还有大爱和大德。一位为国家、民族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跃然于纸上,掩卷之余,不禁悱然。

真正伟大作品的诞生是要作家经历一场精神上的“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90103/175996.html

更多阅读

《黄河鬼棺》——评 黄河鬼棺 小说

话说,《黄河鬼棺》吾也不是看了一天两天了,昨天吾终于把最后的提纲章节看完了,算是全书终了吧。记得上次看类似的盗墓小说的时候,起码已经是一年前了。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写得真是不错。《鬼吹灯》也很好看。不过现在我已经记不得

《十鬼之绊》风间千岁食用感想_youli 十鬼

本来说好要写曹操线的呢??!!就这样吧。。。《薄樱鬼》这个系列实在是被呕吐妹公司压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连鬼族的“黑历史”都被这么抖出来卖了,于是就有了《十鬼之绊》【说是十鬼,可攻略的只有5个啊!!!其中一个还是原12鬼,非现役十鬼啊!!】。

《滑头鬼之孙》百鬼夜行 阴阳师百鬼夜行攻略

《滑头鬼之孙》,作者椎桥寛,是在《少年JUMP》上连载的作品,2008年开始连载。之所以开始写这篇评论,是因为《滑头鬼之孙》从《少年JUMP》上移到了《JUMPNEXT》杂志上进行连载,虽说不是腰斩,但是···《JUMPNEXT》一年三期···这和腰斩估

声明:《邀请写序 作者自序 《人杰鬼雄》 《人杰鬼雄》-作者简介,《人杰鬼雄》-自序》为网友伴凯终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