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二、1959年中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杨沫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二、1959年中

青春之歌的作者_青春之歌 -一、杨沫的长篇小说

基本信息《青春之歌》封面《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
书名:青春之歌
作者:杨沫
类别:长篇小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8年
人物原型:作者自身
作品拓展: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

图书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2005年1月1日)
丛书名: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
平装:565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开
ISBN:7020048994
条形码:9787020048991
产品尺寸及重量:20.9x14.7x2.2cm;621g
ASIN:B0011BQSYE

内容提要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
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小说赏析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精彩语录


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了。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
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林道静一边哭着,一边陷入到回忆中――她怎么会一个人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她为什么离开了父母、家乡,流浪在这陌生的地方?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呵?……
月亮悄悄地移向了南方,清凉的海风轻轻吹拂着她的短发,也渐渐吹醒了她昏热的头脑。于是她抬起头来,望望寂静的树林,望望双门紧闭的古庙,慢慢地站起身来。

幕后故事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所以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有人在“左”的观念支配下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改造”,说“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还批评说:“作品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书中所描写知识分子,特别林道静自始至终没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虽然茅盾、何其芳等名家都写了为《青春之歌》辩护的文章,但“左”的批评还是令杨沫对《青春之歌》作了较大修改。为了使林道静的转变更加合乎所谓情理,更有说服力,特意加写了林道静去农村“与工农相结合”的七章。杨沫的这种做法和修改后的《青春之歌》又引起了或肯定或否定的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文化大革命”中《青春之歌》被定为毒草,作者被打成反革命作家。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重见天日啊。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人物原型


林道静――生活原型:作者杨沫自身。杨沫(1914~1995年),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汨罗,1914年08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58年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小说人物:余永泽――生活原型:张中行(1909-2006.2.24)杨沫第一任丈夫,原名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90103/176473.html

更多阅读

叠字三千2 2叠字

301 匆匆 cōngcōng (1)急急忙忙的样子。唐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元萨都剌《和王伯循题壁》:“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匆匆吃过看门老头端来的早饭,就一

激动的反义词 心爱的反义词是什么

萎靡wěimǐ  1.精神不抖擞;意志低沉。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到近多少百年以来,咱们亚洲各民族才慢慢萎靡,亚洲各国度才匆匆虚弱。”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七章:“燕,你怎么搞的?精力越来越萎靡。”  2.消退。徐特破《读<苏联社

红色书籍读后感 红色励志书籍读书心得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

声明:《杨沫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二、1959年中》为网友活着别让心遭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